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条约》、《辽西条约》、《六部条约》、《晋阳条约》和《美稷条约》,连同朝廷对西凉的赔款,让西凉获得了极为丰厚的利润。这笔钱,甚至用来建设三个西域,都是绰绰有余。甚至西凉可以不收税,依靠这几笔战争赔款,也能支撑个三五年。这让刘范乐开了花。最让刘范高兴的甚至还不是巨额的赔款,而是这次战争中获得的粮食,如在眉县的一百多万石军粮、敖仓中的两百万石和《白水条约》带来的两百三十万石,除去回军途中消耗的,省省还能剩下四百多万石军粮。而且,西域还有一百多万石的粮秣。这就意味着,困扰贫瘠的西凉三个州的粮食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有了这四百多万石粮食,刘范可以从容地等待西域二州开发基本完毕。等西域二州以及田丰部西凉军打下来的新疆域开发得差不多,可以产出粮食了,西凉就不会出现军粮缺乏的窘境。这一点,对于刘范争霸天下至关重要。刘范知道,历史上有多少次大战,都是因军粮短缺而告败的。回想陈仓会战,要不是郭嘉关键时刻谋出奇计,他的失败就是注定的了。
当然了,这么多粮食不能只留给官府。这次大战,多亏了西凉的百姓,尤其是凉州的百姓,家家在紧要关头都不惜毁家纾难,把家中本就不多的食粮都无私地贡献出来,支援西凉军在陈仓城下的鏖战。凉州本就不产粮,凉州百姓家中的粮食当然也不多。把自己的口粮都从牙缝里抠出来了,想必他们自己早就是饥一顿饱一顿了。再说了,民富才能使国富,这道理刘范自己知道。所以刘范打算在免税五年的基础上,再分出这次赔款中的大部分用来赏赐西凉百姓,尤其是把粮食都分下去,只给西域二州的官府留下一百五十万石粮食即可。
捡钱的高兴了,丢钱的可就难受了。就在刘范和西凉军高高兴兴地把一船一船的粮食、一车一车的粮食和丝绸、一群一群的牛羊马驼都运回西凉时,那些在战争中大出血的势力们的心正在滴血。
朝廷是输的最惨的,所以也是赔款最多的。除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凉公”的爵位以外,朝廷损失了两百万石的军粮和八十多亿钱。站在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朝廷还失去了众多人才。朝廷家大业大,但也禁不住如此的剥削。
在后汉鼎盛时,这八十亿根本不叫事,因为光镇压羌人的起义,每年就会花掉朝廷一百多亿的钱。但须知今时不同往日,后汉鼎盛时的一百亿钱不值钱,现在的八十亿的购买力可比当时八百亿大多了。朝廷为了付清这笔钱,不仅把朝廷掏空,也让皇室的财富为之一空。没有了这笔钱,汉灵帝刘宏再想扩建西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就算他再怎么提高卖官鬻爵的价格,也不可能再建造西园。所以,刘范索要赔款,还间接地使历史上穷奢极欲的西园消失了。这也是一件好事。毕竟董卓火烧洛阳,一把火就把用无数金银堆积起来的西园烧的精光。既然如此,还不如用这笔钱来惠及百姓来的划算。
除了西园消失以外,这次战败和赔款对于朝廷来说,虽不是足以让朝廷倒台,但也足以让朝廷更加的萎靡不振。朝廷这回可算是地主家也没余粮了。朝廷无力再想这次大战时征召动辄几十万的郡兵,为郡兵提供后勤的徭役。甚至再想动董卓,也有些捉襟见肘。
但董卓的处境也没好到哪儿去。虽然董卓才付出五亿钱的赔款,但并州本就穷困,要不是并州是商道,董卓甚至养不起八万并州军。失了这一笔钱,原本想把并州军扩充到二十万的战略,董卓也只能放在一旁了。
更令董卓忌惮的是,刘范逼迫他割让了上郡面向关中三辅的几个县,还以榆林县为郡治,新立一个榆林郡。李儒怀疑刘范这是想用榆林郡作为日后进攻并州的跳板,为下一场大战做准备。但其实李儒完全是冤枉刘范了。刘范之所以强迫并州割让出榆林郡,只不过是榆林郡在后世是煤的产地,而西凉三个州已经初具规模的手工工场,尤其是军工厂和各类金属冶炼厂,都需要大量的燃料。西凉处在沙漠的包围之中,刘范不能再以珍贵的树木为燃料。所以就特地割取榆林郡,并计划在那里开采煤矿,用来支持西凉三州的手工业。除此之外,刘范也没有如李儒设想的那样,意图以榆林为跳板,进攻并州。刘范这么做,其实是为了比并州重要的多的关中。至于并州,刘范根本没有兴趣。
伤心者还有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鲜卑、乌桓和匈奴,前二者在十军会攻中损失了几乎所有的军队,族里几乎都是老弱妇孺。后者也没好到哪去,在内战中的损失很重,且又被刘范算计过,衰弱到了极点。
这三个族,被条约剥夺掉了他们几乎十年才能积攒的财富。尤其是马。三族几乎把全族的马都交了出来,最凄惨的鲜卑六部,甚至每部只剩下不到三万匹,战争潜力下降到了极点。刘范也知道他们的难处,甚至都没有对马匹做出要求,只要是马就行。但就是这样,草原上的马大多数还是进了刘范的口袋里。马尤如此,牛和羊就更别提了。这些都是草原民族的口粮。失了如此多的牛羊,鲜卑、乌桓和匈奴的日子不好过了。其实刘范如此而为,也是有深意的。索要牛羊,可以有效地控制这些游牧民族的人口繁殖。游牧民族不需要如稻作民族繁衍到几千万人,他们只需增长到五十万以上,就足以崛起,威胁周边民族的安全。如成吉思汗鼎盛时,蒙古加上色目才有一百二十多万人,却打下了大半个亚欧大陆。所以,控制游牧民族的人数,才是常胜不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