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见他如同坐上直升飞机一般,心中自然恐慌,便和自己的心腹商量对策,给韦坚一个明升暗降。向玄宗提议,把韦坚升为刑部尚书,却夺去了他兼任的各路转运使、处置使等生财的职务。又把自己的亲信杨慎矜升为御史大夫,为下一步的大狱作准备。
杨慎矜本来是比韦坚还会替皇上生财的官员,韦坚所作所为还是效仿他的行为。但杨慎矜很识时务,皇上任命他当御史中丞,他却因这项任命不是李林甫推荐的,坚决不肯接受,他知道李林甫的潜规则:凡是不经他推荐而晋升的官绝不会有好下场。李林甫见他如此懂事,也很喜欢,便自己提议让他担任御史中丞,并让他监视韦坚的一举一动。
韦坚不是傻瓜,知道自己受了李林甫的害,却有苦说不出,总不会说人家给你升官反而是害你吧?但实际上就是这样。他也只能暗地里吐吐苦水罢了
天宝五年正月十五,韦坚和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夜游,一起到景龙观一个道士的房里,恰好遇到太子李亨,三人便在房里叙叙旧,被随后监视的杨慎矜发现,报告给李林甫。李林甫大喜,认为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到了,便向玄宗报告:说韦坚是国戚的身份,不该和驻外的节度使勾结,这一定是密谋起兵拥戴太子夺取皇位。玄宗果然相信了他的话,把韦坚贬为缙云太守、皇甫惟明为播川太守,不久又派使者在四川杀死皇甫惟明,并抄没他的家产。韦坚和他的弟弟、儿子都贬到远方州郡。李林甫乘机又把自己的政敌李适之也打进这个案子中,也贬到了宜春。到十月份。李林甫又派自己的亲信监察御史罗希奭到这些人的流放地,一一把这些人杀死。韦坚不仅家破人亡。而且受他牵连的朝廷官员有十多人。太子李亨为了表明心迹,不得不上书玄宗,和妃子韦氏离婚。
李林甫大兴此狱就是想扳倒太子,玄宗也不是没受他的迷惑,但高力士却在玄宗跟前力保太子忠谨无二,李亨又离婚以明志,玄宗也就没生易储的年头。
李林甫一计不成,自然只好升二计了。李亨有个姓杜的良娣(低正妃一等),她父亲和女婿柳勣不合。柳勣是个阴险浮躁的人。他不知怎么知道了李林甫的心事,想借此事升官发财,便诬告他岳父要和太子谋反。李林甫把这位杜老头抓到皇家监狱里(诏狱)里,也不给他辩解的机会,就“赐死”了。倒霉的李亨只好再次忍痛割爱,把杜良娣休了(出良娣为庶人)。李林甫一不做二不休,把平素自己讨厌的官员名臣李邕和裴敦复等人一起株连到此案中杀掉,天下冤声一片。杜甫就写了一篇怀念李邕并为他鸣不平的诗。不过这第二计还是没有成功,由于有高力士在玄宗面前死保太子。太子的地位虽然摇晃了一阵,还是稳住了。
二计不成,自然还得生“三计”了。要说李林甫也真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可惜世上的事也不是“有志者事竟成”的。
不久。李林甫又让济南别驾魏林密告陇右、河西节度使王忠嗣:说自己在朔州刺史任上,王忠嗣任河东节度使,曾对自己说:他(王忠嗣)小时和忠王即太子一起在宫中长大。他要起兵辅佐太子夺取天下。玄宗并不糊涂,听说后马上反驳说。我儿子在深宫,怎会和外人勾通。这话一定是假的。虽如此说,还是宁可信有,把王忠嗣赐死,幸亏王的部将哥舒翰新得帝宠,在玄宗面前一步一叩头,痛哭流涕,愿以自己的性命为主将担保,并用自己的官爵为主将赎罪。玄宗这才只是把王贬官了事。
这期间李亨吃够了李林甫的苦头,自己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年纪轻轻的头发就全白了,宫中荒芜凌乱,无心收拾,日日怕“赐死”之至。这期间若非高力士极力保护他,也真难说他是否能熬得过去。
“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连兴三场冤狱,却没能撼动太子的地位,李林甫也没辙了。他又转而继续用冤狱打击给自己构成威胁的人。这次主要是窝里斗。
先是杨慎矜发动了韦坚的冤狱,可在审案的过程中,他发现皇上无意易储,便持观望态度。这一案主要是李林甫的亲信王鉷、吉温和罗希奭主持。其中吉温和罗希奭是李林甫最忠心也最得力的酷吏,号称“吉钳罗网”。以后又引入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李林甫对杨慎矜的中立态度很不满,再加上他逐渐得到玄宗的赏识,对自己的首相地位构成威胁,便有意将之除掉。杨慎矜和王鉷的父亲原为中表兄弟,王鉷就是他的表侄,两人私交一直很好,后来却因故交恶。李林甫和王鉷便合谋以杨慎矜家藏“谶书”为由,诬告他想推翻大唐王朝,兴复隋室,原来杨慎矜是隋炀帝的玄孙。玄宗震怒,严旨一查到底。结果不仅杨慎矜一家兄弟皆被赐死,株连的群臣遍及朝野。
史仲文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称:“李林甫屡起大狱,别置推事院,以杨钊为御史,与酷吏吉温、罗希奭共同制造冤狱,所挤陷诛夷者数百家。”至此李林甫已和来俊臣的行径一样了。他在家中盖了一间像偃月的厅堂,号称“月堂”。他想对谁下手时,便住进去,筹思方略。一旦他笑着从里面走出来,京城中便要有许多家族破碎了。他儿子将作监李岫见他如此疯狂,也不免心中畏惧,恐怕有报应临头。一天和李林甫在后园散步,看到一个家人拉着一辆重车走过,便借机跪下对李林甫哭道:“大人,将来有一天我们想像这人一样还有可能吗?”李林甫明白他的意思,发怒道“事情已经到这份上了,你说怎么办?”
他也是心里有苦说不出啊。他已经杀了一个太子、两个亲王,又逼得当今太子、未来的皇上废了两个老婆。他就算悬崖勒马,一样要坠入深渊!他疯狂诛除朝廷内外所有异己者。不过是尽力推迟那灭族大祸的到来。而他也知道,这种大祸迟早会来的。这一点还是清初大儒王夫之看的最准,他在《读通鉴论》中说:李林甫之谮杀太子瑛及二王,为寿王地也。武惠妃薨,寿王宠渐衰,而林甫欲树私恩、怙权势,志终不移,谋之愈很,持之愈坚。凡可以荧惑主听、曲成邪计者,尤剧于惠妃未死之前,以其为己死生祸福之枢机也,可以得当者,无所不用。“死生祸福之枢机”道尽了李林甫的动机。
只是没想到,还没到太子当皇上,大祸就已经临头了。
不久,他就遭遇到了最有力的阻击。王鉷虽是李林甫一手提拔上来的,但他为玄宗生财有道。圣眷日隆,威权日盛,连李林甫都要怕他三分。也是他倒霉,偏巧有一桩谋反案把他弟弟牵连进去。原本没有他的事,可他虽然坏,却对弟弟最好。死保弟弟。杨国忠断言王鉷一定也参与了谋反,玄宗认为王鉷受自己恩重。不会谋反,李林甫虽然不满王鉷骑在自己脖子上。但害怕牵连到自己,便也帮王鉷说好话。杨国忠正是想借此案对付李林甫,而一向对李林甫唯唯诺诺、比儿子还听话的左相陈希烈也反了水,极言王鉷大逆当诛。杨国忠则利用自己御史中丞的权力,用酷刑屈打成招,把李林甫也牵扯进来,说李林甫和王鉷兄弟密切,又和蕃将阿布思暗地勾通,图谋不轨,陈希烈也极力附会。玄宗虽然不全信,却也开始鄙薄李林甫,对他的信任度也降低了。李林甫从此开始走下坡路了。
6.玄宗真是受骗了吗
后世一直认为李林甫把唐玄宗蒙蔽在其中而不觉,才能在朝廷上任意作威作福。其实这是个天大的误解,既抬举了李林甫,又看低了唐玄宗。
唐玄宗是什么样的人?一代圣明君主。这样说并不过分,一直到开元二十四年前,他的一切所作所为都丝毫不逊色与唐太宗李世民、清圣祖玄烨,他的过错只是自认为过了创业期,就想进入享受期,却忘了自己肩上的天下责任。他对李林甫的为人品行都是了解的,不然也不会说出“此子嫉贤妒能,举世无比”这样精确的话。对李林甫所作所为也并非全然无知,实际上大部分都是知道的,李林甫并没能阻止朝臣和他见面,也没能阻碍他行使君主的权力。他之所以把政务都交给李林甫,是因为他需要这样的宰相。
后世认为玄宗受了李林甫的骗,是基于两个证据:一是李林甫堵塞了言路。《资治通鉴》载:“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谏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令。自是谏争路绝矣。”这段史实自然没错,但若说只凭李林甫一句话,就把“谏争路绝矣”,也还是太抬举李林甫了。唐朝大臣的风骨还不至于这样卑下,被一句话吓倒,我认为真正导致这种结果的反而是玄宗的举止。御史周子谅上言牛仙客“非宰相器”,玄宗立马把他杀掉。杀鸡是给猴看的,李林甫这番话不过是替玄宗传达圣旨而已。当然也是出于私心,这样,就没人说他坏话了,但这只是一举两得的事,若说李林甫专为堵塞言路而敢出此大言,言官恐惧不弹劾,其他的官员又岂能个个做“立仗马”?
二是李林甫遮蔽草野群贤,还是《资治通鉴》载:上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李林甫恐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奸恶,建言:“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乃令郡县长官精加试练,灼然超绝者,具名送省,委尚书覆试,御史中丞监之,取名实相副者闻奏。既而至者皆试以诗、赋、论,遂无一人及第者。林甫乃上表贺野无遗贤。
这当然是李林甫玩弄的鬼蜮伎俩,但若说只有草野中的贤士能“斥言其奸恶”,那么在廷的文武大臣干什么去了?为什么就不能“斥言其奸恶”?李林甫并未能阻塞玄宗“进贤”之路,相反,杨慎矜、王鉷、杨国忠都是玄宗自己选拔的“贤才”,只不过不是治国,而是为自己生财的“贤才”或者“椒房之亲”。
相反,李林甫对朝廷的选官制度并没有大的破坏,司马光也称他和牛仙客“谨守程式”而已。李林甫只是对官员升迁的条件卡的更死,资历不够,不论你有怎样的才能,坚决不予升官。但这也是历代宰相已经制订完善的制度。
其实李林甫能任相十九年、专政十六年,根本原因在于他“善养君欲”。《旧唐书》载:上在位多载,倦于万机,恒以接对大臣拘检,难徇私欲,自得林甫,一以委成。故杜绝逆耳之言,恣行宴乐,衽席无别,不以为耻,由林甫之赞成也。
这段话把玄宗和李林甫之间的需求关系说的无比透彻,“恣行宴乐、衽席无别,不以为耻”这已不是圣明天子的行为,而是和隋炀帝一样的荒淫无耻了,却也是玄宗自开元二十九年得到杨贵妃后,在宫中和贵妃及她的三个姐姐韩国夫人、秦国夫人、虢国夫人共同鬼混的真实写照,史称“三人皆有才色,上呼之为姨,出入宫掖,并承恩泽,势倾天下。”,连当时人杜甫也敢讥斥虢国夫人“淡扫蛾眉朝至尊”。《资治通鉴》称这三人家里“竞开第舍,极其壮丽,一堂之费,动逾千万;既成,见他人有胜己者,辄毁而改为。虢国尤为豪荡。”这些钱可都是玄宗赏赐的。玄宗要过这样的生活,如果张说、张九龄在相位,是行不通的,不但要拼死力谏,而且也不会给他这么多钱任他挥霍。当时皇上还没有小金库,要用钱还得从国库中拿,也必须通过宰相。而李林甫不仅迎合“君欲”,而且大大赞成,并且提供一切条件,即所谓“善养”。而当玄宗找到更好的“善养君欲”的人——杨国忠后,也就把李林甫撂到一边去了。(未完待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