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冉小贱说起他父亲的主家时,范二突然心中一动,脱口问道,“令尊的大名可是叫冉盛吗?”
“你......你怎么知道的?”冉小贱心下一震,亦是脱口而出。
同时又对范二的身份有了一些怀疑,但想及他头上的武兴侯名号时,又不由自嘲起来。
我不但知道你父亲是冉盛,还知道你的母亲叫陈润儿,还知道陈氏有个陈操之呢!
范二当然不会将这几句腹诽说出来,毕竟冉盛陈润儿还有陈操之什么的,都只是他福至心灵的揣测罢了。
大概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陈操之这个人吧?
真有这人的话,自己此前怎会没听过?退一步说,就算真有这人,混了几十年仍是名声不彰的,又有什么可惧呢!
范二正胡思乱想时,他身边的阿仁却忍不住开口道,“令尊既有如此气魄,想来也是个英雄人物,而令堂又出自颍川陈氏,也该是知书识礼的。他们怎会......怎么给你取一个如此粗鄙的名号?”
阿仁的问题实在不太不含蓄了,但好奇害死猫,又未尝没有怀疑冉小贱刚才之语是空话大话的意思;毕竟他自己都说了是黑户,想查他的祖辈都做了什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阿仁听说范二要收下他,那么自然是要调查他底细的,可俗话说“丑话说在前头”,这小人还是自己来说比较合适。
听了阿仁的疑惑,冉小贱的情绪上却没有太大的波动。
他又见范二笑着对阿仁点头,便叹了口气道,“我的本名叫冉曜,这个‘曜’字和当今天子那个‘曜’是一个字,‘小贱’却是街坊邻居给叫出来的!”
原来是为了避讳啊,不过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
难道眼前这熊孩子真的很贱?
冉小贱一眼就看懂了范二和阿仁投来的怀疑眼光,遂辩解道,“我小时候的确有些淘气,但自从家母去世后,便沉稳了下来;又听家父说起祖上的故事,我便再没做过令街坊邻居讨厌的事。”
范二对冉家的事还是挺感兴趣的,当下便极力让他转述冉盛口中的故事。
冉小贱对此讳莫如深,毕竟他们父子身份敏感,哪里肯说?
一个想要知道真相,一个打死都不说,最后总还是有人会妥协的。
冉小贱毕竟年轻,实在是刚不过范二这个两世为人者的持久,只得答应下来,但提出了只讲给他一个人听的要求。
两人随之上了车,冉小贱开始叙述起有关冉闵的故事。
冉闵的祖先曾任汉朝黎阳骑都督,家族世代担任牙门将。
他的父亲冉良勇猛多力、攻战无敌,历任左积射将军,封西华侯,北方大乱时加入了陈午的乞活军。
冉闵的父母和族人,在抗击后赵石勒入侵的战场上相继牺牲,年仅十二岁的他却因天生英武而获得石勒的青眼,就此被收为“义孙”。
冉闵此后便追随石与石虎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他的地位也扶摇直上,只用了二十多年就从一个奴隶变成了一个大将军。
可他出身于乞活军,又怎肯认贼做父、甘当走狗?
直到永和六年,已经忍辱负重长达三十年的冉闵,终于等到了对后赵实施清算的最佳时机。
当后赵武帝石虎去世后,皇室内部因为夺嫡而发生了内战,冉闵乘机在王都邺城起事,且很快攻克皇宫,最后将留在邺城的石氏子弟全部杀死。
同一天,冉闵颁布了第一道《杀胡令》,由此点燃了北方大地上积郁已久的民族矛盾。
北方汉人争相追杀胡人,民族仇恨的列焰如火山迸发一样炙烈,仅仅数日间,邺城周边就有二十多万羯人被杀。
这场以血还血的悲剧,让北方的汉人终于扬眉吐气,冉闵则从此成为所有胡人要诛杀的第一个目标。
同年,冉闵在司徒申钟、司空郎阗等人的拥护下于邺城称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
后赵新兴王石袛则在襄国(邢台)称帝,并号召被六夷控制的州郡起兵讨伐冉闵。
此时中国大地上五国并立,分别为东晋、冉魏、前燕、后赵、前凉,除此之外北方还有无数的胡人部落环视中原。
冉魏政权像母亲的手臂一样,护卫着战乱中飘零的汉人百姓们,北方汉族的文明在这里得以延续。
冉闵在冉魏竖起大旗后,长江以北的汉人义军纷纷归顺,就连离江左很近的合肥义军首领也归顺了冉闵,并接受了他赐封的“南蛮校尉”一职。
冉魏的大好形势顿时引起了江左政权的不满和恐慌,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江左朝廷对冉魏这个同样打着汉人旗号的政权,是绝不可能容忍的。
如果冉闵杀完了胡人,他的下一步很可能就会威胁到江左了!
同样是汉人政权,如果冉魏进攻江左,江左的同胞大概不会产生太大的抵触情绪,这和北方胡人打过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啊。
江左朝廷有了这个危机意识,便开始在冉闵的背后搞起了小动作。
冉闵在与六夷作战时曾向江左求助攻,后者不但不出兵援助,反倒趁机攻陷了冉闵赐封的南蛮校尉守卫的合肥,并将当地百姓掠回江左。
江左政权不仅直接进攻冉魏,还联合胡族以维护汉人正统的名义进攻冉魏,更是大肆册封北方胡族各种名号,以确定他们讨伐冉闵的大义。
永和六年年底,冉闵帅帅重兵进攻后赵的残余势力——襄国。
在羯族人坚壁清野的策略下,冉闵围攻襄国长达一百多天而不能下,这也是他领军以来遭受的第一次挫折。
在襄城被围的这段时间,石袛迫于压力去除帝后,并以玉玺为代价请求前燕援军;燕王慕容俊派御难将军悦绾帅三万人来救,正好碰到冉闵与姚襄、石琨的联军在作战。
面对又一支生力军的到来,冉闵在前后夹击之下终于力不能支,只得退回邺城。
鲜卑与羯族联军乘胜追击,兵逼邺城。
面对生死存亡,冉闵怀着决死一搏的胆气主动出击,汉家精锐气贯长虹,直杀得七万胡军尸横三百里。
冉闵化被动为主动,此后四战四捷,终于灭掉了襄国。
冉闵在灭掉襄国的过程中花费了太多时间,又无暇南顾,且在前期遭遇了襄国之败,所以原本属于冉魏的黄河以南的大部分领土,尽数被江左收入囊括。
姚襄也投降了东晋,因与殷浩结怨而弃东晋北奔,后被桓温所败,被苻坚所杀。——姚襄是羌族英雄,同时也是后秦开国皇帝姚苌的兄长。
后赵势力被全部歼灭的第二年,也就是永和八年的五月,慕容俊终于下达了对冉魏发起总攻的命令,冉闵也由此遇到了最可怕的敌人——慕容恪。
慕容恪是前燕文明帝的第四子,是容慕俊的弟弟、慕容垂的兄长。
他从十五岁统军以来未尝一败,胡人部落亦称其为“慕容无敌”,这个名字曾吓退过数万大军。
传说中,慕容恪是一个风华绝代的美男子,他每次作战时都会戴上面具,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他的长相太过妖孽......
这个传说同样适用于北齐的兰陵王高长恭,但传说只是传说。
事实上敌人在战场倒的确无法看到慕容恪的面容,但他每次上阵戴的不是面具,而是面甲。
面甲连着头盔,是重装骑士特有的装备之一;拉下面甲之后,他脸上裸露的部分,就只有两只眼睛之间的这条直线了。
慕容恪凭借着特有的重装骑兵部队,对付一般的步兵基本可以做到碾压,他也因为自己的战功而入选十六国时期的十大将领之一。
慕容恪之所以能与王猛、谢安并列,不仅仅是因为他过人的领军能力,更因为他辅佐幼主的人品,他实际上是一个霍光似的人物。
冉闵和慕容恪的相遇,意味着关系到冉魏命运的常山会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两军交战前,冉魏一方便已失去了优势。
一是粮食问题,冉魏的士卒不是在战斗,就是在前去战斗的路上,所以他们对粮食的消耗实在太大;又因为此前缴获的粮食储备早已分给了百姓,所以他们不得不靠打草谷为生。
二是外交问题,自从冉闵颁布了《杀胡令》后,冉魏便成了胡人的公敌,又加之江左政权的敌视和打压;而黄河以南的势力也渐渐被江左蚕食,所以冉魏的地盘越打越小。
再一个就是冉闵的兵实在太少了,全军也就一万人左右,而且还是以步兵为主。
慕容恪率领的却是十万骑兵,其中还有重甲骑兵这种绞肉机一样的存在。
双方兵力对比如此悬殊,又是野战对决,冉闵一方几乎没有任何胜算。
大将董闰和张温也都劝冉闵暂避之,但他却断然否决了,于是司徒刘茂和特进郎闿等人先一步绝望自杀了。
双方正式遭遇之后,冉闵才终于认识到什么叫无能为力。
--------------------------------------------------------------
注:
乞活军:十六国时期活跃于黄河南北的汉族武装流民集团,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凶猛强劲的农民部队。
六夷:就是当时的匈奴、褐、氐、鲜卑、羌和巴蛮这六个族群。
PS:这两节写得真累,但写东晋不写冉闵和慕容恪又实在说不过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