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的长安城,如同一夜好眠的巨龙,抖擞着他的全身,伸展着爪牙。
清冷的街市,被行人和店家的吆喝声,装扮得热闹非凡。
戴胄是个勤勉之人,且生活极有规律,除大朝会,每日皆在家中用完早膳,然后至大理寺坐衙。
今日也一样,只是刚端起养生的小米粥,急促的脚步声就传入耳中。
“老爷,大理寺来了衙差,说是昨夜牢中出了事。”
戴胄一听,当即大惊,丢下饭碗不及换衣,就往大门处赶去。
“禀上官,昨夜有人劫狱,罪囚易峰不见,几名看守之人,被人割腕,流血而亡。”
戴胄听后,一个踉跄,险些没站稳一屁股跌坐地上。
许久,戴胄才从这个惊天噩耗中反应过来,迅速的恢复冷静,令人着衣紧跟着来人,就到了大理寺。
先到牢中看了看几具尸体。
并无人动过,此刻几具尸体,依然是被绑着双手靠着墙,
面如白纸,就连嘴唇也毫无血色,眼睛瞪得奇大,似是受到了很大的惊吓。
“禀大卿,几人是亲眼看着自己的血流干而亡,从血的颜色判断,当是丑时之事。”
仵作上前给他解释了一番死因。
“将他们修容,通知他们家人来领。”
戴胄安排完后走出监牢,仰头望天,此刻他都有种冲进易府打杀的冲动。
从昨日李二的怒气来看,今日如果知道易峰潜逃,自己绝没有好果子吃。
但此事更不能隐瞒,只得进宫谢罪了。
走在进宫的路上,戴胄突然回想起,前日之事。
前日抓易峰,大理寺之所以能快过长安县,就是因为有人亲至禀报。
来人一身军装,且事情严重,他不及多想,就派了人去,只是等他回去再找禀报之人时,如同人间蒸发,再也找不着。
所幸,事情是真的,他以为来人不想得罪人,所以不敢露面,也不没再追究。
硬着头皮将事情禀报后,
果然李二在听到易峰潜逃后大怒,当即就免了他大理寺卿的职务,由李孝恭代理,还言明,如抓不住易峰,定饶不了他。
没等逃跑的消息扩散,时至下午,又有新的消息传了过来。
因这段时间张亮与刘弘基走得极近,两家渐有通家之意。
所以两家的后辈也走得近了起来。
今日上午,张亮四子相约刘老二出城踏青,并且与前一日,邀了明月楼的几个妓子同行。
两人还雇了渭水上的一艘客船。
几人正在上船时,两支冷箭袭来,分取两人,正中两人左胸,当即船上大乱,众人皆是爬地。
施箭之人似乎不放心,接着又是几箭,每箭皆正中两人身体。
等再无破空声袭来,船工与妓子惊惧着站起时,两人已死得不能再死了。
消息传至宫内,李二震怒。
张、刘两人当即就带着亲兵,含恨说要屠了易府,要不是尉迟恭及时赶到,还真让他们冲进府内。
两人见硬闯不成,更换思路,跑到宫内哭诉。
李二当即下令:
易峰未捉回之前,加强对易府的控制,人员原地圈禁;
狼牙大队有参与之嫌,包括所有勋贵之子,全部卸甲,移至下北大营监管。
派人追捕,定要将易峰缉拿归案。
张、刘两人对此当然不满,但李二好言劝慰了一番,两人哭诉一番,只得回府。
一时间关于易峰判逃和张刘两人被报复的消息甚嚣尘上,传得越来越广。
“易峰也太大胆了。”
李二刚至后宫,听到消息的长孙就迎上来。
“这小子就不是个肯吃亏的主,百骑司查清了大理寺监牢被杀几人的身份,原来就是上次失手将其打至假死的几人,今次也算是巧了。”
“朕算是看清了,这小子对礼法看得不重,唯一能羁绊他的只有感情,你想让他以后尽心辅佐承乾,现在就要让承乾与他相熟才行。”
长孙当即起身:
“陛下春秋鼎盛,臣妾怎会有此心思。”
…………
长安城紧邻皇城太平坊的一处别院。
王嫣然坐在绣凳上发着呆。
今早的消息她已知晓,听到易峰潜逃时,她心中很是欢喜了一段时间。
不过想着今生或许没了重逢之时,她又变得戚戚然起来。
手中握着前几日,易峰相送的三国演义和隋唐演义全册,心中百感交集。
翻开第一页上写着:
沉鱼落雁、媚笑嫣然,子谦赠嫣然手抄之书,以托相思之意。
看着两行字,眼中有泪溢出,但脸上却带着幸福的微笑。
许久,抬头望天,面上带着微笑喃喃:
“至少知道你还活着,这就够了。”
…………
安仁坊内,侍中王珪的府邸。
王若兰则是拿着两首诗词,面上带着淡淡的潮红。
王珪进来时,看到这一幕,不由分说接过两张纸。
只一眼就知是易峰那小子所写,一首是诗,一首为长短句。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虽然裁律不同,但两首全是寄于相思的诗,王珪还是能轻易的看出来。
略扫了一眼,再看孙女的神态,王珪在心中苦叹一声:
“若兰,刚刚传来消息,昨夜易峰潜逃了,不管是否被抓,今生恐无再见之机。”
他本以为此话,会让孙女心情变坏。
抬眼看发现孙女脸上依然带着浅笑,难道是傻了?
“若兰…”
“爷爷,易峰是傻子吗?”
“不是!少年人中,他的智慧可谓拔尖。”
王珪不知孙女何意,但还是依着平素对易峰的了解,如实回答。
“爷爷,易峰不傻为何会做如此傻事?”
“这…毕竟在青楼之中。”
王珪有些不好宣之以口。
王若兰知道爷爷的意思,男人在女人面前,有时候打肿脸也要冲一回胖子。
“那为何当日先到的是大理寺衙差?”
“陛下虽与窦家有亲,但今次是不是对易峰判罚过重,重得违背了律法。”
“易峰如此多的安排,是如何瞒得过陛下的百骑司?”
“易府为何不下狱,而是原地圈禁,别人认为是陛下为了钓易峰上钩,爷爷也这样认为吗?”
听着孙女的连续几问,王珪的大脑中似乎有一道精光炸开,抖动着嘴唇道:
“你说…你说这一切都只是局,是易峰那小子与陛下共同做的局。”
接着又反驳道:
“不对,如果是局,两人的目的是何?”
“易峰可是答应了陛下征突厥,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京师也不错,爷爷如果不信,可以去下北大营看一下那三千大队人员何在?”
通过孙女的提醒,王珪的脑中将所有事情终于是串联了起来。
“孙女可以保证,现在的下北大营肯定是铜墙铁壁,任何人也窥探不到丝毫。”
王珪想通后,看着孙女的女儿身,又是一阵苦叹。
如此心思透亮,如是男儿该有多好。
王珪急步走了,似乎是去验证自己孙女所说的准确性。
王若兰再次拿起诗词,面上不禁浮起了担忧之色,
她虽可肯定易峰此刻并无危险,但入突厥啊!深入虎穴之中,谁又能保证自己可全身而退呢?
心思不知不觉随着春风飘向了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