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朝政日乱,纲纪颓弛,唯李膺严明执法,不屈不挠,力斗权宦,怒斩张朔,一时间名声大举,好似中流砥柱,登门拜访者络绎不绝。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李膺见此,乃严肃门禁,除当代名士及世家好友之外,概不接见,时人如蒙其接见,倍感光彩,纷纷称之为“登龙门”。
这日,李府门前又如昔日一般车水马龙,门庭若市,人群之中多是儒生打扮,彬彬有礼,却有一人姓樊名陵,乃是著名隐士樊英之孙,一身乞丐装束,衣着破败,左手执竹竿,右手端破碗,显得格格不入。
“李公回来了”
众人循声望去,但见李膺马车已至府门前,其中一青衣儒生好奇道:“咦!赶车那人不是荀慈明。”
“颍川荀氏,素闻荀爽等兄弟八人俱有才名,有‘荀氏八龙’之称,而这荀爽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更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评,今日一见,果不其然,若是我能得李公引荐,想必入朝为官应是不难”,樊陵见荀爽气度不凡,却甘为李膺赶车,可见李膺声名之巨。
“就你一破落乞丐,也配求见李公,真是恬不知耻”,身旁一儒生见樊陵破落,浑身酸臭,一脸厌恶,捏着鼻子出言讥讽。
樊陵轻笑一声,也不去理会,待荀爽扶着李膺下车,众人纷纷上前拜见,李膺拱手回礼,笑道:“老夫今日实是劳累困乏,诸位先请回,日后定当扫榻相迎。”
众人虽有些失望,不过也不敢造次,只得散去,荀爽刚欲进府,却被那青衣儒生叫住:“慈明兄,今日为李公赶车,大出风头,羡煞旁人。”
荀爽满脸喜色,笑道:“贤兄有礼,机缘巧合而已,李公与先父有旧,今日恰巧相遇,便为其驾车一回,也算是人生一大幸事,在下先行告辞。”
荀爽随李膺一路进府,来到书房中,李膺见荀爽出身颍川名门荀氏,谈资非凡,甚为赞赏,生出爱才之心,便将一封刚写好的书信递给荀爽,笑道:“慈明志行高洁,外朗有才,老夫不禁起了爱才之心,不忍朝廷痛失良才,特写下书信一封,向朝廷举才,可执书信前去拜见太常赵典,赵太常自会安排。”
“多谢李公”,荀爽接过书信,欣喜万分,又与李膺相谈良久,才向李膺告辞,径直拜访太常赵典去了。
“老爷,门外有一乞丐求见,自称隐士樊英之孙”,正在李膺闭目养神之时,听闻府中下人前来禀报。
“樊英之孙”,李膺倒也知道樊英此人,当年汉顺帝征召樊英入朝,樊英不肯屈服,并与汉顺帝当殿争执,樊英坚贞不屈,顺帝敬服其节气,一改容颜,礼待樊英,终将樊英留在朝中。
“带他到书房来”,李膺虽不喜樊英恃才傲物,却钦佩樊英节气,思虑片刻,对下人吩咐道。
“在下樊陵,拜见李公”,樊陵来到李膺书房,当先一礼。李膺见这樊陵衣物残破,浑身臭味,脚上草鞋泥泞不堪,心中不喜,淡淡道:“樊公子今日来访,不知所为何事?”
樊陵恭声说道:“家中自祖父故去,家道中落,父母早亡,今日前来,欲拜李公为师,恭听教诲,日后效力朝廷。”
李膺听完,面沉如水,不悦道:“你此番前来,名为拜我门下,实则欲借我之名,入朝为官,是也不是?”
樊陵笑道:“正是,在下虽未深习诗书六经,却自幼喜好水文地理之学,只望日后能一展所学,治理天下江河,以驱洪水灾患,造福百姓。”
“哼”,李膺冷哼一声,斥道:“你祖父樊英甚有节操,老夫亦是钦佩,未想到樊英之孙如此无节气,莫非以为拜在老夫门下,老夫便要举荐你为官,你心术不正,且张狂自大,老夫不能收纳于你,还请自便。”
樊陵更是不解,自己实言相告,李膺却拒人千里之外,强颜道:“李公莫非见在下衣着寒酸,不愿收入门下?”
李膺摇头道:“读书之人,不修衣着,本就有辱斯文,老夫劝你回去之后,好生研读儒家典籍,多学学礼节,戒去急功求利之心。”
“送客”,樊陵还欲争辩,李膺却是不耐烦,摆手不听,让下人将樊陵送出府门。
樊陵见李膺不肯收自己为门生,灰心丧气,烦闷不已,仰坐在李府门前,摸着肚子苦笑道:“早知如此,应先向李膺老儿讨口饭食,填饱肚皮再说,总不至于如今饥寒交迫,真是糊涂。”
此时已是傍晚时分,樊陵望天不语,自己也是名士之后,家贫无依,一路乞讨至洛阳,本想借此出人头地,一展所学,未曾想到落到如此境地,想起荀爽今日小人得志,不过倚仗其父旧情、荀氏之名罢了,也未必高过自己。
这樊陵是越想越气愤,朝着李府门前骂道:“李膺老儿,你空有贤名,以貌取人,依虚名纳才,不过如此。”
“咕咕”,樊陵又摸了摸肚皮,饿着发慌,无力骂道:“好歹念在我祖父之名,让我吃饱喝足之后,再赶我出府,真不讲情面。”
“大胆,竟敢辱骂我家老爷”,正在樊陵喋喋不休,卧于门前辱骂之时,一旁传来一声喝斥。
樊陵起身一看,见一丫鬟双手叉腰,瞪着自己,其身后还有一美貌妇人,旁边侍立着好几人,樊陵忍不住打量妇人几眼。这二人正是郭氏及新来丫鬟念儿,原来李远小妾宋氏怀孕,郭氏为其拜神求福,傍晚乃归,正遇樊陵府门前辱骂李膺,丫鬟念儿上前喝斥。
“狂徒,不得无礼”,念儿见樊陵偷眼瞄着郭氏,又指着樊陵一声怒喝。
樊陵这才反应过来,自知无礼,上前说道:“在下一时孟浪,还请赎罪。”
众人只闻到一股臭味袭来,纷纷捏着鼻子,扭头一旁,而郭氏见眼前这人虽衣着寒酸,酸臭难闻,却也知礼,强忍着臭味问道:“公子虽衣着朴实,看似也是读书之人,想必也懂得礼节,为何在府门外辱骂我家公公?”
樊陵一路来洛阳,众人皆嫌弃其身上臭味,自己又是何尝不知,见郭氏并未如众人一般,避之躲之,心生好感,便将之前拜访李膺之事,一一道明。
“小妇人也读过些史书,知晓令祖父之名,堪称一代名士,未想到后人落魄至此,此前之事,可见公子也是率真之人,不过公子在府门前辱骂,倒也有失体统,也辱没了令祖父之名”,郭氏款款笑道。
樊陵听罢,羞愧道:“这位夫人教训的是,在下也是心中气愤不过,世家公子凭借祖辈之名,不论才第,均可高官厚禄,大多是无能腐儒之辈,又因饥寒交迫,故而一时言行失当,还请谅解。”
“不知公子今后有何打算?”郭氏见樊陵并非狂悖无礼之人,怎奈出身寒门,入仕无望,定然心中郁愤,也不与之计较。
樊陵无奈道:“求官不得门路,家中又无田地,何况如今赋税繁重,天灾频发,得过且过,活一日算一日。”
郭氏道:“公子不远千里,乞讨至洛阳,沿途想必定然饱尽心酸,岂能因一时不顺而自暴自弃!昔日姜太公年近七旬,虽一无事处,闲居在家,然其人穷志不短,垂钓渭河北岸,终得明主赏识,兴周八百年;古今多少贤士出身寒微,却奋发不息,不畏艰难,终成一番功业,为人做事,切不可骄傲自大,亦不可妄自菲薄,日后之事谁可断定?公子若真是心有大志,满腹才华,今不过一时不得志而已,更应锲而不舍,终有一日可一展抱负。”
樊陵听罢,心想自己不过一时牢骚,未料到这女子言谈举止,颇有见地,甚为奇之,问道:“夫人言行不似一般女子,不知夫人尊姓?”
“无礼狂徒,我家少夫人名讳岂容你探听”,念儿见樊陵打听起郭氏名讳,不觉怒气横生。
郭氏止住众女,这才缓缓说道:“小妇人姓郭,出自太原郭氏,尊夫乃是李府四公子李远,公子这般打听人妇之名,若是遇到世家权贵,可不会轻饶了你。”
“哦!在下鲁莽了,尝听闻太原一文一武,王氏尊文,郭氏尚武,倒是我眼拙”,樊陵见郭氏虽出自武将世家,却甚有礼节,言语大度,心中不觉生起几丝异样感觉。
郭氏摇头苦笑,郭家多为武人,自己母亲乃是东羌之女,父亲出身行伍,论起出身还不如樊陵,起初嫁入李家,也是被李府之人看轻。郭氏沉思片刻,对身旁阿蓉低声细语吩咐几句,而后对樊陵告辞道:“天色已晚,冬寒难忍,公子还是早些投店去吧!”樊陵见郭氏头也不回进府去了,不由生起几分落寞。
“给,我家少夫人见你可怜,赠你一些金银之物,结个善缘,也当是为我家小公子祈福,快些离去”,樊陵正要离去之时,念儿叫住樊陵,递上两块金饼,一脸不悦道。
樊陵二话不说,接过金饼,而后对阿蓉恳求道:“烦请替我谢过你家少夫人,今日劝诫赠金之恩,樊陵铭记于心,日后”
话未说完,却被念儿打断道:“谁稀罕你报答,以后不准再提及我家少夫人,你快些投店去吧!”
“彭”
念儿说完,头也不回,大步窜进府中,关上府门,樊陵见此,也不愿多做纠缠,便寻客店投宿去了。
樊陵自李府离去之后,终日晃荡于洛阳大街小巷之中,多番打听之后,决意拜访曹节,以求一官半职,均未能如愿。
眼见郭氏所赠金银将尽,樊陵只得厚颜再次来到曹府门外,向曹府下人王成打听道:“王兄,不知曹公何时归府,烦请兄台将此信递交曹公。”
王成瞥了樊陵一眼,见其手中仅有邹巴巴的书信,不屑道:“每日求见曹公的人,多如繁星,若是人人都递交书信,我可只有一双手,哪递交得完”,说完不忘摆了摆双手。
樊陵再度将书信递上,笑道:“王兄放心,只要樊陵得见曹公,日后定有重谢。”
王成见樊陵已来访数次,可是却身无分文,还是咬牙道:“罢了!我便帮你一次,太老爷(曹节)与老爷(曹腾)今日入宫去了,你也见不得,恰巧大公子曹嵩在府中,至于大公子见与不见,我可就无能为力。”
“劳烦王兄,樊陵记下了”,樊陵将书信交予王成,坐在府门外等候王成回音。
不一会,王成急匆匆来到樊陵身前,将书信递还樊陵,说道:“曹嵩公子不肯见你,请回吧!”
“为何不肯见我?可是樊陵有何不当之处?”樊陵闻言,急切问道。
王成附于樊陵耳边,低声道:“大公子一向贪财好利,见你寒酸,又无引荐之资,故而不愿见你,我也无可奈何。”
“多谢王兄,在下告辞了”,樊陵接过书信,一把将其扔于地上,狠狠跺上几脚,失魂落寞往酒馆而去。
王成见樊陵落寞离去,早已司空见惯,摇头不语。不一会,曹节与曹腾自宫中归府而来,曹腾扶着曹节缓缓下车,说来也巧,曹节一脚踩中樊陵丢弃的书信。
“咦”,曹节低头一瞧,信封之上“南阳樊陵”四字印入眼帘,一时好奇,将书信捡起拆开,不觉赞道:“好字。”
曹腾闻言,凑近细看,点头称是:“确是好字,不知出自何人之手?”
曹节阅览书信之后,对曹腾说道:“此信乃是樊英之孙所作,先不论这樊陵才智如何,单凭这手好字,就当以礼相待。”
“樊英,可是当年顺帝朝臣?”曹腾问道。
曹节疑惑道:“不错,正是隐士樊英,不过此信为何丢弃与府门前?”
曹腾唤来王成一番查问,得知樊陵屡次拜访,却因落魄寒酸,被曹嵩拒之门外,曹腾不由怒起:“竖子,如今人才难得,这等名士之后更应收为己用,壮我声势才是,怎能以貌取人,唯财是举,真是愚不可及。”
“王成,你速带人将樊陵请回”,曹节不理会一旁怒骂不已的曹腾,赶紧唤来王成吩咐道。
王成带人一路四处打听,终寻得准备离去的樊陵,一番称兄道弟,又为其购置一身崭新儒袍,好声好气将其请回曹府。
“南阳樊陵,拜见曹公”,正所谓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樊陵梳洗一番,换上王成购置的儒袍,耳目一新。
曹节听完樊陵叙述拜访李膺之事,笑道:“德云(樊陵字德云)不必拘礼,先前巨高(曹嵩字巨高)不识良才,有失妥当,还请德云勿要与之计较。”
樊陵受宠若惊,自己饱受欺凌,未想到曹节如此赞誉,感激道:“樊陵,在下。”
曹节和颜一笑,见樊陵吞吞吐吐,说道:“德云乃是名士之后,今日能拜访曹府,我曹府也是蓬荜生辉。”
一旁曹腾出言道:“父亲甚为赏识德云之才,欲举荐你出仕,不知意下如何?”
“啊”,樊陵惊呼一声,未想到曹节父子仅仅一面,就要举荐自己为官,慌忙道:“在下不过一落魄之人,怎敢受此大恩。”
曹节不以为然,说道:“德云,不必学那些士子儒生虚假作态,大丈夫在世,就该求取功名,封妻荫子,岂能甘于平淡,碌碌无为,若是德云这番作态,只怪杂家识人不明。”
樊陵又是一拜,说道:“多谢曹公举荐之恩,樊陵此生不忘。”
曹节扶起樊陵,爽快笑道:“哈哈,本该如此,快快请起。”
这时,曹腾又担忧道:“德云,真人不说假话,德云若得父亲举荐为官,只怕日后难免遭人非议,你可要想清楚?”
樊陵笑道:“樊陵早已看开,士人儒生争相拜访李膺,所求者不外乎功名,却还心口不一,虚伪作假,着实让人不耻,难得曹公坦诚相待,樊陵决不后悔。”
曹节叹息道:“李膺如今名噪一时,却不知收敛,借‘登龙门’之名培植党羽,拉拢士子儒生,交好世家大族,所图不小啊!”
樊陵道:“曹公对我有恩,在下有一言,不知当说不当说?”
“德云请言”,曹腾见樊陵欲言又止,若有所思。
樊陵进言道:“李膺倍受士人推崇,天下俊才纷纷前往拜见,不过李膺所见者多为世家子弟,或是虚名之士,荀爽为其驾车,得其举荐,只因荀爽乃是荀氏子弟;依在下愚见,曹公此时应尽力收揽落魄之人,李膺不用者,曹公更应收为己用,以防李膺树大根深,届时悔之晚矣!”
曹腾听罢,对樊陵目露赞赏,说道:“父亲,德云所言有理,天下贤才岂能尽归李府龙门,孩儿明日也广招贤才,与之抗衡。”
曹节一脸淡然,笑道:“王甫、侯览也曾多次劝我,倒是不必如此,李府门馆不过是一棋子而已,我所惧者乃是其身后之人。”
“父亲,难道就任由李膺等人肆意妄为,声势日益壮大,长此以往,父亲与诸位常侍性命堪忧”,曹腾担忧不已,继续劝道。
“咋咋,所谓物极必反,终有一日,李膺亦将自食恶果”,曹节冷笑几声,又对曹腾吩咐道:“不过我等还需早做准备,自今日开始,你与德云暗中招募不得志之人,以待日后之用,切记不可招摇。”
“是,父亲”
“曹公放心”
待曹腾、樊陵二人领命而去,曹节悠然品茗,冷然自语道:“啧啧,登龙门,李膺啊李膺,你也真是忘乎所以,不过如此。”
“打蛇不死,蛇必咬人,杂家就让你今日登龙门,他日变牢门”,曹节一口饮尽杯中茶,满脸杀意,恨恨说道。
樊陵本欲请李膺收纳为门徒,最终投向曹节,阿谀攀附宦官,为其奔走,招揽才俊,被洛阳士人所不齿。一时间,洛阳城中,宦官及其党羽纷纷收敛行径,士人声势日益高涨,李膺、陈蕃、窦武三人深为士人敬仰,李、陈二人大肆征召贤才入朝,三人中唯独窦武一反常态,终日闭门谢客,谨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