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说:“他要活到现在就好了,就是将来不能嗣位,也可以帮助我做些事情。”
头须说:“公子驩已经长大成人。”
文公惊讶:“怎么,驩儿还活着?”
“不仅还活着,而且一表人才,非常懂事。”
文公早年结过婚,而且先娶了两个媳妇。第一个是徐国的女儿徐嬴氏,没有生育就死了。接着重耳又娶了宋女偪姞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姑娘。儿子取名驩,女儿小名伯姬,早年和重耳一起住在蒲城。重耳落难时,偪姞已经病逝,两个儿子幼小,就丢在蒲城不知生死,其实被头须收养起来。头须去狄国投奔重耳时,把这两个孩子寄养在蒲城有德之士遂氏家里,给遂氏留足了抚养费用。重耳离开狄国去齐国时,头须担心抚养费不足,就把卷了重耳的盘缠送给遂氏。
文公说:“寡人以为他们已经遇难了,所以不敢深想,也不敢提起他们。既然都活着,你怎么不早告诉我呢?”
头须说:“人们都说‘母以子贵,子以母贵。’主公当年周游列国,当地国君都把女儿婚配给主公,想必生有许多儿子,地位都会高于公子驩。公子驩非常懂事,他不想和弟弟们争夺君位,如果主公不想他们,他们就甘心做普通百姓。头须尊重他们的仁义之举,在没有清楚主公的态度时,不能向主公说透。请主公恕罪。”
“寡人没有对他们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应该补偿父爱。”
回到宫里,文公把自己的早年婚姻和蒲城儿子、女儿的事情对夫人文嬴说了一遍。文嬴说:“这两个孩子受了孤儿的苦,很不容易,应该还给他们父爱和母爱,应该赶紧把他们接回来;如果主公不嫌,妾就做他们的母亲,如果他们贤德,主公可以立嗣。”
文嬴这样开明,重耳非常感动,安排头须带着重金去感谢遂氏,把这一对儿女接回宫里。父子相认,抱头痛哭,说不清是痛苦还是喜悦。接着孩子们见过夫人文嬴。子驩和伯姬都知道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儿,知道是秦穆公使得父亲回国坐上国君的宝座,非常感激,对文嬴非常尊敬。文嬴对这两个孩子既怜悯、又佩服,非常亲切。文公令两个孩子认文嬴为母亲,文嬴非常高兴,母子相处非常融洽。
重耳经过几天的观察,觉得公子驩比较成熟、稳重,就立为世子。女儿伯姬已经成年,懂得事理,由文公指婚嫁给赵衰,改称赵姬。
重耳即位晋君惊动了天下,各国诸侯国都得到消息。狄国最近,狄君看到晋文公的地位已经稳定,就派遣使节到晋国祝贺,并且把季隗送到晋国。患难夫妻相逢,有说不尽的千言万语。晋文公开玩笑地问:“我怎么忘了爱妻几岁了?”
叔隗调皮地回答:“分别八年零十天,妾今年三十二岁。”
重耳非常感慨,幽默地说:“分别还不到二十五年,柏树还没有载吧。”
叔隗激动地哭了。
齐孝公得知晋文公地位巩固,因而派出使者送齐姜到晋国。晋文公感谢齐姜胸怀大义,促使重耳得到晋国。齐姜说:“不是为妻不贪夫妇之乐,也不是为妻心狠,都是为了主公的今天。”
重耳把叔隗和齐姜介绍给文嬴,并且讲诉了过去的故事,其实文嬴对于这些都早有耳闻,非常钦佩叔隗和齐姜。文嬴提出退出夫人的地位,让位给齐姜和叔隗。重耳不同意,文嬴恳求再三。最后三个夫人进行了排位,齐姜为一夫人、叔隗为二夫人、文嬴为三夫人。
晋文公的女儿赵姬知道叔隗来到宫中,就劝丈夫赵衰说:“妾的庶母从狄国回来了,你也去狄国把季隗母子接回来吧。”
赵衰作为人臣不敢擅作主张。赵姬出身高贵,而且年轻貌美。赵衰虽然有时想念季隗,但是碍于晋文公的面子,不便提及季隗,更不便提出接回季隗。就对赵姬说:“蒙主公厚爱赐婚,不敢再惦念狄女了。”
赵姬非常通情达理,自然理解丈夫,就说:“你这话不对,妾不赞成。季隗与你在患难之中结婚,并且生了儿子,听说赵盾很贤能,很有出息。你怎能喜新厌旧,不接他回来呢?”
不论赵姬怎么苦劝,赵衰不再表态。赵姬就明白了他有顾虑,就去找父亲晋文公,说:“我的丈夫赵衰不去接季隗母子,这让女儿背上不贤的名声,请父亲给我做主。”
听了女儿的话,文公派人去狄国接回季隗。赵衰和季隗分别八年,在贤惠的赵姬撮合下终于相见了,这时候,他的儿子赵盾已经十七岁,风度翩翩,文武双全。
赵姬看到赵盾非常聪明懂事,才能出众,赵衰十分喜欢,就对赵衰说:“季隗忠诚厚道,赵盾也非常仁义,我退出夫人地位,让季隗做夫人,赵盾做你的继承人。”
听了这话,赵衰对赵姬不仅仅是感激,更是敬佩,这样无私无畏,光明磊落,这样的女德非常少有。然而他不能答应,这不仅仅是因为赵姬的父亲是文公,更重要的是赵姬的美德非常高贵。赵衰说:“夫人不要谦让了,夫人的道德高尚,这是别人比不了的。季隗已经接回,我和他们母子已经心满意足了。夫人再逊让就过了。”
赵姬说:“大夫先和季隗结婚,后和我结婚;他年纪大,我年纪小,理应他是正室,我是偏房。你如果不答应,我就只好回到我父亲的宫中了。”
赵衰实在没有办法,就把赵姬的话学给晋文公。晋文公说:“我的女儿能够如此谦让,周文王的王后妊太妃也比不过呀!”就宣季隗入朝,封季隗为赵府正室,立赵盾为嫡长子。季隗说啥也不领旨,文公就说这是赵姬的意思。季隗非常感激文公父女,事事尊重赵姬。赵盾也把赵姬当做母亲一般。后来赵姬生了三个儿子:赵同、赵括、赵婴,贤能都比不上赵盾。
晋文公在国内稳定下来,开始封赏功臣。大体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是跟随他流亡在外多年的同甘共苦的弟兄,封赏最高的是赵衰、狐偃,之后是狐毛、胥臣、魏犨、狐射姑、先轸、颠颉等人。第二等是主动为内应的大夫,封赏最高的是栾枝、卻溱,之后是士会、舟之侨、孙伯纠、祁满等。第三等是主动归降迎接文公的大夫,封赏最高的是卻步扬、韩简,之后是梁繇靡、家仆徒、卻乞、先蔑、屠击等。根据功劳大小,每人的奖赏都有区别。没有采邑的封给采邑,有采邑的适当增加,或者给钱。老国舅狐突支持儿子忠贞不二,含冤被害,在晋阳马鞍山建立一座庙宇供奉,后人把马鞍山叫做狐突山。
封赏名单张榜公布,并且注明“如果遗漏有功勋者可以申报补赏。”看到榜单,小臣壶叔找到文公说:“臣自从蒲城开始一直跟从主公,四处奔跑,鞍前马后,脚板都磨裂了。居住下来之后,侍候饮食,驾车喂马,从来没有离开过你的身边。这次主公欣赏却没有我,我是不是有什么罪过?”
文公说:“你来了这很好,我给你说明白一点。在我身边能够以仁德道义告诫我,使我宽广胸怀,看透事情,明白大道的人,给予一等奖;给我出主意,拿计策,使我在诸侯面前不受辱,这样的人给予二等奖;挺受弓矢,不避刀枪,用身体和敌人搏斗,保卫我的英雄,给予三等奖。所以说,一等奖奖赏的是贤德,二等奖奖赏的是智才,三等奖奖赏的是战功。象你们这些奔跑出力的也要奖赏,但是要在他们之后。把他们奖赏完了,就奖赏你们。”
壶叔听了佩服,不好意思地退下。文公接着打开府库,拿出金帛,对身边各种杂役人员,侍人一一奖赏。
文公行赏之后,大家都很满意,象狐偃、狐毛全家拼命追随重耳的都得到了足够的奖赏,非常高兴。其实重耳很粗心,忙蒙了。几天后,朝门上出现了一帘竹简,近臣取下来送给文公。文公接过来一看,上面写着:
“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饥昏迷,一蛇割股。龙已升云,四蛇入宇。一蛇无穴,独入山谷。”
文公看完大惊,一拍大腿:“哎呀,怎么忘了介子推!”马上派人去寻找,找到他原来的住所,两间茅草屋已经空空如也。文公亲自去询问左邻右舍,都说不知道介子推母子二人哪里去了。文公宣布:“有知道介子推下落的,寡人给他封官!”
一个名叫解张的人主动来见:“我也不想封什么官,我就是为介子推抱不平。朝门上的竹简不是介子推写的,是我写的,也是我去挂的。主公漏赏,介子推没有任何怨言,他看透了世事,一心成就自己的高德。”于是,解张就把自己知道的事情讲了一遍。
介子推是跟随重耳流亡的有德之士,十九年忠心耿耿,没有怨言,不抢功,不显德,却能补缺。重耳从秦国过黄河要扔东西的时候,狐偃谏言过头,把功劳邀在自己身上。介子推就不想与这样的人为伍。但是他又认为狐偃很有能力,对重耳忠心不二。重耳身边还有赵衰等贤人,用不着自己辅佐了,就开始靠边了。每次上朝之后马上回家伺候自己的老母亲,重耳第二次从秦国回来,他去上朝祝贺,感到政权已经稳定,就告病请假不再上朝,在家编织草鞋,奉养老母亲。晋文公身边从人很多,狐偃等人经常在身边,加上出了大事,惊魂未定,介子推不在身边也没在意,行赏时就把介子推漏掉了。邻居解张是个仗义之人,听说晋文公奖赏了所有的功臣,连仆人都有奖赏,可是独独没有介子推,心中愤愤不平。他特意去城门看了榜文,一看真的没有介子推的名字,又看到榜文末尾注明“如果遗漏有功勋者可以申报补赏。”就特地来到介子推家,说:“你跟谁主公逃亡多年吃尽了辛苦,现在成功了,应该得到重赏。主公可能把你漏掉,你应该去申报补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