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亭啊,刚才我了,皇帝任命我为新军统帅,更多的是和为了和德国人打交道,白了,我就是一掮客。如何建立新军,我懂得不多,慰亭久经沙场,乃当时之良将,不妨一,这建新军先应该从何处开始着手?”
袁世凯:“徐大人,要建立一支新的军队,先要明确军队的编制,并据编制选定军官。新军按德国陆军建设,德军编制从师以下分别为:团、营、连、排。依世凯愚见,新军若以师建制,可能规模太大了,不妨建成一个加强团,下辖三个步兵营、一个骑兵营、一个独立炮兵连、一个独立工兵连、一个后勤辎运连,确定以上各营连军官,然后招募士兵,以后再待机展。”
“不过我朝没有以师团为军制的先例,如此做可能招人非议。不妨套用我朝惯有的编制名,以标、营、队、哨、棚替代师、团、营、连、排。”
到这里,袁世凯看了看林海,林海颔:“得井井有条,不错。”挥了挥手:“慰亭,继续。”
袁世凯受到鼓励,神色添了一丝喜悦,又:“兵源方面,一定要严格把关。富家子弟不能要,有恶习的不能要,最好选农民,要贫苦农民子弟,身高不能太高,也不能太矮,要有一定的负重力量,要认识字,但不要识得太多,识字太多的人就机灵了,太机灵的兵不好管。募兵时应将军饷和福利明确,军饷要足够士兵养家,否则难以募集到当家的男丁。”
想不到征兵竟然这么多讲究。林海心中暗想,看来袁世凯这个人还真得用。
“兵募齐了,就是训练的问题。世凯有一部旧作《练兵要则十三条》,已结合新军的组建和训练思路作了修改,请徐大人过目。”
完,袁世凯将两本手稿双手奉送到林海面前。
林海接过来,翻开一看,第一页只有短短的一行字,用毛笔写成的。
“练兵之事,看似复杂,其实简单。一言以蔽之:练成绝对服从命令。”
“嗯,得有道理。”林海翻开下一页,这一页主讲军律,也是得头头是道。再往后翻,无论是军饷、枪械、行军、列阵都讲解得很详细。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抄袭国外最先进的军事著作,那还错得了?
翻阅了十分钟左右,两册兵书翻完了,林海合上书卷:“慰亭,你的想法很好,我同意新军先以加强团的规模组建,编制名还是采用德国的。其实那也不是德国的编制,而是世界通用的。我们也要和世界接轨嘛。这支军队暂时由我任团长,你任副团长,我们还要请一个参谋长,对了,还要一个政委。”
袁世凯:“政委?”
“政委的作用是调节士兵的情绪,提高士兵的思想觉悟,鼓励士兵英勇训练,杀敌报国。政委不干涉军事训练和军事行动,但对于军队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哦,明白了。”袁世凯“政委就相当于监军。”
林海笑道:“正是。”
在国际通用军队编制里是没有政委这个职位的,林海之所以搞这么一个职位,一是为了怀念后世的祖国,另一个原因是为了挟制袁世凯的权力。因为参谋长这个职位林海是想给德国人的,德国人当然不会和袁世凯争权夺利,那么林海不在军中的时候,就会形成袁世凯一人独大的局面,这绝非林海愿意看到的。
其实林海是多虑了,此刻的袁世凯根本没什么花花肠子,他一心只想抱住林海这个皇帝身边红人的大腿。听林海要在军中增添一个政委职位,他急忙从怀里摸出一支钢笔,在书稿的最后一页记录下来,以免忘记。
林海又:“参谋长这个职位,我希望由德**官来出任。德国人负责训练军队,职位不能太低,否则没有威信,难以成事。参谋长的具体人选布洛夫由推荐,我们就不用操心了。当务之急,我们应当按你的法,确定步兵营、骑兵营、炮兵连、工兵连、后勤辎运连的最高军官,然后招募士兵。慰亭,你心中可有军官的人选?”
袁世凯:“青年军官最优者当数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三人,此人三皆是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学员,成绩优异,可为步兵营长。此外,曹锟、卢永祥、王占元、段芝贵、李纯等人也都是青年军官中的翘楚。但世凯从未联系过这些人,不知道他们自己的想法。”
林海:“你把你中意的名字写下来,我再添一些我中意的军官,然后请皇上定夺吧。”
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这些名字听起来很令人蹙眉,林海读中学时学过鲁迅的一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段祺瑞是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魁祸。而且这些人与袁世凯搞到一起,名声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史书上对这些人的评论一向不高。
不过因为一件有趣的事,林海对段祺瑞等人的看法却与普通人略有差别。
有一段时间,林海喜欢下围棋,于是读了一些关于围棋的趣闻,其中有一条关于段祺瑞的。
据称,有一次段祺瑞和儿子段宏业下棋。棋到终盘,段祺瑞大负,气得他跳起脚来,把棋盘掀翻,并怒斥段宏业道:“你这子,一无所能,就知道玩这个,你以后有什么出息?”段宏业被斥后,只得诺诺而退。后来又和他老子下棋,段子学机灵了,故意输给他老子,谁知段祺瑞又骂:“你这子,连个棋都下不好,你以后还能干什么?”搞得段宏业十分郁闷。
因为这个故事,林海觉得段祺瑞这老家伙挺可爱的,于是查看了他的一些资料,结果现这个人也并非书本里讲的那样头生疮脚下流脓。这个人虽然是袁世凯的嫡系,但反对袁世凯称帝,反对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最难得的是他一生没有积蓄,连自己住的房子都是租的,仅从这一看,这个人就比现在的很多当官的好得多。
当然,这个人后来执政,施行亲日的外交政策令林海非常厌恶。但在日本侵华,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时,他大节不亏,严辞拒绝了日本人要求他成立伪政府的要求,算是得保晚节吧。
对于这些在后世名声不佳,或者名声很好的古人,林海现在的态度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冯国璋段祺瑞有才,那就唯才是举。如果品行不佳,或者没有能力,那就随时下课。
至于这些人是由袁世凯推荐的,这一林海却不担心,他知道民国建立以后,这些人和袁世凯的关系是很紧张的,绝对不会成为袁的铁杆。
林海自己也加了一些名字,不过不多。
经过林海和袁世凯的讨论,最后初步确定了一份高级军官名单。
步兵一营营长:冯国璋。
步兵一营营长:段祺瑞。
步兵一营营长:王士珍。
骑兵营营长:毕永晋。
炮兵连连长:马明远。
工兵连连长:曹锟。
后勤辎运连:刘山峰。
袁世凯推荐的其他军官担任步兵营的连级军官。
政委这个职位暂时没有定下来,林海本来想是请谭嗣同,但谭嗣同估计斗不过袁世凯这个阴险人。
然而这份名单却没有被光绪通过。因为其中的军官有太多来自北洋派系的,若由这些人掌控军队,估计很快又会变成李鸿章的私军。
历史上,光绪是认同了冯国璋、段祺瑞等人的,但那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李鸿章的势力已经土崩瓦解的情况下。此刻李中堂如日中天,光绪不会让他继续扩充实力。
光绪大笔一挥,直接把王士珍、曹锟两个人的名字勾去,换了两个他的心腹将领:刘玉洋、周复。
光绪又问了问林海推荐的几个军官的情况,林海是自己在美国服兵役时认识的,打过仗,素质过硬,光绪没什么。
三天以后,圣旨下达,新军命名为“定武军”。徐志摩为参将,定武军统帅。袁世凯为协领,定武军副统帅。并任命各营连军官。
冯国璋、段祺瑞等立刻前往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征募士兵,半个月选拔了5ooo余人。
练兵地选定在天津咸水沽南约1o公里的站,军营及随营学堂、炮场、靶场、马场、练兵设备、练兵操场的建造有条不紊的展开。
这一切都是由袁世凯操办,矮胖子忙得焦头烂额。
林海一都不忙,他只是差人送了一封信到金瓯角,要求毕永晋、马明远、刘山峰三人立刻到天津会合,然后就开始抓报社的工作。
由于采用了炒作的策略,又抓住了北洋海军会演和定武军建立两个国家大事大做文章,《中华日报》的销量直线上升,在二月中旬达到了三万份的销售量,广告位的销售也非常抢手。
在报社的展策略上,总编康有为和总裁谭嗣同的意见产生了冲突。康有为认为天津太,识字的人不过十余万人,报纸销量现已达到了三万份,可开的市场空间已经很了,应该向北京和上海展。谭嗣同认为应该先在天津站稳脚跟,半年以后再考虑扩张。两人谁也不能服谁,于是请林海裁决。
林海支持了谭嗣同的意见,对康有为的激进思想,他一向是不认同的。
康有为有些扫兴,很快就离开了。谭嗣同被林海留下来聊了一会儿天。
谭嗣同见林海眉目间有些愁云,问道:“徐兄为何事而愁眉不展?莫非是组建新军的事?”
林海出任定武军最高统帅之事并不是什么秘密。
林海:“军中还需一个政委,这个人选一直确定不下来。”
谭嗣同问:“有何特别的要求么?”
林海:“这个人要有才华,更重要是要刚直不阿,当我不在军队的时候,一旦袁世凯独断专行,刚愎自用,做出不利于军队的事情,他可以加以阻止。”
谭嗣同:“就是这个人和袁世凯的关系不能好,徐兄,我倒是有这样一个人选。”
林海问:“谁?”
谭嗣同回答:“张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