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一百五十三章 谋断翼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殷别驾、殷别驾,我知你殷家拳拳报国之心,可是……大可不必如此,不必如此呀!”,袁真见殷涓情不自制,连忙迭声劝慰。

殷涓听劝,长吁短叹一番,少时换了一幅模样,道:“袁工部,此番前来我并无它意,知你性情恬淡,无意与人争长较短,之所以拜会于你,原本是二位郗公的意思,到时候事起,还盼袁工部适时声援”。

不知不觉中的一高帽戴得袁真颇为舒坦,这个殷涓还是很会话的。袁真以为,只要不让他挑头,仅仅摇旗呐喊一声也未尝不可。

袁真打心底不认为仅凭郗家,仅凭谢泉这档子事便能撼动整个谢家。不过有句话叫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只要郗家起事,随后略作声援,让谢家知道他袁真的不满,把握好尺度适可而止,那么谢家应该会重新审视他的地位,不至像现在这般弃之如敝履,打发到工部尚书的位置上不闻不问。

算盘谁都会打,就看谁打得叮当作响了。

殷涓得到袁真许诺,心头一松,辞别袁真后又急急忙忙赶往大理寺推丞庾倩府上。

这个庾倩即为徐州治中从事庾柔兄长,与广州刺史庾蕴一起,兄弟三人皆为先皇康帝时候的车骑将军庾冰的儿子,而庾冰又为昔日大名鼎鼎的外戚兼辅政庾亮的兄弟。

庾亮、庾冰之后,庾家虽已衰败不复当年鼎盛局面,但树倒根未腐,庾家诸子侄在中枢和方镇任职者不在少数。

这个庾倩原本任的是司徒司直,官制革新之后转任到了大理寺,任了一个四品的推丞。

至于殷涓为何要见他,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

郗家,首要反对者当属更化改制。

而庾家和殷家,对当朝大司马大将军、台阁首辅桓温有家仇族恨。

这话要倒退到十五、六年前起,当初中书令庾亮的三弟庾翼任荆州刺史,可惜天不假年,中年病危,弥留之际上疏举荐自己的儿子庾爱继任荆州。

时任辅政何充却以为庾家势力过大,举荐未成气候桓温继任荆州刺史,当时皇帝司马聃才两三岁,由皇太后褚蒜子垂帘听政,褚太后以为何充之议有理,遂许了桓温接任荆州。

穿了,朝廷的用意便是用桓温来分庾家的权势。

果然,在庾翼过世之后,把庾家带到巅峰的庾亮、庾冰和庾翼三兄弟一个不存,随后庾家诸子侄在各方有意无意的排挤之下再难得到显要之位。

庾家之所以衰败,固然因朝廷忌惮,但在庾家人看来,随后趁虚崛起的桓家在其中“功不可没”。至少,桓家充当了朝廷遏制庾家的棋子和马前卒。

而殷家为什么与桓温不睦,原因正出在殷涓的父亲殷浩身上。当初殷浩北伐失败,要不是桓温趁机落井下石,上疏参了殷浩一本,随后殷浩会被罢官为庶民,最后索性成为士人当中的笑谈吗?

十多年过去,眼见桓温愈发权势熏天,如果放任不理,一旦桓温当真改天换日,那么庾家和殷家还有活路吗?

是以,如果反对更化改制,就必然要站在因更化改制得利最大的桓温对面;如果要反对桓温,去撼动一下他那庞大的身躯,就必然要从剪除其羽翼开始。

也正因如此,不难想象郗家、庾家和殷家能在上疏弹劾谢泉一事上达成默契。

这些因果由来和其中的道理,自然不必殷涓再仔细与大理寺推丞庾倩听。

殷涓仅仅替徐州治中从事庾柔带了几句话给他的兄长庾倩,庾倩便当即头应允,信誓旦旦到时候必定会襄助一二。

大理寺别的权势没有,掌的就是刑狱断案。

按照新官制的法,此事一旦闹到朝堂上,多半会交由大理寺来审断是非曲直,而庾倩这个推丞正好掌审理京师百官或皇帝特诏审问的刑狱重案。这样一来,谢家最终可能会落到他的手中!

想那谢家为更化改制的始作俑者,起初应该没料到居然会有作茧自缚的那一天!

六月初六,听上去是个挺不错的吉利日子,但这一天对谢家来无异于平地一声惊雷!

青幽、徐兖以及广州三刺史联名上疏,弹劾射阳县令谢泉任内行为不当,引发民乱,而其后州郡将此事报知朝廷,朝廷居然不察!

不知是否出于有心,三刺史的奏疏没有通过正常途径送至尚书省中,而是辗转到了御史兰台署衙。

是否在刻意回避着某些人?

御史中丞陶悦来不及细作他想,他这个紫袍从二品高官任上还没几天,便碰上了这么大的篓子,看这封奏疏的言下之意,谢泉治下发生民乱仅是个引子,其背后的用意,竟直接指向朝廷失察!

射阳县的民乱还是去岁的事情,彼时尚书令褚歆领衔中枢,刘霄任的是尚书省右仆射,朝廷失察,岂不要追究刘霄和褚歆的罪责?

“用心何其险恶呀!”,陶悦合上奏疏自语道。

但是御史兰台的执掌就在于监察和弹劾不法,且三刺史的奏疏又绝非捕风捉影着些虚无缥缈的事情,御史兰台不问也得问,问也得问,否则,临头来遭参的人恐怕要加上他御史中丞陶悦的大名!

可难就难在,此番遭到参劾的对象偏偏不是别人,而是眼下风生水起的谢家!

况且,射阳县令谢泉看起来不过微末七品官,但其背后站着两位三品大员,其中还有一位为七阁臣之一。

如果这还不足以让人咂舌,那么谢泉的妻家为正二品的车骑将军桓云,桓云的兄长又为大晋目前独一份的玄袍黑纱者——台阁首辅、大司马大将军桓温。

纵然陶悦这么多年来听惯了建康城中的晨钟暮鼓,一向自诩洒脱,但是如今碰上这档子事,敢问当世又有几人洒脱得起来?

考虑到御史兰台和大理寺的职掌特殊,新官制言明御史中丞与大理寺卿只对皇帝负责,遇有参劾、刑狱等事务,并不需要经过台阁议定。

也就是,如果陶悦决定将这封奏疏直呈天子,天子在听过他这位御史中丞的意见之后,要么留中不发,要么交由大理寺依照大晋典律审结问罪,事后报备刑部即可。

呈还是不呈?又该向皇帝如何表明自己的意见?陶悦无比犯难。

职责所在,陶悦不敢将三刺史的奏疏隐匿不报。但在上呈天子之前,陶悦多了份心思,携带奏疏前去拜会了尚书令褚歆一趟。

尚书省署衙,两位紫袍高官席地而坐,不约而同将目光停留在那卷薄薄的简牍上。

稍后,褚歆似乎并不了解陶悦的一番苦心,抬头木然谓他道:“陶中丞,方才你刻意登门造访我还颇觉几分意外,要知道尚书省和御史兰台并无交集,原来闹了半天是有人向朝廷上疏举报不法。此正为陶中丞职责所系,中丞秉公办理即可,何需来相问于我?”。

褚歆这话得有些冷淡,仿佛在刻意疏远他和陶悦两人之间的关系。

陶悦闻言有些不解,错愕看向褚歆半晌,他闹不明白究竟是相识十多年的褚歆有什么不对,还是他原本就不应该到这尚书省中来。

“褚台阁,你这话是何意?如果我想秉公办理,不管此事真相几何,谢家在明面上的道理只怕不过去!”,陶悦心急道。

末了他不忘补充一句:“依我看,此事必然事出有因,其中原委出来兴许可以服人,却不能服法!如果有人居心想拿此事大做文章,想我大晋的律令终究不过几行冷冰冰的文字,它可不理会是否情有可原”。

见陶悦心浮气躁的样子,褚歆笑了笑道:“律令这东西我自然省得,似那利剑,就看握在谁人手中,兴许声张正义,兴许为虎作伥。我不明白的是,事未起,但陶兄以御史中丞的身份亲至我尚书省中,难道不知此事背后我也脱不了嫌疑吗?”。

“褚兄!我的褚兄!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心思跟我绕这些弯子!”,陶悦痛心疾首道,同时起话来也不再有任何隐晦,“有人起意借此扳倒谢家,可谢家既倒,于你褚兄何益?即便桓谢两家有儿女之亲,但那桓温的态度着实难料,指不定他来个隔岸观火,甚至推波助澜也未可知。谢家既倒,你褚兄独木难支,桓温在朝中可就再无制约了!”。

言于此,褚歆颇为动容,整肃衣袍对着陶悦长长一揖,道:“当下朝中风云变幻,出于谨慎,我不得不出言试探,还望陶兄见谅!”。

陶悦顿时释然,忙起身相扶褚歆,动情道:“褚兄,你我交情不下十余年,无论时事如何风云变幻,你之为人我还是信得过的。我平素为人慵懒,最不喜的就是纷争,但我深知,没有谢家,也就没有褚家,也就没有刘家,遑论我陶家?”。

“陶家多大贤,果不虚言!”,褚歆带笑赞道。

陶悦听罢接连摆手,道:“贤不贤的先不,为今之计,是要速速拿出对策,这封奏疏在我手上压不了多长时间”。

理是这么个理,褚歆便从了陶悦所议,忙遣人去兵部署衙请了刘霄过来。

好在尚书省六部相隔不远,不多时刘霄便赶了过来,甚至不等和褚歆、陶悦二人见礼,当即问起参劾之事的具体情由。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奸夫是皇帝玄尘道途五胡之血时代我只有两千五百岁盖世双谐你老婆掉了信息全知者终末忍界反叛的大魔王绝对一番
相邻小说
仙山见鬼实录我和我身边人窃隋恶秦金战驭夫计长媳孟五娘反叛颂歌山村奇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