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海压根儿没有想到,范小尔竟然把他的苦口婆心和慈悲情怀全不当回事,拉出一副不搅乱改革的局,誓不罢休的架势。钱海可以忍让,但在改革上绝不会妥协,更不会放慢改革的脚步。在此情景下,他也只能绕开范小尔搞改革了。凡是有关财政改革的事,自己能拍板的就拍板,能做主的就做主,县长也给了钱海“尚方宝剑”,凡是有关改革上报给李来副县长不作答复或打回财政局的呈批件,财政局可直接呈送他。
有了县长的话,钱海就按照县长的意思办。呈送给李来的有关财政改革文件,凡是石沉大海的、“缓办”的、“不同意”的,钱海就直接呈送县长。在几个呈送的方案上,县长批示总要写上“大刀阔斧地往深里搞”。这些批件返回财政局,就被范副局长复印送给了李来,李来就兴师问罪钱海:你一个局长,胆子不小,我坚持不同意的事情,你有什么权限越过主管副县长直接给县长送件?还要斗胆去操作?!
钱海对李来说:这不是我钱海愿意这么做。为何这么做,我解答不了,你可以找县长。
李来为此找县长,问县长越级送件是怎么回事,县长给了李来十足的面子说:这些改革既累人又得罪人,我就直接抓,你享点清福多好……
李来并不买县长的账,便对县长说:这几项改革,在山川县没有必要搞。即使你支持,我也不同意搞!
县长说:你不同意搞,也得搞。不搞,我给市领导交代不过去,搞不好更是交代不过去……这是造福山川县的改革,它能最大程度解决山川县财政资金粗放式管理和漏洞百出的花钱机制,我希望你不仅应支持,还应当参与推动才是……
李来虽然明白县长的话没错,但李来却不接县长的话。因为他的所思所想与县长不在一个频道上。李来仍是憋着一肚子气来,又憋着一肚子气离开县长办公室。
主管财政的常务副县长极力反对财政改革,真让钱海难以理解。县长的助推,副县长的阻挠,钱海只有选择干和不干。李来不干,钱海当然不会选择李来。不选择李来,他还是想争取李来,争取他理解和支持改革。钱海又硬着头皮给李来打电话,要给他汇报工作。李来问,要说什么事。钱海说,是财政改革的几件事。李来说,这事他不听。这已是李来无数次明确表态,财政改革的事,不要给他说,他不听,他没时间听。
钱海放弃了与李来缓和关系的一丝幻想,这倒反而没有了压抑和顾虑,趁县长对财政改革热乎劲十足,夜以继日地工作,迅速推开了部门预算改革。钱海设计的部门预算改革,透着一招到位的准和狠。
建立财政预算评审机制,把预算做真做实,让部门花国家每一分钱,有根据,有理由。他把对部门预算项目资金,全部交给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进行评审。凡是预算部门申请财政支出的项目资金和财政部门下拨的所有部门预算资金,一律先由投资评审中心做项目投资评审,没经投资评审的项目,资金不准拨付。
这真是个好招,它把长久以来容易做虚的部门预算,给做实了。这一招,随之被财政部投资评审中心归结为做实部门预算的“倒逼机制”。这做实部门预算的创举,体现在哪里?过去由于先拨款花钱后评审,每个项目该花多少,财政部门拨多少合适,财政部门拿不出具体根据,加之事后审核,财政部门很难有“发言权”。这部门预算“倒逼机制”,把财政部门预算纳入了投资评审,实行不评审不拨款,拨款一律依据评审报告进行,如此一来就增强了项目预算管理精细化管理程度,也对花钱单位实现了有效监督,堵塞了花钱暗流和漏洞,提高了钱的使用效益,从而节省了大量资金。
还有,这“倒逼机制”逼着施工主管部门做实预算的办法很厉害。通过资金评审和绩效评价,倒逼施工主管部门做实预算,增强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也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倒逼机制”加大了全过程跟踪评审的力度不说,还形成了财政“逼”主管部门,施工主管部门“逼”自己建立起了资金管理机制,使得财政的监督审核,渗透到了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事后,把钱管到了一条可以掌控的、不漏水的管道里。
还有,钱海的政府采购改革,不是走走形式,而是把政府部门所有所需的办公用品、所有的政府购买的开支,都归入了政府采购。采购大的有汽车,办公楼电梯空调,上千万元的工程材料,小的到一盒大头针,一把椅子,马路边的一棵树苗,都货比三家,选最优的且价格最低的,由政府统一采购配置。钱海的统一采购,更不是写在纸上的,那是要落在大大小小政府部门五花八门、纷繁复杂的采购上的。这货比三家,选择价廉物美的,那由谁来比,谁来选?钱海不怕劳累,也不怕讨人厌恶,他让财政局政府采购中心人员对各单位申请采购的材料、货物、物品等,一律招投标,一律跟踪监督,不让质量上出偏差,不让价格上出偏差,不让采购数量和使用地方上出偏差。
这样的深度,有人说钱海是“绝”“奇”“损”。
“绝”在哪?钱海的绝,有几绝。他绝在把政府要购买的大小物品,都列入了政府采购,还绝在把采购的目录公布社会,任何供货商都可以参加采购招投标,还绝在他让财政局人员参与采购的询价、砍价、集中供应商公开竞标。这所有的“绝”,归为一“绝”,那就是政府所有花钱买东西的环节,都被他推行的政府采购的这些“绝招”,一“网”打尽了。这样一来,各单位的采购员失业了,不能自行采购了,利用购买东西捞公家油水的缝隙被堵住了。过去机关买的东西净是贵的,但大多不是质量好的,因为吃了回扣,油水滚滚,谁买东西谁会发财,而且领导和财务人员一起发财。过去负责工程项目的人与开发商、供货商一起骗国家钱,以形形*的骗技,把国家的钱骗到个人口袋里。过去机关里领导想给自己买什么东西,大到家里电器用品,小到女人的化妆品和卫生巾,都可以开成办公用品*报销,漏掉公家钱的洞口,可说无处不在,千奇百怪,防不胜防。而钱海的“绝”,是把人家捞好处的财路给断了。
“奇”在哪?有例为证。县机关采购安装中央空调,领导推荐厂家纷至沓来,他让采购部门一一热情接洽,而选择谁家产品不是采购部门人员说了算,而是由专家组专家对厂家产品打分说了算。专家组成员不是固定的,是随时从专家库提取的。依据专家打分选择厂家产品还不算完事,他还派采购部门人员暗访被选定采购的厂家产品,是否货真价实,是否售后质量好。他在专家组打分选择了厂家产品后,派人暗访调查发现,这家的产品质量没问题,价格低于其他产品,而售后服务不好,而且在安装时还出现过偷梁换柱以次充优的问题。很多厂家在安装大型设备时,都会使出将隐蔽部位的部件以次充好的伎俩。他还是放弃了这个厂家,选择了专家打分略低于这个厂家的产品。他让人暗访质量和售后服务都不错的厂家,放弃专家打分第一,而选择打分第二厂家。被放弃的厂家老板找钱海要“说法”,不然要告到底。钱海亮出了财政局采购中心人员暗访的调查证据,老板哑口无言,还反过来求钱海,千万不要公开他们的暗访结果,他们退出采购竞争。还有,选择了专家打分排名第二的厂家,虽然暗访的情况没发现问题,可安装后却被钱海的采购部门人员发现了问题,还是不小的问题。原来,中央空调通到每个房间的空调管,是一项大采购,且都在暗处,材料很容易以次充优。采购部门选订的是一级品,也就是铜质材料。而这厂家安装的是铝材料,铜与铝的材料差价很大,全部材料差价总在二十万元。这个“手脚”,被钱海的人是怎样揪出来的呢?厂家挺有意思。安装前,他们叫财政局采购部门的人现场验货,当场验的货都是优质铜材料,应当说没问题了,厂家一晚上全安装完了,可被钱海发现了做假。钱海在办公楼垃圾堆发现了铝管材料边角,它与采购的铜管材料不一致,他怀疑空调暗管材料安装时铜管被换成铝管。他让有关人员打开空调管道部位,查了个清楚,竟然采购的所有空调铜管都被装成了铝管。在现场铁证如山面前,厂家无话可说,立马更换成了铜管。
说钱海的招损,“损”在哪?暴雨成灾的季节,燕河水会把河堤冲垮,淹没村庄和良田,早已成为山川县夏季一患。县政府决定要在一段河段上扔石头固河堤。县水利局招标了施工队,施工的费用合理,而要采购多少石头,需要扔到河里多少方石头,河里水流湍急,河堤七扭八拐,无法确定采购数量。无法确定采购石方数量,就意味着工程队要多少钱,政府如没理由砍价就得给钱。而钱海有办法,他让财政局采购部门的人员称石头。这个办法麻烦却也简单。简单是,一方石头多少公斤,每车石头由财政局有关人员监督过秤,过大型板秤。一车石头,车皮的分量是固定的,一过秤,多少公斤是几方,清清楚楚,谁也蒙不了谁。麻烦的是,过完秤,再由财政局人员跟车到河堤,监督施工方如实把一车又一车石头如数扔到河道该扔的地方。用板秤称石头,再由人监督扔石头,没有人不说钱海不“损”。说他“损”到家了,别人连一块石头的便宜也占不着!
还有人骂他“坏损”。钱海在政府采购上“坏损”的事情,还有很多。如环保局绿化县城种树,选种什么树由你环保局定,而一棵树种花多少钱,该花多少钱,那得由财政局参与经过政府采购程序购买。树种五花八门,品种稀奇古怪,怎么竞价,又怎么定价?树的品种不同,价位就不同;树种质量不同,价位也会不同,这样政府采购,太麻烦。要弄清楚各类树的品种,要弄清楚它们的品质,要弄清楚它们的不同价位,那得当树的专家、市场的行家,否则财政局在这采购上不会有主动权和发言权。作为财政局机关干部谁愿意细到学树种知识的地步,更不情愿了解树的市场行情。有关人员为难,钱海就带他们走访林业专家,走遍了树种市场。这一访一走,弄清楚了所采购各类树的不同品种和品质,也弄清楚了不同品种和品质的树,在市场上的价位。林业局的树种采购清单到财政局后,树种、价格财政局有关人员便“门清”,一千万的报价,有理有据地被砍掉了四百多万。这购树款虽被压缩掉近一半,财政局问环保局和种树公司“还干不干”,对方回答说“干吧”。而这购树的钱,也不是一次付给,又被钱海设了活一棵树付一棵款、三年分期付清的门槛。对方急了,为何要分三年才付清?钱海的理由是,有些贵重树没有三年种养,往往会死掉。财政局问对方“干不干”,对方犹豫一番后还是说“干吧”。于是栽了树,钱海一棵不漏地与采购目录核对树的品种和树的大小,对不上号的,不付款;每次付树款前,钱海的人就到现场看树是活还是死,死了的不付款。这“坏损”招,使城市绿化款比过去少花一半多,种的树没有了偷梁换柱和春天种夏天死,第二年又接着花钱栽,花钱多、树不见多的栽树怪象。钱海的“坏”和“损”,当然断掉的是层层相配的“利益链”。
政府采购让部门花钱花多少,谁说了也不算,事情说了算。需花多少不是人说了算,而是事情说了算。更是解决了政府买东西哪些该买,哪些不该买,且在哪里买、花钱买价廉物美的问题。
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的一招又一招,堵住了漏汤锅的洞。乱花钱管住了,不该花的钱管住了,花多少钱有底了,浪费的洞堵住了。
堵住的是钱,可转变的是花钱的思维习惯,转变的是政府机关干部花钱的行为习惯,改掉的是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
大量经费节省了,沉淀在部门的钱派上了用场,解决了花钱贫富不均的状态。
改革是堵住了漏钱的“锅”,可刺痛的是李来等一批既得利益的人。那几个不停地给钱海挖陷阱的人,一刻也没有停,设计好了更大的陷阱在等待钱海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