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小说写得很辛苦,是这个题材的难度带来的。写完修改了多遍,直到再也改不动了,便请杜卫东、王世尧二位先生审阅指点,也请财政局长和财政专家审阅把关。
杜卫东是著名作家、《小说选刊》原主编,检阅长短篇小说无数,鉴赏眼光可谓火眼金睛;王世尧是著名作家,对小说与古典诗词有独特的研究,欣赏眼光可谓敏锐深邃。肖书胜是财政部财会行当的专家型领导,政策和业务既熟又精;刘宇辉数十年做财政局长,最知道财政局长的滋味;李轩红在财政部人事司工作,经济学博士后,曾在山东财政部门工作多年,熟悉基层和机关财政业务;蒋露霞、周燕是市县财政局的骨干,最熟悉财政局长和财政人情怀,她们的意见最接“地气”。请他们从文学和财政专业上给小说号脉并把关,非常必要。
杜卫东先生也是一字一句看完的,他发给我一段读后感:《财政局长》这部作品,是我看到的你最棒的文字,洁净、内敛,富有韵律;人物也鲜活生动,充满正能量;探索了长篇小说的另一种叙述方式。
王世尧先生也是一字一句看完的,他也发给我一条读后感:《财政局长》于喧嚣中悄然问世。作者身为财政人的作家,不辱使命,勤于坚守,笔耕不辍。翻开新著,清雅的墨香中更觉作者剑气归尘,而几年磨砺,终成正果。小说令人过目难忘的刻画出钱海、张美玉、吴梦、秦柳等一系列感人形象,成为当代文坛的拓荒之作,是中国财政领域的真实写照,是专业化的描写。
杜卫东和王世尧二位先生的读后感,是中肯的评价,还是过誉了?我反复问二位先生的真实感受,他们说这就是客观的看法。既然是客观评价,我便有了踏实感。
一定有修改意见,我想听修改意见。二位兄说“有”,面谈吧。在一个夜色深蓝的傍晚,杜卫东和王世尧先生把我约到了北京市朝阳区新源街的“京味斋”。我说今晚聚餐您们为我操劳看小说必须我来买单,卫东说他请客,付费一定不要与他争。卫东豪爽大方,朋友聚会总是抢着买单。卫东和世尧早已在包间等我了。世尧拿的美酒放在餐桌上,朋友请他吃饭他习惯提着酒赴宴。美酒旁放一厚本打印的《财政局长》,这是卫东花钱打印的。他们正聊这部小说呢。我有些紧张,但我渴望提出修改意见。卫东、世尧梳理了近十条修改意见,我逐条记在了本子上。卫东和世尧告诉我修改的方法,我一句不漏地记住了。我依照他们的意见,修改无遗,交稿了。
几位财政专家逐字逐句审读了这部作品,从术语、表述、数字、财政业务、政策法规等方面审核,提了细致而珍贵的意见。当然,他们也对《财政局长》给予了真心实意的评价:
肖书胜:看到《财政局长》,喜不自胜,一口气读完,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所熟识的许多基层财政干部,他们的一笑一颦都能在这本小说中看到。小说中细节很真实,犹如身临其境;小说人物是那么的熟悉鲜活,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财政局长,描绘出了财政人的真实形象。感谢作者为我们展现财政人的内心世界。
刘宇辉:《财政局长》是财政局长的真实写照。我这个曾经的财政局长被新路的文采、新路的智慧、新路的文化底蕴和新路的文学才华所折服。一直以来,大家似乎忽视了政府系统内部隔行如隔山的现实,觉得官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远高于专业能力。实际上官员的专业能力非常重要。这部作品另辟蹊径,用最朴实的语言,带领读者跟随一个基层的财政局长,用专业的眼光和定力,破解重重压力迷雾,找准路径方法,稳扎稳打,竭尽全力在基层推行财政改革,执着地实现了自己为民管好“钱袋子”这个最朴素的理想。《财政局长》由表及里,细致入微,深入浅出的描写,让读者在跌宕起伏的情节里及心潮澎湃的同时,不知不觉明白了什么是“小金库”治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政府采购等财政专业知识,明白了国家一直以来坚持不断进行财政改革的脉络和用心,实为当代不可多得的既有宏观又直入微观的小说佳作。
李轩红:《财政局长》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情节环环相扣,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心理活动描写细腻,读来仿佛置身其中。小说以现实的笔触,以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以感情上的真诚纯美、以工作及各种人和事的交互因素为穿插,把财政局长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中的困难、困惑、问题和矛盾,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加以体现和烘托得十分的丰富和生动,令人深思和回味。
周燕:《财政局长》是对财政工作的一个艺术化的展现,中国财政没有这样的小说,这部作品是开天辟地第一部,意义非凡。这部小说真实而深刻地再现了财政人的风貌与情怀,是财政人的心灵史。
蒋露霞:很多人看财政工作是隔雾看花、水中望月,小说拉开了这道屏障,看到了财政人的苦衷,其实是红在外面,苦在里面,这部小说的创作意义重大;在小说中,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他们或阳光或阴暗的心理,就在我身边。小说准确而深入地刻画了财政人的形象,是部让外界熟悉财政业务的大书。
……
当然还有作家出版社资深出版人王宝生主任的认可,是最为重要的。宝生先生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几十年,阅稿无数,编辑过中国诸多大家如周汝昌、陈忠实、贾平凹、莫言等的厚重作品,还引进过《苏菲的世界》等世界大畅销书,文学的鉴赏也可谓火眼金睛。况且作家出版社出版“门槛”极高,一般化作品进不了这个殿堂。这部小说能否过宝生先生的“法眼”呢?宝生先生在审读我的小说,我的心悬在空中。令人感叹的是,宝生先生看稿和做事很快,不仅很快看完了书稿,提出了一些地方的修改意见,且很快走完了书稿三审。当我得知他决意出版的意向时,我悬着的心落地了。继而他又说,两月后出版,这么快。我与宝生先生因这部作品而结识,他能够如此重视而快地编辑出版这部作品,原来这是他做人做事一向少言而重行的风格。他凡是认准的作品,编辑出版从不拖泥带水。出版社领导也对这部作品一路绿灯。宝生先生虽然话不多说,而做事做得满满当当,实是对这部作品的最好肯定。
我知道,尽管文学家和财政专家、财政干部对这部作品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王宝生先生认可并迅速编辑出版,而我把它看作厚重的鼓励,并没有沾沾自喜。
我为以上朋友,还有没在文中细述的著名作家王宗仁,《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著名作家李舫,财政部人事教育司司长孙国府,陕西省铜川市财政局局长杨磊,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财政局副局长刘迅,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编审樊清玉等朋友,为这本书所做的一切而感动。没有他们的真诚帮助,也就没有这部作品的很快面世。因而这些文字,最想表达的话语,是感动与感谢。感谢帮助过这部作品问世的朋友和作家出版社对这部作品的垂青。
宁新路
二零一六年八月十七日 北京阳光花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