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签订和平协议之前,明朝中央政府与中华军之间剩下的问题不多了,而辽东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
大明税收最主要的是田赋一块,至于海南与闽南泉漳两地,素来就不是什么财赋重地,整个海南岛上缴赋税每年最多不过十几万两银子,而且每隔十几年还得来一次黎民大叛乱;泉漳两府本来就是缺田地的山区,历来盛产海盗,禁海令后明朝政府在此也收不到多少财赋。于是,这两地全都被租借给了中华军“养兵防倭”。这两块地方,每年只需总计上缴租金十万两白银,而盛以弘等明朝官员还觉得是赚了便宜—要知道,本来这两地还有上千名官吏是需要大明政府养的,还要驻军剿匪,眼下这些开销都可以省下了。
辽东都司辖区则与江南或者海南岛、闽南等地不同,这是大明王朝京师的东北屏障。 辽东都司领二十五个卫,二个州。大明开国以来,辽东历来是军事重地,但也因为一直作为边防要地,却没有很好的开发,后世成为全国重工业之最的辽河平原地区,当时只是一片没有充分开发的农业区。历代以来辽东皆置郡县,而本朝太祖尽改置卫所,只有辽阳、开原设安乐、自在二州,军民皆属于卫所管辖,是典型的边防军管区。
原先的后金八旗兵在萨尔浒之战后,基本占据了辽河河套地区,明军控制区只剩狭长的辽西走廊及辽河西岸。
中华军在天启元年发动北征后金之战,经历赫图阿拉战役之后,后金八旗土崩瓦解。于是,中华军基本上接管控制了原先八旗兵占领的辽东地区。
嘉靖年间,辽东镇有屯田316万亩,屯田之外,又有民科田约300万亩。丰年时,辽东镇的粮食自给(兵饷与民食)有余,往往以商品粮的形式输入山东。全辽东镇每年额征税粮36.49万石,额草377.04万多斤,鱼税银635两。
“额草”,就是辽东千里芦苇荡的出产物。虽然这些赋税并不多,比不上江南一个富裕州府的出产,但是大明朝廷上下,包括此次和谈的钦差使节们,一直就坚持要收回辽东,不为赋税收入,只是为了军事地理、战略形势上的需要。
尹峰看重辽东,就是为了那里的铁和煤。眼下,在中西勘探专家努力下,已经在辽东东宁卫、辽中卫一带发现了不少的大型煤铁矿。虽然尹峰还不能肯定这些新发现的矿藏就是另一时空的鞍山、本溪,但是看着地图上的位置,应该就是在这一带。大量的前期开发工作已经开始,无数的女真战俘作为可消耗劳动力已经在东宁卫、辽中卫等地矿山中消耗掉了,现在正在征发朝鲜劳工、蒙古战俘。同时,第一批钢铁已经开始出炉……无论如何,尹峰是不会放弃这块地方的。
“命令,第六师在海南崖州集结,一个月之内集结完毕,然后由南洋舰队、台湾舰队协同提供船只,北援辽东。”
尹峰在中华军老营又发布了一条命令。本日值班的参谋军官俞咨镐一面书写命令,一面迟疑了一下,犹豫片刻还是发问了:“总统领,第六师去年为了平定南洋叛乱,部队分散在整个南洋各岛,远得距离海南岛有几千里路,全军得到命令后收拢集结,没有三个月是办不到的。”
尹峰看了一眼俞咨镐,笑了笑道:“没错,你说得对。这样,命令第六师部队集结崖州,这个不变。台湾舰队及海南各地招募海船先期到崖州集中,到达崖州的第六师部队只需达到团级规模,立刻随到随走,尽快北上。到达辽东后,第六师部队归属旅顺要塞区总管黄略上校指挥。”
俞咨镐心中还有疑问,但还是忍耐住了没有继续发问。
他一边书写军令,一边为第六师的弟兄们感叹。中华军步军六个师,只有第六师组建后一直没有固定的老营驻地,被当作机动部队忽南忽北地调兵,北上辽东与女真八旗交战,南下南洋平定土著叛乱,万里海疆万里路,第六师弟兄们大约是中华军各部队在行军状态中时间最长的部队了。
“黄略?”俞咨镐疑惑地转过头,偷偷看了一眼伏案疾书着什么的总统领尹峰。
黄略是中华军从建军开始就加入了的老人。他是晋江人,和中华公司原大董事黄逞(郑芝龙的舅舅,已被流放)是远亲,是尹峰当年带出巴里安的上千华人之一。第六师师长原先就是黄略,直到前年他才被调任旅顺要塞区总管。步军师长一级的老军头,在这一次授勋仪式上基本都被授予了将军级的军衔,只有黄略还是上校。
黄略的军衔不能升迁将军,这是不是受了黄逞家的影响?
俞咨镐忽地想到:黄略被调任旅顺守备,就是在中华军、中华公司内部大清洗之前。
俞咨镐投奔尹峰是在大清洗之前,但是在大清洗期间却是完全不受影响。虽然如此,看到连几位大董事都相继被抄家流放,当时的俞咨镐心中多少还是有点发慌。因此,在江南战役时期,俞咨镐就有点表现太过“积极”,亲自上阵与白杆兵拚刺刀,以致自己受了伤。
俞咨镐写完军令,想到了一个问题:黄略被调出野战部队,难道是为了大清洗做准备?再联想到郑芝龙及郑芝虎等人在大清洗前两年,都被远调到偏远的锡兰岛及松花江,这么说来,尹峰并不是因为“新军”购买西洋大炮事件而开始清洗内部的,实际上早就打算对内部搞一次清洗,韩平父子、黄逞等人勾结大明朝廷之事,只是大清洗的理由而已。
俞咨镐想到此处,赶紧掐断自己的思路,暗地里叹息一声,然后以恭敬的态度双手将军令递交给尹峰审核盖印。
……
当日晚间,俞咨皋疲惫地骑着马回到自己家中,一名身材婀娜的少妇在内屋门口迎候:“将军辛苦了,晚饭已经好了。”
这为少妇就是俞咨皋从杭州西湖上带走的船娘施丽,如今是俞咨皋的小妾。俞咨皋今年四十多岁了,在大明官场上几经波折,不得不投奔到海寇军中,早已没了当年雄心壮志。如今在中华军中兢兢业业干事,只是想要保住全家老小的稳定生活。他在大明军队体系中干到了副总兵的位置,如今到了中华军中以中校军衔任职老营参谋部,他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
泉州北郊濠市濠格头村老家还有俞咨皋的妻儿。因为俞咨皋操练的新军叛乱,其人已被朝廷问罪通缉,其家族为了不被他牵连,已经由族长出面,将俞咨皋一家分产别居,算是把俞咨皋家踢出家族谱系,另立支族了。
他是俞大猷的老生儿子,父母一辈早就没了,因此他家在宗族之中并无地位,只是由于原先俞咨皋担任了朝廷高官,宗族中人才对他另眼相待。
好在泉州是在中华军占领下,俞氏家族也不敢真的把俞咨皋家里的妻儿赶出门。同样的,看在俞咨皋面子上,泉州守备王朔望在强行推广“士绅一体纳粮”时,也没有对坚持不合作态度的俞氏家族采取什么行动。
“阿丽,近日里军务繁忙……下次我回家晚了,你就先吃吧。”俞咨皋接过施丽递来的毛巾,擦了一把汗。
施丽服侍他脱下外衣,小声地说:“老爷,泉州老家的二太爷派人来了。”
“二太爷?他派人来做啥?是何人来了?”
“不晓得是谁,来者五十多岁了,比老爷年纪还大,却管您叫三叔。”施丽笑了笑道:“他一口的泉州土话,我费了好大劲才听明白。”
俞咨皋皱起眉头:“我知道了,此人应该是俞明远,我二堂兄的小儿子。”
“族长家的小儿子?是来让您认祖归宗?”
俞咨皋摇头冷笑道:“呵呵,把我家赶出宗族分家析产才两年,如今又打算干什么?此人现在何处?”
“他说今晚住南城馆驿,明日再来拜访您。”
“明日再来,你就说我这些天军务忙,三日后才是休沐日,到时再来说话。”
……
三日后,俞咨皋见到了那位年纪比他还大十余岁的侄儿。两人正儿八经地以叔侄关系见礼,俞咨皋让这位侄儿入座。
俞明远是典型的乡下土财主模样,不但衣服华丽,还在腰间挂了镀金荷包。他一早就急冲冲到俞家,一落座就急急忙忙地说:“三叔,如今族中有事,你一定要帮忙的。”
俞咨皋不紧不慢地说:“我家已经另立支族,不算你们俞家一族的了吧?”
俞明远脸色不变:“我等毕竟同出一族,眼下大家也共住一村。这海寇、哦哦,中华军要入村推行士绅一体纳粮之政,还要重新丈量土地,这几百年的规矩,怎么能说变就变?三叔啊……”
俞咨皋早就想着这家族中来人所为何事,此时果不出所料,很不耐烦地挥挥手道:“侄儿所言之事,我早已晓得。船主大王施政为民,即使是士绅一体纳粮,税率不过十取一,而且摊丁入亩,不计人头税,比之大明的规矩,已经是少很多了。”
“可我家有三个秀才一个举人,按规矩是免征田赋的……”
“你那是哪家的规矩?”俞咨皋截断他的话,厉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