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女真那些事儿
第一章女真早期演变
第一节肃慎
沧海成田艮岳荒,谁能行役不彷徨。青城北狩隔万里,花石南来宝几纲。土暗尘昏天水碧,风轻雨过女真黄。无人可语宣和事,九些陈留酹一觞。
提起女真族恐怕中国人没人不知道,这个民族在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生活了三千多年,现在也有他们的后代。这个民族曾经出现了两个政权,一个是曾经叱咤北方的金国政权,一度灭亡北宋和辽国。第二个就是统治中国数百年的大清朝,对我国历史进程影响深远。首先我要声明,这本书中,我只对女真族的历史传承做一个概述,对金国和清朝不做具体描述。
女真族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演变过程,一开始并不叫女真。先秦史籍中出现的肃慎、汉晋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夫余和勿吉,还有隋唐时期的黑水靺鞨,辽宋元明时期的女真(直),当然清朝的女真,后来的满族就更不必说了。虽然他们的部属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从民族历史沿革来看,的确都是一脉传承。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这个曾经在中国大地上盛行几百年的民族吧!
对于女真人的起源,乾隆皇帝曾经亲口说过,金人的祖先来自靺鞨部,也就是古肃慎之地。等到清朝兴起的时候,本来他们称为满珠,由于汉字有口音上的相似,所以就被讹传为满洲,其实就是古肃慎。乾隆亲口说出女真人的祖先就是肃慎人,所以我们的讲述就从肃慎开始展开。
据传说,早在舜禹时代,肃慎就开始出现在历史记载中,与中原有着或多或少的往来。这件事情在最具权威性的史籍《史记》中,记载说,禹舜时期,方圆五千里的地方,就有北山戎、发、息慎、东长和鸟夷等地。这里所说的息慎,就是肃慎,属于东北夷。还有历史典籍记载了息慎献弓矢的事情,也就是肃慎向周武王入贡“楛矢石砮”。周朝的时候,肃慎就多次派人来朝廷进贡。可以看得出来,春秋事情之前,肃慎有可能就已经臣服于中原。
近代以来﹐考古学家对确定肃慎文化遗存十分重视﹐已有了一些重要发现。综合文献与考古资料﹐初步说明远在3000年以前﹐肃慎人的社会发展已经出现不平衡的状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肃慎人﹐可能农耕有了初步的发展﹔在长白山以东及以北的更多肃慎部落﹐则以渔猎和狩猎生活为主﹐还处在发展水平较平原地区各部落稍低的状态。西周时肃慎人进贡楛矢石砮及一种名为麈的动物﹐都是肃慎人从事狩猎生活的一种反映。
虽然很多先秦古籍都对肃慎在中国的东北或者长白山地区活动有过记载,但是对于他们的具**置和范围,都没有详细记载。后世有人提出过古肃慎可能在现在的松花江以东地区。关于“肃慎”这个名称的考辩由来已久。大禹时期,他们被称为北发或者息慎,《后汉书》中说息慎就是古肃慎,并且说明这个名称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不存在了。到了魏晋时期,一些记录历史的史官在记载的时候,还是使用肃慎这个名称。其实,从汉代开始,对肃慎的称呼就有了歧义。清朝建国之初还有人称自己为珠申,也是肃慎的转音,其实这些都是一回事。
看来,所有的这些称呼应该都是同音异译,实际上指的都是禹舜到东周时期和中原发生来往关系的肃慎人。这些事情在很多历史古籍中都有所记载,但是由于缺少肃慎族和汉族交往的记载,所以应该能够推算出来,当时应该还没有汉族人到肃慎这个地方去,不然不可能没有记载。关于肃慎的词义,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就是通古斯语中“人”的意思,还有人认为肃慎是由一种鸟而来,还有学者认为实际上肃慎就是东方之鹰的意思,汉语翻译过来就是海东青,海东青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很多次了。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把这些说法综合起来,似乎就能解释出肃慎的完整含义。从先秦古籍中,可以看得出来,肃慎这两个字的其他几个叫法,第一个字可以三变其音,第二个字却一成不变。我们可以推断这两个字分别指两件事,有人认为肃就是女真语中的贡,意思就是东方。商朝就有人曾经在甲骨文的卜辞中,把东方称为析,这个字跟息同音。还有在我国先秦重要史集国语中记载,周武王讨伐殷商的时候,太阳在析木之津,后来经过考证,析就是息。
还有的史书当中称肃慎为东夷,《礼记》记载,东方曰夷。夷是中国古代对东部民族的称谓,从夷这个字的结构来看,似乎与弓箭有关。夷的本意就是东方之人,大与弓字型的叠加,说明东方之人就是持弓之人。另外像前面所说的,从满族语言的词源上分析,肃慎和女真等都是同音不同的翻译,在满语中都有箭的意思,引申过来就可以翻译成带箭的人,或者直接称为猎人。从这个名称上来解释,说明这个民族很早就能制造弓箭,所以后来才能影响到对于他们部落名字的创造。
有个孔子识箭的故事,在春秋战国时,孔子周游列国来到陈国,即今河南淮阳县一带,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在陈国居住三年。一天,在陈惠公院子里从天上掉下来一只凶猛的鸟,被楛矢石砮射中。箭有一尺长左右。陈惠公不明白这鸟和箭的来处,就派下人把中箭的鸟送到孔子的住处,并问事情的由来。熟诸历史掌故的孔子,说这鸟和箭是有来历的,这鸟从很远的地方来,身上中的箭是肃慎国的楛矢石砮,先前周武王打败商朝一统天下之后,通告边远的夷蛮各部以当地名优作为贡品朝献,以表示永世臣服。北方肃慎国将楛矢石砮作为贡品。武王要使周王朝的恩惠泽遍天下永远延续下去,所以在楛矢石砮上刻字为"肃慎氏之贡矢",分赐给下属异姓诸侯。那时有一种礼规,分赐珍玉给同姓自家人表示亲近,分赐夷蛮的贡品给异姓下属用来告诫他们不要忘了臣属地位。当时分赐给陈的就是"肃慎氏之贡矢",如果惠公派下人去祖庙了解,也许能找到当时的"肃慎氏之贡矢"。陈惠王派人去查询.果然找到了用金盒子装着的周武王所赐的刻有"肃慎氏之贡矢"的楛矢石砮。
关于上面的故事,孔子认为这支箭就是肃慎国的楉矢石砮,周武王统一天下之后,就宣告天下各地进贡当地最好的东西,最珍贵的东西。肃慎人就把这种弓箭当做贡品上供。为了让周王朝的威名远扬不衰,纣王还让人在箭杆上刻上了肃慎氏之贡矢的字样,还把她们赐给异性的下属,以此警示他们不要忘记自己的臣属地位。当时赐给陈国的也是这种箭,所以,陈惠公才派人到他们的祖庙里去查找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当年贡矢的藏身之处。后来果然找到了当年周武王赐给的赐有这六个字的金箭盒,从孔子对肃慎人弓箭的了解,可以看得出来,在春秋时代,楉矢石砮就已经成为肃慎人的特有标志了。
那么,楉矢石砮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指肃慎人用楉木作箭杆,然后用石头做箭头制成的长氏大箭。楉木是一种生长在大小兴安岭寒带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树种,在当时这是一种优良的箭杆材料。石头为青石,也称为黑曜石。在其他史料中也有记载说,挹娄,也就是古肃慎国,他们的种族人数很少,但是个个都很勇敢。他们住在高山险要的地方,善于射箭,能射进人的眼睛。他们的弓长四尺,箭用梏木做成,长一尺八寸,用青石做箭头,箭头上抹上毒药,射中人立即死亡。可见肃慎人自古精于箭射,甚至能从远距离射中人的眼球。根据这些记载,我们就可以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了。楉矢石砮其实就是人们用来说明肃慎人善于狩猎和采集的标志,肃慎人制造的这种弓箭就成为献给中原朝廷的贡品,这一直延续到清代。根据史书记载,从肃慎开始,之后的挹娄、勿吉、靺鞨等都把这种弓箭作为供物进贡给中原王朝,这个习俗保持了长达1600多年。
早在帝舜时期,就有了肃慎人前来中原朝贡的记载,到周武王时期也是如此,而且他们进贡的弓箭还获得了周武王的赏识。夏商时代,也有肃慎来中原王朝的记载。其中在西周的时候肃慎连续进贡了三次,分别在武王、成王和康王时期。周景王曾经说过,周武王克商的时候,让詹恒对晋说肃慎、燕、亳都是我们北方的领土。
中国古代史书对于夏商周时期肃慎来中原朝贡的事情多有记载,反而到了秦汉王朝时期,却没有了关于肃慎的记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如果说当年周康王的时候肃慎来中原朝贡是最后一次前来的话,那么一直到曹魏时期才又出现关于肃慎来中原朝贡的记载,那这中间大约1200年的时间,肃慎和中原王朝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么长的时间再也没有来中原王朝朝贡呢。
《晋书》中专门给肃慎列传,里面记载,魏国景元末年,肃慎携带很多礼品到中原进贡。所以就有人根据这认为,肃慎时隔这么多年,魏景园元末年,才又一次前来中原。但这其实并不是肃慎在周朝之后的第一次重新进贡。关于这件事情在三国志魏明帝本纪中有所记载,青龙四年,也就是公元236年,肃慎人又向中原进贡了弓箭。三国志成书比晋书要早,这个记载应该可信。而且在其他书籍中,也找到了这条记载。所以说,肃慎人再次恢复进贡应该是在青龙四年。三国和两晋时期,肃慎人一共四次前来进贡。三国一次,晋朝来过三次。关于这条记载应该说并不完善,首先对于青龙四年的那次朝贡,就没有记载进去。而且这四次朝贡也没有明确的年代记录,只是一个概括。经过历史学家们对所有史料的考证,基本可以确定在魏晋时期,肃慎有七次进贡。
两晋之后,肃慎在中国的史书中又很少有记载,但是可以查到他们来中原王朝进贡的事情。其中,在南北朝时期,肃慎曾经分别向南朝的宋和北朝的北齐朝贡过一次。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三年,肃慎进献弓箭。这件事情在其他人所写的史书中也有记载。进贡北齐是在天宝五年,这次肃慎来中原进贡是史书上犹时可查的最后一次向中原王朝进贡,此后,再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也就是说,从公元236年到公元554年,这318年间,肃慎共有九次到中原进贡,间隔短则数年,长则近百年。进贡的对象分别为七个不同的中原政权,这说明肃慎和中原王朝一直没有建立稳定连续和制度化的朝贡关系,也就是说肃慎在当时对中原王朝应当没有臣属关系,来中原进贡纯属看心情。
关于肃慎来进贡的地点记载就更有意思了,其中在魏国景元三年的那次入贡,根本就没有到达曹魏都城,只是在边境辽东地区,由当时的辽东郡转运到洛阳。大兴二年那次,史书上记载到晋都健康入贡。但是按理说中原王朝对其他民族或政权的进贡,都会有回赠,但是对肃慎的回赐,记载非常模糊,只有《晋书》中有一点记载。
对于肃慎进贡的贡品,九次中有明确记载的有七次,还有两次史书当中只说前来进贡,没有记载贡物是什么,那七次进贡的物品中,都有弓箭。基本上所有的贡品都是东北地区的特产,尤其是貂皮,这可是著名的东北三宝之一。貂皮是哺乳动物貂的皮毛,从古到今一直在皮草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近代,皮草一度成为沙皇俄国的主要出口商品。1672年,这一年中沙皇俄国控制下的东西伯利亚就向中国输出了13000张貂皮。到了18世纪初,皮草已经占到沙皇俄国对外贸易总值的80%以上。后来有学者考证发现,1728年,一支俄罗斯商队就带出了210万张皮草,仅仅在北京的交易总额就达到一千万法郎。还有记载说沙皇俄国在1800年,经营皮草和茶叶的边贸小镇恰克图的贸易额达到8383846金卢布,这个边境小镇在蒙语中的意思是有茶的地方,可见在古代这个地方主要经营茶叶。但是近代却以经营皮草为主,当时一个恰克图的收入就抵得上俄国三个省的收入,可见皮草是多么名贵的东西。
回到我们的主题肃慎人身上,他们擅长制造弓箭,而且对于弓箭使用非常娴熟,这对于他们来说,对日后女真民族的崛起提供了武力基础。而且皮草贸易,为他们日后的崛起提供了经济基础。
关于貂皮,我们在这里做一个普及。貂皮以紫昭皮最为珍贵。《后汉书》载:“把娄出好昭。”清朝人方观承在一首《竹枝词》中写道:“估客釜敲声在臂,虞人貂眩紫堆腰。相逢不用频争直,易釜惟凭实釜招。”釜在边远地区很少见,贸易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就用貂来换釜。根据釜的大小来装貂,装满釜后才交换,后来用一只貂就能换好几个釜。
向中原皇帝进献貂皮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呼兰府志》记载:“自肃慎氏以来,历代贡品也”;《晋书》载:“肃慎贡貂皮”;《辽史》载:“开泰七年(1018年),铁骡五部岁贡貂皮六万五千”。《黑龙江述略》亦载:“黑龙江土贡以貂皮为重。”“贡貂,头等72张;二等170张;上三等430张;中三等2570张。《黑龙江外记》记载:“嘉庆十五年(1510年)夏贡紫貂皮一等为42张,二等为140张,好三等280张,寻常三等4943张。”清代对貂贡研究颇细,将貂皮分为四等,即一等、二等、好三等和寻常三等。甲皮不入选,多选乙皮一张,甲出银三两偿乙。《黑龙江外记》载:“雅发俄伦春,则不然,其所纳皮张,较胜他部。
故一等足额,其余入于二等。二等所余入于好三等。而皆按定价由库给银,以酬其所余之数。”“布特哈交纳貂皮,先自己定等。寻常三等之外,皆以绞签标记。红绞者索伦达呼尔物。缘签者,摩陵阿俄伦春物,黄签者雅发俄伦春、毕拉尔物也。
纳貂贡的季节,就像过节一样热闹,很像一次规模很大的交易会,号称“出尔罕’(亦作“楚勒罕”,汉译为“盟会”)。最初地点设在齐齐哈尔城西北四十里的因沁屯(原名克伊勒屯),乾隆六十年(1795年)改在城内。参加“出尔罕”者,有的来自呼伦贝尔,有的来自蒙古诸部。《龙沙纪略》载:“出尔罕者,兵车之会也。地在卜魁(齐齐哈尔)城北十余里....将军选贡后,始听交通,凡二十余日。”《黑龙江述略》云:‘“五月纳貂之期。各部大会于齐齐哈尔城。卓帐荒郊。皮张山积,商贾趋之如鹜。”选貂皮的时候,将军、付都统都要亲自参加。《黑龙江外记》载:“选貂之制,将军、付都统坐堂上,协领与布特哈总管,分东西,席地坐,中陈绍皮,详视而去取之。”一等、二等定后,将印盖在皮的背面,然后封存起来,准备运走。没有验上等的,将其中的一只爪子割掉,抹除印记,还给进贡者。如果皮背无印,四爪不全,即是未经检验的私货,谁也不敢购买。
捕貂是艰难的。《盛京通志》载:“布特哈人,岁资粮入山采捕。利在大雪,故秋去春始还。往往有空手归者,则貂之难得可见。”这是因为紫貂往往生活在人迹罕至而气候又十分寒冷的森林地带。它栖息的地方,重峦叠嶂,海拔多在1000--2000米。匍匐在地的青松亦称僵松,紫貂经常在这里觅食松子。另外,鸟类及越橘、花揪等浆果也都是它的美食。紫貂行动特别敏捷,善爬树、游泳,遇到大风雪或者有危险,它即潜入洞中,五六天不出来,使猎人难以捕捉。《黑龙江外记》载:“见人走入穴者,取之如探囊。升木则稍难。然守待自日,亦有到手之时,惟匿石碑者,则无计可施。”’因此,捕貂也得看时机,多在大雪以后,这样容易发现紫貂的活动痕迹,也容易找到它的洞穴。另外,此时紫貂的毛皮质量也十分好。
据记载,捕貂基本上有三种方式:诱捕,《魏书》说,勿吉以尸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犬啮,《龙沙纪略》载:“貂产索伦之东北,捕以犬,非犬则不得貂。”“貂犬前停嗅深草间,即貂穴也,伏伺擒之。或窜树林,则人犬皆息,以待其下。犬惜其毛,不伤以齿,貂亦不复动,纳于囊,徐侠其死。”网捕,猎人多根据紫貂的足迹找到它的洞穴,然后把网敷于洞口,再用草熏烟。紫貂怕烟,跑出即落入网中。有《打貂行》歌一首,形象生动地记述了网捕的方法及优点。歌日:打貂须打生,用网不用箭。用箭伤毛皮,用网绳如线。犬逐貂上树,打貂人立树边路。摇树莫惊貂,貂落可生捕,皮完脯肉供匕著。索伦打貂三百户,白狼苍庶责同赴。九天阎阖上方裘,自裳治仰维虫助。”这些捕猎方法的特点是能活捕,不伤皮毛,保证貂皮的质量,好获一等貂。
貂尾在古代是一种官阶的象征,也是少数民族的一种头饰。《后汉书.舆服志》载:“武冠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理,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这种装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徐广考证道:“貂紫蔚,彩润,而毛彩不彰,灼。北方寒凉,本以貂尾暖额,附饰于冠,遂为首饰。”可见加饰貂尾是从取暖御寒开始的。《黑龙江外记》载:“土人官戴缨帽,兵带貂尾帽,貂尾一双,七之为貂缨。官役用之。”又云:“兵帽冬皮,春、夏、秋皆绒.....而墨尔根等城草帽亦缀尾,兵丁之便服也。
生活感悟: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对手,有的来自外部,有的来自内部。对于外部的显在之敌,我们一眼就可辨别出它的来路及威胁程度,因此也就可以相对容易地制定出应对之策而奖之化解。然而,对于那些潜伏在我们内部的隐蔽之敌,却会让我们防不胜防,疲于应付。而更让人恐怖的是,它们的威力强大而又无处不在。
很多时候,你的心理是坚强还是脆弱,你对自己的认识是正确还是错误,将很可能会决定你的成败。即使是在一些我们认为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在觉得一切都已不复存在、人生将尽的危难关头,只要我们能够坚强地挺下去,不被一时悲观消沉击倒,就能重树自信,并时刻认识到我们外部的环境远远没有恶化到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地步,很多的“绝境”都来源于我们的过于悲观与自以为是,我们自己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认清了这一点,就有机会战胜自己。
在我们最大的对手面前,充满自信的人知难而上,缺乏自信的人却落荒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