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130章:宽仁昭德国朝稳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文公说:“他要活到现在就好了,就是将来不能嗣位,也可以帮助我做些事情。”

头须说:“公子驩已经长大成人。”

文公惊讶:“怎么,驩儿还活着?”

“不仅还活着,而且一表人才,非常懂事。”

文公早年结过婚,而且先娶了两个媳妇。第一个是徐国的女儿徐嬴氏,没有生育就死了。接着重耳又娶了宋女偪姞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姑娘。儿子取名驩,女儿小名伯姬,早年和重耳一起住在蒲城。重耳落难时,偪姞已经病逝,两个儿子幼小,就丢在蒲城不知生死,其实被头须收养起来。头须去狄国投奔重耳时,把这两个孩子寄养在蒲城有德之士遂氏家里,给遂氏留足了抚养费用。重耳离开狄国去齐国时,头须担心抚养费不足,就把卷了重耳的盘缠送给遂氏。

文公说:“寡人以为他们已经遇难了,所以不敢深想,也不敢提起他们。既然都活着,你怎么不早告诉我呢?”

头须说:“人们都说‘母以子贵,子以母贵。’主公当年周游列国,当地国君都把女儿婚配给主公,想必生有许多儿子,地位都会高于公子驩。公子驩非常懂事,他不想和弟弟们争夺君位,如果主公不想他们,他们就甘心做普通百姓。头须尊重他们的仁义之举,在没有清楚主公的态度时,不能向主公说透。请主公恕罪。”

“寡人没有对他们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应该补偿父爱。”

回到宫里,文公把自己的早年婚姻和蒲城儿子、女儿的事情对夫人文嬴说了一遍。文嬴说:“这两个孩子受了孤儿的苦,很不容易,应该还给他们父爱和母爱,应该赶紧把他们接回来;如果主公不嫌,妾就做他们的母亲,如果他们贤德,主公可以立嗣。”

文嬴这样开明,重耳非常感动,安排头须带着重金去感谢遂氏,把这一对儿女接回宫里。父子相认,抱头痛哭,说不清是痛苦还是喜悦。接着孩子们见过夫人文嬴。子驩和伯姬都知道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儿,知道是秦穆公使得父亲回国坐上国君的宝座,非常感激,对文嬴非常尊敬。文嬴对这两个孩子既怜悯、又佩服,非常亲切。文公令两个孩子认文嬴为母亲,文嬴非常高兴,母子相处非常融洽。

重耳经过几天的观察,觉得公子驩比较成熟、稳重,就立为世子。女儿伯姬已经成年,懂得事理,由文公指婚嫁给赵衰,改称赵姬。

重耳即位晋君惊动了天下,各国诸侯国都得到消息。狄国最近,狄君看到晋文公的地位已经稳定,就派遣使节到晋国祝贺,并且把季隗送到晋国。患难夫妻相逢,有说不尽的千言万语。晋文公开玩笑地问:“我怎么忘了爱妻几岁了?”

叔隗调皮地回答:“分别八年零十天,妾今年三十二岁。”

重耳非常感慨,幽默地说:“分别还不到二十五年,柏树还没有载吧。”

叔隗激动地哭了。

齐孝公得知晋文公地位巩固,因而派出使者送齐姜到晋国。晋文公感谢齐姜胸怀大义,促使重耳得到晋国。齐姜说:“不是为妻不贪夫妇之乐,也不是为妻心狠,都是为了主公的今天。”

重耳把叔隗和齐姜介绍给文嬴,并且讲诉了过去的故事,其实文嬴对于这些都早有耳闻,非常钦佩叔隗和齐姜。文嬴提出退出夫人的地位,让位给齐姜和叔隗。重耳不同意,文嬴恳求再三。最后三个夫人进行了排位,齐姜为一夫人、叔隗为二夫人、文嬴为三夫人。

晋文公的女儿赵姬知道叔隗来到宫中,就劝丈夫赵衰说:“妾的庶母从狄国回来了,你也去狄国把季隗母子接回来吧。”

赵衰作为人臣不敢擅作主张。赵姬出身高贵,而且年轻貌美。赵衰虽然有时想念季隗,但是碍于晋文公的面子,不便提及季隗,更不便提出接回季隗。就对赵姬说:“蒙主公厚爱赐婚,不敢再惦念狄女了。”

赵姬非常通情达理,自然理解丈夫,就说:“你这话不对,妾不赞成。季隗与你在患难之中结婚,并且生了儿子,听说赵盾很贤能,很有出息。你怎能喜新厌旧,不接他回来呢?”

不论赵姬怎么苦劝,赵衰不再表态。赵姬就明白了他有顾虑,就去找父亲晋文公,说:“我的丈夫赵衰不去接季隗母子,这让女儿背上不贤的名声,请父亲给我做主。”

听了女儿的话,文公派人去狄国接回季隗。赵衰和季隗分别八年,在贤惠的赵姬撮合下终于相见了,这时候,他的儿子赵盾已经十七岁,风度翩翩,文武双全。

赵姬看到赵盾非常聪明懂事,才能出众,赵衰十分喜欢,就对赵衰说:“季隗忠诚厚道,赵盾也非常仁义,我退出夫人地位,让季隗做夫人,赵盾做你的继承人。”

听了这话,赵衰对赵姬不仅仅是感激,更是敬佩,这样无私无畏,光明磊落,这样的女德非常少有。然而他不能答应,这不仅仅是因为赵姬的父亲是文公,更重要的是赵姬的美德非常高贵。赵衰说:“夫人不要谦让了,夫人的道德高尚,这是别人比不了的。季隗已经接回,我和他们母子已经心满意足了。夫人再逊让就过了。”

赵姬说:“大夫先和季隗结婚,后和我结婚;他年纪大,我年纪小,理应他是正室,我是偏房。你如果不答应,我就只好回到我父亲的宫中了。”

赵衰实在没有办法,就把赵姬的话学给晋文公。晋文公说:“我的女儿能够如此谦让,周文王的王后妊太妃也比不过呀!”就宣季隗入朝,封季隗为赵府正室,立赵盾为嫡长子。季隗说啥也不领旨,文公就说这是赵姬的意思。季隗非常感激文公父女,事事尊重赵姬。赵盾也把赵姬当做母亲一般。后来赵姬生了三个儿子:赵同、赵括、赵婴,贤能都比不上赵盾。

晋文公在国内稳定下来,开始封赏功臣。大体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是跟随他流亡在外多年的同甘共苦的弟兄,封赏最高的是赵衰、狐偃,之后是狐毛、胥臣、魏犨、狐射姑、先轸、颠颉等人。第二等是主动为内应的大夫,封赏最高的是栾枝、卻溱,之后是士会、舟之侨、孙伯纠、祁满等。第三等是主动归降迎接文公的大夫,封赏最高的是卻步扬、韩简,之后是梁繇靡、家仆徒、卻乞、先蔑、屠击等。根据功劳大小,每人的奖赏都有区别。没有采邑的封给采邑,有采邑的适当增加,或者给钱。老国舅狐突支持儿子忠贞不二,含冤被害,在晋阳马鞍山建立一座庙宇供奉,后人把马鞍山叫做狐突山。

封赏名单张榜公布,并且注明“如果遗漏有功勋者可以申报补赏。”看到榜单,小臣壶叔找到文公说:“臣自从蒲城开始一直跟从主公,四处奔跑,鞍前马后,脚板都磨裂了。居住下来之后,侍候饮食,驾车喂马,从来没有离开过你的身边。这次主公欣赏却没有我,我是不是有什么罪过?”

文公说:“你来了这很好,我给你说明白一点。在我身边能够以仁德道义告诫我,使我宽广胸怀,看透事情,明白大道的人,给予一等奖;给我出主意,拿计策,使我在诸侯面前不受辱,这样的人给予二等奖;挺受弓矢,不避刀枪,用身体和敌人搏斗,保卫我的英雄,给予三等奖。所以说,一等奖奖赏的是贤德,二等奖奖赏的是智才,三等奖奖赏的是战功。象你们这些奔跑出力的也要奖赏,但是要在他们之后。把他们奖赏完了,就奖赏你们。”

壶叔听了佩服,不好意思地退下。文公接着打开府库,拿出金帛,对身边各种杂役人员,侍人一一奖赏。

文公行赏之后,大家都很满意,象狐偃、狐毛全家拼命追随重耳的都得到了足够的奖赏,非常高兴。其实重耳很粗心,忙蒙了。几天后,朝门上出现了一帘竹简,近臣取下来送给文公。文公接过来一看,上面写着:

“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饥昏迷,一蛇割股。龙已升云,四蛇入宇。一蛇无穴,独入山谷。”

文公看完大惊,一拍大腿:“哎呀,怎么忘了介子推!”马上派人去寻找,找到他原来的住所,两间茅草屋已经空空如也。文公亲自去询问左邻右舍,都说不知道介子推母子二人哪里去了。文公宣布:“有知道介子推下落的,寡人给他封官!”

一个名叫解张的人主动来见:“我也不想封什么官,我就是为介子推抱不平。朝门上的竹简不是介子推写的,是我写的,也是我去挂的。主公漏赏,介子推没有任何怨言,他看透了世事,一心成就自己的高德。”于是,解张就把自己知道的事情讲了一遍。

介子推是跟随重耳流亡的有德之士,十九年忠心耿耿,没有怨言,不抢功,不显德,却能补缺。重耳从秦国过黄河要扔东西的时候,狐偃谏言过头,把功劳邀在自己身上。介子推就不想与这样的人为伍。但是他又认为狐偃很有能力,对重耳忠心不二。重耳身边还有赵衰等贤人,用不着自己辅佐了,就开始靠边了。每次上朝之后马上回家伺候自己的老母亲,重耳第二次从秦国回来,他去上朝祝贺,感到政权已经稳定,就告病请假不再上朝,在家编织草鞋,奉养老母亲。晋文公身边从人很多,狐偃等人经常在身边,加上出了大事,惊魂未定,介子推不在身边也没在意,行赏时就把介子推漏掉了。邻居解张是个仗义之人,听说晋文公奖赏了所有的功臣,连仆人都有奖赏,可是独独没有介子推,心中愤愤不平。他特意去城门看了榜文,一看真的没有介子推的名字,又看到榜文末尾注明“如果遗漏有功勋者可以申报补赏。”就特地来到介子推家,说:“你跟谁主公逃亡多年吃尽了辛苦,现在成功了,应该得到重赏。主公可能把你漏掉,你应该去申报补赏。”(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你老婆掉了奸夫是皇帝盖世双谐玄尘道途我只有两千五百岁终末忍界绝对一番信息全知者五胡之血时代反叛的大魔王
相邻小说
封神:开局元始给我升级外挂三国袁公路穿入维京当霸主开局错把李世民当大表哥大唐之开局邀请李世民造反鸿蒙诛神决诛灭神皇师姐请自重人在乡村,医名远播群山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