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二百四十章 第一手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当桑哥赶到皇宫时,他发现以前闭门思过的安童竟然也在这里,这让他微微一怔。

在参拜完大汗后,他立刻就又向安童一合十,恭声言道:“小僧见过丞相。”

安童只微微颔了一下首,并没有言语,但桑哥的神态上却始终保持着恭谨。

以桑哥之强横,除了帝国的大汗,北元官员中真正令他忌惮的,过去只有两人:一个是真金,另一人则是安童。因为他也很清楚,安童虽然在身份和地位上不比真金,但他的身后同样有着蒙古重臣和儒门双重势力的支撑,更何况他还属于皇亲贵戚。

他通过卢世荣之事还知道,安童当初本不愿意为相,可大汗根本不管,仍然让他坐在这个位子上,由此可以看出大汗对他的看重。这就让他于安童面前,无论是态度、还是行为上,均十分小心。

而安童原先对桑哥并不算太了解,他第一次为相时,桑哥不过就是当时胆巴国师的弟子,并不显露头角。另外,由于被扣押,他实际上又离开了朝廷很多年,所以,后面朝中发生的事、以及涉及到的人,他也不可能全知道。

安童注意到桑哥主要是因卢世荣,卢世荣能入朝为官,桑哥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也是朝中很多人都知道的。

安童对卢世荣的态度,从开始的“有点道理”到最后的反对,自然有对卢世荣起用阿合马党羽的反感,而更多的,则是来自于儒臣的观点。

因为在“有见识”的儒臣眼中,卢世荣的“不取之于民,而为朝廷增收”论调,简直与当年王安石的“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一模一样。但这种观点却被儒臣们嗤之以鼻。

同样是在当年,司马光当着王安石的面,就已表达了儒生们的看法。

“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从真金对卢世荣的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儒臣的“与民争利”观念对他所造成的影响。

所以,无论是真金,还是安童,均在事实上接受了卢世荣是“祸国殃民、紊乱朝政之辈”的认识。

卢世荣是桑哥介绍来的,只要稍加了解就不难知道,他这个人同样喜欢“逐利”。安童自然就对他不喜,而且还很有警觉。

圣人有云: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安童必然会与这样的人拉开距离。

这俩人见面后的表现,其实很简单,一个有些冷、一个表现的热,总之,别扭。

可忽必烈却仿佛对此视而不见,他拿起一份奏章言道:“今日找二位爱卿前来,朕要讲的是关于中书之事。”

由于内心里有急迫感,忽必烈在平叛之前,实际上已全面着手整顿朝廷的财政管理,这主要表现在他对朝廷体制进行了大的改动。

以老忽的这一把年纪,叶李当初所提之策背后的原因,他是绝对明白的。但为了达到强化朝廷财政管理的目的,他没有顾忌,却在此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改行中书省为行尚书省,六部为尚书六部。”

也就是将各地达到行省、以及朝廷的六部归尚书省管辖,桑哥更被他任命为朝廷的平章政事。

而桑哥上任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大汗御驾亲征前,请旨“检核中书省钱粮之事”。

桑哥如此行径,一是有卢世荣和叶李的看法在先;二是他充分汲取了卢世荣过于缓慢的教训,务求尽可能的早见成效,以堵住众人的嘴。可他更知道,他需要先在朝廷的众人面前立威。

忽必烈听了他的请求,先大有深意地看了他一眼,随即言道:“此事汝固当放手为之。”

如果桑哥先搬出其它举措,也许老忽还需要考虑一下,但对于这个请求,他实在是太明白其背后的用意了。因为你无论是讲“检核”,还是所谓的“理算”,它们在这位老人的心目中,不过就是另外两个字,“钩考”。

“钩考局事件”在他的一生中,是如此的重要,就如同岩石上留下的一个深深印记,随着岁月的风化,即使它变淡了,依然有着清晰的痕迹。

真正云消雾散的,是他当年的怨恨,因为在他登上帝国的顶峰之后,他已经、或者说早就清醒地认识到,仅从做法的本身讲,这并非没有必要。

更何况这个老人以七十多岁的高龄亲临前方平叛之前,如此授权给桑哥,实际上也是他太需要有人来帮他解决帝国的一些问题。

得到了授权的桑哥,的确没让老忽失望,很快就表现出了他的魄力和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世上有一类人常会令有些人不安,那就是做事认真的人;而他们中间最令人可怕的,是既较真、而又真有本事之人。

桑哥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圣僧”在校检了中书省过去经手的钱粮之后,结果被他查出在帐目上“亏欠钞四千七百七十锭、昏钞一千三百四十五锭。”

所谓的“昏钞”,就是我们后世所讲的残损纸币。按朝廷的惯例,一旦发现,它要在官员的监督之下,予以销毁,然后以新代旧。元代为这个“昏钞”曾定有二十五种样式。

桑哥发现的问题、以及所涉及的数额,其实在朝廷的钱粮往来中,只能称之为微不足道。但能从中书省所经手的繁杂项目中找出来,这足已证明了他的认真。

中书省的官员、同样为平章政事的麦术丁,震惊于桑哥的细致,立刻就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但另一位参政杨居宽则辩称:他负责的是官员选拔,钱粮之事不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这就捅了马蜂窝。

以桑哥之横,当年朝廷的重臣、西域之人和礼霍孙他都敢拉过来殴打,你一个汉人他又岂会客气?再加上手中又握有忽必烈授予的大权,他当场“令左右拳其面,因问曰:‘既典选事,果无黜陟失当者乎?’”

桑哥不仅直接让手下练了拳击,而且就像他以前做事的路子,边“拳击”还边教训杨居宽:“既然你管的是选官,难道就没有官员选拔不当的过失吗?”

打人之后,这不算完,他又直接派人将此事的前前后后全报给了这时候仍在在前方的大汗。而忽必烈给他的回复则是:“彻查。”

老忽自卢世荣的事情后,其实早就对中书省的官员不满,现在有了这个由头,他一回到大都,立刻就召来了安童和桑哥。

他的眼中露出了寒意:“既然中书之人敢于欺朕在前,朕就不能不严惩。但朕命你们一起去再度审讯,务必给朕查实,莫让此等狡诈之徒,以后再以受胁被诬为辞。”

桑哥心中暗喜,他立刻回道:“臣遵旨。”

安童则内心里剧震,他明白,朝廷中又将有一场风暴了。

“臣身为丞相,中书之事,罪责不免,请大汗予以责罚。”

忽必烈却冷冷地说道:“丞相前段时间在闭门思过,怕是也没必要事事均往自己身上揽吧?”

安童身子一颤,他知道他的大汗仍然记着“往事”。

他的身子深深地躬了下去:“臣实有过,内心难以自安。”

帝国大汗的声音愈加森冷:“丞相莫非想要朕改旨?”

安童拜倒:“臣不敢。”

当桑哥离开皇宫之时,他的内心颇有点失望,因为中书省出了事,身为丞相的安童在事实上是脱不了干系的。在他看来,这也许是打击这个自己非常忌惮之人的最好时机。他首先从中书下手,立威是其一,但看看能不能再度找到安童的过失,以求最终搬掉这个自己最大的威胁,也是其目的。

但忽必烈是不会如他所想的,因为此时的他不仅要考虑到朝廷架构大致的稳定,同时在平定乃颜的叛乱后,还需要有人出面代表朝廷来安抚辽东等地的诸王。而放眼朝廷,此时最适合担当此任的,只有安童,这就是他把闭门思过的安童再度召出的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说,平叛之后的草原诸部落均有些不安,如果他此刻又将蒙古重臣安童也处置,这必将加剧草原上人心的动荡。所以老忽根本就没考虑过处理安童,相反,他还要对他委以一些安抚的重任。

但安童并不能理解帝国大汗的用意,因为忽必烈在朝廷实施的举措,也不能不让他有想法。

在元朝的体制中,名义上朝廷的最高行政长官是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但能担任的人极少,依《元史》所载,从忽必烈开始,只曾有三位皇子任过该职,真金就是其中之一。故此,朝廷真正的行政长官是左、右丞相。而蒙古的习俗崇右,右丞相地位实际在左丞相之上。丞相之下是平章政事,它也算是丞相的副手,再下面,就是左、右丞。

当年安童就被忽必烈任命为右丞相,卢世荣为右丞。

现在,桑哥直接就被大汗任命为平章政事,这实际上已经反映了他对桑哥的重视。

在安童看来,桑哥的任命、尚书省的恢复,以及它的权力强化,显然都是为了架空自己,那么,自己还不如主动让位,更何况自己与大汗已经有了隔阂。所以在桑哥走后,他再度提出了辞去相位的请求。

“臣尸位素餐,实无德无才居此相位,恳请大汗许臣让贤。”

也只有在仅为他们两人的情况下,老忽无论是语调、还是脸色,才变得有些柔和。他听了安童的请求后,淡淡地说道:“安童,朕既没准备拿掉你的丞相,也不会做此打算,此事休要再提。”

忽必烈是从整个朝廷的角度来考虑事情的,但从某种角度上说,这却也是对安童的一种折磨。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终末忍界玄尘道途反叛的大魔王奸夫是皇帝盖世双谐五胡之血时代绝对一番我只有两千五百岁信息全知者你老婆掉了
相邻小说
妖灵店铺权力代言人权力暗战:征途网游之我意纵横伪灵传西南崛起旷世奇才入仕奇才冰山总裁的小白脸亲爱的,军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