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微醺的一桥庆喜,他在梦中看到了自己的风光时刻和失败结局:
庆应二年(1866年)八月二十日,自己对外公布了将军家茂身死的消息,接着,当月二十二日,他又推动朝廷发布了二次征长停战的命令。
九月二日,幕府使者胜义邦与长州议和成功,九月十九日幕府命令联军撤兵,至此第二次征长草草结束。
可就在其期间,以非常奇怪的视角,庆喜发现了了众多隐私诡谲之事。
在之前七月二十日将军家茂病死后,靠着御台所和宫的帮助,加上自己这几年苦心经营的人脉,以“幕有长君,社稷之福”为由,自己击败了田安龟之助成为德川家内定的十五代将军人选。
当然,二次征长的大军在家茂死活落入自己之手,这也是江户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这江户不太平,京都也难免经历一番刀光斧影。
八月三十日,大原重德等二十二名公卿,借上朝参拜之际,提出:
“因将军家茂新丧,幕府又在征长中大大不利,请集合雄藩、更新大政,以便稳定扶桑。”
说白了,这是公卿们看幕府在长州战事中不利、德川家主横死,趁着大乱就跳出来试图夺权。
可这些年自己和皇室接近,加上扶桑皇帝稳妥为主,在听取了自己的让步后,立刻严惩了这些廷臣。
到了这一步,朝廷和幕府内部的整合都已就绪,那自己接任征夷大将军就终于水到渠成了:
十一月末,朝廷下旨任命,十二月五日,自己正式就任第十五代德川将军,终于达到了人生巅峰——经历了与家定、家茂争夺大位两次惨败后,这次自己终于得偿所愿。
可惜的是,高处不胜寒啊,尤其是在这个扶桑风雨飘摇的时候。
甚至就在自己正式就任将军前,八月到十一月间,为了幕府存续,自己就不得不做出痛苦的决定:
经过反复谨慎考虑后,自己延续了幕府之前借佛兰西之力复兴的策略,正式启动了庆应革新。
这也是自去年自己争取敕许开国后,从“攘夷”立场彻底变为“挟洋自重”。
至于原因,其实顺理成章:
首先,这是大势所趋。
佛米炮击下关、萨英之战、四国炮击下关、四国联军进逼大坂,这徐徐多多的事件之后,已经充分证明武力攘夷不现实。
而经历了八月十八之变、禁门之变、第一次征伐长州和敕许开国后,自己也逐渐和攘夷派疏离。
尤其是二次征长失败后,幕府暴露了自身的极度虚弱,在这种情况下,自己接手将军之位后,急需强援来震慑宵小和稳定内部。
因此,挟洋自重看起来就是比较好的选择了。
其次,西洋英、佛两强中,佛兰西支持幕府的态度很坚决。
庆应元年(1865年)二月,幕府和佛兰西签订了横须贺制铁所的合作约定。之后兴建的横滨制铁所,也得到了佛人的大力支持。
甚至庆应二年(1866年)一到四月,幕府水军还在横滨佛人军船上接受了训练。
而同时,关于购买新式
军械、借款和其它扶持,佛人也表示了极大善意。
而且最重要的是,佛人公使罗修斯十分靠的住:
在幕府第一次征长前,其组织西洋四国对毛利家禁售军械。
非但如此,在去年的四国联合水军进逼大坂时,他也积极从中调停,这对幕府的善后帮助很大。
更为重要的是,在八月自己对其的试探中,佛国给予了积极回应。
八月二十日,公使罗修斯与幕府签订了三千两百万法郎的大借款——这笔真金白金的巨款,不但可以挽救幕府的危局,也显露了佛兰西对自家的坚定支持。
而之后的军势援助请求,也得到了罗修斯的支持,其承诺在佛兰西本土的正式签约中提供全力斡旋。
这和居心叵测的英吉利公使帕库斯比起来,那简直是天壤之别。
帕库斯做了什么呢?
今年四月七日,幕府公告各家,许可修行的学子、对外交易的商人可渡航海外。实际上,这其实就是对内开国。
而在之后的五月十三日,幕府更是与四国(佛兰西、英吉利、米、兰)签署了第二次改税约书。
根据此约书,扶桑方面大幅削减了运上(关税),将其降到亚罗号之战后中华被迫接受的水平。
可这些退让换到了英人什么回应呢?
就在今年六月二次征长正式交兵之前,帕库斯作为英人公使,他居然去了长州下关进行考察。
虽然没有正式宣布支持长州,可实际上,英人公使差点就阻止了战事的发生。
而六月,帕库斯又拜访了渐渐显露与幕府对立态度的萨摩,在鹿儿岛盘桓许久。
六月底,其又造访宇和岛。
……
这英人公使频繁与外样雄藩接触,显露了其微妙的态度——很明显,英吉利对幕府不满意,其已经不再以与幕府交涉为满足了。
再加上其它事情,比如萨英之战后萨摩和英人的贸易增加,又比如二次征长时长州冒出来的大量西洋军械,这怎么不让庆喜及幕臣们恐慌。
难道英人要大力扶持雄藩对抗幕府吗?
既然英人亦然起了异心,那佛兰西方面就更加不容错过了。否则的话,在二次征长失利后幕府的虚弱尽人皆知的情况下,如果再内外交逼,恐怕德川家就大势已去了。
因此,尽管只是内定了将军之位、还没有得到朝廷承认,但庆喜在九月二日依然发布了新政“八条政纲”。
在其中的第七条是“讲究外交信义,严正商法”,这表明,自己已经从最早的“攘夷”立场彻底变为“开国通商”。
而且之后,自己更是拒绝了幕臣还驾于江户的请求,希望借停留京都来稳固朝野局势。
可惜,天算不如人愿,十二月五日自己就任将军,而一向信众“一会桑”的扶桑皇帝,他居然在当月二十五日夜里驾崩。
而接任皇位的人选,则对幕府和自己大大不利:
十六岁的皇子因年幼不能亲政,其难免信任长辈。但其母系公公是中山忠能,和幕府有杀子之仇,这可如何是好?
原来,
忠能的儿子忠光,是武力攘夷中的激进派,在八月十八日之变前后发生的天诛组之变,其首领就是忠光。
而兵败后忠光逃往长州,结果与第一次征长时被人刺死于山中。
因此,皇子和幕府有杀舅之仇、其信重依赖的公卿忠能,他更是和自家有丧子之恨。
与继位的皇子相比,过世的扶桑皇帝虽然坚决攘夷,可其实却并不完全排斥自己统领的幕府。
毕竟,水户尊王说流传二百年,而水户德川又一直和皇族、公卿联姻,这以前的渊源深长。
而且,十几年来,水户德川家和朝廷同舟共济,那交情更是深厚:
嘉永七年(1854年),当时扶桑与米人签署了和亲约定后,扶桑皇帝坚决反对,给其摇旗呐喊助威的,就是自己老父齐昭一系;
此后的几年,正是凭借父亲齐昭的敕许一事,朝廷才慢慢积累起声望——当然,攘夷派和朝廷是互相支持,朝廷得声望的同时,攘夷派在幕府内部靠朝廷支持与政敌争斗;
安政五年(1858年),扶桑签署五国通商约书,其后朝野震动,靠的也是朝廷和齐昭攘夷一系的联手反对;
其后,在安政大狱(1858—1859年)中,朝廷和齐昭一系都受到了严厉打击,连自己也没有幸免于难,这是患难之谊啊;
此后文久二年(1862年),朝廷和齐昭一系大翻身,那也是双方的精诚合作。
接着八月十八日之变(1863年)、“一会桑”成立(1864年)和之后的禁门之变(1864年),无不是大家联手努力的结果。
甚至今年自己能接手将军之位,那也有扶桑皇室支持的功劳。
要不是八月三十日,扶桑皇帝痛斥了二十二名廷臣列参,恐怕自己要想当上征夷大将军,还要经历更多的波折。
可如今扶桑皇帝暴死,接管朝政的皇子一系对自己仇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谁能想得到呢?
哎,过去扶桑皇帝深知如今的场面来之不易,在朝廷威望大涨甚至可以钳制幕府后,就主动缓和了与江户方面的对立。
比如和宫下嫁(1862年),就是他尽力推动的结果。
可继任的皇子,因为没有经历过风霜雨雪,少年意气再受身边人的挑唆,恐怕要对二次征长失利的幕府起别样心思。
如今幕府势弱,因此自己绝对不能回转江户,看来只能在京都维系局面了——庆喜自己深知,五月改税之后扶桑经纶更加动荡,而二次征长不利后暗潮汹涌,这些都是生死存亡的大事。
梦中的庆喜,恍恍惚惚间就到了翌年庆应三年(1867年)。
庆应三年一月九日,新皇正式登基。让自己长出一口气的是,原关白二条齐敬被立为朝廷摄政。
二月,自己首次以新任将军的身份接见了各国公使,其中佛人公使罗修斯再次肯定了支持幕府的态度,而英人公使的态度也有所缓和。
之后,在之前“八条政纲”的基础上,自己提出了《国律一篇》作为幕政改革的指导,大力推进庆应革新。
此时,梦中的庆喜踌躇满志,对中兴德川宗家再次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