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十七章 削藩大略—第四节 不满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官场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按资排辈。虽然会有一些个例,年纪轻轻就能一步登天,但这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都还得规规矩矩地排队,一步一步来。但请相信,每逢遇到随便插队家伙,会让很多人对他嗤之以鼻,当然也有“艳羡”的成份在里面。

晁错无疑是随便插队的那个人群里边的数,也自然不会招人待见。

要说“内史”这个职务也算不上多么牛气,三公九卿的级别要比它高得多。可纵然如此,还是有很多人表现出了不满。其中最为不满的人非丞相申屠嘉莫属。

这让人有些莫名其妙,一个丞相去和内史较真,似乎有**份。然而,申屠嘉的不满是有理由的。

理由一:晁错的人际关系很差。

晁错极其孤傲,说话很难听,蛮不讲理,甚至得寸进尺,不给对方任何喘气的机会。

早在太子府时,朝廷里就有很多人看他不顺眼。过往,晁错的主要精力用在太子府,和群臣搞的摩擦的机会很少,因此也没闹出什么过火的事情。可现在不同了,他摇身一变成了当今炙手可热的人物。接触的机会多了,得罪的人也相应多了,对他不满的人也就多了。

理由二:晁错很早就提出了一个大家都反对的建议——削藩,并且现在常在刘启耳边吹风。

实际上,“削藩”这个建议,晁错早在刘恒时期就提了出来。夸张的是,这位仁兄很执着,一连上了几十次书,把削藩的好处分析的头头是道。可刘恒只是微微一笑,把他辛辛苦苦写的文言文放在了一边,做为消磨时光的日常读物,闲来无事时翻看翻看。

在当时,他的这个建议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有朝廷大员,也有地方诸侯。虽然大家的出发点不尽相同,但结果都一样——反对。

事实上,这个建议刘恒在内心深处是支持的,但他很清楚此举背后隐藏着什么风险。对刘恒来说,他想去干这件事,但还没精力也没胆量去捅这个马蜂窝。

但晁错发了疯似的一封接一封的写信,让刘恒对其欣赏之余也颇为无奈。群臣可不这样想了。你晁错算个什么东西,一天到晚喊“削藩”,唯恐天下不乱。因此,大家对这个人很不感冒。

而晁错旁若无人地喊口号,从文帝朝喊到现在,丝毫没收敛的意思,因此大家对他很不满。

理由三:皇帝太过信任。

晁错一直以来都是刘启最为信任的人,所以他这个“内史”非同寻常。

刘启称帝后,无论是大政方针,还是廷狱量刑,所有事情都会征询晁错的建议。并且只要晁错拿出了方案,刘启通常会采纳。甚至三公九卿们拿提出的建议,还得经过晁错审定后皇帝才会认可,否则根本办不了。况且皇帝做出的决策,也只下给晁错,经晁错手才能转发到各部委。

久而久之一个严重的问题出现了。

过往,三公九卿直属皇帝,其中丞相为最。而现在风向改了,三公九卿和皇帝之间多了一个层级——晁错。他一个人,几乎架空了整个政府部门。更在很多时候,丞相申屠嘉做出来的决议,内史晁错大笔一挥就能给他改的体无完肤,这口恶气,任谁都受不了。

刚继位的刘启用这种掉了个的机构设置,一举掌控朝廷大权。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晁错很有能力;同样,他也很危险。不过他此时是顾不上考虑这些的。

然而,大家虽然很不满,却无可奈何,连丞相申屠嘉也无计可施,因为刘启对晁错的信任是无人可以比拟的。

就在此时,晁错的老对手进京了。这个人是袁盎。

袁盎也不是个省油的灯,说话难听程度不比晁错逊色,得罪过的人也一点不比晁错少。可有意思的是,性格相似的两个人,恰恰尿不到一壶。这二人的关系甚至可以用“水火不容”四个字来形容。

两个人在很早以前就接下来梁子,至于接梁子的缘由不得而知,但表现的非常出格。

按照常理,在朝廷混了几十年的人,纵然之间心存芥蒂,也不会表现的太过明显,通常会背地里发暗箭、使阴招,明争暗斗,置对方于死地。

而这二人的表现却很直白——从不搭腔,晁错居坐,袁盎去;袁盎居坐,晁错去。并且一有机会就把对方往死里整,不拼的你死我活不算完。

这么一个人,按理说在此时是不适合进京的。因为晁错的势头正足,做为“世仇”,脑子只要稍微正常点,就不会选在这个时候露头。

而袁盎还是在这个时候进京了。说实话,他这次进京,要么是找茬来了,要么是送死来了。但不管怎么说,他是奔着晁错来了。如果晁错是个“闯祸精”,那袁盎绝对算是根“搅屎棍”。互不对眼的两个人,半斤八两,谁也不用笑话谁。

不过袁盎进京的理由很充分——省亲。

前边介绍过,早在刘恒在世时,他一连说了几次话,甚至把当时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恶心的要死,当然也得罪了一大波人。最终,刘恒也受不了他,安排了个都尉的岗位,把他赶去了陇西。由于这个人能力超强,刘恒很快把他调去齐国当丞相;恶心了几年齐王刘则后,又把他调任吴国丞相,接着恶心刘濞。在吴国一直干到现在。

要说他在吴国这几年,也不是白待的。最大的成绩是发现了一个问题——吴王刘濞不老实。

这实际上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早在他刚准备去吴国时,他的“智囊”侄子袁种就给他讲:吴王骄横,且吴国多作奸犯科之人,你要揭发其罪行,定没好果子吃,不如天天喝酒,屁事不干,捎带劝刘濞不要造反,方可全安。

袁盎的确也是这样搞的,他在吴国喝了几年酒,和刘濞的关系也处的挺不赖。可处着处着,他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刘濞越来越不老实了,尤其是每听到“削藩”两个字时,老脸就会很不自觉地抽搐几下。

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袁盎决定进京。一则逼逼风头,二则捎带办件事情,好让朝廷别一天到晚拿“削藩”两个字刺激濒临崩溃边缘的老刘濞。

就这样,袁盎回京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信息全知者你老婆掉了终末忍界绝对一番我只有两千五百岁盖世双谐反叛的大魔王奸夫是皇帝五胡之血时代玄尘道途
相邻小说
翡翠之塔匪途重生之人生赢家至神至圣剽悍种田路娇贵白银之轮灵武道战神霸世超级弼马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