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不适应宫中奢侈的生活,艰苦生活已经过了近一辈子了,很多生活习惯已很难改变了,当然,作为皇上,他在朝上的形象肯定要改变,他尽力地去适应,每天忙碌于理政,批文很多,于是他下诏:“主上处理文案很多,众官奏议,宜清晰明审。奏章总称叁详,文字要简洁。提意见,应指名道姓;意见不一,可照旧上书。”,他还时常驾临延贤堂亲听诉讼,处理百姓日常案件。
一天疲劳下来,回到住处,他还是按照以前的生活方式来过,脱去皇袍穿上便服,如同普通百姓,常常拖着连齿木屐,在神虎门散步,左右从者不过十余人。他的儿子早晨向他请安,也不拘于札,常穿着平常衣服。
有一次,刘裕下朝后,很是思念老友徐羡之,当时徐羡之住在西州,他没有宣诏让徐羡之来,而是步行出西掖门,侍卫一路小跑连忙追随,可刘裕此时已出了西明门,独自来到了徐羡之府上。
事情再忙,公务再多,有一点,刘裕是不会改变,就是每天都要去向他继母萧太后请安,抽空与她拉一会家常,萧太后多次劝说,现在你是皇上了,工作十分繁忙,我现在有这么多宫女照应着,生活得很好,你就不必每天来。可刘裕一天都没忘过。
过去,由于老来得子,家中对几个儿子十分宠爱,尤其是长子刘义符,刘裕本人因为长期忙于战事,很少顾及子女的教育,在这次北伐过程中,原本想带几个儿子锻炼锻炼,但儿子不争气,当上皇上后的刘裕,立长子刘义符为皇太子,并让檀道济为太傅,为的是让太子去北府军那里锻炼锻炼,将来好承继大位。
另任命向弥为太子左卫率,加散骑常侍。檀道济衔命教他功夫,教他做人道理,可是,这太子太贪玩,檀道济的话很少听进去的,有次檀道济带领太子义符从建康来到到彭城,准备赶赴前线视察边防情况。
听说要路过金乡(檀道济祖籍),太子忽然心血来潮要去看看檀道济宋武帝檀斌当年打游击战的地方,檀道济拗不过,但考虑到太子若去,兴师动众,布行宫,摆宴筵,花费钱财,连累了地方官员及黎民百姓,于是随机应变,绕道而行,太子来到到军营之后,因受不了军旅的艰苦生活,不几天便又回到了京城。
刘裕还请隐居乡下的陶渊明出山,出任太子舍人,辅导太子的学习,但遭到陶渊明的谢绝。后改请当时的诗坛上声望很高的颜延之出任太子舍人。
颜延之,琅邪临沂人,少时家景贫穷,只能居陋室,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与谢灵运并称“颜谢”,年三十五还未婚娶。
颜延之和陶渊明私交甚笃。在后来,颜延之出任始安太守时,路经浔阳,又与陶渊明在一起饮酒,临行并以两万钱相赠。太子刘义符从小就不喜欢学习,对颜延之的施教不适应。而二子刘义真却喜爱文学,不久就与颜延之、谢灵云交好异常。
停止了战争,同时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施政,百姓大大的减轻了负担,社会风气也开始好转,在刘裕大力倡导发展农业生产的主流下,国内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百姓们纷纷歌颂新皇上的好,在京口黄鸽山下,百姓们正在田野里农耕,几个人在劳作过后休息,叙起往事,聊述及到刘寄奴年少时在此地农耕的情景,当时此地位于山坡,山中缺水,是刘裕发现了这口“寄奴”泉,并在此开垦荒地,据说当时他农耕累了,休息时,常有黄鹤飞来伴随他飞舞,有次竟然有一只鹤就在他头顶上盘旋常久不舍离去。现在看来,皇上还真不是一个凡人,果真是个真命天子。
不久,刘裕在黄鸽山上有黄鹤伴舞、竹林寺内光芒万丈等种种传说在京口流传开来,并传到皇宫。有臣告知皇上,并问这事是不是真的,刘裕不回应,则是下诏,把京口的竹林寺改为鹤林寺,黄鸽山改为黄鹤山,以示黄鹤吉祥。
刘裕发展农业的的措施很快得到回报,当年农业收成大好。刘裕为了平衡百姓官员的利益,又下诏:“百官俸禄微薄,不如耕夫。虽然国家储蓄不多,但公私都要周济。俸禄比过去减半的,可恢复照旧。六军的俸禄基本适宜,不在此之列。其他官员,俸禄一向较少,也可酌情增加。”但对那些贪官污吏,却坚决严惩,决不留情,广州剌史褚叔度,广营贿货,家财丰积,下令免官,并禁锢终身,家产罚没冲公。
刘裕因家境贫寒,书读的少,治理天下时常感到能力不足,力不从心,压力很大,故他特别重视教育,下诏:“古人建国治国,教育为先,弘扬正气训导世人,莫不依靠教育;启蒙开智,亦从教育开始。因此从古至今,盛世帝王莫不尊重学术,修建学校。昔日动荡,戎马倥偬,旌旗漫卷,无暇顾及。导致学校荒废,讲诵之声不闻,训导教化之风,几乎荡然无存。青年人胡作非为,老年人私下叹息。就像《国风》思念过去,《小雅》怀念古远。今天下太平,有识之士,盼望早日重建学校。宜延请贵族之后,奖励启蒙教育,选拔儒官,重振国学。主管人要参照过去的办法,即时实施。”
于是,各地兴建学校,学子得到了学习的机会,举办乡试,刘裕还要求各郡推荐秀才,但很快发现推荐过来的秀才,其孝廉水平都不合要求,宋武帝亲自驾幸延贤堂策试各州郡秀才、孝廉。扬州秀才顾练、豫州秀才殷朗的对答,令皇上十分满意,二人都封为著作佐郎,并给他们俸禄二千石,外加公田一顷。
深为刘裕喜欢的爱将沈林子,因母亲去世而离职,送母还葬吴兴。下葬后刘裕曾下诏要沈林子不服丧期,复任辅国将军,但沈林子坚决辞让。看到沈林子如此孝心,刘裕于是退一步,让他于朔望日不用还朝,而军国大事,手下大臣都去咨询他。在当时,当政的领军将军谢晦患病或有家事时,刘裕都会由沈林子代摄其职,可见刘裕对沈林子的宠爱如同养子。
元熙三年,七月二十三日,发生地震,百姓惊慌失措,纷纷来到寺庙祷告,乞求上帝保平安。八月,刘裕的少旧向弥因病重而去,带给刘裕无限的回忆及伤感,回想起来,那些当初跟随他一起京口起义,出生入死反楚复晋的弟兄们,历历在目,现在少旧向弥也离他而去,不久前檀韶也在京口老家过世了。刘裕着实感到,自己老了,也该考虑考虑后事了。
刘裕感觉到自己的时日无多,自己那些还不成熟的小儿们怎么办?晋朝的司马皇族是否还会卷土重来?那样的话后果就不堪设想。过去王恭全家满门抄斩的惨景,浮眼在刘裕的脑海中,不禁让刘裕吓出一身冷汗,思前想后,刘裕决定为了儿孙及家族的安全,必须除去零陵王司*,才能去除自己的掉心头大患。
刘裕叫来亲信张邵的哥哥琅邪郎中令张伟,许下好处后,把准备好的一瓦罐毒酒交给前琅邪郎中令张伟,让他毒死东晋废帝、现为零陵王的司*,张伟走在路上,叹息说:“毒杀君王而求自己活命,不如一死”,于是就在路上自饮而亡。
再说,零陵王司*自从逊位以后,总担心自己会被暗害,就和褚妃住在同一个房间里,每天自己做饭,这段时间不知怎么,司*眼皮直跳,总感觉到有事要发生似的,他嘱咐褚妃,不要吃皇宫送来的东西,他的女儿海盐公主、太子妃司马茂英也提醒他,注意安全。
于是,他们在床前煮饭烧汤,饮食等所需用的都由褚妃亲手操办,因此刘裕派去的人一直没找到下手的机会。于是刘裕又想到了太常褚秀之和侍中褚淡之。
这两个人都是恭帝褚妃的哥哥,到了九月,褚淡之去探望妹妹褚妃,褚妃出来到另一间房子与二兄相见。伏兵翻墙而入,把毒药递给零陵王司*。
司*不肯饮服,说:“佛教的教义,自杀而死的,再世投胎时,将不能得到人身。”士卒一拥而上,用被蒙住司*的头,将他闷死。
刘裕率领文武百官亲临朝堂哭泣哀悼三天,并将晋恭帝司*安葬于冲平陵,宋武帝亲自率领文武百官护送灵柩。
元熙四年,刚过完热闹的春节,宋武帝刘裕的身体就每况愈下。时值刘裕身边的红人,领军将军谢晦因看不惯太子的放纵,对刘裕谏议说:“陛下年事已高,应考虑如何使大业万世长存,帝位至关重要,不能交给没有才能的人。”刘裕也看到刘义符的许多缺点,也感觉到了不是一个合适之才,正在考虑此事呢,便问道:“你看庐陵王刘义真如何?”谢晦说:“且容我观察观察!”出宫后即去拜访庐陵王刘义真。
谢晦来到刘义真府上,刘义真盛情款待了谢晦,刘义真想巴结父皇身边的这个红人,在谢晦面前话语滔滔不绝,一心想与谢晦长谈,可谢晦支吾其辞,不愿答话。刘义真的过份热心反而让谢晦感觉出刘义真轻佻,不稳重。
回宫后,谢晦对刘裕说:“德行低于才能,不是人主呵。”听了谢晦的谏议,随后,刘裕命刘义真出任都督南豫、豫、雍、司、秦、并六州诸军事及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豫州刺史,调出京城。
刘裕共有7个儿子,唯有刘义符、刘义真、刘义隆年龄稍大些,其余四个儿子年龄尚小,其三子刘义隆长相一般,体弱多病,但他刻苦学习,知书达理。可刘裕就一直不喜欢他,继位之事更是没考虑过给他,既然没有合适人选,刘裕只好把这事搁下来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