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下邽人。他自小聪明,生下来刚六七个月,就能辨“之”“无”两个字,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他的一生一共写了二千八百多首诗。
大概在他十五六岁那年,他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让他到京城长安去见世面,结交名人。当时,长安有一个文学家顾况,很有点才气,但是脾气高傲,白居易听到顾况的名气,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顾况看了白居易的诗稿后,十分欣赏白居易的诗才,打那次见面以后,逢人就夸说白家的孩子怎么了不起。一传十,十传百,白居易也就在长安出了名。
唐宪宗即位以后,听说了白居易的名气,马上提拔他做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左拾遗。
白居易一面不断地创作新的诗歌,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一面在宪宗面前多次直谏,特别是反对让宦官掌握兵权。白居易写了许多诗,其中有不少是反映现实的,像《秦中吟》和《新乐府》。在这些诗篇中,有的揭露了宦官仗势欺压百姓的罪恶,有的讽刺官僚们穷奢极侈的豪华生活,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这些诗歌引起了宦官和官僚的强烈不满,他们一批又一批地向白居易泼污水,乱哄哄造谣污蔑。白居易终于被降职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去当司马了。
后来白居易又几次回到京城,做过几任朝廷大官。但是当时的朝政十分混乱,像白居易这样正直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他只好把他全部精力倾注到诗歌创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