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公着急了:“这么说,我们卫国不是很危险了吗?”
石碏说:“大军压境是很危险,不过还不是没有退敌的办法,我们可以向燕国求救。从武王开始,燕召公就位列三公,最初周公和召公东西分治,召公是首辅大臣,召公代代是朝廷重臣。东周以来,郑伯专政,周公召公靠边,他们心中不服。燕国是个大国,实力是郑国的几倍,历来看不惯郑伯的专横。现在,郑伯不上朝,虢公代理他的上卿职务,燕国更不怕他。趁着郑兵还没有逼近国都,我们可以多出一些费用,请燕国出兵解围。老臣可以去燕国搬兵。同时,可以派人通知宋国,请他帮忙解围。不过,在燕国和宋国没有动作之前,我们一定要死守城池。”
宣公说:“好,就按国老的意见办。”
郑庄公在牧邑扎下大营,看一看卫、陈、蔡、宋、鲁并没有什么动静,也没有发现卫国迎敌的兵马。他准备向前推进,狠狠教训一下卫国,叫他知道郑国的厉害。他刚刚集合好队伍,就看见一骑飞速来到辕门,一个通讯兵滚鞍下马,急忙来到庄公面前:“启禀主公,燕国的兵马已经深入郑国境地,再有一天的时间就能到达新郑,世子让火速报告主公。”
“有多少人?”
“有兵车四五百乘。”
郑庄公大吃一惊,不容多想,立即驱兵赶回新郑。庄公的兵车走了半天的时间回到了新郑,燕国的兵马已经在距离新郑三十多里处休整,并没有安营扎寨。世子忽吓得满头大汗。郑庄公马不停蹄,立即迎敌。命令祭足、原繁、洩驾各自带来一路兵马先行迎敌。
燕兵看见郑国的主力部队出现,并不接战,而是后军变前军,前军变后军,离郑军二里地就往回走。郑军快追,燕军快退;郑军慢追,燕军慢退;郑军停下,燕军也停下。郑军一直追到燕国边界。燕国兵马退到本国地界不再后退,而是摆开反攻迎敌的架势。
郑国的兵马从卫国返回新郑,又追到燕国境地,十分疲劳,士兵没有心思打仗。没有办法,军马在边境驻扎修整。
出兵卫国没有打多少仗,但是没有少走路,郑庄公也劳累了,本想好好休息一阵。只睡了一夜的好觉,第二天天刚亮,公子吕就来报告:“宋国占领了邾国的地盘,邾子来信求救。”随即呈上邾子的书信。
邾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国,国都在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一带,国君的爵位是子,相当于现在的县团级,国君邾子姓曹。古帝颛顼的玄孙陆终的五儿子名字叫做“安”,大禹赐曹姓,是邾子的祖先,也是曹姓的祖先。邾国是鲁国的附庸国,和郑国的关系密切。邾国有难,郑国必然帮助解救。
郑庄公一看,非常气愤,我正想打你正没有理由呢,马上下达命令:“以朝廷王师的名义讨伐宋国。”
“领命!”公子吕领命而去。
郑国以朝廷王师的名义攻打宋国,并且邀请鲁国出兵助阵,鲁国认为这是郑国和宋国两国之间的事,与鲁国没有关系,拒绝出兵。郑国的兵马到了宋国,宋国早有准备,立即从邾国撤兵。在宋国城外两军对垒,郑军几天来连续长途行军,极端疲劳。宋军去到邾国占领地盘也没有消耗兵力,大部分兵马在宋国本地没动,以逸待劳,占领邾国地盘只是为了给卫国解围,没有想到燕国进攻郑国已经给卫国解了围。在宋国城外几场战斗不分胜负,公子吕想,教训一下宋国就行了。两天后就撤兵回转,顺便占领了宋国的郛邑。宋国并没有去夺回郛邑,而是占领了郑国的长葛。
攻卫、驱燕、伐宋,郑国的兵马来回奔跑,耗兵伤财,累得要命,郑庄公非常烦恼。祭足建议说:“主公是不是想树立郑国作为朝廷方伯之国的权威,镇服各国,特别想制服宋国吗?如果是这样,现在这种做法欠妥当。周边诸侯国卫、陈、蔡、宋、鲁刚刚形成联盟,一致对付郑国。我们打其中的谁,他们都会想办法帮助解围,使我们徒劳。怎么办呢?”祭足停顿一下,看了看庄公。
庄公点点头:“继续说。”
祭足接着说:“首先应该拆散他们的联盟。主要是切断几个小国同宋国的联系,孤立宋国。鲁国是个大国,向来尊崇周王,同宋国关系并不密切。至于小国之间卫、陈、蔡,互相之间友好也不妨碍大局。卫国,已经教训了一次,如果我们和鲁国、陈国结为友好,宋国就会孤立起来。讨伐宋国之前,主公应该去朝见周王。朝王回来马上用一个恰当的理由打着朝廷讨伐的大旗攻打宋国,要求鲁国、齐国出兵一同替朝廷问罪,这两个最大的诸侯国也会出兵。这就等于齐鲁都听我们的号令,其他小国都会对郑国服气。只要鲁国出兵参加讨伐宋国,宋鲁的关系就破裂了,宋国就孤立了,收拾他就容易多了。我们讨伐一地,不要把占领的地方自己都留下来,把一些地方分给出兵助战的齐国鲁国,他们就会佩服郑国。大国和我们结成盟友,主公就会威震诸侯,成为真正的方伯。”
这一席话,使得郑庄公心里明亮起来,他首先派使者到鲁国,约鲁隐公在渝平相会互通和睦之意。两君如期在渝平相见。
鲁隐公说:“多少年来鲁国和郑国一直和平相处,上次误听卫国州吁的胡言乱语,兵发郑国东门。”
郑庄公已经知道上次卫国请鲁国出兵,是公子翚接受了卫国重贿强行做主的结果,不是鲁隐公的本意。就对鲁隐公说:“事情已经过去了。再说,东门之战,鲁国只是观战助威,并没有与郑国交兵,今后这件事情就不要提了。”
鲁隐公说:“难得郑伯这样大度,今后两国和好,不能互相动用刀兵。”
郑庄公说:“君侯说得对,今后两国是盟友,不仅不能互相动用刀兵,而且要互相支持。”
就这样,两国君侯达成一致,郑国和鲁国达成了谅解,鲁国这方面对郑国就没有危害了。郑庄公又开始研究拉拢陈国,对于陈国这样的小国,庄公还拿着朝廷卿士的架子。他令人写了一封国书,派出使者到陈国,要求结为友好。使者到了陈国,向宫门说:“请通禀陈侯,郑国使者送来国书,请求与陈国结为友好。”
宫门报告陈桓公,陈侯想,陈国和宋国原来友好,宋国和郑国互相攻伐,关系恶劣。如果同郑国友好,就等于背叛宋国,得罪宋侯。移情别恋不是君子所为,不能为了交结新朋友丢掉老朋友,对陈国也没有什么好处。就说:“不见!”
五父建议说:“郑伯是朝廷卿士,地位很高;郑国又是大国。他们首先提出与陈国修好,对于陈国来说是一件好事。好事不应该拒绝,坏事不应该容忍。我们应该答应郑国。”
陈桓公说:“交结一个郑国,得罪宋、卫两个朋友,得不偿失。”坚持拒绝郑国。
使者回来报告陈国拒绝接受国书,郑庄公可气坏了:“真是不知好歹!敬酒不吃吃罚酒。上杆子不是买卖,非教训一下陈国不可。”于是派兵进入陈国境内大肆抢掠,抢回布帛粮食、牛羊骡马不计其数。
地方报告到陈桓公时,郑国兵马已经撤回。陈桓公后悔不已,他对五父说:“得罪君子没事,小人得罪不起呀。这事该怎么处理呢?”
五父说:“郑国比我们强大,我们得罪不起。先前,郑国主动和我们结交友好,我们拒绝了,没给郑伯面子,这就等于打了他的脸。他也很难受,这次抢掠就是他发泄怒气。如果我们联合宋、卫、蔡、鲁共同攻伐郑国,恐怕不能都来。听说鲁国已经和郑国和好了,鲁国就不会帮助我们打郑国。我们自己又打不过郑国,就是和关系最好的卫国联合,也还是打不过郑国。”
陈侯说:“不如我们现在向郑国请和吧。”
“不是时候。”五父说:“如果我们现在向郑国请和,会让各诸侯国笑话。不过,我们谁也得罪不起,只得暂时咽下这口气。等这件事降温之后,估计郑国还是想同我们和解,我们可以通过鲁国转达和好之意。”
几个月之后,陈桓公到鲁国和鲁隐公会盟,互相之间谈到了和郑国的关系。陈桓公问:“我们五国刚刚打过郑国东门之役,怎么这么快郑国就和鲁国和好了?”
鲁隐公说:“鲁国和郑国本来就没有什么冲突,一直是友好关系。上次,我们帮助卫国打郑国,错误在我们方面。卫国以郑伯杀弟囚母为理由讨伐郑国,太叔段兴兵乱国,本身就是大逆不道,郑伯平段是正确的。郑国太夫人武姜偏向二儿子段,暗中支持段作乱,也是乱国之罪。郑伯把她暂时移居别的地方让她反思,也是无可指责的。况且武姜认罪后悔,不再怪罪郑伯平段,郑伯不再记恨武姜,又接回母亲奉养,这是至孝。所以说,上次伐郑理由不成立。再说,州吁杀害卫桓公,是乱国贼子,我们支持他打仗,属于助纣为虐。郑国东门之战,是我们的过错。好在我们两国只是观阵,没有出战。郑伯宽宏大量,不与我们计较,主动向鲁国表示友好愿望,所以寡人就答应与郑伯和好了。”
鲁隐公的一席话,讲的有理有据,陈桓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他后悔自己没有采纳五父的建议,给郑侯面子,也给自己留下面子。就红着脸说:“这样说来,如果郑国愿意同我们陈国和好,我们也应该答应。”
鲁隐公笑了,他不揭老底,装作不知的样子,也不直接回答:“如果陈侯愿意与郑国和好,我们可以给予斡旋。”
陈桓公说:“好吧,那就有劳鲁侯了。”
鲁隐公还真办事,陈桓公回国没有几天,郑国就邀请陈国派使者到郑国访问。陈桓公派五父全权代表陈桓公到郑国谈判,郑庄公也真给面子,亲自出面接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