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大人见燕福红晕过耳,一幅醺然欲醉的样子,心想这小兄弟虽然酒量甚浅,但酒风却甚是豪爽,不由心下有些歉意,忙道:“小兄弟,快吃点菜。”说着,伸箸夹了大块鹿肉,放在他的碗里。
燕福闻着肉香,当下也不顾忌面子了,开始大嚼起来。
颜大人又笑道:“呵呵,却是愚兄孟浪了。你可知这‘烧春’却并非一般米酒,原是蜀中一位道士,以仙家蒸酿花露之法,取黍米蒸之,以藤管引出为露,故其色清冽,其味甘纯,后来百姓得传此法,名为‘剑南烧春’。这等琼浆玉露,一杯便胜十杯之力,便是那李太白喝了几杯,也醉得吟不动诗了,呵呵。”
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那燕福只顾埋头大嚼,只是大点其头。
原来这颜大人,便是当日前往阳台观中送信的青鸟左使,他见李鼎收了这个小道童为师弟,心知此人必有不凡之处,便盛情款待,连驿中珍藏的“剑南烧春”也取了出来。
燕福吃了几块肉,腹中顿觉好受了许多,他见颜大人笑吟吟地看着自己,心想这官爷却是一点架子也没有,自己可不能亏了礼数,便端杯站起来道:“我也敬大人一杯,多谢大人盛情款待。”说着,又仰头喝了一杯。
颜大人连道“好,好!今日我们就一醉方休!”,说罢,也是一饮而尽。那颜大人见他质朴可爱,全无心机,当下便也开怀畅饮起来。两人一来一往,又是三五杯落肚。
燕福本是初次饮酒,哪知深浅,待得十来杯下肚,酒气一涌,早已醉得天旋地转,朦胧中只觉被人搀扶着,架到了一间客房,倒在榻上,便沉沉睡去。
半梦半醒之间,鼻端似闻到一股如兰似麝的幽香,那香气近在咫尺,似是十分熟悉。他此时神识未清,又觉口渴难耐,口中喊道:“水……水……”
一股清凉的茶水流进了喉咙,他顿觉腹中熊熊烈火被水扑灭,但倾刻间,又翻涌上来,张开大口,“哇”地一声,吐了出来。
朦胧中似有人拉起衣摆,接了那些秽物,又有一只柔荑,轻轻地拍着他的背,燕福吐了一回,又觉冰凉的茶碗送到唇边,他“咕嘟咕嘟”地喝了几大口茶水,翻了个身,又沉沉睡去。
一声轻轻幽幽的叹息在房中响起,一个妙曼的身影,轻轻一闪,便出了房门,却又随手将房门轻轻掩上。
不知过了多久,燕福猛然惊醒,一下子坐了起来。
“糟了!太初论道,我怎么就忘了呢?”
燕福“噌”地一下起身落地,却见榻前有一卷衣物,似是一身道袍,他打开一看,只见上面秽迹斑斑,酒气熏天,连忙合了起来,心道不好,原来自己半夜吐过,再抬眼一看窗外,一片黑沉,也不知是几更天气,他当下也不及细想,拿了那道袍,推门而出,外面静悄悄地,想是驿中人俱在梦乡。他惦着那论道大会,便轻手轻脚地出了院子,来到门前,却见院子左侧停着一辆马车,黑夜里车顶闪着金光。
燕福出得驿站,将那道袍抖了抖,又在院前一口接着天落水的大缸里掏水漂洗一番,拧干了,卷成一团,塞在随身的布包袱里,斜背在肩,迈开大步,朝着来路狂奔而去。
他心急如焚,生怕误了那论道大会,也不管黑夜沉沉,在那驿路上高一脚低一脚地奔跑。两边的山石如恶鬼猛兽,在黑夜里或蹲或踞,他也不敢去看,只是低了头往前赶路。好在那驿路虽是狭窄,却是笔直一条,也不至于迷路。
他一气奔了二十余里,眼见东边天际渐露青色,而眼前已是那函谷关城。他松了一口气,到底还是及时赶到了。只见那关门紧闭,黑压压地四周不见一个人影,他也不知关门何时开启,心道饶是自己这般狂奔,却没想到这函谷关却是要到天亮才开门,眼看这论道大会是听不成了。
他心中燠恼,却是无计可施,只好在原地踱步。眼见东边已露鱼肚白了,他长年在王屋山上,见惯日出景象,自然知道再过半个时辰,太阳便要升起,正乱想着,却听“喔喔喔”一声响亮的鸡鸣,跟着四处的公鸡都鸣了起来,那关门“吱呀”一声便开了。
燕福大喜过望,抬腿便进了关城,他那里知道,这函谷关自古以来,便有鸡鸣开门之规。当年孟尝君夜半过函谷,由门下食客装着公鸡鸣叫,引动群鸡齐鸣,赚得守城兵丁开了城门,这才逃出关去。从此便留下了“鸡鸣狗盗”之说。
燕福穿过关城,来到太初宫前,遥遥望去,只见太初宫正东的一侧土台之上,似是影影绰绰地站着一群人,他心想这便是瞻紫台了,便急急赶了过去。
他沿着石阶上了土台,却见台上早已站了几十人,个个仙风道骨,一看便是修真得道的高人。那太初宫的知客道人见了他,“咦”了一声,忽然高声宣道:“王屋山火龙子到!”这一声却让所有人的眼光齐刷刷地朝燕福射来,弄得燕福浑身不自在,恨不得立刻找个地方躲了起来。他当时写下这个道号,只是想混进来听听高人传道,却不料这论道大会还有这等规矩,一时间竟然有些不知所措。
众人见一个年轻的小道士,却被称为“王屋山火龙子”,俱感好笑,此时天将破晓,论道大会即将开始,便也无人理会。燕福悄悄地站在一干人身后,向那土台中央望去。
只见土台正中却有一块大石,那石似圆非圆,似方非方,通体泛着淡淡的玉色。大石之后,站着一个仙风道骨的老道士,正昂首向东,似是对身后众人完全无视。
此时东边天际一片霞光,一道紫红色的光芒遥遥自远山之顶射向这土台。那老道士忽地跳上那块大石,高声吟道:
“紫气东来,元始天尊显灵迹;圣人西去,道德真经化万劫!”
这声音洪亮高远,雄浑无比,听得众人俱是点头,显是十分推崇。
那老道又道:“贫道太初宫灵宝弟子玄晖,恭迎天下修真同道,来这太初灵石之前,参与本届论道大会。想当年老君于此石之上,写下《道德真经》五千言,开我千年道门之大智慧,此地便是我道家之源,玄门圣地。我太初宫举办这论道大会,也已传承百年。今日各位真人高道,自五岳四海而来,原是为了探求大道之真义,贫道在此先行谢过。这《道德真经》虽止五千文,却是包罗天地,总括宇宙,千年以降,有道之士,虽有注解多种,但其中奥义,仍须我等辩论探索,有道是,真理大道,愈辩愈明,这也是我太初宫当年创办这太初论道大会时所立下的宗旨。我等修真之人,自当究天人之际,穷造化之源,夺万物之机,故今日之论题为:论宇宙天地之道体。敬请各位修真高士,各抒已见,不吝赐教!”
燕福在后面听得真真切切,不由心头大喜过望。原来这论道大会却是直论道门之源,采取的是自由辩论之法,想来当能对修道之法,大有启发。原来那块大石,却是唤作“太初灵石”。
那老道言毕,向着四方揖了一揖,便下了那块“太初灵石”。
众人先是静了片刻,接着便有人开始议论起来,似乎都是跃跃欲试。只见一位身披大红道袍的道人登上那块太初灵石,先是行了一礼,朗声道:“贫道閤皂山灵机子,斗胆论上几句。要论这宇宙天地之道体,我《灵宝经》中早有所论,太初之前,是为太无。其时既无宇宙,亦无天地。是我元始天尊开天辟地,判分阴阳,轻清之气上升而为天,重浊之气下降而为地,天如穹盖,日月星辰运行其上,地如棋盘,五岳三山罗布其中。此即为天地之形也!不知各位道兄为何还要辩之?”
他这番话说得简明扼要,将元始天尊置于天地之前,仿佛那元始天尊既已开辟天地,便不须再辩。燕福虽然入道时日不多,到也听得明白。
早有一人也登上了太初灵石,对着那灵机子问道:“依道兄此言,那天地却是元始天尊从虚空中开辟,形成天圆地方之形。此亦即《周髀》盖天之说也。贫道却有一问,那天地之前,却有何物?天地之外,又有何物?天地之间,又有何物?天之上,却有何物?地之下,又有何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