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的确是个问题。”赵清悦低眉沉思,“取暖的事得好好解决。”
“不过也不用着急,康养项目只是我们清舒院的业务之一而已,并不是全部。”李承宣收拾着手里的东西,“等天开始冷了,我们就买炉子去。”
“炉子为什么要买?”陈雁秋不解,“咱们现在用的不都是用泥盘出来的吗?村长教教咱们,咱们自己就能做呀。”
“不行。”赵清悦摇了摇头,“我同意承宣说的,得买。”
陈雁秋纳闷,“为什么呀?白花这钱干啥?”
赵清悦笑了笑,解释道:“咱们买就不买泥炉子了,买铁的、铸铁的,那个比泥的热。”
“原来如此。”陈雁秋缓缓点头。
“还有还有。”姜策从梯子上下来,拍了拍手上的土,“等我对这些油布的保温性做过测试以后,咱们可以把房檐下、延伸到台阶边上,搭个架子,整个儿用油布包起来,那样的话,冬天屋里就可暖和了。”
……
就这样,四个人的古代生活逐渐步入正轨,清舒院本着“患者至上”的原则,口碑不错,名声渐传渐远,再加上姜策的温室大棚有效果,冬天也能看到花卉、吃到现摘的蔬菜,来的人越来越多。
人一多,清舒院就得扩建了,索性把村长张大林家也改造了过来。
另外,青麦、果汁之类的新鲜吃食,卖得火爆,李承宣便趁热打铁,在临津开了一家小吃店,带去帮忙的是菊英和广河。
种植方面,姜策带着张大林与广泉一起。
赵清悦和陈雁秋便专心于清舒院的医药与养生行业。
村里人见赵清悦一家带着张大林一家挣到钱了、改善生活了,纷纷要求加入。
四人与张大林一家一合计、一商量,拍板了,带着全村人一起发展产业。
所有人家都让出一点地来,种植业的面积更大了,山泉村成了花卉基地了,除了供清舒院患者观赏,更是打造成了旅游景点,由此一来,村里找了几家房子坚固结实、家里人厨艺好的,开启了客栈民宿。
李承宣的店也不错,拿着一起赚的钱,盘了新店做起了火锅生意。
让拿不上待客桌面的一道美食形式光明正大地进了店,也耐不住这东西确实好吃,很快也就火爆了,引得临津城饮食行业的其他老板们迎着市场风口行动起来。
清舒院也开到了临津,甚至有开去凤林的计划。但无论如何,赵清悦绝对不会去抢乐民镇回春堂的风头。
干爹干娘的关系在这儿,石家和四人也是常常来往,本以为开了同类型的店石济春会不高兴、甚至反目成仇,但石济春并未如此,反而是因为赵清悦的成功而喜上眉梢。
不高兴的人倒是有,那就是石新玉,因为赵清悦,挨了石济春不少的骂,受了更多让他好好学习的责令。不过这份“不高兴”,也就是当着大家的面做做样子,实际可没这么小心眼儿。
生活富裕了,赵清悦的目光转向了陈雁秋。钱拿出来了,话也给出来了,陈雁秋高高兴兴地开了舞蹈班,如愿以偿当上了教习娘子。
……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