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登基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弄死邓通、赶走张释之,报了私仇。然而,这对刘启来说还远不够,因为对他来说,还有一件大事要办。要办成这件事,必须做一些人员调整。
很快他提拔了一个人——晁错。
这个人的能力很强,对西汉王朝来说,其的影响力不弱于以往历代名臣,但他的名声却不是太好。当然,我也并不是说他是个坏人,对这些搞政治的人来说,是很难用“好”和“坏”来做评定的。
晁错兢兢业业,说了不少话,出了不少主意,干了不少事,劳心费力、掏心掏肺地混了一辈子,却没能落个好名声,着实有些窝囊。
但纵观其一生后,就会惊奇的发现,他之所以会捞得这么个结果是与其性格分不开的,因为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急功近利。
关于这个人,是有必要做个介绍的。
公元前200年,刘邦和冒顿正热火朝天搞“白登之围”时,河南颍川晁家诞生一婴儿。他老爹晁太公对政治事件颇为关心,觉得皇帝打的这一仗有点不太像话,被人按住脑袋敲打有点不太好看,但嘴上不敢胡说,因此拿自己儿子寻开心,起了个名字——“错”。
实际上,这个“错”字还有另外几重含义,有兴趣的话可以查查字典。
其中这个字可当名词用。有这么一句古诗:它山之石,可以为错。“错”字在此的含义是:琢玉用的粗磨石。
它还可以当动词用。解释起来是:动手(磨擦、涂饰)使金属器皿恢复本色。
晁太公给儿子起的这个名字真可谓动了一番心思。不得不承认,他真有先见之明,用一个字先行概括了儿子的一生。
高,真是太高了。
待晁错年纪少长,老爹就给他请了个家教老师,主攻法家“刑名之学”。这一学就是很多年,待其成年已对法家学说颇有研究。
然而这个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却很有文采,文字功底相当了得,因此小有名气。汉文帝时期,被朝廷征召,西入长安,成了一名正式公务员。
而入仕途后,晁错并没有继续搞自己的专业,反而被分到了“太常”手下,在宗庙祭祀礼仪之事上下起了功夫。
法律是以事实为准绳的东西,祭祀则完全是在务虚,按理说就晁错的专业,不可能会做出什么成绩。然而,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晁错在他的务虚岗位上干的还很不错,对历朝历代的典章制度、传闻逸事竟然了若指掌,这让领导眼前一亮,很快得到了提拔——太常掌故。
晁错时来运转的机会来了。
当上“掌故“没多久,皇帝下诏,安排了件新差事:征召学习《尚书》之人。
也许有人会问了,刘恒简直闲的没事干,大张旗鼓地搞这么一处干什么?学不学尚书还用下诏令?
答案是肯定的。
《尚书》是儒家学说的范畴,早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这部典籍也全被付之一炬,基本失传。后世全凭民间爱好者的记忆,代代相传。到汉文帝时期,懂的这部典籍的只有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头——济南伏生。就仅存这么一个硕果。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尚书》二十八篇﹐就是由他传下来的。
据传,这个伏生早年是秦朝博士﹐专治《尚书》。后来秦始皇焚书时,他将《尚书》残片藏匿于墙壁之中,躲过一劫。
汉朝废除《挟书律》后,其从壁中取出,亡失数十篇,仅得二十余篇。他捧着这部典籍,开始在齐鲁讲学。
然而,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对这部典籍感兴趣,关键原因在于大家都不懂,也没用处。因此,伏生捣鼓了很长时间,没几个人愿意听他讲课。
后来这件事引得朝廷的重视,刘恒下诏,征召能读《尚书》之人。可此时的伏生已是九十多岁的老大爷,就他那老胳膊老腿,稍有颠簸,随时可能散架。没办法,刘恒又下诏书:征召愿意学习《尚书》之人。
太常相应领导号召,也出于职责范畴(太常负责礼仪,对典籍记载的传统习惯是应该知晓的),因此推荐自己的得力干将前去受业。这个得力干将就是晁错。
对晁错来说,这是一次镀金。因为就其随后的做为来看,《尚书》这本书对他的影响并不大。
在后世,真正把《尚书》传下来的,还是伏生的两个学生——济南张生和欧阳生。后来,《尚书》学发展为三家,即欧阳高建立的“欧阳氏学”,夏侯胜建立的“大夏侯氏学”,夏侯建建立的“小夏侯氏学”。当然这是后话,也是一个很专业的学术理论范畴,我在此就不拿这方面说事了,况且也说不好。
晁错学成归来后,儒法贯通,学问大长,名声大长,说起话来引经据典、头头是道,这让刘恒刮目相看。简直是个大才嘛,太常那里不用去了,去辅佐太子吧,捎带教他一点文化知识。就这样,晁错成了太子舍人,没多久后改为太子门大夫。
晁错的确也不是白给的,他很清楚自己这个职务意味着什么。现在的太子,就是将来的天子。在这里,不需要你干多少活,只要和太子关系处的好,将来就能前途无量。因此,进了太子府后,晁错颇有眼色、脚踏实地的待了几年。
况且晁错的口才好,能言善辩;懂的多,博古论今。一天到晚给太子将一些逸闻轶事,把这个储君唬得团团转。久而久之,太子大小事都和他商量,成了太子府的“智囊”。
期间,他发挥自己的写作功底,给太子刘启上了一书——《言太子宜知术数疏》,陈说太子应通晓治国的方法。他这一招,得到汉文帝赞赏,拜其为太子家令。
从这个岗位上开始启动,将会一步登天。
刘启对自己的“智囊”也格外关照,刚登基第二天,就为晁错找了份新工作——内史。这个岗位的职责可用一句话概括:奉王命策命臣下。也就是说,晁错水涨船高,成了皇帝家里的“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