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所以不列于五岳,阙载于常典者,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迥。或倒景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始经魑魅之涂,卒践无人之境。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故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然图像之兴,岂虚也哉!非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非夫远寄冥搜、笃信通神者,何肯遥想而存之。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俯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方解缨络,永托兹岭。不任吟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
“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嗟台岳之所奇挺,实神明之所扶持。荫牛宿以耀峰,托灵越以正基。结根弥于华岱,直指高于九疑。应配天于唐典,齐峻极于周诗。邈彼绝域,幽邃窈窕。近智以守见而不之,之者以路绝而莫晓。晒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理无隐而不彰,启二奇以示兆。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
“覩灵验而遂祖,忽乎吾之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苟台岭之可攀,亦何羡于层城?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披荒榛之蒙茏,陟峭崿之峥嵘。济楢溪而直进,落五界而迅征。跨穹隆之悬磴,临万丈之绝冥。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揽樛木之长萝,援葛藟之飞茎。虽一冒于垂堂,乃永存乎长生。必契诚于幽昧,覆重险而逾平。既克于九折,路威夷而修通。恣心目之寥朗,任缓步之从容。藉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觌翔鸾之裔裔,听鸣凤之嗈嗈。过灵溪而一灌,疏烦想于心胸。荡遗尘于旋流,发五盖之游蒙。追羲农之绝轨,蹑二老之玄踪。陟降信宿,迄于仙都。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朱阁玲珑于林间,玉堂阴映于高隅。彤云斐斖以翼櫺,曒日炯晃于绮疏。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建木灭景于千寻,琪树璀璨而垂珠。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骋神变之挥霍,忽出有而入无。”
“于是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害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虚,目牛无全。凝思幽岩,朗咏长川。尔乃羲和亭午,游气高褰。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扬烟。肆觐天宗,爰集通仙。挹以玄玉之膏,嗽以华池之泉。散以象外之说,畅以无生之篇。悟遣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于不言。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
这是东晋诗赋大家孙绰所写的《天台山赋》。
大凡山水名胜,不管多么清秀,多么奇特,多么旖旎多姿,但自然毕竟还是自然,总是离不开人,特别是文人墨客、名士显宦的赏析。就象这天台山,本是个荒凉的地方,人迹罕至,草木未开。但自从东晋诗赋大家孙绰写了一篇《天台山赋》之后,便名气大增,一样的山水,一样的风物,便使多少高人雅士、仙道释教所倾倒,于是便纷至沓来:有王羲之在此练笔,茅盈、葛玄等高道来此修炼,晋昙猷、昙兰等高僧憩此坐禅,南朝顾欢居此课徒,此后,便是称为东方黑格尔的智岂页入山十三载,建十二刹,开创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至唐时,著名天文学家一行至国清寺算编新历,大诗人寒山、拾得、丰干吟诗唱偈于林间,日本高僧最澄西渡取经,台教东传,天台山成了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国清寺也成了朝鲜天台宗,日本天台宗、日莲宗的祖庭,一时间,佛徒如云,影响深远,天台山也成了名山,得了个“山水神秀,佛宗道源”的美誉。这些都可说是归功于孙绰写的那篇《天台山赋》。
话说唐太和年间,襄阳有位僧人,名叫怀海,是一个得道的高僧。一日,炎夏永昼,怀海禅师在禅房闲坐,手里拿着一本经书,不觉有些困倦,忽觉一阵清风吹来,手里的经页翩翩东飘,赶忙起身追随,不觉来到一处,举目四顾,这里峰峦环抱,幽溪清心,还有一处空旷平坦的地方,风景佳美,临溪边,还有二间茅舍,禅师心里凝感,正不辨是何地方时,只见茅舍里走出一位僧人,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一看便是位有道的高僧,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大师请了。”那高僧也忙答礼相问。
禅师因说道:“弟子刚才看经,不料一阵风吹散经书,弟子追随,不觉来此,不知此处何地,望大师告知?”
那高僧笑道:“禅师可知刘、阮遇仙的故事?”
禅师闻言不觉大惊,说道:“此处莫非就是被称为佛国仙山的天台山。”
那高僧笑道:“此地正是,禅师到此,也是有缘,不知禅师认为此地如何?”
禅师道:“此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宅幽而势阻,地廓而形藏,是佛家的宝地。”
高僧笑道:“禅师一言中的,果然高明。”
禅师道:“此地既是佛家的宝地,大师缘何只以草舍为居?”
那高僧笑道:“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是为中道。岂是人随便能强求的。”
禅师听了,不觉有点悯然,于是又问道:“弟子愚浊,不能洞悉明白,何为有缘,何为无缘,望大师明示?”
高僧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禅师日后便知。”
禅师还想再问时,只见从那边走来一位道人,大笑道:“我等了许久,原来你在这里闲聊。”不由分说,便拉着那高僧就走,禅师不知何事,便也跟着走去。只见二人对坐着,弈起棋来,不再理会禅师。
禅师自觉无趣,便信步往回走,忽觉一潭挡住去路。只见一峰立于潭边,象是一尊席地而坐的大佛,一瀑从峰边喷涌而出,跌进圆圆的潭内,击碎溶清堪绿的水面,涌起雪白的浪花,风雷激荡,壮美中带几分惊险。潭边,还有一块空地。禅师只觉这地方又自不同,清华灵异无比,正自感叹时,忽觉脚下的地蹋了一块,便跌进潭内。不觉惊醒,却是面柯一梦。
次日,禅师对弟子普岸说:“昨日为师梦有仙人指点,今天台山有一风水宝地,是安禅礼物的绝佳去处。为师本想亲自前往,无奈年事已高,已心有余而力不足,汝可去之,弦扬我佛,普渡众生。”这普岸仍是怀海禅师的高徒,二十岁受具足戒,成为正式僧人后,学思益进,律藏精通。怀海禅师曾称赞他是“说法中人,最为第一。”
普岸遵照师命,告辞师傅,历尽艰辛,终于来到天台山,果然是个好去处,千峰竞秀,万壑争流,云起霞飞,蔚为奇观。更有众多寺观殿宇,建筑华美,场面肃穆,法鼓琅琅,香烟袅袅,一派“仙都佛国”的氛围。普岸心下激动,便照师傅所说,一路寻找那风水宝地,一日,来到一座峰下,那峰象一块巨大的碑,又象一席地而坐的佛,一瀑从峰边陡峭的崖壁下喷涌而出,跌进峰下的潭内,激起雪白的浪花,堪是壮美,潭水一波三折,环绕而出,潭边,有一块空地,下对着对面的那峰,空地的背后,便是一座高山。明水暗溪,龙潭虎背,真是个绝妙的去处。普岸心下欢喜,便在此造起了茅蓬,临潭而居,修炼起来,暂时忘了寻找那风水宝地。
普岸居住不久,一日正在炼丹,忽见一只斑斓白额的猛虎带着乳虎咆哮而来。普岸用拐杖轻叩虎头说:“贫僧听说这座山是神仙和罗汉的住所,想借一块宝地安禅礼物,请勿惊扰!”老虎听后若有所悟,一步一回头下山而去,普岸见状,便尾随着老虎走到一处空旷平坦的地方,只风水萦山抱,风光佳美,临溪边还留有前人的筑室遗址,跟师傅所说的毫无二致。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双虎是引我到这里来选址建寺的。
此后,普岸便在此筑室修禅,建造寺院,广收众徒,并把寺院命名为报恩寺,以报仙人指点之恩。后来,报恩寺屡遭战火,兴了废,废了又兴,规模不断扩大,至宋绍兴年间,被改名为万年寺,名列当时全国十大名刹之首。
再说普岸建寺之后,仍时时不忘那山峰、潭水、瀑布和潭边的那一块空地,便又来找寻,却遍寻不见,毫无踪影,象是此峰、此潭、此瀑从未有过一般,才知这乃是天意,当下叹息了一会,自此无话。(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