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祖籍山东蒙阴,1957年生于河南商丘。1978年春(77级)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先后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后,于***年晋升为副教授,199年晋升为教授,1994年被评定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现兼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科学》杂志主编、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经济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刘伟教授长期从事经济学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尤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企业产权制度演变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演进为研究重点,曾出版《比较社会主义企业制度》、《经济发展与结构转换》、《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等多部学术著作。
听刘伟讲演,总被他雄辩的事实、严密的逻辑、精确的数据、幽默的语言、饱满的激情所感动,其讲演中流露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更是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刘伟的商道真经
对企业家来讲,你不是管物的要素,你处理的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说,不论是你的智慧、你的创新精神、你的责任感的提炼,还是你的道德精神和诚信观念的树立,都需要你持之以恒地不断学习,以此来提高你的学习能力,提高你本身的企业家素质。
中国企业家的特点及基本精神建设
——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战略决策者,是企业的总管家和带头人。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
从比较大的视野上来讲,国家经济是以千千万万的企业创收为基础的,如果企业家缺乏管理企业所具有的素质,企业的效益上不去,国家经济就会随之衰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家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将扮演着决斗者的角色,他们的成败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兴衰。那么中国企业家已经具备了哪些特质,又应该做哪些改变,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带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呢?就这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我与北大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教授进行了探讨。
赵晏彪:概括地说,企业家到底是什么样子,他们与党政领导、其他精英人物有哪些不同,似乎是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请你从经济学家的角度,针对企业家的直观印象谈一谈他们的典型特征。
刘伟:与国内成功的企业家接触时,他们给我的直观印象是,憨态可掬,绝无一脸精明。为什么呢?虽然他们让人看着是一脸憨相,但其实不笨,否则不可能成就事业。在市场经济中,就是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赢得别人的信任。若是跟人接触十年都没有得到信任,怎么做生意?那个人跟人家接触十秒钟对方就信任他了,就跟他做生意了,这就是瞬间印象的重要性。可能是市场竞争的激烈,历练了企业家以“憨”夺人的外表。
中国有句话叫大智若愚——聪明得像傻瓜一样,这是大智慧。千万不要“大愚若智”。假如你很笨,给别人的形象却是很聪明,这就麻烦了,谁都不会去帮你,谁都不信任你,而你又确实没有多大的能力,“大愚若智”就是给自己设陷阱,找麻烦。
赵晏彪:以你的经验看,企业家的仪表对经营有很大影响,这个规律应该引起企业领导人的注意。从另一个方面看,企业家除了应具备的决策能力、专业技能,还应在哪些方面强化自身?
刘伟:市场经济是弱肉强食,但毕竟不是一般动物之间的野蛮厮杀,人类活动按照文明的历史伸展,有其道德基础和人格前提。人以企业的形式参与市场竞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有道德前提和人格基础的,这集中体现在企业文化和企业团队上,而这两者非常集中地体现在所谓企业家精神上。如果这个企业缺少企业家精神的话,则很难适应市场竞争。
新经济是一个学习的经济,也是一个竞争的经济。从经济角度来说,这个学习和竞争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企业家的学习,企业家之间的竞争。
赵晏彪:请你从竞争经济上讲一讲企业家的素质要求。
刘伟: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企业家。董事长是不是企业家?总经理是不是企业家?许许多多的所谓CEO是不是企业家?从广义上讲,他们可以定义为企业家,但是,从国际化这个特殊的层面来看,目前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很少。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确实产生了一大批“企业家”。但是其中有许多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而是“市场政治家”。
我想,企业家在现代社会不是一个职业,不是说哪一个人是企业家,哪一个职业是企业家,它是一种社会的功能,一种社会性的职能。它起着什么样的职能作用呢?即能够把各种要素集合在一起的一种功能。一些人在实现这个社会作用的过程当中真正起到了骨干作用,那么这个社会团体就构成了所谓的企业家。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企业就是各种要素的集合,企业管理者如果能够把各种要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能协调地发挥它的作用的话,那么这样的企业家要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禀赋呢?最突出的是三点:
第一点,企业家一定要敢于创新,就是我们所说的敢于冒险。你做不到,那么在现代社会当中,你掌握机会和处理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出类拔萃。真正的企业家要有创新精神,要敢于冒险。
第二点,企业家的禀赋要求你要有责任心和责任能力。为什么这么讲呢?任何不负责任的创新都是赌博,而不是创新,所有创新和冒险一定是建立在你有责任心和基本的责任能力之上的,包括对工作、对企业、对社会、对所支配的资产,你一定要有起码的责任能力和负责任的态度。
第三点,企业家一定要有凝聚力。凝聚力是指什么呢?就是说你一定要有道德上的张扬。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但是它不是动物之间的一个野蛮的厮杀,它是人类文明的历史伸展形式,它是有人文关怀和道德基础的。也就是说作为企业家,你在道德上一定要恪守市场经济的基本道德要求,就是要崇信、守信。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既然崇尚的是信用,它就会要求市场竞争主体有坚持诚信这样的道德,作为市场经济机制的一个精神基础。
赵晏彪:现在社会和企业都在讲诚信,可是信用危机的现象仍很严重,在一些企业“诚信”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企业失信于用户,失信于社会,仍是发生经营危机和重大人身事故的根源之一。你认为企业家的诚信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刘伟:企业家是社会资源的组织者,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可能是诚信最大的受益者,也可能是因为不讲诚信而付出最大代价的人。企业家到底应该怎样坚持诚信?我想至少有三条,就是以人为本、勇于承担责任、重合同守信誉。这三条构成了我们所说的企业家的基本精神或者说企业家的禀赋。具备这三条禀赋的企业家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个社会对企业家的要求和需要。
因此,企业家本身的学习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了。我们讲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企业是学习型的企业,那么企业家当然要成为学习型的企业家。从以人为本上说,要求的是企业家的人文精神,那么你不学习肯定不会具备富有时代感的文化水准。承担责任的能力,要求的是对各个方面规则的把握,只有对国内规则、国外规则和市场各个方面的游戏规则有清楚的把握,才能谈得上恪守准则。特别是遵法守法,从道德情怀上讲,它本身就是世界市场对企业家精神的要求。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社会人文关怀以及这种关怀的提升,那么显然你就很难真正成为现代社会的企业家。
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契约经济,而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诚信则是契约得以签订和履行的前提。重合同守信用是企业发展之本,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健全,与此相适应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讲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
对企业家来讲,你处理的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说,不论是你的智慧、你的创新精神、你的责任感的提炼,还是你的道德精神和诚信观念的树立,都需要你持之以恒地不断学习,以此来提高你的学习能力,提高你本身的企业家素质。当然,这种提升在客观上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来支持。
赵晏彪:社会应在哪几个方面支持企业家?
刘伟:主要是推进市场化的支持,如果市场化进程迟缓,大量政企单位活跃于市场上,就不能成就企业家。政企只能造就官员,它造就不了企业家。因为作为政企合一的单位,它首先是个行政单位,你的任命和责任是行政上级赋予的权利,你首先对上级负责,所以这种体制只能造就官员,不会造就真正的企业家。
那么从微观企业制度特别是产权制度来说,你的治理结构一定要逐渐地完善,权责利一定要相互统一协调,一旦企业权责利不统一、不协调,它造就的是什么呢?是两类人。一类人就是摆架子,光有权利不负责任,并且在制度上他可以不负责任,这样的企业制度绝对造就不出企业家。反过来,光有责任而无利益也很难成就企业家。我们很多企业家在基层做得很辛苦,但是没有相应的利益,特别是国有企业,他们给国家做出了巨大经济贡献,我们给了他们什么好处呢?我们给他们的只是足够的政治荣誉。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些复杂的问题。所以权责利不统一的企业制度,绝对造就不出企业家来。所以,从我们的企业产权制度上怎么真正保证权责利统一,是个大问题。
再有一个就是社会的法制建设。你要弘扬诚信精神,在法律制度上至少要做到一条——欺诈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要远远大于它由此可能带来的收益。当欺诈能创造财富的时候,那么欺诈就是创造财富最经济的手段;如果最经济的手段是欺诈的话,那么就没有人去搞技术进步,搞企业管理,没有人扎扎实实地做实业、抓生产了。所以,从法律制度上来说,怎么能够使欺诈活动付出足够的代价,使它面临的风险远远大于由此带来的收益,这是如何弘扬诚信精神和要求企业家守信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条件。
从以上方方面面来看,现代经济社会对我们的企业家提出了非常复杂的社会化的要求,因此企业家精神的树立是一个学习、学习、再学习的系统的历史进程。只要社会为企业家提供适合他们成长和工作的环境氛围,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企业家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中国新一代具有高度企业家精神的优秀企业家群体会逐步形成。
刘伟语录
在没有特别好的机会的前提下,产品可以多元化,但产业尽量不要多元化。
→◆※※※◆←
现在社会有些方面很浮躁,如果你想要取得成就,就必须有持久的投入、积累,没有十年或几十年的积淀,想做出成就很难。
→◆※※※◆←
中国一些企业缺乏持续自主创新能力的症结不是不能创新,而是承担不了技术创新的高风险。也就是自主创新的基础是要有规模经济,规模越大,高科技投入占企业的成本的比例就越低。中国很多企业的生命周期很难超过它的产品周期——与其盯着明天的高科技,还不如扎扎实实先把目前的企业做强再说。国外能持续自主创新的基本都是大企业,小企业是偶尔机会特别好的时候来一下,否则创新的成果可能根本拿不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