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爷,老太爷让您明天跟着我一起主持铁厂股份转让事宜。 .COM\|\|\|\|\|2|3|u|s|.|c|c|”夏忠忽然道。
杨思辰心知这是老太爷要让自己在松江商人圈子里露露脸,长些见识,为将来打理三宝颜的产业积累经验。于是头道:“好的,忠伯。我知道了。”
夏忠见杨思辰答应下来了,于是准备告辞离去。杨思辰却问道:“忠伯,不知祖父打算如何卖出剩下的股份?我也好心里有个底。”
“这个……”夏忠犹豫了一会儿才道,“之前老太爷让我给几个商户打了招呼,是有意把铁厂盘出去,他们均是很感兴趣,是到时候一定会来。”
“祖父不担心那些人合伙压价吗?”杨思辰皱着眉头问道。
“老太爷之前给我交的底是能收回本钱就行了,没必要再赚一番。不过老太爷也了,若是少爷能将铁厂卖出个好价钱,多赚的银子就交给少爷您打理。”
杨思辰心道:钢铁在这个时代可是稀缺品,按这个标准来衡量,杨家铁厂可是地地道道的绩优股,加之还有一半的官股,官面上也不会出太大的差池,只要铁厂不出现生产事故,那分红就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股东的腰包。就卖个五六万两银子,实在太亏了!
杨思辰想了一会儿才道:“忠伯,麻烦您去印制一些镀银的帖子,派人给松江城里有头有脸的人家送去,再去租一间大的茶楼,让他们过几天派人去趟那里。咱们在那里将铁厂的股份分成五百份挂出来,让他们来竞价,每家限购五十份。您看这样行吗?”
“我看行,”夏忠道,“待会儿我去给老太爷一下,若是老太爷不反对就这么定了。”
…………
第二天杨思辰就去了杨家船厂,这次杨思辰只是带了紫鹃过去。目的是看看船厂的造船进度。之前杨思辰估计,一个多月的时间差不多能建成一条一千吨的飞剪式帆船。但是究竟能不能按计划造出来,杨思辰和杨老太爷心里都没底。
到了船厂,杨思辰直接找到了王大海,向他明了来意。
“少爷,船坞里的那两条船半个月之后就可以下水了,另外还有一条船正在码头舾装。照这个进度,到八月中旬您就可以调动六条飞剪式帆船出海了。”王大海笑着回答道。
“这么快!!”杨思辰惊讶道。
“之前扩建船坞时那些木工也没闲着,”王大海道,“那一个多月的功夫足够他们处理完造两条船所需的木材了。一旦船坞空出来立马就可以造船了。”
“难怪这么快!”杨思辰道,“之前我估计最迟八月底去南洋时,能调动四条飞剪式帆船就不错了,没想到还多出一条来。这下倒也可以多带些东西。”
王大海听后道:“多条船运东西方便不少,可惜现在杨家的大船都在外面跑,一时半会儿也抽不出来更多的船,毕竟咱杨家的船还是太少了。”
杨思辰也知道自家的船相比其他海运大家还是偏少的,别的不,松江府本地的汪家,就有一千五百料的海船十二艘,两千五百料的海船二十七艘之多,另外还在建造十五艘五千料的大海船。相比之下,杨家那二十艘两千料的海船确实不够看的。
当然了汪家的底蕴是杨家没法比的。汪家发迹于成化年间,迄今已一百五十余年。据汪家的发迹和当时的大太监汪直颇有渊源,之后更是和大明朝的内廷往来密切,每年都会向内廷贡献不菲的财物。虽然其间几起几落,家业也几聚几散,如今比起杨家也强不到哪儿去,但是汪家在大明内廷的关系网却始终在不断地积累。到了如今,只要内廷的宦官到松江府巡视,十有五六会在家的别院住上几天。
“好了,王伯,这事情就这样吧。五条船就够了,反正第一趟主要是运人,五百人占不了多少载重,反倒还能带不少银子,回程时拐个弯去趟爪哇,还能在赚一笔。”杨思辰道。
王大海笑道:“少爷,您这些时日还真钻到钱眼里去了。”
“王伯,您可是长辈,”杨思辰脸色微红,半撒娇半当真地道,“不带这样埋汰人的!”
“少爷之前也没少在船厂花心思,对船厂的境况也十分了解,不知道少爷打不打算在三宝颜另建船厂?”王大海转移话题道。
“船厂肯定得另外建,而且规模更大”杨思辰道,“毕竟一旦放弃大明这里的产业,海运就会成为咱杨家的支柱。将来和红夷人在海上争霸,也少不了战船。”
王大海沉思一会儿才道:“少爷,飞剪式帆船虽然速度快,但是船舷低,船型也比一般的窄一些,很难布置大量的火炮的。同西洋人的战舰对轰时很难占到便宜的。”
“确实如此,”杨思辰沉声道,“不过时下的战船都是木制的,实心铁弹在近距离上确实很容易打穿船板,但是却很难对船体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开花弹太轻,打上去就被船板弹开了,而且起爆时机难以掌控,有的在半路上就炸了,有的则弹开之后落入水中才爆炸。”王大海接着道。
杨思辰没有接话,自己虽然可以在碧波院少量制备,但是价格可不便宜,一克的成本就得一两银子,而且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气体。一枚二十四磅炮的炮弹引信至少需要三克,而一枚生铁铸成的炮弹才需要三百文铜钱,况且按照杨思辰之前的试验,制成的引信正常起暴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并且炸膛的风险相当高,如此算下来非常不划算。
“王伯,不管怎么,现在的炮总比过去的拍杆床弩强得多吧?”杨思辰道。
“那可不一定,”王大海反驳道,“三弓床弩若是用来发射带有号轰天雷的重矢,一旦钉在船板上炸开,威力反倒比火炮还大。之前在海上,杨家军每条船上都有两三部。不过那东西太难操作了,一台床弩要十个人才能完成上弦,而且一刻钟只能发射五次,实在太慢了。”
“王伯,之前杨家军有多少艘战船?”杨思辰问道。
“大船船都算上的话也就三十条出头。”王大海停了一下继续道,“不过都是一千料以上的,老太爷之前的坐船则是一条两千料的西洋船,配有五十多门炮,比咱大明的船强一些。不过西洋人的冶铁技术确实不怎么样,那些炮打不了几次就得修补,后来老太爷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花了五万两银子从闽南买了二十几万斤生铁咱自己铸了一百多门炮换上了。”
“哦?还有这回事?”杨思辰有些意外。
“的确,杨家的老人都知道。半个月前我去了趟铁厂,发觉铁厂所产的生铁比当年的那批从闽南买的生铁还要好一些,今后铸炮倒是不用发愁了。”
杨思辰听到这里没有话,一直在身后的齐成忽然声问道:“少爷,咱杨家今后的根基是不是要放在南洋?”
杨思辰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朝王大海看去,见王大海了头才道:“不全是,南洋的势力错综复杂,立足一隅还可以,但是要想称王称霸照目前来看确实不容易。所以南洋只是咱杨家向其他地方进军的一个跳板,只是这事情现在还不能对外,毕竟咱杨家在松江的地位很尴尬,稍不留神就会让人抓住把柄。”
齐成也知道这事情事关重大,不是自己应该问的。于是也没接着往下,而是道:“少爷,可否要在船厂留宿?”
“不必了,去船坞看看就回去。母亲那里我放心不下。”
…………
杨思辰回到府上,陪着郑氏了会话,然后就开始准备铁厂转让的事情。
原本杨思辰打算就这样把铁厂卖出去就了事了的,不过当杨思辰看完铁厂这三个月的账簿之后却发现了问题——杨家铁厂截止到七月份一共产出了五千多吨生铁,但是仅仅卖出去了一千多吨,自家用了不到一千吨,剩下近三千吨全堆在库房里发霉。杨思辰问过荣光后才知道,大明朝这个时候实行的是盐铁专卖制度,卖铁和卖盐一样需要得到官府许可的。杨家虽然每年都能拿到一些所谓的“铁引”,之前杨老爷都是将其转卖出去换银子的,所以杨家手头并没有留存多少“铁引”,铁厂大量产铁却没有“销售许可证”,堆在库房里又怕有人怀疑有什么不轨之心——生铁在这个时代可是地地道道的战略物资,有铁就能造枪炮之类的兵器,铁厂目前的存货按照大明军队的装备标准如果全部用来造武器的话,足以武装五万人了,而且是以火器为主的神机营的那种精锐!这才是杨老太爷决定尽快将铁厂盘出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