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被押下去的朱大海,丁尧问道:“伯爷。此事已经闹成这样。朝廷方面必然会知道,下一步,我们怎么办?”
高翔想了想,说道:“这件事上。朱大海截留赈灾所用的土豆,对于百姓的质疑,没有做好解释、安抚工作。这两项,他必须负责任。冲击县衙的百姓,没有主动投降的,已被就地正法。主动投降的,我准备将其发配平顶山,开采矿山。至于我,用麸糠救济百姓,有损朝廷脸面,这一点,我甘愿受罚。我会上一份奏章,主动说明此事。”
丁尧劝道:“伯爷。主动说明,确实是一个良策。但是,你上奏章,必然会引发朝中诸位大臣的不满呀。”
高翔冷笑道:“他们就是一群满口仁义道德,只会抨击别人的小丑罢了。用麸糠赈灾是最佳的方案。如果光注重朝廷的面子,那么会死很多老百姓的。”
高翔按照自己的想法,将情况向朝廷上了奏章。
河南赈灾有了新的进展。高翔利用蒸汽机车将京城的赈灾物资运到河南后,又将平顶山出产的煤炭、生铁、刚才等物资运送至京城贩卖。
刨去本钱,用赚到的钱大量购买土豆、玉米等粮食,运往河南。
由于高翔在京城、居庸关外等地方推广种植了大量的土豆和玉米,由于产量很大,当地消耗不了的,就会被运到京城贩卖。
此次河南赈灾,也解决了这些土豆和玉米的销量。
随着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河南,灾情得到了有效遏制。
高翔为了能够提高开封府至京城的路况。他就开始筹划将这段路修成水泥路。
眼下,修筑平顶山至开封府的水泥路,大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如果修筑开封府至京城的水泥路,不仅修筑速度会提高,而且工程质量也会提高很多。
高翔命人开始勘查这段路,为下一步修路做准备。
这个时候,朝廷的圣旨传到了河南,命高翔即刻回京。
高翔只好放下手中的工作,返回京城。连伯府都没有回,直接进宫。
万历皇帝正与沈一贯、朱赓、沈鲤三人研究朝政。听说高翔回来了,就让其进来。
高翔进去后,向皇上、三位大人行礼后,规规矩矩站在那里。
万历皇帝命人将御案上的几本奏章递给高翔。
高翔双手接过来,一本一本的看着。
这些奏章都是一件事情,就是高翔用麸糠赈灾,有损皇上和朝廷的颜面,还有贪污的嫌疑。请求对高翔严惩。
高翔看完后,双手奉还。太监将其放回原处。
万历皇帝说道:“博陵呀。这几日,弹劾你的奏章很多。这几本仅是有代表性的几本。你拿麸糠是何居心?”
高翔听出了万历皇帝话里的怒意。他恭敬地说道:“启禀皇上。臣被指派赴河南赈灾时,曾到户部找杨尚书要赈灾款。杨尚书根据河南布政使邵大人的奏章,测算朝廷拨付的赈灾款仅支付三分之一灾民的口粮。臣到京城粮店进行实地调查,发现一斤粮食的价钱可以购买三斤麸糠。如果全部换成麸糠,就可以让河南全境的灾民都能吃上饭了。臣还自己拿钱购买了一些土豆,一并分给灾民,以解燃眉之急。”
万历皇帝听了,脸色稍微缓了缓。可是沈一贯上前,质问道:“用麸糠赈灾,闻所未闻。古往今来,哪朝哪代有如此龌龊的做法。你用麸糠赈灾,皇上的脸面何在?朝廷的脸面何在?”
面对质疑,高翔并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说道:“本人受命前去赈灾,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河南灾区的百姓都能活下去。我想了很多,最后发现只有用麸糠这个方法,才能让更多的百姓活下去。我觉得,让百姓活下去才是朝廷最大的脸面。”
朱赓问道:“祥云伯。此次赈灾。有人上报,说你滥杀无辜,在杞县县衙,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枪杀了十几名百姓,可有此事?”
高翔答道:“朱大人。杞县县令朱大海。百姓到县衙询问赈灾所用麸糠一事。他不但没有进行详细解释、安抚,还火上浇油,导致百姓异常愤怒,最后演变成了冲击县衙。另外,他还擅自克扣赈灾物资。
我得到消息,到杞县县衙后,对占领杞县县衙的百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他们进行了解释,并强调了事情的严重性。绝大多数百姓选择了主动自首,仅有十几名顽固不化的强硬分子,拒不投降,无奈之下,我只好将他们当场击毙。
主动自首的那些百姓,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我已将他们流放至平顶山矿山,进行开矿。
朱大海,我也将其关押至县衙牢房,等候皇上发落。”
沈一贯一听,冷笑道:“好一个“无奈之下”呀。光天化日之下,朗朗乾坤。堂堂朝廷祥云伯在大堂之上,枪杀手无寸铁的百姓。佩服,佩服。”
高翔听出了他的讥讽之意。解释道:“这帮人公然进攻县衙。而且事后,经过调查,为首的余二,就是杞县余家村的一个泼皮。日常偷鸡摸狗、不务正业,就是他挑拨余家村村民上杞县县衙理论,沿途又有许多其他村庄的村民一同前往。再加上朱大海没有进行安抚,导致事态失控。他们攻击县衙。事后,我让他们放下武器。余二却率领着这十余人拿着武器向我们冲了过来。我这才下令枪击。”
沈一贯并没有放过高翔的意思,虽然高翔做了解释,但是他依旧问道:“祥云伯。我只问你一句话,此次赈灾,你就一点过错没有吗?”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沈一贯这句话问得十分高明。如果高翔说没有,那么他就会提出自己的质疑,并且会为高翔此次赈灾挑些毛病。如果高翔说有,那就是自寻死路了。
高翔岂能在意他的这点小伎俩,他正色道:“启禀皇上。臣此次赈灾,虽然用麸糠救活了更多的河南百姓。但是有损皇上的脸面,有损朝廷的脸面,臣甘愿受罚,请皇上发落。”
有些时候,鱼和熊掌是不可兼得的。高翔放弃了朝廷的脸面,选择了百姓的性命。
可是每一个官员都能像高翔一样,做出这样的选择吗?
又有多少官员选择了朝廷的脸面,而放弃了百姓的性命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