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十五章 杨鞭驾雪 褒贬时政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我老姑跟随老姑夫去辽源那年,爷爷曾感慨地说过:“人老了象榆树叶一样,愿意落在树根上,变作泥土陪着老树。人年轻时象榆树钱一样,愿意随风飘悠,保不准飘到哪儿,就在那儿生了根。”

这话很有些哲理。

我和晓红回县城复课闹革命,才仅仅半年,除了偶尔在教室里学学**著作选读,朗诵几条**语录,唱几首**语录歌和几段样板戏,还没有上过一堂象样的文化课,**就又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最高指示。一股上山下乡的疾风,席卷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我们这些六六届至六八届高初中的“老三界”毕业生,家住农村的,返乡务农。家住城镇的,集体或单独插队务农。上千人的学校,几天内就变得空荡荡荡。学生们都象榆树钱一样,被吹散到了广阔天地农村。我又被吹回西南岔,成为正式村民,回到爷爷身边。至于是否会生根,当时还是未知数。

不过,这为我今天继续讲爷爷的故事无疑是积累了丰厚的素材。

本来,我是可以听从大哥的告诫,随班级同学去集体户的。当时,刚进驻学校的工宣队召开上山下乡动员大会后,早已经高三毕业、又在学校搞了两年*的大哥,毅然咬破手指,用鲜血写下申请书,要求参军。他在获准参军临行前,得知我要去西南岔插队,就远见卓识地告诫我:“**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既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也是短暂的历史现象,将来很可能会分期分批抽回城市。你不能感情用事,要学会理智地分析问题,分析透以后,再做出抉择,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行动的盲目性。”大哥到部队后,很快又给我来信,进一步强调了集体插队的重要性:“跟同学们到集体户去吧,****不会忘记集体户的知青们,这要比你单独插队回城的机会要多。”

我相信大哥的话。

自从大哥在刊物上发表《和爷爷放山》以来,特别是*开始后,我已经由开始喜欢他,到完全佩服他了。在重大问题上,大哥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他在作为全县一派红卫兵总部的主要负责人期间,曾经指挥过一次轰动整个县城的反击另一派的武斗。当他派出的侦察人员回来报告,对方所抢的枪全部都没有枪栓时,就立即紧急召开总部常委会议,下了死令:“只许朝天开枪,吓阻对方。谁若打伤、打死人,将来都要由谁负历史责任的。”从而避免了全县武斗伤人、死人事件的发生。若干年后,已是营长的大哥,就是因为当时避免了武斗伤人、死人事件的发生,才没被定为*中的“三种人”,其政治前途也才没受到大的影响,还被选送到一个军校学习深造了三年,毕业后还取得了大学转科文凭,后又自学了本科。这反而为他此后的提升晋级,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我之所以不顾大哥的告诫和劝阻,下决心独自去西南岔插队,还真如大哥所说的那样,是感情用事。其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忘不了年近七旬的老爷爷半年前送我离村时,站在老白桦树下那依依不舍的目光,及“常回来看看爷爷”的叮嘱;二是晓红半月前返乡时和我约定:“我和爷爷可在西南岔等着你呀!”

前一个原因,无疑是从小和爷爷建立的深厚的感情导致的,不仅爷爷需要我,我也需要爷爷。这个原因,可以作为说服家人的公开档箭牌。孔老夫子倡导的、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尊老爱幼传统,即使在破旧立新的*中,也依然是国人尊崇的美德,谁都没有理由批评我去西南岔爷爷身边的所为。当我把去西南岔插队的想法告诉妈妈之后,妈妈表示赞同。理由是西南岔是我儿时呆过的地方,那里的乡亲们会关怀我。最重要的是在爷爷身边,既能对爷爷尽一份爸爸没有尽到的孝心,又能相互照顾。但妈妈同时还让我再好好考虑考虑,听听大哥的意见,以免走错路,将来后悔。

后一个原因,也许就是我那个年令的男孩子,对女骇子的蒙蒙隆隆的爱恋。这年春天,我在那棵开满洁白花朵的老梨树下,乘晓红仰脸瞧看蜜蜂采蜜之机,在她那圆圆的苹果脸上偷偷地亲了一下,几天后她又说不怪我之后,我就总喜欢见到她。回校后,我俩还偷偷约会了好两次,一次是我约她。那是在我们回县城的第一个星期天,我俩去南大坝看渡船。快到坝顶时,我拉她上来,之后就一直没有松开,直到有人走过来。另一次是她约我,那是工宣队召开上山下乡动员大会后,她返乡回西南岔的前一天下午,我俩去了学校北面的小团山子。当我告诉她,我也准备去西南岔插队时,她又一次忘情地抓住我的手蹦高地乐。我又乘机在她那苹果脸偷偷地上亲了一下。这回她象兔子似的跑开了,跑出老远,才回头大声说:“我和爷爷在西南岔等着你呀!”这句话是我最终决定去西南岔的主要原因。但它不便于公开。特别是在那个把青年男女的爱情,都看成是资产阶级情趣的年代,谁都能找出一百条理由来批评我这个未满十七周岁的孩子。

因此,这后一个原因,我也从未对家人透露过,包括最信赖的妈妈和最敬佩的大哥。至于爸爸,就更不敢和他讲了。何况也用不着对他讲,就连第一个可以公开的原因,也用不着跟他讲。他年后从西南岔回到县城,在“牛棚”里又呆了半年,就被一派红卫兵保了出来,大联合后,又被作为革命干部结合进县革委会,当了副主任,又恢复了以往的威风,终日兴奋地忙碌着他的所谓大事。这年过年,他有失前言,也没去爷爷家过年,是老姑和老姑夫回西南岔陪爷爷过的年。就连大哥当兵离家,爸爸都没挤出时间送送行,他根本就无暇过问我下乡插队去什么地方。

我成为西南岔正式村民的那一天,永远也忘不了。

这是一九六八年十一月九日,正赶上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

这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大的一场雪,铺天盖地的下了一天一宿。后来听说,东北好多线路的火车都停止了运营,仅在吉林地区的范围内,大雪压塌了上百间民房,好多人被捂在雪里,但新闻广播报道说,没死伤一人,只是死了一些牛羊和鸡鸭鹅狗。爷爷说那雪还不算大,他在青石镇学堂因剪辫子退学那年,下过的一场雪才叫大,足足下了三天三宿,齐腰深。早起推不开房门,太爷爷从窗户跳到院子里打扫雪,发现雪下面有很多大窟窿小眼,是猫狗耗子夜间钻的。

那天,我怀着前所未有的激情,由妈妈和小弟陪同,来到县城最繁华的大十字街,坐上送知青下乡的敞蓬大板车。又在妈妈和小弟眼泪的关照下,被倾城出动的人们敲锣打鼓送出县城,雪花就开始飘落。大板车奔跑两小时到达青石镇,雪花已连作一片。我在公社办完插队落户手续,去招待所的大食堂吃过午饭,又和其他去集体户的同学们一一告别后,一种孤雁离群的感觉悠然而生。但这仅仅是在一瞬间的感受,待我扎紧裤腿,背起行李,又踌躇满志地准备开始向西南岔进发时。随着一阵欢快的唢呐声由远而近,一架披红挂绿的马爬犁驶入公社大院。马爬犁在我身旁停稳后,我才看清,那赶爬犁的人竟是爷爷,那吹唢呐的却是毯子匠的小孙子连生,爬犁上还坐着狗剩、福根和震远。

一周前,我来西南岔插队落户的决心终于下定后,立即给爷爷去了信。很快就收到爷爷的一封电报式的回信,看笔迹无疑是晓红代写的,告知我:“来西南岔插队落户之事,经姜队长召开全村贫下中农大会讨论,同意接纳。望你起程前来信告知,以便到青石镇接你。”我之所以没在动身前给爷爷去信,不过是孩子的一种可笑的小伎俩:是想给爷爷和晓红一个意外的惊喜。没想到,我们这批到青石镇插队知青的名单,三天前就发到了青石镇,昨天队长姜大牙来公社开会,领回去的就是要接待好知识青年任务,今早便派出一辆马爬犁来专程接我。本来,姜大牙派出的赶爬犁人是马老板子,是爷爷坚持要亲自来接我的。

看样子,爷爷亲自来接我还着实打扮了一下自己。刻意穿了当年我大伯留给的黄泥子军大氅,脸刚用剃刀刮过,唇边和下颚的那几绺花白的胡须,比往常显得干净利落了许多,再戴上刚吊上新皮的狐狸皮棉帽,人也显得年轻了许多。特别是爷爷从马爬犁起身跳下的那一瞬间动作,根本就不象年近七旬的老人,到象是一位精力旺盛的壮年汉子。

接下来,我同爷爷及前来接我的青年人相见时的细节,我不想赘述,我清楚地记得,爷爷问我的第一句话是:“户口落下了吗?”

我说:“已经落下了。”

爷爷的脸上即刻挂满了放心的笑纹:“落了户口,你就正儿八经地是西南岔的人了,我看你小兔羔子还有啥本事往别处飞?!”

爷爷这句话,尽管在刹那间使我的心头掠过一丝酸楚,但很快被就被爷爷那一脸的笑纹抚掉,我还是庆幸自己走对了路,于是便附和合着爷爷大声向世界宣誓说:“爷爷,我是来西南岔扎根的,我不会再往别处飞的。我会永远陪伴您的!”

在场的狗剩和福根拍起了巴掌,连生也扬脖吹了一声喇叭。

爷爷的眼里当即浸出了泪水。但为了掩饰激动,又忙不迭地用棉手闷子在老脸上连泪带鼻涕的划拉一把,故意提高了声调喝道:“妈拉巴子的,爷爷没没白疼你!快上爬犁,回西南岔!”

马爬犁沿松花江边的崎岖山路快速地朝西南岔疾奔时,我发现,在我们这一爬犁人中,爷爷是最高兴的,甚至是眉飞色舞的,和半年前在村口送我回县城时的神态简直是判若两人。一路上,爷爷手中那系着红缨的马鞭,不停地在雪花中挥扫着,而且还围绕上山下乡这一主题,滔滔不绝地发表着对时事政治独到见解:“这些日子早起听广播说新闻,全国又有好几万小青年来农村了。妈拉巴子的,自古民以食为天,都挤在城里,没人种地,喝西北风去?我看**这回总算是想明白了,咱农村才是广阔天地,让小青年都到农村种地,一来多打粮食,富国强民,二来也省得他们在城里舞枪弄棍的无事生非。”

狗剩逗爷爷:“保不准将来**又来条新指示,知识青年都回城里去,支援工业建设,到时候石头还得走。”

爷爷不以为然:“城里有得是闲人,用不着再来农村搬救兵。”

福根也打趣道:“石头这回能来咱西南岔插队落户,我看舅老爷应该感谢**,感谢*。”

爷爷说:“是该感谢**,他老人家把孙子又给我送回来了!这文化革命吗,闹得孩子们不干孩子们的事,大人们不干大人们的事,搞得乾坤颠倒,没啥啥可感谢的。”

在我的记忆中,这是爷爷第二次赞誉**。第一次是爷爷当县劳模那年,在去县城开劳模大会的大巴士车上。至于爷爷背地里贬斥**,可绝不在两次以下。除了那次说**“也不知见天想些啥”外,让人听而生畏的话至少还说过多次。因此,即使在那个年代,对爷爷的话我也不觉得惊奇。真正让我感到惊奇的是爷爷喜欢听广播新闻了。记得儿时在爷爷家,每当广播里传出“下面播送新闻”,爷爷就会情不自禁地嘟哝道:“妈拉巴子的,又是新闻,来段地方戏多好”。现如今,爷爷不仅开始喜欢听新闻了,也开始关心实事政治了。无论这种关心是出自何种目的关心,我都应该对爷爷刮目相看了。

马爬犁沿松花江边的崎岖山路顶风冒雪跋涉三十华里,来到西南岔村口,穿过两排高大的白桦树,驶过熟悉的村街,最后终于驶入爷爷家那熟悉的院门口。首先迎接我的是大黄狗虎子,它“旺”地一声扑过来,摇头摆尾地冲我撒欢。我跳下爬犁,抓住虎子抬起的两只前爪,在滚着雪花的院门口欢快兜着圈子,转进了院子里。

这时,房门被推开,晓红跑了出来,她腰里扎着围裙,一手握着菜刀,一手拿个土豆,那土豆被削了一半皮。接着出来的是老洋炮,她也扎着围裙,手里拿着一把蒜苗。看样子,她们正在做晚饭。

哓红回乡后,仅在家休息了一天,就开始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了。队队长姜大牙曾经想派她当她爸爸的助手,搞年终预算,还说将来让她接他爸爸的班。哓红说她就怕和数字打交道。她上初中一年级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就是数学不理想。哓红爸爸也说,一家人在一起算帐,也不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这样,哓红就和一些返乡的知青一起,挨家挨户刨猪粪,等下大雪后,用牛爬犁运送到地里。哓红原本也想和爷爷他们去青石镇接我的,姜大牙说,“你就别去了,在家帮你大娘做饭,公社要求,知青来生产队的第一顿饭,一定要吃好。”姜大牙想要把这顿饭安排在他家,爷爷没同意,说,“我的孙子,还是在我家吃吧,东西现成的。”

大家围坐在爷爷的热抗上吃饭时,老洋炮逗爷爷:“老秃牙子,你孙子来了,赶明个得把全屯子的人都请来吃喜呀。”

爷爷笑道:“等我孙子娶媳妇时再请也不迟。”

老洋炮就瞟了晓红一眼,还冲狗剩和福根挤挤眼。狗剩和福根就冲我和晓红挤眉弄眼地坏笑。

晓红有意要把话题引开,就问爷爷:“爷爷,石头来了,您以后就不会觉得孤独了吧?”

爷爷说:“可不,要是他大哥不当兵走,也来西南岔下乡,将来都娶上媳妇,我能抱上重孙子,这个家就更热闹了。”

晓红瞟我一眼,没话了。

我赶紧没话找话问爷爷:“来那么多人,您不嫌烦哪?”

爷爷说:“烦啥?过日子不就是过人吗!你太爷爷活着时,咱家小二十口人呢,吃饭大条桌满满的,还得放个炕桌。”

接着,爷爷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两个磕头兄弟,老大家富有却无儿女,老二贫穷却有四个儿子。老大为显示自家富有,请老二吃饭时,特意用四个元宝垫桌子腿。老二几天后回请老大,自然没有元宝垫桌子腿,就自好让四个儿子抬着桌子。当时正是夏季,在屋里吃一会儿饭,老大说屋子小了些,不透风太热。老二就让四个儿子即刻把饭桌抬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老大羞愧地对老二说:“我不如你富有啊!”

爷爷讲的这个故事,若干年后又对我和晓红讲过一次。那时国家刚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妻最多只生两个孩子。爷爷不理解,就说:“自古以来,哪朝哪代怕人多过?女娲还用泥捏人呢,哪有不让生孩子的理,这事**八成不知道。我告诉爷爷:“是**要求提倡计划生育。”爷爷说:“这就奇了。**先前不是说过人多好办事、人多力量大吗。听晓红他爸外国孙说,他下放来咱西南岔头一年,有个姓马的老头提出要少生孩子,被**给骂了,还让他写检查。晓红他爸还是因说马老头说得,对才被下放来咱西南岔的。现在**咋又不让多生孩子了呢?他比我大不几岁,咋就老糊涂了呢?”我当时还告诫爷爷,这话可别到处乱说。后来计划生育成了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爷爷就越发不理解了,说:“这样折腾下去,迟早会遭老天报应的。”

这是后话,暂不细说。

晚饭后,老洋炮和狗剩、福根回家了。我和晓红收拾碗筷,爷爷坐在炕上,边抽烟,边听门框上挂着的小广播喇叭里播送的本县新闻,还不时地发表着独家评论:

“城里当官的也要到乡下来,能干啥?在城里呆着得了!”

“大城子今年遭水灾了,还能大丰收?净扯淡!”

“年根底全县队队亮电灯,这可是正经事!”

“高丽屯的公粮都交完了!这么快?”

晓红走时雪还在下,我送到她院门口,她抓起地上的一团雪打在我身上,就跑走了。我回屋后,见厨房里还有些凌乱,想归整一下,又不知从哪下手,就抓过一把笤埽在地上胡乱划拉。这时,白兰来了。

年初,我和晓红回县城复课闹革命,在青石镇等车期间,抽空去了趟青石镇中学,见到了白兰。白兰比我和晓红小一岁。自从她从五岁那年晚上撒尿,认了天老爷为干姥爷,爷爷说她有些来历。那年她又和我在松花江脱险,爷爷又说是她天老爷姥爷在保着她。白奶奶听爷爷这样说,就高兴的不得了。在我回县城上小学那年,白奶奶说服了白兰在青石镇粮食所上班的爸爸,提前一年送白兰到西北岔上了小学,和同年上小学的晓红在一个班。她们小学毕业,生初中考试,晓红全班第一,考进了县一中。白兰仅二分之差,屈居第二,不情愿地进入了青石镇中学。她为此还哭了好几次鼻子呢。青石镇中学属公社办农中,*开始后虽然也要搞些革命大批判活动,但一直还能坚持上些文化课。因此,在我和晓红在西南岔当逍遥派期间,白兰仍然能在学校读书学习。我和晓红见到她时,晓红还对她说:“当初真不如考青石镇中学了。你们学校多好,还能继续上课。你看我们,在县一中有学不能上,白浪费了一年多的光阴。”白兰则说:“就是在县城中学读一天书,也剩过在这破学校呆上三年。世界就是不让我们平等。”晓红就拉了她得手笑道:“找你天老爷姥爷呀,让他下一道平等的圣旨。”白兰就说:“用不着找我天老爷姥爷,**会给我们公平的。”

半个月前,晓红返乡回西南岔,我送她到县客运站,又碰到了白兰。她比我们提前返乡回了西南岔,来县城新华书店给生产队买《**语录》。是公社王书记下得指令,青石镇每个生产队的每个社员,都必须人手一本。白兰给西南岔买了五十本。白兰得知我也有可能去西南岔插队落户时,拉了晓红的手笑道:“**比我天老爷姥爷还英明,替他下了圣旨。这回我们可平等了,都是修理地球的农民了。”不知为什么,我当时听了她这句话,心里还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反感。

现如今再见到她,心里却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感激。想起小时侯我们一起在松花江遇难的情景,就更增添了亲切感。

白兰说她是去饲养室给她老叔白永贵送饭,从正在大炕上算帐的哓红爸爸那里得知我已经来到爷爷家,就顺路来看看我。她进屋后,同我寒暄几句,就摸过抹布,边擦这擦那,边和我唠村里的一些事。她告诉我,西南岔在青石镇中学读书的学生,都返乡了。除了狗剩、连生、福根、振远、英子、素萍这些应届毕业生外,还有张格路的孪生儿女丫头和大小。丫头和大小刚上读初中一年,张格路就让他俩返乡了。白兰还偷偷向我透露:“狗剩、福根和英子、素萍四人,在学校时就闹早恋,还是圈圈恋,还被老师没点名批评过。狗剩喜欢素萍,素萍喜欢福根,福根喜欢英子,英子喜欢狗剩。他们无论是谁回一下头,都会有结果,可就是谁也不回头,转圈追下去,到现在谁也没追上谁,真有意思。”

我打趣道:“要是你和振远也卷进去,就更有意思了。”

白兰说:“振远才不会呢,他和西北岔一个女同学最好,听说他最近还去过她家。”

我笑道:“那你咋就没卷进去呢?”

白兰白了我一眼,以攻为守地问我:“我年龄小,你说我追谁呀?”

我假装认真地说:“你要是有信心,就把振远从他女同学那拽回来。再不就和素萍一起追福根,还可以和英子一起追狗剩。”

白兰瞪我一眼,表示不愿意听,随即又笑道:“那样就更乱了套啦!”

这时,爷爷叼烟袋从里屋走出来,他显然一直在听我和白兰唠嗑,就插嘴说:“我看狗剩比福根强,福根有点象他爷爷,英子不如素萍,英子虽说能干,太张狂了,一句高丽话不会说,说起汉话不让人。素萍很象她奶奶,过日子是把好手。”说着,爷爷又把脸转向我,“依我看,在咱村的闺女里面,谁都比不上晓红和小白兰。”

白兰见爷爷这样说,就不好意思了:“爷爷您别竟高看我,我可不敢跟晓红姐姐比。”

爷爷说:“我说得是实情。”

白兰就白了我一眼:“都快半夜了,你也累了,我也该回家了。”

我又把白兰送出了院门口。

我作为西南岔的正式村民来爷爷家的第一天,就有一个姑娘来为我做饭,一个姑娘前来看我,有世界上最关心我的爷爷和我做伴,使我在青石镇公社大院里一度产生的那种离群的孤雁的感觉,已经消失得荡然无存了。

雪还在下。我没有急于回屋。站在院子里,手伸给大黄狗虎子舔着,透过纷飞的雪花,环顾着爷爷家被白雪覆盖着的院落。这院落里是那么熟悉,能引起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这院落又是那么陌生,过去的已经不复存在。一种终于长大成人的自豪感在心中升腾,新的生活就要从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当年选下的这块土地上开始了。

我和爷爷准备睡觉时,队长姜大牙又来了,还和我握了手。他告诉我,西南岔返乡的知青欢迎会一直没开,就是想等我来了以后一起开,准备明天晚上就开。我谦和地说:“我们这些小青年大都是西南岔土生土长的,还搞那些形式干啥。”姜大牙说:“开欢迎会,是公社王书记的指示。他前几天刚给各生产队长开过会。还让把欢迎会和忆苦思甜会一起开了,让小青年们不忘阶级苦,牢积血泪仇。增强革命干劲。”

我向队长姜大牙请求出工劳动,姜大牙说冬闲农活不多,让我和几个女青年先帮爷爷剥线麻,过年后赶牛爬犁往地里送粪。

姜大牙走时我又送他到院门口,他出院门时突然回头问我:“你真想在西南岔呆一辈子吗?”

我不明白他的用意,就用当时时髦的话说:“我要响应**的号召,扎根西南岔一辈子。”

姜大牙也用当时时髦的话称赞我说:“那好啊。咱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在这里是大有可干的。你也累了,早点回屋睡觉吧。别忘了参加明晚的欢迎会。”

我回到屋里,爷爷已经铺好了被子,正靠坐在奶奶留下的炕柜上抽烟,见我进来,就对我说“你今晚就睡在炕头吧。”

我说:“还是您睡炕头吧,我可不能侵占您的地盘。”

爷爷说:“热炕头解乏。你今个扑腾了一天,一准累了,在热炕头睡一宿,准保明个有精神。过些日子,我把西屋收拾一下,你就自各住西屋。我知道你们年轻人喜欢自各一个屋。”

我脱鞋上炕时,爷爷见我穿的还是在县城时穿的棉鞋,就说:“咱这山里雪大,你穿这棉鞋在雪地里站一袋烟工夫就得冻脚。去年你老姑给我买的一双深功棉水乌拉鞋,我还没有穿,我给你找出来。”说着,就回身打开奶奶的炕柜,找出一个包袱,从包袱里拿把棉深功水乌拉鞋拽了出来,递给我。我也从衣兜里掏出一个打火机,递给了爷爷。

我脱衣服时,爷爷又摸摸我的棉袄棉裤,满意地说:“还挺厚实的!赶明个我再给你编个布袋子,扎在腰上,就更暖和了。”

躺在被窝里,爷爷又跟我唠唠叨叨地夸奖起晓红和白兰来,说自打她们从学校回来后,经常来爷爷家,扫地、搽桌子、洗衣服,见啥活都帮着干。还说他盖的被褥,也是前两天她俩一块拆洗的。

我很愿意听爷爷夸奖晓红和白兰,特别愿意听爷爷夸奖晓红。但我奔波了一天,太疲倦了,听着听着就进入了梦乡。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五胡之血时代反叛的大魔王信息全知者玄尘道途奸夫是皇帝绝对一番盖世双谐我只有两千五百岁你老婆掉了终末忍界
相邻小说
复苏:女帝转生成了我女儿!魔法始记神秘复苏之我的氪金系统亡灵的送葬曲西游答题间:人人当主角穿越诸天做土匪我吃了长生不老药无限流的元宇宙从抽卡开始建立不朽神朝镇守边关被诬陷,开局陆地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