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德刚这样的人在北美洲不少,华夏每次经历王朝更替的**之后,总是有一部分残余的忠于前朝的仁人志士拖家带口的逃离中原,或者在边缘地区隐名埋姓,或者远走他国,像越南,印度,文莱,后世的菲律宾,澳大利亚,以及周边的蒙古,俄罗斯等的各族人中,就有华夏每次朝代逃亡的华夏各族人口。
失败者逃亡他国,这是华夏每次王朝历史更替的时候的常事,而犯了事情的百姓逃亡他国也是常有的事情。
对王朝失望的读书人逃亡北美,这算是跑的最远的华夏人了。
然而他们大都都是带着仇恨和失望的情绪离开,从来没有像南洋的汉人那样带着华夏的文明离开,华夏文明是融合的文明,是内部斗争的文明,相当于是在一个规则之内的斗争,出了规则,他们就失去了自己最为引以为傲的资本,因此去了人家别的国家或者地方。
就连后世的华夏官府都说,你要听别人的话,不要惹是生非,不要给我们找麻烦,如果你给我们找麻烦,我们就在国内找你家人和亲戚的麻烦,回来以后找你的麻烦,总之,只允许在国内打斗,不允许出去打别人,别人打你的时候,把脸蛋送上去,如果不成,把财产送上去,再不成老婆送给别人,如果还不成,就像少帅东北说的,杀身成仁,挺身而死,为了不让小日本追究我的责任,你们大几十万人就死去吧。
总之华夏是一个内秀的民族。
张强需要他们用华夏的这种优点去腐蚀别人,他们完成的并不好,而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苦苦挣扎,此时就不讲究什么道德,不讲究什么礼仪之邦了,能活下来才行。
为了推行这种腐蚀政策,军情部不得不加大对各处人员的派遣,以前新式干部培训班的那些老学究不少人被派去了世界各地,也不要他们做什么,就去宣扬中国的儒家文化,让他们懂得礼义廉耻,懂得道理,懂得耍嘴皮子不干实事。
根据最新的统计,这样流散在外国的人口大概有百万之多,这是知道的,不知道的还有更多,隐名埋姓在华夏周边活下来的人不少有近千万,不过这千万人口很快随着华夏帝国一步步外扩,占领周边岛屿,驱逐了荷兰人,英国人,西班牙人,消灭了郑经,郑智,郑克爽,郑成功的郑家一系,以及杜歌叛军,东南亚各国,海外的各个土著部落和汉人逃亡部落村庄,这部分人不是又逃走了,就是被抓了。
变成了民夫,炮灰,或者被分化到华夏帝国近一两亿的人口当中了。
当然还有一部分有门路,去了印度,华夏帝国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对付英国人盘踞的印度,只能任由他们去了。
这些人渗透到印度多达几百个部落种族里面,艰难的生活着,差不多有三十多年了。
军情部启动腐蚀计划以后,有些人成功的被来这里假装做买卖的化妆为商人的华夏帝国军情部或者军情司的人网罗,成为华夏帝国的情报人员。
这些张强只是听了一下汇报,然后就不再管了,反正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成了,他也估计看不到了,他老了。
现在他关心的是华夏帝国的具体的发展,一些具体的事务,比如工部新报上来的新式水泥的发明和制造,效果不错。
相比以前的细沙,石灰,黏土加上各种配料制造的土法水泥,张强改造以后的利用黏土和石灰石煅烧,加上矿渣制造的改进水泥,新的水泥用各种矿物加上石膏,研磨精细,然后配比各种其他物料制造而成,相比以前的水泥只能砌墙或者在其他方面表现的不是很理想,新的水泥就像后世的水泥一样,分门别类,可以适应不同的要求。
快干,或者能承受更高的压力,比如现在要做的修葺堤坝,千里长的堤坝,需要砖头,石料,重要的是要水泥来把这些都粘结起来,制造成比较耐冲击力的大坝。
随着水泥的研究加深,使得水泥产量也提高了,使得水泥走入千家万户,对于百姓的民居和一些商业楼堂店馆的建设也有很大的好处。
这使得的道路有了水泥的模样,也有了石子的坚硬,虽然不是太美观,可走起大车来,平稳结实,还不咯脚,关键是加速了行人奔走在道路上的速度,远比土路要快很多,比土路要干净了很多,因为大明没有后世那种重达几十吨的汽车,即便有运输的马车,也绝对不会超过几吨的重量,这点重量对于这种低级的道路来说,绰绰有余,这就是张强带给这个时代的改变。
张强发现华夏帝国越来越有后世0世纪的0,50年代的模样了,三四层的小楼随处可见,即便是小县城,也总能见到那么一两栋,大城市更是普遍都是三四层的小楼,其中夹杂百分之二三十的六七层的捎给高一些的楼,修建的还是有中国文化性格的,飞檐,翘脚,琉璃瓦,红砖,青瓦,楼牌满地,亭阁期间。
更有甚者,一些好大喜功的商家修建了八层到十一层的高楼,使得华夏帝国看起来非常的时髦,不过相比欧洲的建筑物的风格别致,高大庄严,华夏帝国看起来还是有点小家子气,没有一丝的艺术感。
不过这已经很难得了,起码欧洲也只是一些高大的庙宇,神殿,教堂等建筑物,其他建筑物像是鸽子笼,外表好看,但大多数向城堡方向发展,看起来像是军事建筑物,不像民居,而华夏的特点就是民居比较多。
也许在老百姓心里,华夏帝国也是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强虽然放开了商业发展,但还是在某些方面压制着商人的发展,让老百姓和商人不至于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收入差距不是那么大,至少即便大一些,张强也尽量让帝国的民情部或者监察部给百姓一个其实大不了多少的错觉。
老百姓能住进新房子,他们即便是农村的房子也住着起码是两层农宅,即便很穷,华夏帝国也尽量满足他们,免费建造房屋给他们住,分给一些表现好的,立功多的农夫居住,哪怕农夫住进去以后,也是家徒四壁,但总是住上了房子,相比华夏帝国刚刚立国的时候,主动给百姓挖掘地窝子,让百姓有个住处,后来建设平房,让百姓能分到平房居住,这一次分的起码是二层青砖红瓦的新式住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