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195、第二节 挹娄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第二节挹娄

黑龙江上水云腥,女真连兵下大宁。五国城头秋月白,至今哀怨海东青。

肃慎这个名字从南北朝往后就消失不见了,消失的原因应该有很多。

首先,虽然古肃慎与中原有很多交往,但是那时候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其中晋书里就有对肃慎有记载,说肃慎疆域广袤达数千里,但是他们的地盘儿地理位置不好,在深山峡谷之中,道路艰险,车马不通。夏天的时候他们就进入巢穴里头,冬天的时候住在地穴里头。可见他们生活艰苦,而且交通不便,和中原往来多有不便。肃慎人那个时候就已经会饲养动物,农耕经济已经出现,出现了打制或者磨制的石器,但主要还是依靠渔猎为生。其次,古肃慎人没有文字,只有语言。所以在和中原地区往来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语言障碍,这也是在汉代史籍中对肃慎族的名字多有讹传的原因之一,也影响了后代史学家判断他们后代的族源。第三,因为在中国古代,我国东北地区原始部落众多,这些部落互相不统一,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些部落之间联系的程度,往往以部落的势力强弱为基础,所以有时候肃慎人对中原地区的入贡间隔时间会很长。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古肃慎人在很早就已经开始和中原地区往来,而且向中原地区称臣纳贡。我国史料中对肃慎人这种行为有很多夸赞,后来把肃慎人到中原朝贡,看作是体现圣明君主文治武功、威望德远播四海的一个标志。这也是历朝历代都很重视肃慎人来朝贡这件事情的原因。

肃慎人之所以来中原朝贡,自然有他们的考量,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当时肃慎对中原王朝并没有臣服关系,单纯的就是来进贡,加强双方联系。他们这样做,对当时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这一行为肯定为女真民族日后的崛起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说一下肃慎这个名称在中原地区消失以后,他们的族人到底去哪里了,为什么此后在中国古籍文献中就没有了肃慎这两个字的记载呢。其实肃慎族并不是消失不见了,这是因为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一个很大的族系,里面包含着不同的民族或部落。肃慎以及日后、勿吉都是这一族系的成员,在不同的时期,每个部落的强弱不同。彼此之间的力量此消彼长,在一段时期内某个部落的实力比较强,那么自然就由他来跟中原民族往来,所以伴随着不同部落的强大,我们中原地区的文献中记载的名称也不一样。而且还会以实力强大的部落名称作为整个族系的代称。先秦时期肃慎部落势力比较强大,所以由他代表跟中原地区往来,中原王朝的史书中当然记载的是肃慎的名字。到了西汉时期,挹娄部落的势力超过了肃慎,这个部落开始代表整个族系跟中原政权往来,所以在我们的文献中,就开始记载这个名称,就把这整个民族都称为挹娄。南北朝时期,勿吉部又开始强大起来,并且跟中原王朝建立了联系,所以此后的文献记载中又以勿吉来代替整个族系。

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早在魏晋时期一直到宋代的学者也都秉持这一看法,其中在四夷传的东夷里头记载,古代的肃慎和勿吉、挹娄知道都是一个民族。只不过是不同时期对整个民族的不同称呼罢了。挹娄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的史书文献中,是在公元前一世纪到二世纪,这时候是中原地区的汉魏时期。有一部分人认为挹娄是肃慎在汉朝和曹魏时期的改称,但是总体上,应该把挹娄看作是原来肃慎境内的一个部族,属于肃慎系,也是女真民族的先民之一。

关于挹娄这个名称的含义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个名字的意思是鹿,另一个说法接近于满语中的叶鲁,意思是岩穴。史书上记载,挹娄的渔猎业非常发达,狩猎的工具以弓箭为主。挹娄人向中原王朝进贡的主要物品和肃慎已经发生了变化,肃慎主要进贡弓箭,而挹娄主要进贡挹娄貂。肃慎人也善于长弓,包括进贡貂皮,挹娄也有自己的特点。挹娄石砮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后来到考古发现中,发现了仿金属工具制造的东西。另外还在挹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网坠以及勾网器和精细的鱼钩,这些都表明当时他们已经熟练的掌握了王捕和钓鱼等捕捞方法。而且根据后来的考古证据,挹娄人还掌握了造船技术,但是关于制造方法的记载已经失传了。

很多史书中,都记载挹娄在夫余东北千余里,东临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但是北方的边界不知道到哪里。根据现在的地理区划,他们的疆域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松花江下游、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往东一直到达日本海,北边到达俄罗斯远东地区。三国志中记载,挹娄从汉朝开始就臣服于夫余国,后来因为税负过重,在黄初中期就叛离了夫余国。摆脱夫余国统治以后,开始出现女真先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此后,挹娄战胜了在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民族国家政权夫余,从这一点来看,当时的女真已经有了强大的政权组织,比较发达的经济实力和规模宏大的城池。

夫余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古人说夫余就是西周时期古九夷之一的凫臾,后来写成夫余。夫余在西汉之前,也就是大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已经存在了。夫余这个词,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成员主要是虉貊人,这个民族是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在我国西周时期,史书上就有关于他们活动的记载。刚开始的时候,这个民族的名称,一般在不同时期都会分开称呼,最早在史书中出现连称是在春秋时期。“萬貊”称号,最初似为貊(貉)族居住萬地(近海傍水之地)部落的名称,后来成为北方貊族的统称可能与这个民族诸部不断向东方近海之地迁徙有关系。貊族的来源,似与商族有一定联系,至少有一部分是商族。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迁至东北地区的蘸貊诸部又先后融合了当地的肃慎和东胡两族,因此,在战国末和汉魏时期,繭貊成了分布于今东北和朝鲜地区的一个庞大族系。可见,夫余与肃慎是有一定渊源的。也有史学家称夫余国王族或来自鲁国公室,是中土流人瑕丘仲的后人。

根据史籍记载,夫余国非常富有,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确立了稳定的统治体系,和中原王朝之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东汉建国以后,双方的关系更加密切。汉光武帝建武25年,夫余就主动派使者来到东汉,此后双方几乎每年都互相通使。一直到公元二世纪之前,两国之间的关系都非常友好。夫余国也在此期间吸收了大量的中原先进文化,和周边其他国家相比,夫余已经发展成为领先的文明国度。

夫余人不允许有婚外性行为,严格维护婚姻。而且还规定不能出现女人之间互相争宠的现象,如果发现男女之间出现婚外情,或者女人之间争宠,立刻就会斩首,并且把尸体扔在山上任其腐烂。女方家属要想拿回尸首就必须用牲畜来换。说明在夫余国男女地位很不平等,其实这也是古代时期全世界的共同现象。男人娶好几个妻妾,这些妻妾不能互相嫉妒,否则就会被杀头。但是史料记载中也没有对嫉妒这个限度做一个说明,也就是说怎么才能达到极度的标准,如何就能够的上杀头的级别,这个不得而知。但是这个民族有一个习俗跟匈奴相同,那就是哥哥死后,嫂子嫁给小叔子。这件事情从侧面说明扶余社会家族观念很强,即使丈夫死了,妻子也不能改嫁,必须嫁给自己的小叔子。其实我个人觉得有这个习俗反而要比中原国家还要好,首先如果一个女人很早就死了丈夫,在中原地区古代的时候很少会有人选择改嫁,否则就会被人瞧不起。但是从人性上来说,这是一件十分残酷的事情。另外,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如果说当时小叔子刚好没妻子的话,这大大解决了社会矛盾,男人没老婆这可是要引起大乱的,何况这之间有没有血缘关系。

扶余的饮食习惯和中原地区相近,他们也把粮食作为主食。这主要是因为扶余国地理条件特别好,东北土地肥沃,适合粮食种植,所以扶余果不是一个简单的游牧民族,实际上它是以农耕为主的农耕民族。而且这个民族还有一个和中原人习俗很相近的习惯,那就是正月过年。过年的时候,扶余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举国欢庆的庆祝活动,大家一连跳好几天舞,大吃大喝。而且他们还有占卜的习俗,尤其是在打仗之前要杀一头牛,并且观察这只牛蹄的变化,如果牛蹄分开就是凶兆,如果牛蹄合拢就是吉兆。

扶余人下葬的时候都要用玉匣装裹,玉匣就是玉衣,当然了,这东西只能是扶余国的大王才能用的起。这就相当于汉代的皇帝和贵族死后穿的敛服一样,表面上看和人体形状相同。这种衣服一般都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和少数大臣王公贵族穿的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用银线或者铜线编造,这种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扶余国是受到中原王朝册封的少数民族政权,他和中央政权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诸侯的关系。关于金缕玉衣的记载,只在史书上发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过一个扶余王陵,自然也就没有看到过真正的金缕玉衣。

扶余文化保留了很多原始社会的残余,每当遇到水旱等灾年的时候,一般把罪责全部归咎到国王身上,要么更换国王,要么把国王杀死,可见,在扶余当国王,也是一件挺冒险的事情。随着社会发展,扶余国奴隶制度进一步完善。扶余国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和贵族阶级对立的阶级,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王位继承制度和中原王朝一样采用第一张子继承制,如果没有嫡子的话,就立庶为王,这一点跟中原王朝还是有区别的。一般中原统治者还是会立嫡。国王下面是以家畜命名的六加,这些人当中有国王的近亲,也有掌握重权的大臣。他们和国王之间保持着君臣关系,构成扶余国的最高统治阶层。这六加掌握的统治区域有所不同,地盘大的可以掌握数千家,地盘小的也就是数百家。豪民与下户是被统治阶层。豪民是城市或村落中的大户,分两种。第一种为特别富裕者,可以拥有下户作为自己的奴仆;第二种是自由人,相当于西周时期的“国人”,拥有一定的土地,却并不富裕,不能拥有自己的奴仆,却可维持生计不至充当奴隶。下户是生活在夫余社会最底层的奴隶,受尽剥前与压迫,没有自由之身,与诸加之间是双隶与奴隶主的关系。可见,夫余国的奴隶捌社会等级制度相当完备。

扶余人十分强悍,擅长步战。这个国家的百姓家家有铠甲,并且拥有弓箭刀矛这些武器,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国家相当于人人都是战略储备军。扶余国还建立了完备的政治机器,城池、宫殿、牢狱这些都有。在地方上,扶余实行类似于西周分封制的制度。在服从国王统治的前提下,地方上各自为政,领主维护各自领地的统治。扶余国的刑罚很重,杀人的一律偿命,他的家人还会被贬为奴婢。这些严酷的法律制度,不仅巩固了扶余国的统治,还促进了奴隶制社会财产私有制的发展。扶余国在两汉的时候发展到最强盛的阶段,还影响到了东北其他少数民族的发展。

扶余生活的地方大多都是平原地区,适合种植五谷,还盛产名马、赤玉等等珍贵物品。这些都可以从现在已经发现的扶余墓葬中找到解答,现在发掘的墓葬大多都在东北平原最宽敞的腹心之地,这些地方土地肥沃,灌溉也很便利。从这些墓葬中还出土了铁除铁镰等生产工具,说明扶余人对农业的重视,同样说明这个国家以农耕为主,而且拥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仓库的出现说明一个国家私有制的出现,剩余的粮食只能集中在中央统治阶层的少数人手中。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扶余国农业生产实力雄厚,粮食开始出现剩余。扶余的畜牧业非常发达,这个国家的百姓擅长饲养牲畜,尤其出产名马。从现在出土的墓葬中发现,几乎每个墓葬里都有马具出土。以游牧业为主的民族,通常都会有殉葬马匹的习俗。所以在现在很多出土的墓葬里,都发现有马的残骸,这说明当时已经有一些少数民族受到扶余国的统治。要说明一点,在很多地方发现的墓葬中已经证实,这些地方的居住者并非大部分都是扶余人,而是一个涵盖其他少数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多民族政权。

要说明的是,不能从扶余国擅养马匹方面就断定这是一个游牧民族。养马并不是游牧民族特有的行为,在古代,有很多行业都离不开牲畜,尤其是马匹,作为一项重要的交通工具,大多数民族和政权都会重视马匹养殖业。扶余国手工业水平也很高,他们会制陶艳和冶铁铸造业。他们制造的陶器大多数还是比较粗糙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比较精致的陶器,上面还刻有花纹,上面有经过加工的痕迹。扶余国制陶业虽然比较发达,但是在一些方面也很落后。比如说器物上的纹饰过于简单,器型也比较单一。但是从同时期出土陶器的数量上来看,扶余国的制陶业在东北地区可以称得上规模首屈一指。

扶余国还拥有自己的采矿业,当时的开采主要以手工开采为主。采矿业的发展会直接促进冶金业的发展,眼睛也对古代各民族发展非常重要,小到平时生活中用到的各种器皿,大到战争用的兵器,都离不开冶金业。从现在出土的大量铁质兵器来看,当时扶余国铸造业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发达了。凭借这些优势,扶余国继续向东扩展,征服和融合了一部分肃慎人,肃慎人一部分被迫东迁,这可能也是从汉代开始就失去了和肃慎人联系的原因之一。

到了公元二世纪,扶余与汉朝的关系变得很复杂。一方面,扶余国为了限制高句丽的发展,继续与东汉维持着友好关系。公元122年,史书记载扶余派兵攻打高句丽等国联军。136年,扶余王亲自来汉朝首都洛阳朝贡,当时的汉朝皇帝汉顺帝还亲自给他演戏。另一方面,为了获取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扶余国开始向辽东地区大肆扩张。公元111年,扶余王亲自率领七八千名步骑兵侵入乐浪,杀害了不少官吏和百姓,但是过了几年扶余国又派王子到东汉和亲。到了公园3世纪,扶余和中原王朝的关系又出现了友好局面。魏国派毋丘俭攻打高句丽的时候,路经扶余,收到当地政府的热烈欢迎,还给东汉大军提供了一部分军粮。

公元三世纪以后,东北地区的局势发生急剧变化,扶余的实力逐渐开始衰弱。扶余国地势以平原为主,而且这也是一个农耕民族,在后来与游牧民族的交往过程中,受到攻击的时候,就显示出了不足。而且这地区周边势力很复杂,在防御外来侵略的时候显得力量很薄弱。尤其是在公元三世纪中叶,中原统一势力的瓦解和北方草原民族势力的兴起,导致整个东北亚地区进入激烈动荡的时期,扶余国受到很大影响。三世纪末年,扶余受到了鲜卑的侵略。285年,扶余国都城被鲜卑慕容廆攻下,国王自杀,1万多人被俘虏,扶余王室逃到沃沮。第二年,扶余王子依罗登上王位,在晋国的支持下,重建国家。但是复国以后还是经常遭到慕容鲜卑的侵犯,被俘虏的扶余人,甚至成了被转卖到中原的奴隶。而且这时候西晋王朝灭亡,扶余国失去了外部支援。

公元四世纪,完全孤立无援的扶余国,在346年,又受到百济的攻击,只好向西迁徙。后期扶余人的都城很可能在现在的吉林辽源一带。也是在这一年,扶余再次受到前燕的沉重打击,国王和5万名百姓都被俘虏。前燕皇帝并没有杀扶余国王,而是封他做了镇东将军,又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了他。此后,扶余先后臣属前燕和前秦。

扶余国命途多舛,在公元435年,再次受到高句丽的征伐。后来,曾经受到扶余统治的勿吉人开始兴起,并且逐渐南下,494年,扶余降服了高句丽。从此,扶余国就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继承肃慎和挹娄衣钵,后来兴起的勿吉人,就是女真民族的先人。

关于扶余国的史籍记载,在这里摘录两则。

《后汉书地理志》

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在夫馀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土地多山险。人形似夫余,而言语各异。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其人臭秽不洁,作厕于中,圜之而居。自汉兴以后,臣属夫馀。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目。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B16E,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便乘船,好寇盗,邻国畏患,而卒不能服。东夷夫余饮食类皆用俎豆,唯挹娄独无,法俗最无纲纪者也。

《三国志魏书》

挹娄在夫馀东北千馀里,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极。其土地多山险。其人形似夫馀,言语不与夫馀、句丽同。有五谷、牛、马、麻布。人多勇力。无大君长,邑落各有大人。处山林之间,常穴居,大家深九梯,以多为好。土气寒,剧於夫馀。其俗好养猪,食其肉,衣其皮。冬以猪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隐其前后,以蔽形体。其人不絜,作溷在中央,人围其表居。其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尺八寸,青石为镞,古之肃慎氏之国也。善射,射人皆入(因)。矢施毒,人中皆死。出赤玉,好貂,今所谓挹娄貂是也。自汉已来,臣属夫馀,夫馀责其租赋重,以黄初中叛之。夫馀数伐之,其人众虽少,所在山险,邻国人畏其弓矢,卒不能服也。其国便乘船寇盗,邻国患之。东夷饮食类皆用俎豆,唯挹娄不,法俗最无纲纪也。

生活感悟:我们成长的过程曲折坎坷,总是伴随着心酸与烦恼。“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经历了挫折的成长更有意义,挫折其实是一笔财富。挫折好比一块锋利的磨刀石,我们的生命只有经历了它的打磨,才能闪耀出夺目的光芒。多少次艰辛的求索,多少次噙泪的跌倒与爬起,都如同花开花落一般,为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做了铺垫。

成长的过程好比在沙滩上行走,一排排歪歪曲曲的脚印,记录着我们成长的足迹,只有经受了挫折,我们的双腿才会更加有力,人生的足迹才能更加坚实。当我们有了这份坚定的信念,困难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远离,生活自然会回到风和日丽的宁静与幸福之中。所以,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再多的困难也不必担心。只要你下定决心克服它,就一定能走过人生的低谷。

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因为在上帝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依然是无价之宝。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我只有两千五百岁终末忍界玄尘道途盖世双谐五胡之血时代反叛的大魔王你老婆掉了信息全知者奸夫是皇帝绝对一番
相邻小说
开挂花钱玩转世界蛮族战皇蛮族之崛起物理学家的春天[武侠+历史]轮回地球攻略战都市之空间戒指都市神算子李二狗的幸福生活惹遍诸天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