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洪和尚,俗姓喻,号觉范,筠州新昌人,十四岁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剃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后住金陵清凉寺。因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出狱后随叔叔彭几进京,游戏开封。
德洪和尚摇头道:“我哪有那个本事,是郭天信郭大人算出来的,郭大人说了,这样做全看在张相的为国之心,所以为了大宋愿意帮助张相辅佐圣上。”看张商英没有言语,德洪继续说:“张相不必担心,郭大人并不准备与您见面,只是真心为朝廷着想。以后张相若有差遣,小僧跑个腿传个话便是。”
李弥大看张商英依然沉默不语,脸上却无愠怒之意,就明白张商英亦欲借郭天信等人在皇上左右的游谈之助,适时插话道:“若真能如此,天下百姓幸也,德洪禅师可谓功德无量。”张商英点头道:“似矩所言不假,过些日子我去和智清方丈商量一下,重新给你办个度牒。”
德洪和尚听到张商英承诺,按不住心中喜悦,连连称谢;李弥大一旁取笑道:“师兄一旦再入佛门,就不会冷斋夜话,不知道宝相庄严下,还能不能写出几句好诗。”德洪和尚听了只能摇头,张商英忍住笑道:“德洪禅师,在你名扬四海前,先给老夫留一幅梅竹图,免得到时候求不到墨宝。”说完,张商英和李弥大哈哈大笑,德洪和尚只有苦笑。
张商英又说了给无缺上人写信的事情,李弥大是极力赞成,三人商量了一番措辞,张商英修书一封,安排人送去;吃完斋饭,已是掌灯时分,李弥大和德洪和尚告辞离去。第三天,德洪和尚又来,是和叔叔彭几一起过来的。彭几,字攀龙,新昌彭源村人,博通群书,尤工乐律,献书于朝廷而征为协律郎,生性豁达诙谐。
张商英原以为是为德洪恢复僧籍之事,不想彭几说起故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贫者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人之立志,全在自身,张相担系着大宋千万子民的安危,切不可独善其身啊。"
彭几一番话让张商英迈过了心里的最后一道坎,顿时轻松起来,玩笑道:“久闻彭先生生平五恨,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桔带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诗。没想到还有六恨,恨那些祸国殃民的人。”从此张商英外有时望,郭天信暗中助他于内朝,可谓炙手可热。
没多久,无缺上人的回信也到了,是由少林寺的抱吼禅师带来的,无缺上人在信中说了自己的观点,把儒、道、佛三教的关系概括为“三教一心,同途异辙”。张商英不由得点头赞许,问抱吼禅师:“寺中现在情况如何?”
抱吼禅师稽首道:“方丈说:‘听天由命,任命无为,应法行事,应理而动。’只要朝廷好,少林寺就好。”张商英沉吟片刻问:“方丈有何想法?”抱吼禅师忧心忡忡地说:“圣上这些年先后赦封了茅山、阁皂山、龙虎山,很可能不认可三辙同途,居士身在高位,还望能劝阻一二,让佛门有个回旋的余地。”
张商英点头道:“禅师回去请方丈放心,这本是无尽份内之事。”抱吼禅师长长地吁了口气说:“这样就好。本寺还出了几个不肖之徒,小僧出来就是寻找他们,希望能将他们劝回少林。”正说着,门子来报,刑部尚书徐铸求见,张商英看看抱吼,让请进来。果然,徐铸是为抱吼禅师而来。
徐铸看见抱吼禅师客气道:“少林若无大师,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抱吼禅师连说不敢,张商英却明白徐铸说的不是客套话,抱吼禅师是在无缺上人和武僧面前都能说得上话的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