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97章 宫廷服饰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清朝后宫服饰种类多达上百种,这是由清朝前庭官员的品级和后宫妃嫔服饰要求来决定的。

大清立国后,自然有专人在开始按照皇室的规定,制作清朝前朝和后宫的各种人等的四季、礼仪服饰。

宫廷中上至皇太后,下至皇贵妃的正式官样服装都各有讲究。

其朝服、朝褂的具体规定,和服饰一起配套的各种珠宝饰物,在《大清会典》图卷中和《大清通礼》卷中都有记载。

皇太后和皇后的冬朝冠为熏貂。

上缀朱纬,顶三层。饰有珍珠、金凤、宝石、珊珊等饰物,冠后有护领,垂明黄带;夏朝冠为青绒。

皇太后和皇后的金约(用金做成的饰物),上缀青金石、绿松石、珍珠、珊瑚等为垂褂物。

皇太后和皇后的耳饰左右各三,由金龙衔一等珠。

皇贵妃和贵妃的耳饰,宫中贵人的耳朵各扎有三个孔,均是配戴三副耳坠。只是珠宝等级,会逐步下一品级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的朝褂,用石青色片金缘,以立龙、正龙和万福万寿为绣衣图案。

领后垂明黄绦,饰以珠宝;也有以正龙、行龙或立龙和八宝平水为图案绣文。

皇太后和皇后、皇贵妃的冬朝袍用明黄色、披领和袖均用石青,肩的上下均加缘,并有金龙、行龙、正龙以及八宝平水等图案绣文。皇太后和皇后的领约,以缕金铸之,以珍珠、绿松石、珊珊为饰。

皇太后和皇后着朝服时,胸前挂有三盘朝珠。

着吉服挂一盘朝珠,均为珍珠和珊瑚珠等高档饰物。

皇贵妃、贵妃和妃的朝珠,是用密珀(蜜蜡珠子和其余玛瑙等宝石)为饰。

这种朝珠共计一百零八颗,分四部分,以三颗大珠间隔,每个部分二十七颗。

皇太后、皇后和皇贵妃配有绿色采,绦用明黄色,绣文为五谷丰登。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和嫔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龙缘,红织金寿字缎和石青行龙庄缎;夏朝裙用缎纱,图案与冬裙相同。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

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

其基本款式是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

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三部分组成;下裳与上衣相接处有襞积,其右侧有正方形的衽,腰间有腰帏。

而披须(又名披肩、扇肩)、马蹄袖(又名箭袖)是清代朝服的显著特色。(参考《甄传》《如懿传》里面皇帝皇后,嫔妃的朝服)

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

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蓝色,朝日用红色,夏朝服常雩(求雨),祭祀时用蓝色,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

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

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

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御用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盛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

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

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

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

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

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

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

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

在看凤袍,系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

整件服装在鲜艳的蓝色缎地上,绣八只彩凤,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

牡丹的颜色处理得净穆而素雅,色彩变化惟妙,具有传统的山水画特点。

与此相反,凤的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比度极为强烈,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

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

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俗称的三眼花翎,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

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服饰文化,也是满清一种很独特的家族式文化。

影响所及,其它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

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

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氅衣为清代的妇女服饰,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

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

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

其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

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

-

清代一般的军士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

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

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

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

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

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

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

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制成。

此服供大阅兵时穿用,平时收藏起来。

清代除满八旗外,在蒙古设蒙古八旗,在汉族设汉八旗(汉八旗),参加大阅兵的实为二十四旗。

清代的女装,在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

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

到晚清时,都市的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

-

其后的旗人衣装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未嫁女垂辫,满女不缠足不着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从《大清会典》和《大清通礼》的记载中可知,妇女日常用衣有严格规定,并受法律限制。

当然由于它不受品级约束,因此相比之下服式种类较多。

服用也随意得多。只是对奴仆、优伶、皂隶限制不得使用丝、绢、纱、绫、缎、和罗等档次较高的原料制衣,也不得使用细皮、细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不得随便使用珠、翠、金、银、宝石等贵重的装饰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茧、貉皮和羊皮等较粗质地的低级原料。

在帝制统治时期,人们的衣妆不轻易改变,至于“奇装异服”就更不允许存在了。

此外大清的服装还分吉服和丧服两类。

宫廷中的吉服有如下规定:皇太后、皇后、皇贵妃和贵妃的吉服冠采用熏貂并缀朱纬(一种图案);龙褂色为石青有绣文;龙袍色用明黄,皇子福晋、亲王福晋的吉服冠用熏貂,顶用红宝石。皇子福晋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绣文;皇子福晋蟒袍用香色,通绣九蟒五爪;文武官一品至九品的夫人所着补服随夫品级,补子的形制为方,清末品官的命妇有用圆形补底。

一品文官绣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八品绣鹌鹑;九品及未入流的绣练鹊。武官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同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无品级的夫人用天青色大褂。

不用补子,红裙,衣袖口边镶绣可随意。而妾只能用粉红色和淡蓝色。

清代命妇的凤冠,霞帔、蟒袄没有规定。

清朝命妇的各种品级均以绣蟒为装饰。这一点与明代有些不同,明代命妇大衫不绣蟒,而只绣雉(瞿)、孔雀、鸳鸯和练鹊。

自古以来,丧服也被列为礼服之类。

丧服可分两部分:一种是后辈人为长者预制的“寿衣”,一种是在丧礼上人们的着装。

官者服用“寿衣”是按品级穿戴,平民妇女则用元青或蓝色大褂。

出席葬礼者要按照月份分别服生麻布、熟麻布、粗白布、细白布、麻冠、麻履、草履、素履等丧服。在着丧服期间女人不得戴有色鲜花,不可涂抹脂粉,也不得穿丝绸衣服,不得使用鲜艳色彩,只准采用白、灰、黑、蓝几色。

这些是丧礼的一般规定,根据地区习惯还另有不同。南方比较遵守古礼,比如女人用粗衣时边缘不缝,腰下系麻裙,头上用一条麻布缝缀一侧,呈风帽形状,戴帽后布的两端一边长一边稍短;北方则将白布纽结包在头上,在不缀边线的粗衣下面用白布包鞋,留有鞋跟,父辈留黑色跟,祖辈留红鞋跟。

当时在各种民族文化的管理上,我们通过历史遗留,文物、文献的记载和考古的发现。也能证实大清是一个很看重穿的王朝。(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我只有两千五百岁终末忍界玄尘道途盖世双谐五胡之血时代反叛的大魔王你老婆掉了信息全知者奸夫是皇帝绝对一番
相邻小说
十三爷的嫡福晋逃跑娇妻:首席买定不离手侧福晋不悠闲福妻天降:捡个相公宠上天开挂花钱玩转世界蛮族之崛起物理学家的春天[武侠+历史]轮回蛮族简史那些事儿地球攻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