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丹没有在骆博这里多停留,回到城中,在馆驿借宿一夜,第二天便回了蓟城。
到了蓟城之后第二日,姬丹并没有上朝。连日来长途奔走,姬丹也有些困乏,便在宫中好好休息。另外,姬丹也想在上朝之前先对目前的情况摸个底再说。
姬丹刚休息了一上午,下午有侍卫来报,说财税令王俭前来求见。上次发生了田光的郡税的事情,姬丹心中一便直挂念着国家财政的事情,现在王俭求见,知道必有大事,立刻传其进来。
王俭一进来便行了大礼:"臣王俭叩见大王!"
"王爱卿请起来说话!"姬丹打量着自己的这个财政大臣,说道。
第一次见到王俭时的情景姬丹还历历在目,现在看上去虽然人没变,但是气质完全变了,变得更加成熟、稳重。
当时的王俭还是个有抱负的青年,如今却成了一名替姬丹理一国之财的实干家,需要妥善处理各种事务,日积月累,人的气质自然不同了。
"王俭,你来见孤可有要事禀报?"姬丹打量了一阵,问道。
"回大王,臣这次来,是来汇报一下国库以及大燕钱庄之事。"
"哦,孤听说现在国库吃紧,不知具体情况如何,爱卿速速详细禀来。"
王俭略一思索,说道:"大王所言不差,连月征战,钱粮消耗巨大,如今国库之钱银已经用完。"
姬丹没有太过吃惊,继续问道:"那大燕钱庄呢?"
"如今国家用途皆是从大燕钱庄来,所以大燕钱庄也有很大的亏空。幸好大王平定燕国之后,来大燕钱庄存钱的人渐渐增多,暂时可保无虞,不过时间长了,钱庄长期入不敷出,"王俭顿了顿,说道:"臣也无法保证钱庄的正常运行。"
姬丹思索片刻,说道:"孤从朝鲜王宫运来的那近百万两白银可是入账了?"
"是,那八十三万两白银皆已入帐,不过也化得差不多了。"王俭怕姬丹不信,详细解释道:"国库中原来的钱银被姬贤带走,而维持燕国如此庞大的军队便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朝廷各级官吏都要俸禄,朝廷的开支用途本来就大。加上这一场战争打完,燕国各地战死的士卒有十六万之多,每人十两银子便是一百六十万两。战乱之中烧毁的房屋需要重新修葺,死去的百姓要抚恤,而战乱之后税收锐减,如此只见出不见进,实在难以维持。"
"嗯,不知王爱卿有何解决的办法?"
王俭思索片刻,说道:"开源节流,才是正道。"
"如何开源,如何节流?还请王爱卿明言。"
"开源,无非是多增加税收。大王在辽东的时候,用制盐来创收,如今天气寒冷,不适于制盐。现在市面上的食盐价都是从齐国过来,价格高出以前的五倍。不过等到再过数月,大王便可下令多设几个盐场,便可从贩卖食盐中牟取一部分利润。"
王俭顿了顿,继续说道:"另外臣在各处开设了点当铺,还有放贷,可以有一笔收益。"
"放贷?"姬丹瞪大了眼睛,问道。
"嗯,就是借钱给缺钱的人,然后收取月息。"王俭生怕姬丹一个平时高高在上的人听不懂,说道:"这在民间是一项很赚钱的生意。"
"哦?不知月息多少?"
"嗯???"王俭迟疑一下,说道:"月息看借钱多少,还本时间长短,从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不等。"
"哦?那一年至少也是百分之十二,怎么这么高?"姬丹吃惊地问道。
"大王,这不算高,民间有人放贷高达一成!"王俭有点得意地说道:"自从大燕钱庄开始做这桩生意,民间的放贷几乎绝迹了。"
姬丹想了想,觉得还是不妥,说道:"嗯,尽管如此,也不能把那些穷人逼得太紧了。实在还不起,王爱卿可是适当削减债务。"
"大王仁慈,臣当谨记。"王俭答道。
"你说下去。"
"臣以为,如今除了开源,还需要节流。"说到这里,王俭看了姬丹一眼,说道:"至于如何节流,臣不敢妄言,还请大王自行决断。"
节流是要砍掉朝廷及各级官员的开支,这件事情很大,涉及到上上下下无数官员,甚至姬丹本人,不是王俭一个小小的财税令能够说得上话的,所以王俭也不敢随便出主意。
姬丹想了想,觉得自己一时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节流,说道:"此事孤也要征求一下诸位大臣的意见,才能决定。不过,对于开源,孤倒是有个主意。"
王俭行了一礼,说道:"请大王示下。"
"你还记得丹城的各种作坊?"
"臣记得,其实丹城不需要这么多作坊,当时是为了能让丹城百姓有口饭吃。"
"是!但不仅仅如此。"姬丹说道:"以孤看来,若是能把几个小作坊合在一起,办成大作坊,把整个作坊的工作划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而每个劳役都只做一件工作,这样熟练程度自然就提高。如此,用同样多的人便可产出更多的东西。"
"哦?"王俭似乎一时难以消化,苦苦思索,将信将疑,说道:"果真如此?"
姬丹笑着说道:"王爱卿何不试试?"
王俭想了想,说道:"好!臣就先去办个织布的作坊试试,若果真如此,日后可以再开办其他的作坊。"
姬丹说的其实是穿越之前那个时代的经营理念。现代企业管理之父泰勒把工厂的工作分成很多个不同的部分,每个人只做其中一部分,由此达到一种保证最大效率的“时间和动作”标准体系,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这其实是流水化操作和规模效应,需要大量的资金,开办规模比较大才能起到效果。在这个时代,作坊一般都是一个人或者一家几个人的作坊,其实没有条件这样做。
但是自从开办了大燕钱庄,姬丹将整个国家的钱都集中起来了,现在差不多就是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了,资金自然就没有问题,剩下的就是找人去做就是了。
君臣二人在姬丹的御书房谈了整整一个下午,最后姬丹又留王俭一起用膳,等用完膳,王俭才满怀信心地走了。
对于国库空虚、财钱吃紧,姬丹虽然也忧心,不过只要熬过一阵子,等到盐场开工,再加上其他一些措施的实施,难关自然就过去了。这个时代没有破产的国家,姬丹真正感到沮丧的是,国库空虚意味着一段时间之内无法再大举用兵了,而燕国的南部还被齐国霸占着。
次日早上,姬丹又将荀达和乐闲传进宫。
"大王,臣等根据您的意思,参考周朝和各诸侯国的制度,已经拟定了一份我大燕的制度。"乐闲从袖子中抽出一份文书递上,说道:"请大王过目!"
姬丹身边的太监张公公接过文书,转递过来,姬丹仔细阅读。
按照乐闲的拟定的制度,燕王下面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者中丞相为一人,作为百官之首,替燕王助理万机。太尉为一人,是全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统领军务。
御史大夫可以有多人,作为丞相之副,其职掌有二:一为掌管天下文书图籍、呈递公卿奏章,颁布燕王诏令等,类似燕王的机要秘书长;二是掌管朝廷内外监察,为全国最高的监察长官。
九卿分为:卫尉(皇宫保卫)、郎中令(警卫)、太仆(宫廷车马)、廷尉(司法)、典客(外交)、奉常(宗庙礼仪)、宗正(皇室内部事务)、少府(山河湖海税收和制造业)、治粟内史(财政税收)。
整个燕国,分为九郡:为上谷、广阳(蓟城所在)、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乐浪(朝鲜)、范阳、渤海。郡下面设县,县下面设乡,乡下面设亭,亭下面设里。
每一郡设郡守,郡守下面设郡尉、郡监,郡守只有一人,直接报告给燕王。郡尉、郡监分为多人,协助郡守管理一郡事务。每一个县设县令一人,县尉、县丞多人。乡里设三老、游徼、啬夫、有秩等。亭设亭长,里设里正。
??????
对着这份文书,姬丹沉默许久。一个国家制度是否先进合理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姬丹也不得不认真考虑。
不得不说,乐闲和荀达制定的这一套制度还是比较完备的,基本上没有冗余的官员,也符合这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不过,姬丹对自己与这些人的关系还是有些不同意见。
荀达、乐闲二人见姬丹沉默不语,只好立在一旁,不说话。过了许久,姬丹开口道:"二位爱卿拟定的制度甚为合理,不过孤方欲用兵于天下,三公九卿都要向孤汇报,孤一人哪里还有精力争夺天下?"
两人对视了一眼,乐闲说道:“还请大王明示。”
姬丹想了想,说道:"可以设左右丞相,统领百官,替孤治理国家。二位觉得如何?"
"嗯,"荀达想了想说道:"如此说来,臣等拟定的这份制度确实有且妥之处。可以将九卿归为左右丞相管,还有各郡郡守也由丞相考察监督,之后再呈报于大王。大王以为如何?"
"好!这样,孤便有精力征战天下了。不过细节方面还可以商榷。"姬丹仔细思考之后又道:"孤决定亲自统兵,所以太尉一职不需要设。另外廷尉一职关系国家法律制度,可以设为司寇,位于三公之列。"
"另外,九卿中的太仆(宫廷车马)、廷尉(司法)、典客(外交)、奉常(宗庙礼仪)、宗正(皇室内部事务)、少府(山河湖海税收和制造业)、治粟内史(财政税收)等归为左右丞相管。而卫尉(皇宫保卫)、郎中令(警卫)的人选虽位于九卿,孤当亲自任命。"
荀达和乐闲对望了一眼,说道:"一切皆由大王定夺。"
"另外还应该设一人,"姬丹继续说道:"便如齐国的祭酒,掌管国家的教育,位在三公之列。"
"大王,不如由御史大夫中制定一人,专门管理此事。"乐闲想了想,说道:"不过我国并无学府、学堂,此职形同虚设啊。"
"会有的。"姬丹坚决地说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