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的肚子一日比着一日地大起来,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爹娘。
张氏爹娘起初还当女儿与他们失散的时候遇上歹人,叫糟蹋了,待知道是胡发的种,虽吃惊不已,可也安心不少。既有根源可循,总能找到解决的法子。
胡家跟张家再怎么不对付,也不能眼睁睁地瞧着自家骨肉流落在外。为了两家的儿女,再大的仇恨都得放下不是?
理儿是这么个理儿,亲事却不能由张家去提。女儿家婚前失德已是一桩短处,若再主动提亲,势必要被男方拿捏住,嫁过去少不得叫他们看轻,往后的日子可不难过?
想要两全其美,只能等胡发回来把事情交代清楚,再央他爹娘请了媒人上门。错是两人一道犯下的,没得叫自家女儿一人受苦的道理。
小镇上没有秘密,人们闲来无事最爱讨论个东家长西家短,连谁家有几双筷子几个碗都一清二楚。未婚有孕这样的大事,想要天长日久地瞒过去是不可能的,一旦叫哪个眼尖的瞧出来嚷嚷开可就麻烦了。
夫妻两个商议一番,便将张氏送到远房亲戚家中养胎。对外谎称张氏表姨卧病,张氏前去伺候汤药。如此避开了人眼,等胡发回来两家议定了亲事,再计较旁的。
盘算得挺好,可等了一个月又一个月,胡发依旧没有回来。
胡家就胡发这么一根独苗,儿子丢了也慌了手脚。胡发爹带着盘缠往京城去寻,一去就是几个月,回来时衣衫褴褛,邋遢得乞丐一般,一头栽倒在家门口。
胡发娘喊了左邻右舍的男丁帮着抬进去,过得半日,大门上就糊了白纸。
张氏爹娘还当胡发爹没了,跟人打听一回,却说是胡发没了。
胡发爹在京城附近寻了一圈,没找着胡发,倒找着一个认识胡发的小乞丐。
据那小乞丐的说法,胡发到京城来寻亲,跟他们一群乞丐挤在城外的破庙里,后来不知怎的染上瘟疫,自家死了,还带累了好几个跟他挨着睡觉的乞丐。官府怕瘟疫传到城里去,将尸身搜罗搜罗一道拉去后头的山沟里焚化了。
胡发爹起初不信,胡发身子强壮,打小就没生过病。怎的这瘦得小鸡仔一样的乞丐没事,他倒染上疫病了?便往衙门去问,死的人里头可有自家儿子。
当时死了许多个人,有乞丐,有难民,还有京城附近的农户。上头下了严令,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疫情,官兵见着流民就赶,见着尸体就烧,哪儿有闲工夫去一一查证他们的身份?
胡发爹在衙门碰了一鼻子灰,又去寻那小乞丐细细打听“胡发”长的什么模样儿。小乞丐回说浓眉大眼,个子挺高,后脖颈上有一块拇指甲大小的疤,样样都跟胡发对得上。
胡发爹这才信了,当时就吐了血。强撑着一口气回到盘水镇,人便支撑不住了。
胡发已死的消息,对张氏爹娘来说无疑也是晴天霹雳,几乎一夜之间愁白了头发。往胡家走一趟,瞧见胡发爹躺在炕上出气儿多进气儿少,胡发娘哭得死去活来,一时心软,便将张氏怀上胡家骨肉的事情说了出来。
原当他们听说儿子给他们留了后,有了盼头能好受一些,哪成想胡发爹娘不认,还将张氏有孕的事儿嚷嚷开去。
说什么张家女儿恬不知耻,不知跟哪个男人厮混怀上野种,找不到野男人,便要将那野种赖在胡家头上。胡家没了儿子,死无对证,还不是她红口白牙说什么就是什么?
这件事果不其然在盘水镇里掀起了轩然大波,有站在胡家那边儿的,说什么胡家和张家水火不容,胡发和张氏更是从小打到大,两人哪儿做得成夫妻?
也有站在张家这边儿,张家人素来勤恳本分,加之有人亲眼瞧见胡发跟张氏一道回的盘水镇,认为张家说的必然是实情,劝胡发爹娘认下那个孩子,也算是有后能传承香火了。
更多的人则认为,就算这孩子是胡发的种,两个一没成婚,二没定亲,甭管当时是多么不得已,做出这种苟且之事都是天理难容的。胡发已经死了,到了地底下自有阎王问他的罪。张氏还活着,合该依着规矩送到流放的官船上去,给镇上的女娃们提提醒儿。
宝珠已经定下了人家,男方听说张家出了个不守妇道的女儿,立时跟张家退了亲。
胡家不依不饶要说法,原本跟张家交好的街坊邻里纷纷变了脸,指着张氏家人的脊梁骨说三道四。张氏爹娘原想带着女儿逃走,却叫好事之人堵了回来。
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连里长都出了面。张氏爹娘迫于各方压力,不得不将张氏从表姨母家接了回来。
张氏回到盘水镇,听闻胡发死了,胡家不认这个孩子,惊怒之下动了胎气,早产生下一个儿子。
张氏爹娘满心巴望着这孩子长得像胡发,叫胡家和镇上的人瞧一瞧,自家女儿说的都是真话。可那孩子偏偏生得细眉细眼,浑身上下无一处跟胡发相似的。
依着镇上的规矩,这种来历不明的孩子是不能养在家里的,只能送到贞女庙去,由着庙里的人处置。张氏不守妇道,坏了镇上的风气,自该送到流放的官船上去。
张氏爹娘跪在地上又哭又求,说自家女儿刚生产过,好歹叫她坐完月子,吃几顿好的再去。跪坏了膝盖磕破了头,才叫里长点头允了。
怕张家的人耍什么花样,从镇子里抽调了一队壮丁,日夜守在张家门口,防着他们逃跑。
眼见就要失去女儿和姐姐,张氏爹娘和妹妹悲痛欲绝。张氏思念自个儿那只瞧过一眼的儿子,也是日日以泪洗面。那一个月过得可谓凄风苦雨,比死还叫人难受。
流放的日子一到,张氏便头也不回地上了船。任由爹娘撕心裂肺地喊着“宝珍”,哭晕在岸上。
这些年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儿子,却很少思念爹娘和妹妹。并不是怨怪他们,她知道爹娘已经尽力了,只是觉得思念是双向的,她越少思念他们,他们就会越早忘记她这不孝女,好生过他们的日子。
沐兰没想到张氏竟经历了这许多的事,陪着掉了一回眼泪,便又问道:“张婶的儿子身上可有什么记号,或者能够证明身份的东西,我到了陆上要凭什么去寻他?”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