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太宗、真宗朝内曾三度入相的吕蒙正,为官质厚宽简。吕蒙正年幼时遭父遗弃,饱经世间冷暖,曾与母同住寒窑,以乞讨为生。他发奋读书,最终官至极品。
吕蒙正为官大度。他刚被提拔为参知政事时,有一天入殿行早朝,忽然听到侧殿有人在议论:“这个姓吕的小子有何能耐能当参知政事?”听后,他不动声色,佯装没有听见。但随行的官员觉得不妥,要左右去查个究竟,看看这话到底是谁说的。吕蒙正挥手制止,坚决不让查看。退朝后,吕蒙正对随行的同僚说:“此话听来固然不入耳,然而,一旦得知其人姓名,便终身不会忘记,以后同列朝堂难免心存芥蒂,于国事无益。还不如不知道,不去刨根问底,这对我个人也没有什么害处啊!”这正是吕蒙正宽厚的胸怀。
吕蒙正自持正道,光明磊落。刚任宰相时,他罢免了贪赃枉法的张绅员外郎官职。有人对太宗谗言,说“张绅是洛阳有名的富豪,怎么可能去贪求区区贿赂呢?吕蒙正在中进士前生活十分困窘,曾向张绅借钱而未能如愿,一直怀恨在心,眼下是在利用职权,寻找借口报复张绅罢了。”太宗信以为真,下诏让张绅复官。这是一件令吕蒙正非常难堪的事情,但他并没有去为自己辩解,而是以大局为重。吕蒙正罢相后不久,考课院查得张绅贪赃枉法的证据,再次将张绅免职,太宗闻知真相,后悔不已。之后吕蒙正再度入相,太宗对他说起此事,吕蒙正仍然没有为旧事辩解,而一笑代之。连太宗皇帝也十分佩服他的肚量,私下曾赞叹说:“蒙正气量,我不如也。”
领导者具有敦厚之德,就能团结人,使用人。作为领导者,如果心胸狭窄,鼠目寸光,发现部下有一点儿与自己不一致的地方,就不能容忍,睚眦必报,其结果必然忘记战略目标,无益于成就大事业。只有理解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批评,宽容他人的无心过失,才能使领导者听到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才有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领导者要既能容人之短、容人之过,又能容人之长;既能听得进相同的意见,更要容纳不同甚至是反对的意见。
虚怀若谷,襟怀坦荡,与人为善,以大局为重的厚重气度和美德,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和修养。
宽厚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素养,具体讲就是心胸宽阔,襟怀坦荡,诚实正直,宽仁厚道,严于律己,善待别人。每个上级领导,尤其是“一把手”,都要常讲宽厚,做宽厚之人。
讲宽厚,才会把团结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努力维护团队团结。毛泽东早就指出,领导成员之间的谅解、支援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理解、谅解,每个人都应当理解、谅解别人;希望别人理解、谅解,自己必须首先学会理解、谅解别人;不懂得理解、谅解别人,也常常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谅解。因此,领导成员之间,要有大局意识,以事业为重,不计私利,学人之长,容人之短,做到“相互容忍,相互谦让,相互帮助,相互补充,包括相互克服错误和缺点”。要善待同事,善待群众,凡事都设身处地地想,替他人着想,换个位置来想,决不苛求于人。即使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也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感召和影响他人。别人有了错误和缺点,不要冷嘲热讽,抓住不放,要真诚帮助。有的人心胸狭窄,缺乏应有的肚量,既嫉妒别人的长处,又难以容忍别人的短处,工作上有了矛盾,不是讲大局、讲团结,而是闹义气、泄私愤,别人犯了错误,更是兴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团队成员中若有这种人,则是团队的最大不幸;和这种上级在一起,是没有安全感的。
讲宽厚,才会把团队利益、共同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时刻把下属的冷暖挂在心头。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有了民心,就有了一切,就能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就能无往而不胜。当上了领导,就只想着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谋求私利,光打个人小算盘,这种狭隘自私的行为是为人不齿的,是与自身缺乏经常性的修身养性分不开的。
讲宽厚,才会把修身砺德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从而培养和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领导者,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要廉洁奉公,不与同事争权,不与下属争利。
作为上级,要常修己德,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常省自身之过,自觉做到孔子说的“君子应当作九种思虑”,即“看的时候要考虑看清,听的时候要考虑听清,神色要考虑温和,容貌要考虑恭敬,说话要考虑真诚,做事要考虑认真,疑难要考虑求教,发怒要考虑后果,见利要考虑是否合于原则”。
当然,讲宽厚,决不是无原则的,而是有底线的,道德、纪律、法律就是底线。正如古人所讲:“圣人之宽厚,使人有所恃,圣人之精明,不使人无所容。”我们讲的宽厚,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不是一味迁就姑息,不能发展为对丑恶、邪恶的漠视,也不能演变为对松懈涣散的麻木。倘若这样,那就不是宽厚,而是好人主义,是极端的不负责任。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是,讲原则、讲纪律、讲道德,是宽厚的永远不变的内容;严格要求、从严管理、疾恶如仇、仗义执言是宽厚永远倡导的美德和操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