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
在宋美龄的心目中,周恩来是有着许多个迥然不同的形象的!
远在大革命初期,宋美龄曾随二姊宋庆龄赴广州住过几天,她曾听二姊讲过有关周恩来执教黄埔、率部东征的一些情况,至今依稀记得周是一位有思想、有才干、忠诚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的美男子;她印象较深的是,周在讨伐陈炯明的战斗中屡建功勋,和蒋介石配合得不错。
大革命失败以后,寓居上海的宋美龄,静观国民党惨杀共产党的政变。但出乎她预料的是,在南昌高举反蒋义旗的领导人,竟然是曾任蒋介石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那时,她天真地问过二姊宋庆龄:“你为什么要站在周恩来的一边反对蒋介石?”宋庆龄只是气愤地说了这样一句话:“蒋介石背叛了总理所倡导的革命!”
不久,宋美龄和蒋介石结为优俪,为建立蒋家一统天下共同谋划着。冯玉祥的数十万西北军、阎锡山的十多万晋军、张学良的几十万东北军,以及割据为王的桂系、滇军、川军、粤军……都相继败在了蒋介石的手下,不得不向蒋介石臣服。然而,唯有周恩来等人所领导的红军却越战越强,始终未被剿灭。她不止一次地问蒋介石:“你这位老部属有什么超人的智慧吗?”蒋介石无以为答,只有微然摇首,唏嘘长叹。
西安事变爆发以后,宋美龄曾经怀疑过幕后主持者是共产党。为此,她又困惑不已地自问:“为什么张学良和杨虎城要听共产党人的指使?”很快,宋子文由西安返回南京,告之周恩来住在张学良的公馆内,但他却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拥护蒋介石领导抗日。再次把疑虑不安的宋美龄打入了五里雾中。
宋美龄同周恩来谈判的理由很多,除去政治上的需要而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想看看周恩来究竟是一个何等的对手。
对宋美龄的为人,周恩来了如指掌;对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姻,周恩来也十分知根知底。近十年以来,宋美龄依靠英美诸国的支持——当然还有她自己政治上的特殊才能,使她从一个权欲很重的女子爬上了第一夫人的宝座,就连蒋介石这样的独裁者也要惧怕她三分。西安事变爆发以后,她以第一夫人之躯力排众议,阻止亲日派借此时机窃夺党政军大权,应当说是难能可贵的。而今,她又亲自飞来西安调解举世瞩目的西安事变,也是很有胆识的。因此,周恩来一见宋美龄便迎上去热情握手,寓意深长地说:“欢迎蒋夫人的到来。历史必将做出这样的结论:夫人的义举,功在国家!”
这太出宋美龄的所料了!她望着面前的这位风度倜傥的中共领袖,不禁地惊诧自语:“他就是委员长的老对手?真不可思议!”但是,当她的视线和那双烁然有神的目光相遇的时候,又感到了一种超人的智慧向她袭来,令她为之肃然起敬!她极力地保持镇静,仍以天下第一夫人的口吻说:“见到你很高兴,希望你们的行为也功在国家。”
宋美龄在与周恩来会谈的同时,她和兄长宋子文使蒋介石同意了西安方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二十二日,宋子文与西安三方面商量谈判程序。西安方面提出以八项主张为谈判基础,宋表示同意。宋提出由他们兄妹做代表,商定的条款不签署书面协议,以蒋的“领袖人格”做担保。西安方面以大局为重,也同意了。
二十三日上午,在张公馆张学良所住的西楼二层开始谈判,宋子文代表蒋方,西安方面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出席。宋子文和张学良相交素笃,和杨虎城也共事有年,自视谈判气氛会融洽和谐的。但因有周恩来出席,在宋子文的心理上就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使他不得不想起和周恩来相识的历史往事……
宋子文和周恩来并无深交,但远在一九二五年就相识了。那时的宋子文深得孙中山的宠信,出任“两广盐务稽核所”经理,是主要的财神爷之一;孙中山谢世,廖仲恺被刺以后,他以而立之年出任广州革命政府财政部长,并被推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商务部长。从此,为建立蒋家王朝东奔西走,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清楚蒋介石对周恩来的评价,也知道二姊宋庆龄对周恩来的赞誉,当然他对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的内幕也了如指掌。然而他万万不曾想到,就是这位不足三十岁的周恩来领导了上海三次武装起义,并在南昌打响了反蒋的第一枪。整整十年了,蒋介石为悬赏周恩来的头颅出过何等大的筹码,可他却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死里逃生;蒋介石为消灭这位老部属堪谓伤透了脑筋!但是,他和他的红军虽有失败——乃至于重大的挫折,却从未在中国的大地上绝迹!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地戏耍蒋介石:他做梦都想捕杀的周恩来,今天竟然前来参与释放蒋介石的商谈。对此,宋子文只能仰天长叹。他为了美国在华的利益,也为了宋氏家族自身的兴衰,紧紧地握住周恩来的手,感慨系之地说:
“周先生!让我们都遵照先总理的教导: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来办事吧。”
这时,周恩来突然想起了当年上海流传的一句话:蒋介石和宋美龄联姻,等于是蒋介石和宋子文结为政治上的夫妻。这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宋子文在蒋家王朝的地位和作用。西安事变爆发以后,宋子文采取了和何应钦截然相反的举动,这代表了蒋家王朝针锋相对的两大派系之争。对此,周恩来是清楚的。另外,周恩来还知道“宋子文来,偕因《活路》事件被误捕的郭增恺同行,目的是要郭做杨虎城的工作。郭增恺见杨虎城后,向宋子文转达了杨的口信:‘兵谏只是要蒋停止内战,领导抗日,不会杀害他的。’宋了解了杨虎城的态度,很高兴,郭增恺会见了周恩来,说宋子文同情西安的政治主张,因为他早认为:‘共产党不是武力所能消灭的,蒋想靠武力灭共才有今天’。”所以,周恩来听罢宋子文的话后,遂借题发挥地说:
“我完全赞成!为了完成孙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我们共产党人将一如既往,奋斗不息。”
张学良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匆忙接着周恩来的话意大加引申:“好!只要大家真的举起了先总理的三民主义的大旗,失去的国土可以收复,日本侵略者也一定能够打败!”
杨虎城是个讲求实际的将军,他一看这见面的气氛如此和谐,忙指着谈判用的会议桌,笑着说:“让我们都遵照先总理的教诲,坦诚地商谈吧!”
会谈开始之后,周恩来首先提出和张、杨商妥的六条:(一)双方停战,中央军撤出潼关。(二)改组南京国民政府,肃清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三)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四)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共产党公开活动。红军保存独立组织领导。民主国会召开前,苏区名称不变,但可加上抗日或救国字样。(五)召开各党派参加的救国会议。(六)与同情我国抗日的国家合作。
周恩来阐述了提出这六项条件的理由,并声明这六条如能保证实行,中共将赞助蒋介石统一中国,一致对日。宋子文表示同情和承认这六条,但要转告蒋介石。
下午继续谈判,宋先就六条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关于改组政府的问题,宋提出:可先组织一个过渡政府,三个月后改组为抗日政府。他荐孔祥熙任行政院长,宋子文为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各部长进行调整,并吸收进步人士入阁。
宋子文提议由蒋介石下令撤兵即放他回南京,回京后再释放“七君子”。张、杨、周坚持中央军先撤出潼关,释放“七君子”,蒋再回南京。
张、杨、周提议,在过渡政府时期,西北联军先成立,由张领导,准备抗日,国民政府负责接济军需。宋答:此事可转告蒋介石。
周恩来提出如果蒋介石同意六项条件,他愿意和蒋见面详谈。
这一天谈判后,周恩来即将谈判详情电告中共中央,并请示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释放蒋介石。
二十四日上午继续谈判,宋美龄也参加了。谈判的结果是:(一)由孔祥熙、宋子文组织行政院。宋负责并组织使各方面满意的政府,肃清亲日派。(二)中央军全部撤离西北,宋子文、宋美龄负绝对责任。蒋鼎文即携蒋介石手令飞洛阳办理停战撤兵的事。(三)蒋回京后释放“七君子”;西安方面可先发消息,宋子文负责办释放事宜。(四)苏维埃、红军名称照旧。宋氏兄妹担保停止剿共,由张学良负责接济红军。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番号,统一指挥,联合行动。(五)先开国民党中央全会,开放政权,再召开各党派救国会议,不开国民代表大会。(六)政治犯分批释放,具体办法与宋庆龄商定。(七)抗战爆发后,共产党可公开活动。(八)联俄,并与英、美、法联络。(九)蒋回京后通电自责,辞去行政院长职务。(十)西北军政由张、杨负责。此外,宋子文提出,只要蒋下令撤兵,就放他回南京。对此张表示同意,杨、周表示再考虑。至此,谈判结束。
是日夜,宋氏兄妹回到了蒋介石的下榻之处,如实地禀报了会谈的经过和内容。蒋介石蹙着眉头沉思了好久,才很不情愿地对宋子文说:“你立即去告诉汉卿,我同意中央军撤出西北、释放‘七君子’的要求,实施联红容共,改组国民党,联俄、联英、联美,抗击日本的方针。至于如何改组国民政府,首先你和汉卿商定组阁名单。关于对亲日派的处置,一俟被扣的中央人员离开陕、甘,我就下令何应钦出洋考察。”
宋子文应声离去了。蒋介石小小地呷了一口香茗,不无伤感地问:“夫人,你对周恩来的印象如何?”
这又勾起了宋美龄的无限感慨。瞬间,她想起了周恩来那英俊的仪表、潇洒的风度,以及令人折服的纵谈宏论。但是,当她转念想到南京国民政府中那些争权夺利的官场小人,又禁不住地赞叹:“难得的治国之才!”
“这也正是他的危险之处!”蒋介石望着宋美龄那敬佩不已的表情,匆忙补充说。
“我自然懂得这一点!”
蒋介石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就是残醋无情的政治所致吧!”宋美龄依然是唏嘘摇首,“我原来不理解二姊,她为什么要站在共产党一边和我们作对呢?我似乎从周恩来的身上找到了某种答案。”
对此,蒋介石能说些什么呢?他只有品评香茗的味儿是苦还是甜。
“达令!”宋美龄似在提醒蒋介石,“我在会谈桌上,一边听这位周恩来纵论国家大事,一边曾做过这样的自问:这样才华横溢的定国之才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走呢?”
“无知的自问!”蒋介石有些生气地放下茶杯,愤愤然地说,“他不把我黄埔的学生拉到他那一边去,我就感谢上帝了!”
这又勾起了宋美龄的无限往事!三年前,蒋介石的得意门生、救命恩人陈赓在上海被逮捕了。蒋介石为了显示自己有恩不报非君子的胸怀,并借此以分化在红军中的黄埔弟子,不但没有处决陈赓,反而给予了优厚的待遇。令宋美龄不解的是,这位陈赓竟然做了这样的答复:宁可做红军的师长和旅长,也不当蒋介石的卫戍司令和副总参谋长!最后,他终于采用孙膑和蔡锷的脱身之法,从壁垒森严的监狱中逃走,回到了红军中,领着装备很差、数量又很少的红军和校长交战。宋美龄难以理解地叹了口气,又感慨不已地说:“达令!有人说,你是靠黄埔起家的。依我看,也正是你黄埔的部属、弟子和你为难。不是吗?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左权、陈赓、宣侠父、林彪……”
“不要去说他们了!”蒋介石痛苦地合上了双眼,喃喃自语,“家有不孝之子,师有不义的学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可你这个校长就没有自责的地方了吗?”宋美龄不服气地争辩着,“汉卿是你的盟弟,也曾是你剿共的得力助手,为什么他会那样的敬重周恩来呢?令我大惑不解的是,他们有着一种什么样的凝聚力呢?……”
对此,蒋介石也不知想过多少次了,他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如今连自己的夫人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他不能不受到震撼。他又慢慢地睁开了双眼,小声地自责:“安邦之道,恩威并举。看来,我是有点太迷信威力了。”
“恐怕你还缺少必要的灵活性。”宋美龄沉默了相当一段时间,突然地问,“如果在西安被囚禁的是周恩来,你将会如何处置呢?”
“杀!”蒋介石本能地说。
“可周恩来呢?对你的被囚禁却主张放。一个坚持杀,一个主张放,恐怕人心就在杀和放的上面起了变化。”
蒋介石无以为答,再次闭上了眼睛。
这时,宋美龄想起蒋介石不久以前给徐向前写了一封信,说到西安交邵力子润色后发出。她小声地问:“达令!你写给徐向前的信发出去了吗?”
“现在用不着了。”
“为什么?”
“他已经失去了我写信的价值,因为他率领的西路军败局已定。”
宋美龄赞同地点了点头。她感到有些疲倦了,遂点燃一支喜爱抽的英国香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复又缓缓地吐向空中。猝然之间,周恩来的形象又再现在眼前,她商量地问:“达令,周先生有意和你面商国家大事。”
“我不和他谈!”蒋介石习惯地操着领袖的口吻,断然地回答。
“不!你一定要和他谈。”宋子文一步闯了进来,“你想回南京过圣诞节吗?没有这位周先生从中斡旋,你恐怕是难以离开西安的。”
在生死的关口上,领袖往往比百姓更看重生。蒋介石为了重登位极至尊的宝座,自然也为了尽快改写自己西安蒙尘的历史,他也想到了周恩来在处理西安事变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因此,断然地答说:“我立即召见周恩来!”
蒋介石从不隐晦消灭共产党人的决心。因此,当他听说周恩来参与解决西安事变的消息以后,犹如平地响起了炸雷,险些把他击昏。他当时的直觉是:“完了!全都完了……”但是,局势的发展却令他瞠目结舌,周恩来不仅不要他项上头颅,而且还积极地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此,他不止一次地自问:“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后来,宋氏兄妹飞抵西安,宋子文曾感慨地说:“事情就是这样有趣,委员长的嫡系将领力主置委员长于死地,周恩来这些不共戴天的死敌却力排众议,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宋美龄也曾怒气十足地责备:“达令!你为什么把周恩来这样的干才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去呢?”对此,蒋介石只有摇首哀叹,并且不止一次地发出这样的自问:“周恩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若忠心耿耿地跟我征战,至少官至陈诚、何应钦之上吧?可他却抛掉这样的地位,冒险和我为敌,真是不可思议啊!”
今天的蒋、周会见是富有戏剧性的。长年被视为**首领的周恩来变成了主人,国民政府的最高主宰者——蒋介石却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阶下囚。是冤冤相报吗?这是蒋介石最为害怕的,也是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很自然的心愿。但是,历史却要求周恩来这些共产党人以德报怨,把剿杀自己同志的刽子手拥戴为抗日救国的领袖。这无论是对周恩来而言,还是对蒋介石来说,无疑都是痛苦的。今天,周恩来把个人、政党的恩怨理智地压在心底,在宋美龄和宋子文的陪同下走进了蒋介石的下榻处。他望着倒在沙发中的蒋介石那苦颜难堪的表情,主动地趋步近前,豁达地笑着说:
“蒋校长!你我一别十年,能有今天的相逢之机,可真不容易啊!”
“这、这……”蒋介石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猝然之间,他又下意识地说,“这不是我的过错嘛!当年在黄埔,你是我的部属,我待你也不薄嘛!”
对此,周恩来只能一笑了之。但是,蒋介石却误解了周恩来的本意,进而又说:“你既然承认是我的部属,今后就应当服从我的领导嘛。”
“请放心!”周恩来认为是到了既表明态度,又不伤害蒋介石的面子的时候了,他郑重地答说,“只要蒋委员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仅我周恩来服从你的领导,而且红军也可以听从你的指挥。”
蒋介石碰了一个不软不硬的钉子,他习惯地“这、这……咹,咹……”了好一阵子,也没有说出一句可否的话来。周恩来觉得应当加温了,他猝然变得严肃起来,十分动感情地说:
“蒋委员长,事到如今,难道你还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吗?为什么还不愿放弃内战的政策呢?”
“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宋美龄匆忙笑着打圆场,“委员长已经明确表示,今后不再剿共了。这次多亏周先生千里迢迢赶来斡旋,实在感激得很!”
蒋介石习惯地“咹,咹……”地点了点头,算是同意宋美龄所说的意思。
接着,周恩来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历史经验,讲到了这次西安事变发难的起因,转而又把话锋一转,说:“夫人和我们会谈的时候,子文先生曾引述了中山先生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愿意以此和委员长共勉。”
蒋介石听后暗自说:“名不虚传,真是咄咄逼人啊!”这时,宋美龄送来了会意的目光,他吟哦有顷,说:
“我赞成周先生的意见。为了表示我的诚意,提出三点建议和周先生协商:(一)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统一中国,都应受我的指挥;(二)继续由夫人和子文、汉卿代表我,和周先生解决已经商谈好的问题;(三)一俟我回到南京以后,周先生可直接和我会商。”
周恩来清楚地知道,蒋介石提出的这三点建议,是达成停止内战协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础。因此,他当即表示同意了。为了这次会见的气氛更富有人情味,周恩来突然把话题一转,有意地说:“我想说句题外的话,整整十年了,不知委员长原谅了大公子经国先生的言行没有?”
蒋介石听到蒋经国的名字以后,脸色立即沉了下来,是父子之情的诱发吧,使他的思路又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了考察列宁的国家,蒋介石受命赴苏联访问。他并不赞成社会主义体制,但他需要得到苏联的支持。为了表示和苏联亲善友好,他把年仅十六岁的大公子蒋经国送到苏联学习。不久,蒋介石叛变了革命,已经加入苏联青年团的蒋经国登报骂蒋,公然表示和蒋介石决裂,一度成了轰动世界的新闻。转瞬过了十年,留居苏联的蒋经国音信皆无,通过各种外交渠道都不曾找到蒋经国的足迹。随着日月的流逝,蒋介石的心中那难以泯灭的父子之情时隐时现。尤其他在政坛失势,或者和宋美龄发生情感纠纷的时候,他是何等地想和自己的儿子说说心里话啊!今天,周恩来突然把他藏之十年的心病讲了出来,他自然明白说者的用意。他想,如果共产党真的帮他找回了儿子,这也算是一种意外的收获。他侧目看了看宋美龄那不太自然的表情,遂又理智地答道:
“只有我最了解经国,当年那些声明,还有那些文章,我从不相信是出于经国之手!”
“我不想和委员长辩论这件事情的真伪,因为我的同志中有很多是经国的同窗好友。”周恩来有意停顿了一下,巡视了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那不同的表情,“我的意思是说,如果委员长很想见到经国先生,我们是可以从旁相助的。”
宋子文是个聪明的政治家,他不仅知道周恩来此时施放这一钓饵的用意,而且还清楚蒋介石和宋美龄在经国问题上的不同心态,所以他抢先笑着说:“我熟知周先生和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有着特殊的关系,如能成委员长父子团圆之美,当是受世人传颂的美德和佳话。”
“我们一定尽绵薄之力。”周恩来笑答。
蒋、周会见在极其和谐的气氛中结束了。后来,蒋介石提到这次会见,他说周恩来是他认识的“最通情达理的共产党人”。他还在另一个场合深情地感谢周恩来,说“你帮了我的忙”。总之,周恩来以他灵活的外交才能,胜利地完成了历史所赋予他的使命。
周恩来离去不久,子夜的钟声敲响了,蒋介石有些疑虑地问:“夫人,明天就要过圣诞节了,难道上帝会安排你我在此聆听天使传报的佳音吗?”
“不!我们一定要回南京去过。”宋美龄焦急地看了看表,“汉卿应该到了。”
“孝先!”蒋介石下意识地命令,“快去请张副司令!”
“达令!孝先已经捐躯了。”
蒋介石悲痛地合上眼睛,自言自语地说:
“我回到南京以后,一定要厚葬孝先!”
这时,张学良神色沮丧地走了进来,宋美龄急不可耐地说:“汉卿!结果怎样?”
“我没有说服杨主任!”张学良叹了口气,“彼等言,子文和夫人与我交谊甚厚,我固可自保生命,彼等将奈何?彼等责我使其索入漩涡,并称所提之条件无一承诺,遽释委员长,岂非益陷绝境?”
“岂有此理!”蒋介石怒拍沙发扶手,蓦地起身,“哎哟”了一声又坐在了沙发中,边揉腰边自语,“难道真的在西安过圣诞节吗?”
有顷,侍卫给宋子文送来了一封信,他阅后大惊,惶恐地说:“我们在圣诞节恐怕走不了啦?”
“为什么?”蒋介石和宋美龄惊愕地问。
“汉卿的部属给我写来了信,”宋子文看了看张学良,“他们依然坚持释放委员长的那些条件。否则,虽然张、杨二位将军答应了,他们也将誓死反对!”
蒋介石闻声倒在沙发的靠背上,一对乞求的目光盯在了张学良那沉毅的脸上……
三十三
在兵谏囚蒋的同时,释放蒋介石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十二月十三日深夜,杨虎城约集十七路军的几位将领密商,研究如何处理蒋介石的事。这时有人主张立即杀蒋,理由是:蒋很顽固,他是不会改变**政策的,要**便无力抗日,因此不杀蒋便无法实现抗日;鉴于张学良过去和蒋的关系不错,不杀蒋,难免将来出毛病;不杀蒋,国内各实力派将采取骑墙态度,我们在政治上军事上都不利;杀蒋,共产党是高兴的,同我们的合作将更真诚;十七路军内部有的人庇护特务,暗送秋波,为自己亲蒋预留后路,冯钦哉的事已出现了,不杀蒋,难免第二个冯钦哉出来,杀了蒋,就断了这些两面派亲蒋的念头,可以巩固十七路军内部。立即杀蒋的办法是以蒋夺枪自杀对外宣布。有人认为杀了蒋无用,放蒋危险,南京政府如不照我们的主张改组,不明确表示抗日态度,中央军不开到抗日前线,我们就不放他,即使南京政府对我用兵,战事对我不利,我们走到哪里,便把蒋介石带到哪里,也要坚决达到上述目的。估计南京政府内部会有分化,打一下是可能的,持久打,他们打不下去。我们的士气比他们高,能打胜。蒋军即使打仗,也不过是个姿态。有人主张放蒋,但要有保证有条件才放。主要的是保证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表示坚决抗日,并有确实的抗日部署,中央军要调到抗日的前方,绝对不许蒋介石个人专权,要照我们的办法成立联合的抗日政府,到了这个程度上再放他。至于如何实现上述条件,大家一时也定不下个什么方案。杨说:“扣个活蒋介石,还得放个活蒋介石,杀是不能杀的,放是一定要放的,只要我们提出的救国主张蒋能接受,并保证实现,中央军能退出潼关,我们便放他。”
但是,事变一起,形势大变。
“先是十七路军四十二师冯钦哉叛变,东北军的炮八旅旅长黄永安在洛阳叛变,致使潼关门户大开。蒋军樊崧甫军的董钊二十八师,在华县击溃了东北军一个营随即进至赤水一带。接着蒋军迅速大量西进。冯钦哉叛变后,我军在渭河北岸、洛河西岸,已无险可守,军事危急。
“在外援上,阎锡山背弃诺言,只是不出兵攻我们罢了。韩、宋态度犹豫,按兵不动。李宗仁、刘湘积极响应,但无法以实力援助我们。
“不久,在咸阳的蒋军十三师万耀煌部被陕警三旅解除武装,一小部逃入秦岭。驻甘肃的胡宗南等师尚无异动,汉中王耀武旅亦无向北进攻模样。红军迅速大兵南下,日夜行军,某部已进入商雒地区,有力地支援了我们。
“我们的兵力弱于蒋军,但抗日反蒋的士气是高的,如桂永清的装备优良的教导总队向我军进攻时,被我一击即溃,即其例证。
“但这时外援无望,内部可虑之事尚多。在对何应钦、汪精卫等的阴谋活动进行初步了解后,觉得把蒋长期拘留,这个人质也会失去作用,使蒋回去,反而可以造成南京政府内部的矛盾,至少使汪、何等拿不到实权。自然,放蒋回去,对我们也有不利的方面,但两害相权取其轻,放蒋之害还是较轻些。
“中共代表团到西安,和平的主张提出后,放蒋、和平解决之议乃大定。但杨的主张是有条件、有保证的放蒋。即:(一)蒋介石之‘安内攘外政策’必须改变,至少以谈话方式向全国公开表明(当时考虑由南京政府正式发表声明是办不到的);(二)改组国民党政府为抗日联合政府,应有行动表现;(三)东北军、十七路军的驻地和政治地位不变;(四)红军问题,由以后组成的抗日联合政府解决。
“以上各项,记得是在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日,在杨的官邸,张、杨一起经过商量意见统一了的。
“关于放蒋问题,张和杨还谈过几项。张说:蒋对他表示过几次,蒋是赞成我们的主张的,但他不在南京,没有人能做主张,这关系到国策的变更,得在中央全会通过才行,不过只要他提出来,不会通不过。蒋说:他对抗日是有准备的,只是准备工作还没有完成,不能不采取稳健的办法。张还说:蒋屡次表示,他以人格做保证。看来他不至于欺骗我们。杨说:放他是一定的,你不要着急,看看下一步如何再说。杨问张,对红军如何安置。张说:蒋表示停止‘剿共’,对红军的编制、经费以及防区等,叫我们同红军商量好,他可以批准。”
从此,在释放蒋介石的问题上,张学良和杨虎城渐露分歧。随着和平谈判顺利的进展,释放蒋介石的分歧越来越明显,除张学良以外,西安三方面的人都主张必须有保证,才能释放蒋介石。
十二月二十三日,高崇民所负责的设计委员会召开会议,集中地讨论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释放蒋介石的问题,共提出了三个条件:(一)中央军撤出潼关,解除对西安的军事威胁。(二)释放“七君子”,取信于民。(三)没有保证,蒋介石不能走。第三条是主要的一条,也是一致的意见。
杨虎城是一直主张放蒋要有先决条件的。兵谏以后,他曾和幕僚们商议过,设想要蒋秘密签署协议,至少要蒋向全国做一次广播,表明态度。杨虎城第一次见周恩来,周恩来曾表示没有保证不轻易放蒋,杨虎城很高兴。宋子文第一次到西安,张学良问杨虎城,如蒋同意团结抗日,是否可以放他回去?杨虎城明确表示应有个先决条件,至少蒋介石应先以谈话方式向全国表明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才能释放。杨虎城又说,放蒋是重大问题,必须三方面都同意,才好向部队和群众交代。
二十三日下午,高崇民把设计委员会讨论的意见向张、杨汇报。杨虎城默不作声,张学良听了着急,怕出大乱子。
二十四日下午,张学良在他公馆办公楼上召开设计委员会。他简要地介绍了谈判情况,透露了蒋介石很快要走,他还要亲自送到南京。又说:“昨天开会大家有些意见,现在可以向我提,但不许在外边乱说,尤其不许任意胡闹。这是关系国家民族命运天大的事,做错一点,我们担不起。”张学良说完,会场沉默,好一会儿,有人问:“蒋、宋答应的条件究竟有什么保证没有?”张学良急问:“你们要什么保证?你说!你说!”被问的人虽然紧张,仍复述了二十三日会上提的条件。张学良说:“你们提的意见,我考虑过,都行不通。蒋现在关在我们这里,他说的话,何应钦不见得肯听。我们逼蒋下命令,如结果无效,怎么办?即使生效了,当然得放他,他不是心甘情愿的,要存心报复或反悔重来,怎么办?所以说你们的意见行不通。只要他原则上承认我们的条件就让他走,签字不签字没有什么关系,签了字要撕毁,还不是一样地撕毁。”因为二十三日会上曾经有人提出让阎锡山作保,张学良就这个问题又说:“‘好汉做事好汉当’。我们不请客,更不请阎锡山那样的客。联共抗日的事早和他说过,他表示赞同和支持。可事变爆发以后,他的回电,用了好几个‘乎’,最后还质问我们:‘何以善其后乎?’满篇责备,毫无半句同情。并把这个电报送给南京,他打的是什么算盘?!这样的人不能共事,不让他投机取巧。”有人问:“副司令说要亲自送他到南京是什么意思?”张学良说:“是的,我打算亲自送他到南京。我这一着是抓他的心,比你们想得高。这次事变对他是个很大的打击,所以要给他撑面子,恢复领袖威信,好见人,好说话,好做事。亲自送他去,也有讨债的意思,使他答应我们的事不能反悔。此外,也可以压一压南京亲日派的气焰,使他们不好讲什么怪话。总之,人情要到家,合作得彻底。你们要听我的话。”张学良又申述:“我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蒋扣下?为的是国内统一,一致对外。假如不把他放回去,国内会有更大的内乱,我就是天下的罪人,我就自杀。”“我们有本领请神,就有本� �送神,不要搬石头打自己的脚。只要于国家有利,就是牺牲我张学良,甚至牺牲东北军也在所不惜。”还有人问:“红军和杨主任的意见怎样?”张学良说:“红军的态度比我们还软,杨主任虽有些不同意见,但他是顾大体的。”参加会议的人不好再说什么,会议就此结束。
二十四日晚上,张学良向王以哲、何柱国、董英斌等高级将领宣布,他要亲送蒋介石回南京,并向中央请罪,恢复蒋的威信。王等劝张学良不必送,怕蒋变卦。张学良坚持要送,并向王等交代:“关于东北军,听命于于学忠;关于抗日联军总部之事,听命于杨虎城;有问题时多和周恩来商量。”
自谈判条件大体商定以后,宋氏兄妹就要求张学良早点放蒋回南京,并提出最好在圣诞节回京,取个吉利。对此,张学良是同意的,但下面有不同意见,需要做说服工作。二十四日下午和晚上的安排都是为了办这件事。当天晚上,高崇民又给张学良写了一封长信,反复说明无保证放蒋的危险性。尤其是马占山、杜斌丞等人致宋子文的公开信,完全地把张学良推到了没有退路的境地,使得他自小就养成的马上英雄的个性受到了损伤,他当即表示:
“请委员长放心,我张学良说话是算数的!”
张学良告别蒋介石回到自己的下榻处,已经是二十五日凌晨了。赵一荻依然没有入睡,焦虑不安地等待着。她望着张学良那涨红的脸庞,知道在释放蒋介石的问题上又遇到了麻烦,她小声地问:
“还是杨主任不同意放委员长吗?”
“单单是杨主任就好办了!”张学良生气地挥动了一下右拳,“马占山这些人做得也太过分了,竟然瞒着我给宋子文写了一封恫吓信,搞得我在委员长面前下不了台。”
“他们的用心还是好的吧?”赵一荻以袒护的口吻说。
“好心有什么用?连我的脸面都不考虑了!”张学良生气地踱着步子,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里,他这越来越快的脚步声,就像是自然加速的节拍器,把室内这紧张的气氛推向了极点。他突然驻步,冷漠地笑了,“我不仅要释放委员长,而且还要亲自送委员长回南京,看他们哪个敢阻挡!”
赵一荻太熟悉张学良的个性了,知道他做出的决定,是任何部属和亲友都无法改变的。但是,对于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她作为妻子是不放心的。怎么办?她于焦虑之中想到了周恩来,忙说:“像这样重大的事情,你和周先生商量过吗?”
“用不着商量!”张学良很是自信地断言,“周先生不计较私利恩怨,他一定会同意我的举动的。”
张学良完全地估计错了。关于释放蒋介石这样重大的行动,周恩来是无权私自决定的。日前,他给党中央发了紧急电文,请示释放蒋介石的条件。恰好也是在今夜,周恩来收到了党中央的复电。内容是:(一)国民党政府宣布国内和平,与民更始,蒋介石也发表同样内容的宣言。(二)全部中央军向豫、绥两省撤退。(三)部分地释放爱国分子与共产党员。其中第一项是关键,只要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做了公开正面表示,就是承认西安三方面的合法地位,蒋介石也不好轻易反悔。翌日,由于张学良忙于奔波释放蒋介石的事宜,使得周恩来无暇和张学良、杨虎城商谈,铸成了历史的大错。
赵一荻非常信任张学良,认为周恩来是同意释放蒋介石的。她作为妻子,并未因此而减少其忧心,相反,种种不祥的预兆笼罩住她的心头。她低声地问:“你把一切后果都考虑周全了?”
张学良深沉地点了点头。
“他万一不放你回来呢?”
张学良自信地摇了摇头。
“你有什么根据呢?”
“就是我学良的坦荡荡的君子人格。”
“你到底是怎样想的呢?”
“兵谏囚蒋,是我张学良把天戳了一个大窟窿,世人——尤其是东北的父老乡亲都看清了我这颗跳动的心;我再冒险亲自送委员长回南京,又继续扮演一出从来没有演出过的好戏,如果委员长是大政治家,就一定放我回西安,这样,我们二人就把这出千古美谈的戏演完了。”
“万一委员长食言呢?”
“那我张学良也会留取丹心照汗青的!”
赵一荻听了这番议论以后,第一次未被张学良那浓厚的英雄主义所慑服,相反,她真想说一句“我不愿意你离开西安!”然而她却没有说出口来……
与此同时,蒋介石和宋美龄、宋子文也在积极策划如何飞离西安。有关这段详情,宋美龄虽有所偏颇——但却很详尽地记录在《西安事变回忆录》中了:
“圣诞夜转瞬至矣,是日一日间之前后形势,希望固迭生,而失望亦踵至。余告张学良,圣诞日为停战限期之最后一日,如今日不能释委员长回京,则中央军必开始进攻。我等固死,汝亦不能独免。此外,正如孔部长在南京所言,若于此日恢复委员长自由,不啻‘赠国家以无价之圣诞礼物’也。张闻言,状其踌躇,唯允当勉力达我期望;但彼既无多数部队驻于城中,城门又皆为杨部所把守,此为难耳。彼又曰:‘如杨部反抗,我等固可与之抗战;然夫人为一女子,则处境极危。或者夫人与端纳先飞洛阳,余再设法潜偕委员长出城,此计如得售,则大佳。余可向彼等托词,请夫人再赴南京交涉罢战言和;一方面暗中将委员长化装载以汽车,混出城门,径赴东北军所驻营内,再派车送赴洛阳与夫人会合。’彼并以此计告子文,谓最后办法,只可如此。子文亦以为一切计划失败后,不妨留此做最后之尝试。然余坚决反对,不独委员长背伤不能受汽车长途之颠簸,且如此鬼祟行藏,亦绝非委员长所愿为。余曰:‘委员长决不肯化装,倘彼不能公开乘飞机离陕,余必同留此殉难,决不愿离此一步也。倘彼因中央军开始攻击而殉国,余决不愿独生也。’余知张及子文咸憾余不屈不挠固执之态度,不能稍为彼等移易委员长之决心;然余已具决心,不能妥协。
“圣诞之前夜,失望之成分仍较希望为多,直至深夜,谈判尚无结果,于是圣诞日至矣……圣诞阳光挟希望与快乐而俱来,然在上午,疑云仍未去。叛变者仍要求于释放委员长前必得其亲笔签字之令,而委员长坚持不愿落一字,且亦不愿发一言。余为助长勇气计,开始整理行装,希望于日落之前飞达南京。如以此做标准,则必于十一时半启行;及至十时,结果杳然。俄十二时半过矣,张来言:‘飞机已准备,然一切仍未决定。’至一时半,我等希望已粉碎,然仍不愿放弃。有人言曰:‘我等可先飞洛阳过夜。’余急应曰:‘然,余等万勿失望,若诚之祷告,必能达我愿望。’时诸人皆奔走往来,状甚混乱。子文入新城访杨虎城,其他各人亦分头疏通,求解此结。然午后二时又至矣,仆人告曰:‘午饭已备。’但并无人来报消息,希望似绝,然我等仍进餐;既饭,希望似又复生。即有人建议曰:‘即四时启行,我等亦可于日落前抵洛阳。’因此我等决定下午四时为最后关头矣。三时响未既,见张越庭院来,身后随一工役,荷一提箱,守兵皆露惊异状。时子文等方在各处向诸将领反复说明,即委员长在此决不能有亲笔命令,但返京之后余信其决不咎既往,以释其疑。然迄无消息传来,电话仍继续不绝,交涉迄未完结。正焦虑间,子文忽入门,携来喜讯,城防司令杨虎城已同意我等成行矣。张曰:‘日且暮矣,曷勿明晨径飞南京?’余呼曰:‘尚欲等候耶?离此愈快愈佳!岂将等候彼等之改变态度耶?犹欲等候彼等之恐惧与妄念,而发生变故耶?当知今日为圣诞日。不!决不能做片刻留!应速行,勿再滞疑。’张忽又言:‘杨虽允我等行,然其部下多有未知,苟飞声传播,或有不稳;故我等虽行,仍应小心,请勿带侍媪。’余呼曰:‘岂将留彼任变兵处置耶?我等离此后,真不知彼等若何结果。’张曰:‘彼足可安全。’余曰:‘否,彼等忠于我,余决不忍令彼冒此险。当余离京时,余曾告以此行危险万状,彼若恐惧,可不随行。然彼答余,愿随我至任何处所。’最后解决,余以此媪交黄仁霖,始双方皆无间言。
“余告委员长可以行矣,彼言:‘且暂缓行,余等行前,须与张学良及杨虎城做临别训话以慰谕之。’因即召杨虎城;此时杨不在家,约候半小时后始至。张告委员长,彼已决心随委员长赴京,委员长反对甚力,称无伴行之必要,彼应留其军队所在地,并以长官资格命其留此。张对余解释:谓彼实有赴京之义务,盖彼已向各将领表示,愿担负此次事变全部之责任;同时彼更欲证明此次事变,无危害委员长之恶意及争夺个人权位之野心。余等深知此次事变确与历来不同,事变之如此结束,在中国政治之发展史中,可谓空前所未有;张之请求亦有其特殊之意义,足使此后拟以武力攫夺权力者,知所戒惧而不敢轻易尝试。故余与子文赞成其意,允其同行。余更愿在此特别声言,负责叛变之军事长官,竟急求入京,躬受国法之裁判,实为民国以来之创举。此中央政府之所以赦宥张学良,而为若干人所骇为不解之真实理由也。
“当杨虎城率卫队若干人来时,空气益形紧张。彼偕张径入委员长室,立正敬礼。委员长邀其就坐,彼等皆屹然不敢动;余即进言,委员长尚病不能起坐,故不得不卧谈,如彼等就坐,较易听受,乃始勉就椅坐。委员长与彼等语,余即在座速记,彼等闻委员长诚挚之言,余从旁察觉彼等容态,实显现一种非常感动与情不自禁惭愧之色。”
……
杨虎城一看蒋介石下榻处的情景,大有启程离去的意思,他趁着宋美龄和宋子文收拾行装的机会,冲着张学良使了个眼色,二人相继走出卧室,他惊诧地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委员长他们准备回南京去了。”张学良答说。
“这……”
“这是我做出的决定!”张学良望着大惊失色的杨虎城,忙又解释,“现在不走不行啦!夜长梦多,不知道会出什么大乱子。我今天决心亲自送委员长回南京。我想在几天内就可以回来的,请你多偏劳几天。假如万一我回不来,东北军今后即完全归你指挥。”
杨虎城正欲申辩,蒋介石在宋美龄的搀扶下已经由内室走出,他惊得哑口无言。张学良有意碰了杨虎城一下,小声地说:“现在就放他。”
杨虎城不同意无保证地释放蒋介石,更不同意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但是,时下的情势已是生米煮成了熟饭,没有他劝说张学良改变决定的时间了。另外,他一向尊重张学良,又不知道周恩来是否同意张学良送蒋介石走的事,当着蒋介石的面又不好争执,只好违愿地说:“好吧!我陪着你一起去飞机场送委员长。”
张学良很是高兴地走出了高公馆的大门,察看了一下停在门前的两辆轿车,遂伫立在第一辆轿车的旁边。不时,宋美龄挽着蒋介石走出了大门,俯身钻进了第一辆轿车的后门。待到宋子文和端纳、杨虎城坐进第二辆轿车以后,他才钻进第一辆轿车的前门,与司机并坐,说了声“开车!”轿车启动了,渐渐地加速,向着飞机场驶去。
蒋介石望着车窗外被白雪覆盖的古城建筑,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短短的十三天蒙难生涯,似乎长得令人难以忍受!但就是在这十三天的囚徒生活中,首次动摇了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决心,使他明白了武力并不是巩固他的独裁统治的唯一法宝,中华民族的心魂才是华夏唯一的精神维系。他虽然还未确立举国一致的抗日方略,但他终于明白了这样一个真理:不高举救亡抗日的大旗,必然会变成中华民族的众矢之的。与此同时,他看清了自己阵营中的不同派别,也认清了何应钦这些亲日派将领的真正嘴脸,促使他下决心强化自己的嫡系中的嫡系势力。他无意之中又看到了张学良的背影,九年的交往一闪即逝,待他从愤怒的怨恨中清醒之后,在他的前面似乎又出现了柳暗花明的乐观局面。他满意地笑了,而且笑得是那样的得意,因为他终于找到了分化、瓦解、消灭东北军的机会了。
宋美龄虽然紧紧依傍着蒋介石,但她的心却和蒋介石相距十万八千里。她作为一位权欲极强的女人,自打决定和蒋介石结婚始,就梦寐以求地要实现中国第一女人的欲望。但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蒋介石不轻易地俯首听命,把造就第一夫人的一个个机会失去了。近十年来,宋美龄的地位随日逐高,但在全国所获得的声誉,远没有取代二姊宋庆龄。西安事变爆发了,她很快从惶恐之中稳定下来,认为这是她自我塑造第一夫人的时机到了,她积极地行动起来,在南京舌战亲日派,游说黄埔系的弟子,取消武力解决的计划;在西安会见各方将领,以夫人的身份训责张学良和杨虎城,两次会见周恩来……终于作为蒋介石的代表,促成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今天,她陪伴着蒙难被囚的蒋介石回南京,脸上怎能不绽出胜利者那特有的微笑呢!时至圣诞之日,她感谢上帝;但她的视线投向张学良的背影时,她情不自禁地暗自说:“我更感谢你,是你给了我这样一个自我创造的机会!”
张学良和蒋介石结为金兰之好以后,一步步地走上了丧权辱国、被逼下野的失意之路,在一片“不抵抗将军”的骂声中忍辱为生。然而今天——也只有今天,蒋介石精心套在他脖子上的枷锁被他砸烂了,一夜之间他变成了中外瞩目的新闻人物,这对他那长年受到压抑的心神而言,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满足。捉蒋的戏演得不错,赢得了全国四万万同胞众口一声的喝彩;放蒋的戏呢,岂不更能流芳百世吗?他望着就要逝去的古城西安,看着大街上满面堆笑的百姓,也情不由己地露出了微笑,他似乎在说:“我感谢西安这座舞台,使我演出了一幕惊心动魄的史剧!……”
汽车就要驶抵飞机场了,蒋介石突然发现机场上站满了成千上万的群众,尤其当他看到群众手中那一面面五颜六色的彩纸做的三角旗,得意的心突然缩紧了,低声地问:“汉卿!在机场上的这些人是干什么的?”
“是欢迎就要飞抵西安的傅作义将军。”张学良明白蒋介石问话的真意,遂又有意地说,“时下的百姓,谁抗日就拥护谁,傅作义将军在绥远打了日本人,连西安的人民都这样欢迎他。”
蒋介石一见机场上这众多的欢迎人群,刚刚松弛的心弦又绷了起来。他为了防止意外的事件发生,再次对张学良和杨虎城说:“我答应你们的条件,我以‘领袖的人格’保证实现,你们放心,假如以后不能实现,你们可以不承认我是你们的领袖。我答应你们的条件,我再重复一遍:(一)明令中央入关之部队于二十五日起调出潼关。(二)停止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三)改组政府,集中各方人才,容纳抗日主张。(四)改变外交政策,实行联合一切同情中华民族解放的国家。(五)释放上海各被捕领袖,即下令办理。(六)西北各省军政,统由张、杨两将军负起全责。”又说,“今天以前发生内战,你们负责;今天以后发生内战,我负责。今后我绝不剿共。我有错,我承认;你们有错,你们亦应承认。我所答应你们的那些事,我回南京后,一一都可实现,你们放心,不然我也不成其为国家民族之领袖。”
张学良听了蒋介石这番话后,极强的英雄主义又得到了一次满足。他将提前写好的手谕面交杨虎城,旋即又有些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说:“这是我亲笔写的手谕,自今日起由你代理我的职务。万一有事,东北军全体将领听从你和于学忠将军的指挥。”
杨虎城感激地收好张学良的手谕,用力握住张学良的双手,深情地说:“祝你一路顺风,快去速归!”
蒋介石和宋美龄、宋子文、端纳等人迅速登上了飞机,接着张学良也登上了自己的飞机。待到飞机离地腾空,杨虎城下意识地看了看手表,时针刚刚指向四点钟。
飞机远去了,杨虎城怀着怅然的心情转过身来,只见一辆轿车飞速驶来,他定睛一看轿车的型号,禁不住地自语了一句:“这不是周先生乘坐的车子吗?”
对!这正是周恩来乘坐的轿车。
这日下午,周恩来正在室内办公,和有关的各方人士商谈释放蒋介石的事情。突然,张学良的卫队营长孙铭九神色慌张地闯了进来,不安地问:“周先生!您知道副司令和蒋委员长一同到飞机场去了吗?”
“我不知道呀,”周恩来非常惊讶,“他们走了多少时间?”
“有十多分钟了!”孙铭九答道。
“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周恩来很是着急地责备说。
“我还以为他同你商量过,再说,他走也没有告诉我。”孙铭九忙解释。
“立即备车,去飞机场!”
然而,周恩来毕竟晚到了一步,他望着就要消失在云层里的飞机,自言自语地说:
“凶多吉少!……”(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