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波兰会战期间,西线法军83个师面对德军23个师,其中德军只有11个师是现役部队,其余都是预备役部队。但甘末林只是在西线作了一个援助波兰的姿态,以搪塞世界舆论。9月7日至8日夜间,他发动了一个所谓的“萨尔攻势”。德军按预定方案迅速退入边境后面的“齐格菲防线”。法军9月12日在15英里长的战线上向前推进了约5英里,占领了大约20个空无一人的村庄。之后,甘末林命令他们停止前进,并指示了前线部队,一遇德军反攻,就立即退回马奇诺防线。当波军总司令和参谋总部要求紧急支援时,甘末林还欺骗说法军一半以上兵力已投入作战。实际上萨尔攻势中法军只动用了15个师。许多纸面上的东西看上去使人感到很踏实、很实在,但真正落到实处便成了子虚乌有的东西。波兰人轻信了英、法两国的空头支票,而不考虑向红俄结盟。由于轻敌情绪的强烈干扰,它又不能设法稳住背后的红俄(当然北极熊的胃口好的惊人,波兰也没法与虎谋皮),将其推向德国人一边,导致了战争一开始就单独与德国交战的困境。事实证明这一失策造成了军事机器的迅速瓦解。从纯粹的军事角度而论,波兰的迅速崩溃又与军事观念的落后和战略方针的失误有关。军事观念上,他们对机械化战争和德国迅速发展的机械化军队的改革和作战方式,几乎是一无所知。德军第十九装甲军军长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写道:“波兰骑兵,因为不懂得我军坦克的性能,居然用他们的长矛和刀剑向战车冲锋,结果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其实是惹不起也躲不起,只好狗急跳墙而已)”长矛马刀与装甲坦克对抗,是愚昧和鲁莽嫁接的苦果,用这种中世纪的作战方式对付现代坦克,若发生在原始部落那儿,并不感到奇怪,但发生在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波兰人身上,实在是一种可悲的现象,一个由无知导演制造出来的悲剧。由于波军统帅部对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缺乏清楚的认识,因而直接导致战役指挥的重大错误,他们把主力沿漫长的边境靠近部署。如前所述,在战略态势上,德军已三面包围波兰西部地区,此时的波兰西部就像一块悬在德国张开的大嘴中的肉,波军统帅部却还梦游一般把主力部队往里面送,结果让德国轻而易举地分割合围,聚而歼之。
事实上中国国防军从战后的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到,波军应考虑放弃西部一些有价值的地区,如西里西亚工业区,而在那累夫河、维斯托拉河流域右线重点设防,作有步骤的防御,以此拖延时间,等待英、法在西线发动进攻,那么即使失败也不至于败得这样快,这样惨。毕竟拖延时间对波兰总是有利的。但波兰指挥官总是幻想能守住一切,结果反倒丢了一切,一败涂地。这又验证了一条军事经验:弱小的一方若想守住一切地区,势必一败涂地。同时,在波军的部署上,我们还看到令人不可思议的一幕,他们将主力靠前配置,很显然他们还打算一旦英、法在西线作战成功,德军主力西调,他们就马上转入攻势,波兹南地区的主力取最短路程,直取柏林。然而结局说明了一切,这一企图完全脱离现实,等到他们醒悟过来,想迅速东撤已不可能了,德国空军已使波兰不怎么发达的交通线陷于瘫痪,步行军的速度又远跟不上德军机械化速度。即使波军以战略防御为主,放弃西部地区,在那累夫河、维斯托拉河多点设防,其意义也只能是作争取时间的努力,一切取决于英、法在西线作战的结果如何。波兰能坚持多久?其间前红俄会不会同德国前后夹击?还是未定之数,谁也无法预料。一个国家若把自己的命运系于大国身上是何等的危险!所以,波兰为但泽而战,不惜以亡国为代价,在策略上是否明智便成了问题。这也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启示。
应该说,德军进攻波兰是在两线作战威胁下的一次军事行动。当时,德军东面有波兰40多个师,装备870辆坦克、火炮4300、飞机1000余架;而西面则是英法联军110个师,装备坦克3000多辆、火炮26万余门、飞机3000余架。德军此时总兵力共106个师,装备坦克3195辆(不含中国支援的300辆猎犬坦克)、火炮1万余门、飞机2500架。相比之下,德军处于严重劣势,不具备两线同时开战的能力。因此,如何减轻两线作战负担是保证其不败的关键。
为了最大限度的集中主要兵力击败波兰,德军为此所做努力是在德法边境的齐格菲防线驻守了33个师并可以得到第2和第3航空队共约500架飞机的支援。同时,西塔拉严令西线德国空军在英法空军没有进行大规模攻击前不得越境进攻,只能在德国本土实施防御。
从德军部署来看,尽在西线留下33个师的兵力显得远远不够。何况这33个师中没有装甲与摩托化部队且只有11个是现役师。齐格菲防线虽说可以依托但并不很牢固,这一点上远远比不过法国的马其诺防线。而且防线也缺乏足够的纵深,对于势力庞大的英法联军并不能构成很大的阻碍。500架飞机可以对守军起到增援作用,但同英法联军上千架飞机相比则感觉有些寒酸。所以实际上,德军进攻波兰有很大的冒险性,因为两线威胁并没有解除。但是从中国国防军参谋总部的分析来看,法国应付公事的可能性极大,估计不会真的全力以赴的对德国进行战略进攻。
德军在西线的33个师直接面对的是法国驻守马其诺防线的86个师,两者兵力相差悬殊。何况,法国空军可以出动对德**火基地-鲁尔区实施大规模轰炸,如果真的发生的话,将会严重影响德军作战计划。而且,对于法军来说,这应该是保存己方实力而又能打击德国的最佳方案。德军的许多将领在9月份也最担心这件事的发生。尽管由于法国害怕空袭会引起德国报复而最终没有出动空军对德国实施空袭,但德国自身以寄希望于德不动则法不动的消极思想来组织西线防御本身有很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法国没有轰炸德国是胆小而缺乏眼光,对于德国来说没有背后遭到空袭实属侥幸。
德国在对波兰作战中是没有必要担心英法大规模进攻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有红俄的暗中帮助。在德波战争爆发次日即太初十六年9月2日,红俄就宣布局部动员。而在英法对德宣战后两天,9月5日,伏罗希洛夫命令基辅和白俄罗斯特别军区进入战备状态。这时的形势非常明朗,波兰已经处于与德国作战,英法也已经卷入;此事无论是英法波德还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威胁到红俄。这时的红俄是中立国,在“事不关己”时它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为“世界和平”而协助仇视自己的波兰攻打德国。显然,红俄的军事举动是针对英法对德宣战的。9月9日,法国第4集团军向萨尔布吕肯地域实施有限进攻。第二天,红俄西部军区部队再次进入战备状态,进一步证明了这个意图。9月17日,“红俄红军向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开始jf进军,以便将渴望重归苏维埃共和国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生命财产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并制止西塔拉侵略的进一步扩大。”这个行动,协助德国的用意很明显,当然还有自身国家利益需要。
结合德俄秘密协定,无疑红俄两次将军队进入战备状态真正目的在于帮助德国牵制、消灭波兰,并以此来威慑英法,为德国减轻西线威胁,以使德国在万一遭到英法大规模进攻时不必顾虑波兰而全力对付英法。这样,红俄不仅能够得到协定中划归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且也能利用英法同德国大战之际四处扩张并最终坐收渔利。
如果说英法一点事情都没做的话或许不算公平,至少英国人的传单攻势没少给西塔拉造成困扰。英国传单直击德国自信心的核心。从太初十六年秋起,大量传单被抛到德国上空,上面写到:“1917年在东线取胜——1918年回到困苦的家乡——1939年再次在东线取胜——1940年呢?”
没什么比这句话能更准确地表达大多数德国民众的担心了。因为,尽管对东方邻国的战役出人预料地快速取胜——但大多数德国成年人还记得22年前的形势。
当时沙俄这个东方的敌人被打败,德军占领了中欧和东欧直至高加索的广大地区。但仅仅一年后,德意志帝国就不得不向西方的敌人投降,德皇退位。英国佬不地道的揭了德国人心中的伤疤,西塔拉没有选择只有尽快结束波兰的战斗,然后掉头西顾才能让国内民众都得以安心。
幸运的是,中国出售了大批的l22-155毫米榴弹炮给德国,这些先进榴弹炮的加入让德国人在华沙外围的火力提升了一个级数。随着市区渐渐变成废墟,终于华沙人的抵抗意志开始瓦解,9月27日午间,华沙停火协议生效。至此波兰之战实质上已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