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一百四十一章 翰林院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看到被抬回来的陆扬,李、李教谕、顾夫人等赶紧命下人给他换好了衣裳,抬到了床上,让他休息着。不过,府里上上下下,都是喜意吟吟。虽然,陆扬自从早上进宫陛见,这一天下来,便没有再回来过,硬是被拉去折腾这、折腾那,给折腾了一整天。但是,早有报子来到府里,向李、李教谕、顾夫人等报过喜了,府里面自然早已知道陆扬高中状元的事儿了,众人都是喜出望外,特别是李教谕,更是笑得一整天都没合嘴了,倒像是他中了状元似的。

将陆扬送回房后,李拿着热毛巾,在陆扬脸上轻轻地擦拭起来,看着他那烂醉如泥的样子,李心疼不已,忍不住,出声轻轻抱怨道:“不会喝,还喝那么多,也不知道爱惜着点身子,真是的”。

“这才哪到哪啊”,没想到,那方才还烂醉如泥的陆扬,突然睁开眼睛,抓着李美如柔荑的小手,狡黠一笑,“夫君我,可是久经考验过了的,这点酒精,还考验不倒我”。

“那你……”李讶道。

“我不装醉,他们便会一直灌下去,为夫我怎么回来?”陆扬笑道。

“真是个狡猾的家伙”,李嗔骂道。

“你竟然敢这样说你夫君,看来,我不重振夫纲是不行了”,陆扬佯怒道,说完,便将李反手抱了过来,压在了床上,看着李那一绺绺散开的墨发、细长的柳眉、微微泛红的玉腮,陆扬赞道:“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果然是人生幸事呢”。

听到陆扬的话,李一下子便羞红了脸,微微撅起的绛唇,还没来得及抗议,便被陆扬俯下来,给吻住了,接下来,自然是一番炽烈的缠绵、悱恻……

~~~

“儿,儿,我先起床了哦”,陆扬掀开被子,轻轻道。今日,他还要去礼部报道呢,自然不敢睡懒觉,强打精神,起了个早床。

被里的李,疲懒不已,露出惺忪的神色,一头乌发,恣意的披散着,看着陆扬,咬着嘴唇,微微嗔道:“坏蛋”,说完,不知想起什么,双面含春,霞飞双颊。

“那你再睡会儿”,陆扬老脸也是微红,赶紧体贴地给她盖好被子。酒色,酒色,酒者,果然是催色的东西,昨夜,几度云雨,谁知道是荒唐到了两更,还是三更?也难怪李会破天荒的赖床。陆扬好不容易,劝李再小憩一会儿,自个儿,赶紧整理好衣裳,出来,抹了把脸,胡乱吃了点东西,便出门到礼部报道去了。

~~~

到了礼部,签字、点卯后,便有相关的礼部官员,将陆扬引到了礼部尚书徐光启那儿。“拜见部堂大人”,陆扬大礼参拜道,心里暗忖:眼前这位便是大名鼎鼎的徐光启啊,后世上海的“徐家汇”,便是以他而命名的。礼部尚书徐光启乃会试的总裁官,陆扬的卷子,更是被他直接取中的,他是陆扬的“座师”,自然担得起状元郎这一跪拜。

看着年轻、俊朗的陆扬,徐光启微笑着温言勉励了一番。然后,他亲自带着陆扬,到翰林院报道去了。于是,翰林院修撰陆扬,正式走马上任了,陆扬到了翰林院没多久,刘若宰、何瑞徵这两位翰林院编修,也相继在礼部主事的陪同下,来到了翰林院,他们三个新人,便开始了翰林院的工作。

陆扬、刘若宰、何瑞徵三人序了年齿,原来刘若宰乃万历二十三年生人,年龄最长,何瑞徵乃万历二十九年生人,次之,而状元陆扬乃万历三十六年生人,才十八岁而已,年龄最小。

“江陵学兄,不过十八而已,便有如此才学,说起来,我等真真是蹉跎岁月了”,刘若宰笑着感慨道。

听到“江陵”这个表字,陆扬想起给他赐字的左光斗,神色微微一黯,道:“胤平兄自谦了,早早便听闻兄台擅长书法,楷、行、草均称精绝,改日定要向兄台讨教呢”。

三人略微寒暄了一会儿,便各自坐在翰林院里,准备当差了。这时,一个难题出现了,他们三其实压根不知道自己该干嘛。这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与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依例,主要是掌修国史,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文稿等事宜,算是皇帝的秘书机构。不过,皇帝现在有更高级的秘书内阁大学士、司礼监秉笔太监,一般也用不着他们这些菜鸟新人,在掌管翰林院的礼部尚书,没有吩咐具体的修史等任务下来时,他们还真没啥事干。

既然没事干,便,于是,陆扬很快便过上了读书、品茶的悠闲日子,偶尔则会被叫到内阁,去帮忙跑跑腿。

有一日,陆扬突然觉得这样下去,可不是个法子,太耗费精力了,费了那么多气力,考了个状元,岂能如此闲散度日?!既然注定要在这书斋里,再耗上好一阵子,也不能白耗,于是,陆扬决定著书立说。

当然,这不是陆扬的思想已经有多深刻,必须要“成一家之言”了,而是说,他知道,目前只有这种方式,可以替自己“养望”,要想改变历史,就必须成为一个牛气冲冲的牛人,现在,陆扬既没有沙场建功的机会,也没有施展行政抱负的机会,既然无法建功立业,“立功”指望不上,那能够做的,便只有“立德”、“立言”了。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可见,“立德”、“立言”也是很重要的。

~~~

陆扬在翰林院深思熟虑后,决定拿科举考试开刀,“八股取士”在陆扬看来,是大明积弱不振的一个重要积弊,虽然作为状元,但陆扬对它其实很是不屑。于是,他决定从科举入手,具体而言,便是要质疑、动摇“八股取士”的文本基础。当然,对于“四书”,他暂时不敢非议,那可是孔、曾、思、孟“四子”的圣典,儒门中人,岂能反对?!于是,他决定拿“五经”,特别是《尚书》开刀。

而且,拿“五经”开刀,其实陆扬还另有深意,因为他要反对的,不仅仅是僵化的“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模式,他更要反对的是明末空疏泛泛的精神理念,“破”而后“立”,陆扬想在士大夫中建立一种“经世致用”的风气,建立一种以考据为基础的实证主义学术体系,为将来的科学技术的引进,奠定思想、学术的基础。

科学技术最重视者,便是实证主义精神,而考据学,本身便是一种实证主义。于是,陆扬赋予了考据学以文艺复兴、思想启蒙的意义。当然,这也不是他的孤明先发。在后世,胡适等名家学者,都曾将清代考据学比附成中国版的文艺复兴,而将新文化运动,比附为思想启蒙。

只不过,胡适他们痛惜的是,实证主义,在中国,没有跳出儒学,来到更广阔的领域,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而慢慢地萎缩为一种书斋里的皓首穷经、咬文爵字,也就是所谓的“文献主义”(textualism)。作为考据学的最初动力源,那种“经世致用”的精神,在顾炎武提出来后,竟然汩没不闻,只到晚清,才慢慢被龚自珍、魏源等人发掘出来,但那个时候,已经晚了,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时间上的代际差异,已经形成,这是近代百年民族厄运的根源。

现在,陆扬要做的,就是要建立一种实证主义精神,便将它发扬光大,扩充为一种“经世致用”的理念,发挥全方位的影响力。

~~~

欲“立”则先必“破”,于是,陆扬这些日子,在翰林院里,不停地考证文献,同时在脑海里不断回忆后世清代考据学家阎若璩的东西。最终,他依靠文献的逐条考证,将脑海里残存的阎若璩的那些碎片化的论断,给串联了起来,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写”出了,或者说是创造性地“还原”了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

所谓《尚书》者,“尚”即“上”也,“书”即史官所记之史也。《尚书》之名,即上古之书也。《尚书》由孔子编定,故又得名为《书经》,乃“五经”之一,原书有一百篇。西汉初,仍存二十八篇,即《今文尚书》。后来,相传在孔子家宅旧壁中,又发现了《尚书》若干篇,是其后人悄悄藏起来的,所以躲过了秦始皇“焚书”的厄运,这些篇目被称为《古文尚书》。所谓“古文”,是指秦灭六国前,东方六国的古文字,与秦汉以后的隶书(即“今文”)相对。于是,今文、古文谁是谁非,引发了千年的笔墨官司,争议不定。

现在,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哦,好吧,应该说是陆扬的《尚书古文疏证》,引经据古,一一陈说《古文尚书》矛盾之处,将《古文尚书》驳斥得体无完肤、无所遁逃,于是乎,《古文尚书》之伪,遂成定案。

《尚书古文疏证》在后世,被清代汉学家以及现代名家学者推崇为“祛千古之大疑”。毫无疑问,在明代,陆扬让它提前问世,而且,陆扬还在《尚书古文疏证》串入了清代很多考据学家在阎若璩的书问世后所做的很多“补证”,可以说,这本书比阎若璩的原书更加精深,乃是阎若璩原书的“增补版”、“加强版”或者说是“2.0版”。此书问世,自然引发了朝野轰动,特别是,这本书乃新科状元之作,这无疑又给本书添附了某种独特的光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盖世双谐终末忍界我只有两千五百岁绝对一番五胡之血时代你老婆掉了信息全知者奸夫是皇帝玄尘道途反叛的大魔王
相邻小说
家园守望者五胡乱华之琴瑟和鸣回到三国战五胡崇祯皇帝重生之我为崇祯崇祯本纪崇祯故事我的御兽都是神话级虎狼妇人美少年诡异世界生存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