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关的实验进行之后,考虑到小口径子弹的远距离威力下降,以近距离的有效杀伤能力地下,在是否选用6.5mm口径的子弹上面,第一研究所得众人仍旧有着不小的争论。吞噬小说 www.tsxsw.com
但按照一些人的意思,把步兵班全部换装为7.62mm武器也不解决问题,子弹重量大的问题不说,连发控制很糟糕的老问题马上就回来了。在近距离上遭遇敌人时,半自动的22a显得有些过于沉重,显然不是趁手的武器。
另外,在步兵班层次上,统一到单一口径还是有不言而喻的好处北约弹和5.56mm弹都不适合作为步兵班的单一口径标准弹药。正是基于这些原因,钟泱才会先尝试使用6.5mm口径的子弹,作为中庸的选择。
即便是小口径子弹理念大行其道的二十世纪**十年代,西方对5.56毫米的ss109弹的不满由来已久,多年来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替代品。理想的中等威力弹应该比5.56毫米口径更大,事实上,西方研究的结果是6毫米以下口径不能提供有意义的改进。
一般认为,理想中等威力弹的枪口动能不应该超过2500焦耳,再高就会有后座过大、连发控制困难的问题。相比之下毫米北约弹的枪口动能高达3352焦耳,而ss109弹只有1767焦耳。
在同样口径的弹头中,重量越大,弹头存速越高,弹道越平直,所以弹头的截面密度也即弹头质量和弹径平方之比不应低于0毫米北约弹为0毫米ss109弹只有0.174。
而常胜他们弄出来的6.5mm制式子弹,比起最早时期,弹头改得更加细长,弹头质量更大,远程性能甚至优于后世的7.62毫米北约弹制式子弹,则和后世的苏联7.62x39mm的m43弹相似,只不过把弹壳缩颈,配用细长的重弹头。
由开尖弹改为普通钢芯弹后坐力略小于7.62x39m弹丸重量与过去的7.62mm的子弹差不多,600m外动能更是高于7.62mm弹。
重新涉及的突击步枪加长到50mm,经实验后其证实其后座力比7.62mm小,而枪口动能比7.62mm大全弹质量轻,威力大。
毕竟发射药比这个时代的7.62mm子弹先进了至少50年,金属加工工艺亦不可同日而语。在智能工厂的大力支持下,第二研究所在殷向洲的带领下研发出了许多性能优越以及符合战争需求的特种金属加工工艺。
而自伊忠明卸任后,新任的第五研究所所长杨磊,也带领着自属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了性能更为优越的发射药。虽然无壳弹的研究瓶颈依旧难以突破,可常规发射药的配方,却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了许多。
之所以能够采用6.5mm口径的子弹,这两个研究部门居功甚伟
而决定了武器弹药的制式口径问题,钟泱也和一众人一切总结了一份报告,向南军统战指挥部递交了报告书,建议将6.5x50mm作为通用机枪弹则当自动步枪弹。如无意外,这件事情便会就此确定。
而新式突击步枪的研发工作,也已经准备完毕,只待子弹口径的确定,既可以进行定型生产。目前南军班排级编制的枪械武器系统,主要包括手枪、突击步枪、通用机枪和远距离狙击步枪四种。
开发出来的手枪呈黑色,故名夜莺,其采用枪管短行程后座作用原理、闭锁方式为卡铁下沉式,单、双动扳机设计,以15发可拆式弹匣供弹。枪长217mm,包括装弹弹夹在内共重1.1千克,对于士兵而言并不算太大的负担。
而弹头的初速也达到了390米每秒,算是基本满足战场上的突发状况需要。“夜莺”结构简单,机械动作可靠,且全枪寿命大于5000发。将作为前线士兵的制式武器列装配发,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或许对于军阀和**党而言,手枪比士兵珍贵,基本上只会给军官配发。可在南军体系内,士兵的生命及其珍贵,岂可如此儿戏?即便是不一定有用,也比完全没得用要好。对然突击步枪的出现让近距离作战的可能性下降了不少,但战场总是充满着难以预料的偶然。
而新研发出来的制式步枪,则按照年份,以及作为主要武器家族成员命名为25式突击步枪。这一支步枪的涉及,结合了钟泱对于后世美军m16的一些认知,所以有着相似的影子。
但在具体的设计上,几乎超越了这个时代一百年,整支枪极富未来科幻气息。黝黑深沉的醇厚色彩,就让25式突击步枪平添一股冷肃的杀气。
平滑而流线的外形设计,配合着极具手感的磨砂质地,让人一见倾心。外形上也和后世的m16极为类似,只不过在外观上更具有“菱角”气息。可折叠的枪托结构,也使得士兵的机械化运输难度下降了许多。
无托结构方便运输,以让士兵能更自由的登入各种交通工具,可枪身太短,后坐力便是一大难题。而枪身太长太长,却也使得人员的机械化搭乘极为困难。
可折叠的枪托结构设计,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毕竟有托步枪的后坐力作用在胸或者肩,射击精度比依赖手腕和臂膀要可靠得多。
内置于枪托和握把内的附件盒、改进的扳机护圈、聚合物弹匣等。25式突击步枪还可通过快速更换枪机和枪管发射不同口径的枪弹,包括5和7.62x39mm等。
不同的口径分别对应不同的枪型,如狙击步枪型、卡宾枪型、cqb枪型、ak步枪型等。甚至还可以根据特战队经营成员的其他口径特别需要,专门去制造一些不同的枪管、下机匣和枪机相匹配。
而在具体的枪械结构上,第一研究所提供了五款样枪,其中有一款采用活塞式导气技术的产品所取得的成绩最为优秀,因此而被作为胜出者,加入新型武器系统之中。
这也是第一研究所推出的第二款成品突击步枪。该步枪不仅可快速更换枪管、枪机以转换不同的口径,而且在枪托、弹匣等零部件的设计中融入了自己以往的生产经验,使人机工效更胜一筹。
比起老旧的22a式突击步枪,25式突击步枪的设计更加流畅,也更加轻巧,人体工程学更加先进,手感好,威力强
这是技术的累计所达到的结果,并非单靠钟泱一人就能取得如此的成绩。工业技术的研发,产品的验证和定型,以及日后的相关改进,都必须有一个专业化的研究团队。这也是钟泱一直致力于科研体系完善的原因,团队的力量,远胜个人
枪体的设计之中,有着许多远超这个时代的先进工艺,其中安装在枪嘴处的一种膛口装置最为引人注意。叉形的外观凸显了一股狰狞的气息,让25式突击步枪更具威慑力量,这种装置其实是第一研究所的最新成果——叉形消焰器
在原本的历史上,叉形消焰器要直到“二战”结束之后,才在美国大规模发展起来。例如美国的步枪、“爱国者”冲锋手枪等采用的就是这种消焰器。叉形消焰器的内腔一般有锥形过渡段,其内角约为20°,叉的数目最好是奇数,以免产生共振。
火药燃气在叉形消焰器中先经锥形段稳定膨胀,再经圆内腔和若干条缝槽连续膨胀,后经侧孔和前孔流出。这样可控制燃气的膨胀和流量,消弱激波,有效地消减中间焰和二次焰。适当选择叉条和缝槽的尺寸和方位,还可使消焰器兼有制退和防跳的作用。
不要轻视这个不起眼的小装置,它的结构并不复杂,加工难度也不高,可所起到的作用对于一线士兵而言却极为重要。
自13世纪第一支手持火器打响以来,火器的每一次发射都伴随着明显的火光和声响。20世纪以前,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枪口与炮口火光带来的严重问题,直到两次世界大战中,枪炮射击阵地的火光常被敌方所利用,特别是在夜间和连续射击时,强烈的火光使阵地暴露无疑。
由此,战争要求解决枪口、炮口火焰的问题已经显得非常迫切。而最早的解决办法是在发射药中加入消焰剂,这是一种化学消焰法。法国人首先用在机枪弹药中,接着德国人也用在火炮发射药中。
消焰剂主要是有机盐类和其他化合物,最常用的是碱金属盐如硫酸钾、亚硝酸钾等。消焰剂能阻止火药中可燃成分与氧气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能提高可燃气体的点火温度,使可燃气体不易被点燃。消焰剂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枪、炮口焰,但它却使枪、炮口烟增加了,并使弹道性能变差。
这种化学消焰法直到一百年之后,也仍处于研究阶段,虽然取得新的进展,但距离实用还有很远的路程。
在膛口安装机械式消焰器是抑制枪、炮口焰的物理方法。最早的消焰器是在研制炮口制退器时,发现有的结构对消焰有利,于是一种叫遮光罩的圆锥形装置成了最早的消焰器,但它只能对初次焰和炮口辉光起作用,因此只是部分地遮避枪、炮口焰。
“一战”,对消焰器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但进展不大。这时的消焰器主要是锥形的,它曾被广泛地应用在机枪和小口径炮上,例如捷克zb26轻机枪和zb53重机枪采用的消焰器,以及苏联dp机枪、德国mg34和mg42机枪的消焰器等等。
日后的mg34和mg42机枪的消焰器还兼有助退器的作用,它是靠枪口端的一个小气室使高压燃气对枪管起助退作用的,这是管退式武器中常见的一种形式。这时的消焰器性能均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当时人们对枪、炮口焰产生的机理了解不够,同时也缺乏必要的测试手段。
在原本的时空里,直到“二战”结束之后,美国、联邦德国和苏联等国对膛口焰的形成机理及抑制技术做了长期系统的研究。这一时期,除了改进锥形消焰器外,还出现了各种类型消焰器。现代消焰器已能较显著地消除膛口焰,有的甚至在夜间射击也不易暴露阵地。
但他们所没办法的事情,钟泱麾下的常胜他们却轻易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原因无他,智能工厂所提供的虚拟环境模拟系统,可以无限次还原一些实验需要观察的物理现象,甚至还可以极度细化,便于科研人员展开分析和理论总结。
虽然每次实用都要支付权限值,可取得的成果却也让钟泱感到欣慰,物有所值。
哒哒哒
平端着25式突击步枪,钟泱正亲身进行着试射实验,自行体验着单发点射、三发快速射击、以及不间断连续射击等战术动作,感受着该款武器的整体性能。
因为用的仍旧是7.62mm口径的子弹,所以钟泱依旧能从枪托上感受到“轻微”的后坐力。对于钟泱如今的身体素质而言。这种程度当然不算什么,可对于普通的人类而言,显然就不是那么能够接受了。
因此而导致的枪口的晃动,会大幅度影响到连续射击的命中率。不过点射和枪体的稳定性结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证了命中的精准。
不单只要在纸靶上进行试射,还会拿特殊材质的肥皂来做子弹机理实验,那些肥皂的质地和人体几位相似。偶尔也会在猪肉上做实验,也确认武器对肌肉组织的破坏性能。
枪支的生产,在超世代科技园区这里,已经相当的接近后世的现代理念。不单只针对武器的优越性,还要针对稳定性以及恶劣气候下的极限使用,对于故障成因和防治手段,钟泱都异常关注。
后世的越战,ak47这一款落后的枪,之所以能战胜m14和m16这些先进的枪,除了丛林地形,武器的稳定能也占据着和重要的因素。ak47能在恶劣环境下持续使用,这一点才是他广为流传的关键性因素。
枪械族群的确立,子弹口径的选用,影响十分巨大,所以整个试验过程钟泱都全程参与着。虽然不干涉具体的事务,却也时不时在关键的技术上进行咨询,以及商议一些目标的可行性。
通过后续的试验,钟泱才明白到,即使在有效射程内,小口径子弹也常常需要命中多发才能造成有效杀伤,这是由小口径子弹的杀伤机理造成的。
子弹在击中人体后,挤开软体组织造成创伤通道。创伤通道造成失血,失血达到一定程度,人就要失能乃至丧生。从创伤机理来说,子弹造成的创伤通道越大越好。全口径子弹在击中人体时,自然造成较大的创伤通道。
而更大口径的子弹米子弹,其本身在飞行中造成的激波就十分强大,击中人体时,弹头加上激波形成的“虚拟弹头”造成巨大的创伤,所以有击中后打飞半边身体的事情。更大口径的弹药的冲击波更厉害,即使不直接命中,而只是贴近飞过,也能造成相当的创伤。小口径子弹要是用同样的办法,可能不能造成有效杀伤,必须另辟蹊径。
小口径子弹通常比较细长,前轻后重。进入人体后容易失稳,弹尾向前翻滚,直至弹尾朝前,恢复稳定,继续前行,如果这时还有足够剩余动能的话。在翻滚的过程中,小口径子弹造成和口径不成比例的创伤通道,弹尾较钝,也有利于扩大创伤通道,尽管作用不如翻滚。显然,大口径子弹靠傻大黑粗的千斤蛮力杀伤,小口径子弹靠四两拨千斤的伎俩杀伤。
问题在于,这种小口径子弹的理想化翻滚状态,很多时候并不凑效。唯有全口径子弹的蛮力不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效果比较可靠。
小口径子弹则要靠翻滚才能造成足够的杀伤,可在战场上,子弹不仅要在人体内造成有效杀伤,还要能穿透墙板、汽车门、树杈、沙土等常见障碍物,击中后面的敌人,造成有效杀伤。
子弹的穿透力要求子弹在飞行中和击中物体后保持稳定,这和失稳造成翻滚杀伤的要求是相反的。小口径子弹必须在两者之间适当平衡,不可能两边兼顾。
就拿后世的几款著名成品制式子弹为例:m193容易翻滚,但穿透力不好;ss109比较稳定,穿透力好,适合于对付具有轻度保护的目标。北约最后选择ss109,就是向穿透力的要求有所倾斜,代价是ss109弹可能要进入人体150毫米后才发生翻滚,在近距离上击中骨瘦如柴的敌人时,可能来不及翻滚就离开人体,造成不致命的贯穿伤。
而钟泱,也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敌人都是胖子或身材魁梧壮硕的阿诺。更不会认为南军士兵全都是神枪手一级,即便频繁的进行实弹射击训练,狙击手也难以批量生产。
况且激烈而复杂的战场环境,也影响着士兵的射击水平发挥,多次命中才能消灭敌人,这实在不是一个好选择。。.。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