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士气大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巴军的优势,无非就是凭借大口径的炮火和有利的地理环境。而想要突破这个防御区域,印军就必须要投入更多的军事力量,要组织起更大规模的攻击浪潮。

在即将发起的第三次攻击行动中,印度的东路军指挥官毫不犹豫的就投入了2个整编的装甲旅和4个精锐的步兵团,将手中所有的步兵战车和三分之一的坦克全都投入到战斗中,可以看出印军主将的决心是何等强烈。

但实际上,这些被抽调出来的坦克,仍然大多是在印军将领眼中那些可以被损失掉的老旧货色,真正的m-60坦克和“阿琼”坦克,大多都被珍而重之的放在队伍的中间,不肯轻易拿出来。

因为此处狭窄的地貌特征,如此大规模的兵力是不可能完全展开的,所以印军主将也有他的想法:让皮糙肉厚的坦克顶在前面,作为突击的主要力量。

一旦冲到巴军原来的前沿阵地上,就用坦克自身的滑膛炮去轰击巴军的高地防御圈,随后派出所有的步兵战车,将大量的印军步兵直接闯过巴军炮火的拦截,然后安全运送到敌人的阵地中。

有了步兵战车这样可靠的交通工具,完全能够将印度陆军4个团的兵力成功运送到坦克部队附近,然后在进行大部队的重新集结。

等到那时,步兵就能够在坦克战车的掩护之下,朝着巴军所在的战术高地发起冲锋浪潮,用海一样的人潮,去推垮巴军的防御。

可因为之前的战斗损失,印军现在掌握的步兵战车数量严重不足,没有办法,只好让步兵战车多跑几次来回,分批地将印军步兵运送到敌人的阵地上。

虽然在效率上有些不尽人意,不过当面巴军的实力有限,就算是这样的分批运送,也还是能够冲上敌人的高地。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地球上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近500辆坦克集中于如此狭窄的区域,这样的壮观景象,可是不少军人一生都难以看到的。

庞大的装甲部队。在参战双方的面前徐徐展开,坦克排成了密集的攻击阵型,头上顶着敌人的炮火,不断朝着前方发起凌厉的突进。

一时之间。让连反手搓的印度东路军士兵也心潮澎湃,他们的士气开始有着恢复的迹象。

如此激荡人心的攻击阵势,却仅仅是为了要夺取两个不足千米的高地。那里是巴军驻守的防区,上面只有不到1个师的兵力。

印军的装甲坦克扑到巴军防御高地的山脚下之后,印度人摆开的架势就更让人吃惊了。

433辆步兵战车。如狼群一样在平地上奔驰着,它们冒着巴军的炮火,成功抵达了山脚处。在他们的身边,到处是爆炸和尘土,当步兵战车越过弹坑的时候,里面的人都是明显的晃成一团。

道路本来就崎岖,现在还要顶着无处不在的炮弹,每个战车驾驶员。都在乞求着印度的诸天神佛。希望能够或者闯过这处死亡山谷。

除了一些实在倒霉透顶的家伙,绝大部分的印军步兵战车还是完成了他们的任务,将一个团的士兵运送到了巴军火炮照顾不到的地方。

步兵战车的后盖放下,从里面涌出了蚂蚁一般的印度步兵,平时的训练看来是相当的马虎,许多的印军士兵都是慌慌张张的。连武器都拿不稳。

也有一些参加过上一次印巴战争的老兵,他们比较有经验。在一下车后,当即迅速地开始寻找可以隐蔽的地方。将自己保护起来。…,

而印军的步兵战车在卸下了它们原本所搭载的步兵之后,便迅速关闭车门,并且调转方向,朝着己方的阵地飞奔而去。

这些步兵战车,需要再一次穿梭于被巴军炮火所覆盖的那一片死亡区域,然后去搭载下一批肩负着攻击任务的步兵战友。

如此来来回回,山脚下,黑色的小点越来越多,汇聚成了一大片。

印军的步兵团,光是为了要在两个高地下集结,就花费了一日一夜,而且这种运送兵力的行为还是在巴军的炮火洗礼下进行的,因此印军也不得不付出了大量的伤亡。

可无论损失有多大,印军的战术目标还是达成了,在巴军的两个防御高地的下方,印军得以集结了大量的兵力,随后就是对高地上的巴军防守部队展开攻击行动了。

目前,印巴双方的大炮都停止了轰鸣。

因为在这样的距离之下,火炮可是不长眼的,带走的不仅仅是敌人的生命,对于友军也同样有着相当大的威胁。

只有巴军的高地上,还配备了一些迫击炮和反坦克炮,这些武器依旧时不时地开火,给印军送去一些麻烦和困扰。

与此同时,集合在下方的印军也不甘受辱,他们的坦克滑膛炮也随之向巴军还以颜色。可是因为滑膛炮的直线攻击模式,不利于曲线射击,无法对巴军造成多少麻烦,纯粹只是一种以壮声威的举动。

除开这些零星的炮火交锋以外,像之前几天那种激烈的交火暂时停了下来,毫无征兆的,似乎攻守双方都达成了一种诡异的默契。

在夕阳的余晖照耀之下,在巴军两处防御高地的东面,那里是早前的战场上。

入目所及,是100多辆装甲车辆的残骸,其中有不少还在燃烧着,可以看见若隐若现的黑烟。而战车残骸的周围,则是印巴双方士兵的尸体。

从战斗打响以来,这一处的战场,双方的总伤亡已经达到了1万人,远远超过了印军在东巴的损失。

而西巴战场的东线,自开战以来,双方已经在登东的群山之间厮杀了超过一周的时间。将近4万的南亚士兵长眠在此地。

可是,在双方的指挥官眼里,这样的损失对于双方在这里投入的总数多大三十万的兵力而言,也有些无足轻重。

这个时刻,有着不同寻常的宁静气氛,在整个战场上,印巴双方的士兵都望着逐渐西沉的红日。他们都意识到了,这样的平静是保持不了多长时间的。双方都磨刀霍霍,等待着夜幕的降临,以及那石破天惊的一击。

巴军的这两处战术高地。都属于同一个山脉,山上山下不到8平方公里的区域里,竟然集结了巴军的两个步兵团和印军的4个步兵团,双方的总兵力达到了3万人。

更不用说。在外围的印军还配属了将近500辆坦克以及400辆步兵战车,这些密密麻麻的装甲单位,墨绿色的身影几乎密布了整个山顶和山脚地区。

像这等兵力密度,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二战结束后的第二十年,在南亚又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地面战争。亚洲两个人口过亿的发展中国家展开了血拼,并且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比起原本的时空里,因为钟泱的蝴蝶效应,这个世界的历史早已面目全非,就连印度所发起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也比原本预计的规模要大上了许多。…,

可以说,在战争的开始阶段,其规模就已经超过了印度高层的预计。

只不过是半个月。双方就有8万多名士兵血洒疆场。到了而7月8日的晚间,印军还要展开一次对这两个巴军高地的争夺战。

自然而言的,伤亡数字还将会被大大的刷新,连月色也被染成了血一样的鲜红。

到了晚间的11时12分,印军的地面部队准备就绪,猛然发起了对两个巴军防御高地的冲锋。印度的人海战术开始了。

根据原本的战术安排,印军在两个高地上投入的兵力数目也是不一样的。印军步兵团前线指挥官的想法是,两个高地的高度不同。较高的高地地势要平缓的多,甚至还能够动用较轻型的t-55坦克,向山头的巴军阵地发起冲锋。

而较矮的高地上,却是奇峰怪石,山道崎岖,根本不能用装甲车辆向上冲锋。

鉴于这个情况,较高的高地顿时就成了印军的首要打击目标。只要控制了那里,就得以俯视另一处高地,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巴军防守部队发动攻击。

这样一来,印军所面临的不利局面,就得以扭转了。到时候,拿下另一处高地也不过是举手之劳。除了必需的装备,也就是充当火炮来对巴军高地火力进行压制的t-55坦克之外,印军还向目标地投入了120辆t-55作为冲锋的前驱。

不仅如此,还有两个步兵团紧随其后,与坦克部队一起向巴军的一处高地发起夜间突袭。至于另一个次要目标高地,则由1个印军步兵团单独发起冲锋。

坦克数量有限,所以这支步兵团就没能得到坦克的掩护,只能凭借4000印军士兵的血肉之躯去对抗山上不断倾泻下的弹雨,用决死的斗志去牵制敌人。

北面的794高地上,100多辆坦克和近万人做成的强大的攻击力量起到了很大的效果。t-55集群排成三道散兵线,向山头发起冲锋,在这三道钢铁散兵线中间的是印军的步兵手持步枪,猫着腰在坦克的掩护下跟随坦克一起行动。

这种老掉牙的步兵和坦克协战术,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出现过了,不得不说,步兵和坦克一起朝着敌人阵地发起冲锋的情形还是蛮让人激动的。

只不过,这种战术在二战时就被证明是鸡肋。

步兵处于坦克之间,并非就是安全的,而坦克则因为步兵的拖累,机动性优势丧失殆尽,还不如编成单独的战术编制使用。

巴基斯坦与印度,这是两个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因为各自的科技能力都不高,所以双方的伤亡反而会更大。

对于这一点,在华夏联邦政府的提醒下,巴基斯坦也是早就做好了充份的准备。在战争发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巴基斯坦政府对于士兵的动员工作就做得非常到位。

反倒是印度不太一样,他们事先预计的并不是一场全面战争,对于他们的老对手巴基斯坦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而另一方面,中国人早就洞悉了印度的计划,所以暗中给予了大量的援助。印度的情报部门却对此一无所知,整个印度政府都被蒙在鼓里。

所以,他们对于战争可能造成的巨大伤亡,心理准备就显得不足了。甚至一大批盲目的自信的将领,不理会萨姆.马克内肖的战略安排,私自扩大冲突规模。这也让印度在西线遭受了惨烈的伤亡。

而印军在受到巨大伤亡的打击之后,将领又往往会变得情绪失控,这一样来,就直接造成指挥官决策的重大失误。并且给己方士兵带来了更大程度的伤亡…,

在之前的两次攻击行动中,对于巴军所控制的那两处防御高地,就是因为印度东路军的指挥官就犯了这样认知的错误,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

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在愤怒和怨恨的情绪之下。是做不出好的战术决策的,甚至对于已经投入的步兵部队而言,其结果必然是灾难性。

印军的指挥官仅凭主官直觉,相信了他的判断,认为自己投入了远比巴军要强大的兵力,不可能失败,还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的步兵团能够顺利地夺取巴军的防御阵地。

而对于那些在进攻战斗行动中所损失大量的印度士兵,印军指挥官选择性的无视了。他认为即使消耗掉了这些步兵。印度也依旧能够保持优势的兵力。

但是印军的指挥官很明显忘记了最为重要的一点,战斗并不是简单的兵力堆积和消耗,战争是很现实的,绝对不是一场游戏。

在战争当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智慧有本能。不会完全甘愿接受军官的驱使。

要知道,即使在进攻行动中投入了数倍于敌方守军的兵力。也并不代表攻击方能够取得战斗的最终胜利。

这是因为,数倍于敌军的兵力。不代表你在实战之中,可以吧敌人的兵力耗光。

真正的兵力,是指能够承受在冲锋中的巨大伤亡而始终能够保持士气的兵员,只有这些中流砥柱,才是真正的兵力。

至于“人数”,反而只是一个浮夸的表面数据。

一旦到达了士气的“崩溃点”,那么整支部队就会如山倾倒,势不可挡。

所以自古以来,军队在溃退的时候,无论派什么样的将领去挽救,都不可能成功。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西方就有军事学家提出了“崩溃点”的这个战术理论。而这个理论也实际表明,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能够战斗到最后一人。

这是现代化士兵与近代化士兵的根本差别,也是士气的直接体现。

根据这个论点来分析,进攻的部队在面对巨大的伤亡时,如果能始终保持冲锋的势头直到最后一人,那么这样的部队无疑是十分可怕的。

可惜,印度并非是一个现代化国家,他们的军队也并非是现代化的军队,远远达不到战至最后一人的士气标准。

按照“崩溃点”理论,所有的参战部队都有一个可以承受伤亡的心理极限,一旦达到了这个心理极限,那么士兵将被惨烈的伤亡所压垮,心理更是承受,随之而来的就是全军溃败,还有战局的糜烂。

“崩溃点”理论对于攻守的双方而言都是十分适用的,印巴的厮杀中,就看谁的极限更高了,战斗的最终胜利者,必然属于士气高昂的一方。

因为两个农业国,都在以消耗士兵的生命来进行战斗。

令人遗憾的是,印军士兵与大部分的印度军官一样,内心中有着对自己的盲目自信。印度军队的基层士兵的教育,向来都是通过极度的鄙视巴基斯坦,来夸大印度。

所以在面对巴基斯坦的士兵之时,印度士兵总是会有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觉得战斗中倒下的应该是巴基斯坦人,而不是伟大的印度人。

在以前,这种高傲确实让印度在欺负巴基斯坦的时候得心应手。

可一旦遭遇战事上的挫折,印度士兵的真实心理素质就被反映出来了。由于缺乏承受压力和失败的心理素质,在突如其来的挫折面前,印军士兵很轻易的就崩溃了。

与之相反的是,巴基斯坦的日子原本就不好过,他们在面对印度的时候总是不能摆脱一直以来的阴影。总的来说,就是输习惯了,反正就是硬着头皮打。

直到巴军亲眼目睹了空军取得的巨大胜利,以及在地面战场上,对印度步兵造成的巨大伤亡。这突如其来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巴军的了自信心和保卫国土的决心

巴军士兵,一直以来就有着被动挨打的传统,心理素质还是过硬的。在打硬仗方面,反而比印军更能直面死亡的恐惧。

当然,这都是相对来说的。

这时候,也唯有这种保家卫国的强烈任感,巴军的士气才能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振奋起来,使得他们的“崩溃点”极限远远高出印军一个层次。(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我只有两千五百岁五胡之血时代反叛的大魔王你老婆掉了奸夫是皇帝终末忍界信息全知者盖世双谐绝对一番玄尘道途
相邻小说
浪迹在希腊神话带着电脑系统去古代开工厂我的超级工厂加油,亲爱的班长大人李治的科技工厂生命工厂小矿工的修道生涯技术宅攻略他的独宠月待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