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顼随后又同王安石商讨了钱庄的具体运行方式,大多是赵顼在后世见识的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虽然可能与现在的社会环境不合,但是对王安石构思一个近代化的商业钱庄运作方式十分有利。
········
赵顼跨上了战马,对铁卫军侍卫挥了挥手:“走吧!”
“昏君,这就回宫了?”李佩玲一旁说道。
“还早,去文明学府。李伙长可要恪守军规呀!”赵顼回了一声,策马而去,侍卫们急忙跟上。
“李黄门,司马光最近都在忙什么?为何对朕有意见?”赵顼询问一旁紧紧跟随的李向安道。
“司马相公一直在忙着筹建四大学府的事情。或许是圣上催的急,事情太忙,有点怨言。”李向安眉头一皱,简略地回应了赵顼。
其实李向安也觉得赵顼太冲动了,但由不敢直言,怕触了赵顼的霉头。
赵顼听到如此简略地回答,心里暗道:“好你个李向安,也学会不说实话了,也好,我也该敲打敲打了。”
赵顼策马奔跑地速度缓了下来,微微一笑道:“李黄门,还在心念故主呀!”
“圣上。”一句话吓得李向安策马不稳,喊了一声圣上就跌下马来。
“哈哈哈哈。”赵顼不再理睬李向安,加快了策马速度。
铁卫军侍卫绕过李向安,紧紧追随而去。李向安拍拍了身上的泥土,爬了起来,也不多想,重新上马追了上去。心里却是万分紧张,一时间各种心思涌上心头:“官家难道不信任我了?不会的。我这也是为了圣上好。圣上不会不明白的。”
说到赵顼的脾气,最近也是越来越坏了,这样李向安很揪心。“两宫娘娘似乎已经离心了,官家再不管管自己的脾气,这变法走得远吗?王安石这个腌臜户,拜托给他的事情就这样推给了司马光,希望司马光不要再推了。”李向安心里很急。
想他李向安,自小也在乡里略有才名,可惜就是因为该死的差役法,里正把他家整得破了产,父亲大人死在了他乡,娘亲被逼得上吊自杀。而年仅十岁的他被卖入宫中,做了宦官。他忍辱负重,总算在宫中熬出了头。虽然报了仇,雪了恨,但是却无法回到过去,父母亲也不会再生,自己也不可能有完璧之身。
虽然这些年来,他娶了十几个这样苦命的女人,还收容几十个孩子,但是总觉得余怒未平。原因所在,还是对这个社会不满。现在赵顼厉行变法,正是为了他这些苦命人。
赵顼的新法让他看到了苦命人出头的希望,他不愿再看到像他一般的人间悲剧。这个信念,让李向安对赵顼异常忠心,同时,李向安十分怕变法失败。庆历新政的失败也不过是几年前的事情。
可是赵顼太急躁了,一开始就四面树敌。要不是赵顼以惊人的手段和眼力,一下子控制了十六万大军,接着又提拨了大批优秀的武将,进而把军权牢牢地捏在了自己手里。恐怕那些士大夫也早就怂恿曹太后废帝了。
原本看到赵顼非常得曹太后支持,李向安心里很踏实,只要两宫娘娘支持赵顼,那么士大夫也翻不起波澜。
可是变法启动后,赵顼虽然放权给政事堂,但是对变法的进展催得很急。
皇宫的宫女太监一次性就裁掉了一半之多,更是仿照政事堂对内侍省进行了重组,两宫太后的权力几乎被剥夺殆尽。赵顼又纵容几个老婆当侍卫,败坏皇家风气。这些事情累加起来,让两宫太后非常不满。
因为有贷款,有了钱,赵顼一次性就裁撤了二十多万冗官,全部划到了四大学府,在汴京城外,大兴土木,建设司马书城,用来安置四大学府以及近十万师生。而且各级学院学校学堂都在改造建设当中。赵顼责令政事堂,四大学府及各级学院必须在年底完工,各军的整编也必须在年底前完成,国有*等工坊矿产同样要在年底前出售完毕。除了丈量田产外,其它的法令,赵顼竟然要在一年内全部安排到位。
官府衙门重组、发行交子、设立书院、重建工坊矿产等等,全部都凑在一起做了。安逸的大宋从来就没有这么繁忙过,官员们叫苦连天,但是却不敢不去做。赵顼亲自带队,罢免许多渎职的官员,并将十几个窝在家里赋诗押伎的官员抄了家。
赵顼又任命蔡京为上海府知府,从商盟柜坊贷款了一千万贯,大量招募百姓,购买农具、衣服、粮食、帐篷等开发所需的工具,为开发流求作准备。到处都忙翻了天。
政事堂请求赵顼,放慢变法的步伐。但一口被赵顼拒绝,赵顼把政事堂的大臣们都骂了一顿:“要赏赐的时候,怎么没有见你们说要少一点?拿俸禄不做事习惯了?”
君实书城在汴京东南十里,依济水而建,面积相当于汴京的五分之一。
来到君实书城,没有看到城门城墙,没有听到读书的声音。整个君实书城就是一个大工地,处处在施工。司马光满头大汗,带着一帮书吏在视察。
“君实先生辛苦了。”赵顼下马拱手说道。
一帮书吏见官家来了,纷纷鞠躬拱手见礼,唯有司马光板着一个脸,也不见礼,直接开口道:“皇上不是王安石那里了吗?怎么跑这来了?”
司马光真的是忙得够呛,而赵顼只看到王安石的功劳,没有看到他的功劳。赵顼叫王安石总是叫先生,而叫他则是君实先生。两字之差,便有了亲疏。在王安石那里,一切都由王安石安排。到了他这里,赵顼就像个催命鬼一样。也不听他的劝谏,非得让人忙得头冒烟。而且大部分时候,赵顼都是待在军营,看不到人影,只知道以武压人,制造恐惧。
“皇上,王安石。”赵顼心里苦笑。一般来说,大臣们处于恭敬都会叫圣上,而不是皇上。这不知是司马光对自己不满,还是嫉妒王安石几乎成了帝师。
“呵呵呵。”赵顼尴尬地笑了笑,随即说道:“能够在一年半的时间就把各科书籍编撰完毕,也只有君实先生有这个能力,这样大功劳,朕会记在心里的。”
见赵顼如此,司马光也不好再板着一张脸,拱手见礼道:“微臣并非为怨妇,治国之道,有张有弛,万不可急躁行事。变法新启,遇到的问题不会少于旧法,当徐徐推进,以查漏补缺。如圣上这般急切,只会造成诸多掣肘,况且国库空虚,非贷款所能弥补。”
“君实先生说的是。政事堂唯君实先生干练而不失稳重,变法成败全仰仗君实先生了。字体简化和注音的方案出来了没有?各科书籍印刷了多少册?”赵顼先奉承了一下司马光,紧接着便急切地说出了来意。
早在熙宁二年赵顼刚刚穿越到大宋时,赵顼便和王安石讨论了汉字的简化和注音,还有标点符号、书写用的鹅毛笔、钢笔等一些传播和普及文化的工具。赵顼所讲的就是后世的简体字和拼音,还有书写方式。简化字体,缩小字体,能够让更多的人通过有限的载体获得更多的学识。
后世的简体字除了简化字体外,将汉字彻底变成方块字也有极大地作用,横竖点撇捺折六个线条,就能构成所有的汉字。比起西方的二十六个字母来,更为简易。
后世中国,在新中国成立之时,识字率仅仅不到一成,也就是说文盲半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九十。直到汉字简化后,才逐渐完成扫盲。扫盲是科技发展,社会发展的基础。
古代向近代过渡的一大根源就是文化的普及,知识不再垄断在少数人手里。赵顼穿越到宋朝之后,非常关注这个,文化鼎盛的大宋,不能只成为士大夫的乐园。
刚开始时,王安石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多此一举。随着赵顼的通盘讲解,王安石才人认识到其中的巨大意义。
不过,无论是简化字体,还是注音,赵顼所讲的都是照搬后世的。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一下子就看到了赵顼所讲的不足之处。首先就是赵顼所写的字体简化过了头,丧失了汉字的构字意义,也显得不够美观,需要重新简化。其次是拼音用的不是开封府的官话,而是被契丹所占的幽州的方言,不适合推广,需要根据韵书,重新注音。
“简化字体并注音、编撰词典的任务交给了苏子瞻。各科书籍印刷了七百六十八万册,完成可以满足各级书院学堂的需要。各路各州建图书馆所需书籍太多,一年半载完成不了,只能先在汴京建起来。”司马光汇报任务完成量时,神采奕奕,显然能做到这些是非常了不起的。
简化汉字以及为汉字注音、编写词典的任务,本来王安石是推荐文豪欧阳修来做,但是欧阳修不久就被赵顼恶毒的判决气死了。这个任务就推了给司马光,可是司马光还得编撰各科教材。此事一推再推,推到苏轼身上。身为文明学府山长,苏轼责无旁贷。
“七百六十八万册?怎么这么快?”赵顼吃惊地问道。按现在的印刷技术,半年时间能完成八万册就算快的了。
“圣上,这是《子瞻大词典》。”不待司马光回答赵顼的问话,苏轼便递上了一本大约十厘米厚的大块头。
“《子瞻大词典》?”赵顼惊叹了一句,随即捧起大块头,见封面署名的作者有五个人,分别是:苏轼、黄庭坚、米蒂、王铣、佛印。赵顼也没有先表彰一下这五个人,而是随手翻阅了起来。字体美观,注音以开封官话为蓝本。词典的前几十页,讲的都是汉字的简化原则和注音原则,还有标点符号的使用原则、词典的使用原则。赵顼一边浏览着,一边就不懂的地方不断地询问着苏轼。苏轼心中大喜,有了这本词典,自己在官家心中的地位恐怕不会再输于司马光和王安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