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两座山头用了两个多小时,山上完全没有路,哈西带着他们从直线最近的路线爬山涉水。中午时分,已经到了学校对面的山坡。学校就在眼前,三个人突然都觉得疲惫不堪了。东方铭让他们在树荫下休息,从挎包里掏出大饼给每人两张,先吃饱喝足再到学校去。
学校坐落在山腰相对开阔的平地上,树木掩映下只能看见光秃秃的旗杆和半间低矮的土屋。东方铭一行人沿着山腰一条小溪迤逦来到学校的旗杆下面,学校由三间土屋和一个小坝子构成。一间土屋已经垮塌,只剩下半截被雨水泡涨的土墙。另外两间也破旧不堪,屋顶的板瓦已经破碎,露着几个窟窿,土墙大部分已经被雨水泡胀了,再有一场暴雨肯定会全部垮塌。小坝子里面长满了野草,嫩嫩的被牛羊啃得只剩下半截草根了。坝子中间铺着两床篾席,上面晒着玉米捧子。一个裹着头巾的老人靠着土墙坐着,不时抱着酒瓶往嘴里倒几口酒。
哈西指着还未垮塌的两间土屋说这是教室,已经坍塌的那间是伙房和寝室。教室的门板已经不见了,里面只剩下几张石桌和石凳,墙上还依稀看得出来曾经贴着的红花和表扬栏目,还有一张用彝文和汉字写的作文。
东方铭仔细看着那张作文纸,是一个叫吉目曲喜正的学生写的《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能制造出许许多多的小飞机,每天开着它上学,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新鲜的蔬菜和猪肉,我还要开着它…”。一篇小作文纸用两种文字只能写这几句话,其余的部分已经找不到了。
一阵风吹来,屋顶上掉下一块石子,砸在石桌上,蹦跳一下又落到东方铭的脚边。东方铭担心土屋会被风吹塌,连忙带着两个孩子跳到屋外的坝子里。看样子,这所学校应该很久没人上课了,那个披着白毡的女教师到哪里去了呢?东方铭摸摸口袋,还剩下一个大饼,他掏出来交给阿华,叫他向墙根下喝酒的老人了解一下情况。
阿华把大饼递给老人,老人皱成核桃壳似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连忙把酒瓶递过来请他们喝酒。阿华摆摆手把酒瓶推回老人嘴边,和老人攀谈起来。老人说他家就在后面山林里,对学校的一切情况他都了如指掌。
这片大山方圆百里没有学校,那年四川省委书记来凉山调研,看到许多彝族人宁愿苦熬也不愿苦干,非常震撼。他意识到只靠国家救济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加强教育才能改变彝族人的思想意识,于是他责令自治州政府在大山里一定要创造条件多办几所学校。
这所学校就是那时候办起来的,校舍修好后,先后来了几批老师,但不到一周都不辞而别了。后来,山背后一个叫阿薇的女孩初中毕业后和父母一起来到这里,父母在周围开荒种地,兼管学校后勤和安全。阿薇一个人给孩子们上课,人数多的时候有四五十个学生,分别在两间教室里上课。少的时候一二十个孩子,就在一间教室里上课。
只有一个教师,阿薇就采用复式教学法,轮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她让大孩子带动和帮助小孩子的办法,充分发挥大家的力量,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除了文化课,她还给他们上音乐和体育课。一天到晚,她就和孩子们呆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玩耍,一起睡觉。
山上没有电,晚上她就把寄宿的孩子带到小坝子里,在月光下给他们讲故事,背课文,教他们唱歌跳舞。有时候升起一堆篝火,附近的山民们就会赶来和孩子们一起载歌载舞,阿薇老师就用口琴给他们伴奏,往往要玩到很晚才结束。
阿薇老师和孩子们给这一片寂廖的山地带来了欢乐和生气。山民们很喜欢阿薇,不管有无孩子在这里读书,他们都会悄悄地把腊肉、蔬菜、水果放在教室门口。有什么大凡小事,总要邀请阿薇一家到家里作客。
阿薇年纪不大,刚来时还不满十六岁,她把孩子们当着自己的弟弟妹妹。为他们洗脸梳头、为他们缝补衣裳、为他们补习功课。当地政府每个月拨给学校六百元经费,包括老师的工资,阿薇几乎全部用在学生身上。给寒冷的孩子买衣买鞋,给生病的孩子看病买药,给破旧的校舍添砖加瓦,都是用这笔钱支付。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吃两次肉,也是她自己工资里面挤出来的钱。父母地里的水果蔬菜,玉米土豆,一家人都和学生分享。(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