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哲学上的划分,我应该是唯心主义者。因为我一直都有一种感觉,这世界只有我一个人是真实的,其他的一切人或物都是假的,都是因为我的存在而存在的,都是虚无的,甚至包括我的父母,这种感觉很奇妙,是与生俱来的。
这种感觉可能是安逸生活带给我的错觉,我一出生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亲朋众星捧月似的围着我,没人拂逆我的意见,我就是太阳,我就是宇宙中心,后来当我学习唯物辩证法时才发现,现在很多独生子女的心理状态都与我类似,说白了就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的存在。
这种心理也很普遍,自古就有,佛学宗师六祖慧能曾见风吹幡动,便归结为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宋时理学家更是将这种唯心论总结为“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的就是我们这群家伙。
我无视父母的辛劳,漠视社会的存在,单纯的以为父母会陪我一辈子,我从没想过父母会离我而去,更没想到这一切会发生在短短的数月之间,一切都来的那么突然,没有一点征兆。
我的父亲,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好人;一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事绕着走的本分人;一个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明知满大街要饭的都是假的,都比他有钱,还总是菩萨心肠,这个给五毛,那个给一块的老善人,居然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突然犯病的精神病病人,连捅数刀不治而亡。
事情发生在飘雪的冬季,还有几天我们就要进行期末考试,当噩耗传来,我茫然无措,这种茫然的感觉竟然大过于应有的悲伤与震惊。电视中看过很多生死离别的场面,应该声嘶力竭地大哭一场吧,应该哭得死去活来,晕倒数次,再被人用掐人中的方法救过来吧,电视中听闻严父去世,孝子都是如此吧,可是我没有,我只是茫然,只是不知所措,我还没有做好父亲辞世的准备,这一切是真的吗?多年以后我还在怀疑。
我的鼻子酸了酸,但终究没有哭出来,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真的从来没有在堂前尽过孝,真的是个不孝子。我想过当我有钱的时候,一定让父母过得开开心心舒舒服服,一定要领父母出去旅旅游,我想过当父母年迈的时候,我搀扶着母亲走过林间小路,陪着爸爸在溪边钓鱼,我想过当父母生病时,我焦急的在医院排队挂号,在病床前扒着香蕉,甚至我还想过当我娶妻生子,我的儿女一边叫着“爷爷奶奶”,一边在我父母面前撒娇,父母脸上露着甜甜的微笑。不过这些想象中的孝顺还没来得及做,我的父亲就离我而去了,而此刻的我竟连父亲的容貌都有些想不起来了。
我是被父亲的同事葛叔叔接回去的,主要是出席爸爸的追悼会,毕竟我是爸爸的唯一儿子,爸爸单位的同事安排了追悼会的一切程序,周到,细致甚至有些繁琐。那些传了几千年的礼节我都不懂,我只能机械的照做。披麻戴孝,摔丧盆,扛灵幡,将父亲生前的衣物枕头烧去,烧三斤六两的纸钱灰,到头饭,含口钱,长明灯,哭丧棒,还要准备引魂鸡和九条金鱼……
水晶棺中的父亲显得很安详,和生前没什么区别,一身合体的中山装,略显苍白的脸上似乎还带着微笑,这熟悉的微笑是在庆幸自己的解脱,还是在笑钩心斗角的世人,忙碌一生算计一生也躲不过这条不归路,是在满意灵堂的设置,有这么多人前来送行,还是高兴我这个在外求学的人回来看他了。
父亲的微笑简单而复杂,说他简单是因为他笑得很纯净,很满足,生前经常如此,说他复杂是因为他已经故去,没人知道他笑的是什么。
灵堂里摆着宾客敬送的花圈,上面写着诸如“一夕千古、驾鹤西游、永垂不朽、巨星陨落、举世同悲,音容已杳,德泽犹存;前世典范,后人楷模”之类的话,有人给我也准备了一个,上面写着“深恩未报惭为子,隐憾难消忝作人。”花圈虽不是我自己买的,但我此刻的心情却与两句挽联暗合。
送走了父亲,家里空旷了不少,母亲惭愧地看着我,仿佛父亲的离去全是她的错。我没和母亲讨论父亲的死因,我不想再刺激她,和我的茫然不同,母亲真的很伤心,伤心欲绝,眼泪都哭干了,做了三十年的夫妻,从没红过脸,那份感情,我无法理解。
送走父亲的第三天,母亲做了一桌子爸爸爱吃的菜,摆上爸爸用的筷子,斟了满满一杯酒,窗边撒了一层柴灰,据说这一天死去的人会回家看一看。如果看到家里人伤心流泪,那么走得也不会开心,如果看到家里人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就会走得了无牵挂,那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
梦中我看到一个人,他始终背对着我,我看不到他的面貌,但他的背影我很熟悉,那一身得体的中山装。他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追,他走得不快,但我却怎么也追不上,我们中间总保持着那段不可逾越的距离,我想大声呼喊,但声音却压在嗓子里,一点儿声音也发不出来,我拼命追赶,一路上跌跌撞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