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万左右的北美销量,按照普遍的规律来看,全球销量应该能达到两千万以上吧?”
胖子想了一会,问道:“这张专辑的海外发行,我们是卖给三大,还是等到百代的并购完成之后自己来做?”
“百代那边的接触很顺利,花旗银行只是希望收回贷款,没有经营一家唱片公司的想法,【荆棘EMI】集团也不愿意继续背负高额的债务,只要在收购价格上达成一致,剩下的细节谈判花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完成。一旦并购完成,在全球渠道大规模发行专辑,可以加快两家公司内部资源整合的速度。”
罗杰显得有些犹豫,说几句就停下来思考片刻,断断续续地说道:“不过我们自己做发行也有不好的地方,海外发行拖得太久,盗版会很大程度上冲击正版的销量,导致无法产生应有的价值。但是综合来看,我认为还是我们自己做海外发行更划算一些,在专辑上亏损一些销量,损失的财富有限。能够加快MAD唱片和百代的资源整合效率,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再怎么加速,至少也需要三年时间才能让百代的业务走入正轨。”
胖子摇了摇头,很好奇地问道:“你一直压着前边那几张专辑的海外发行权,是不是就为了这件事?”
乐队过去几年的专辑里,除了一张迷你专辑《最后的倒计时》之外,从2004年的《郊区的耶稣》至今,所有专辑都没有在海外正式发行。
几支单曲暂且不提,算上才发行不久的《迷途之家》,完整的专辑就有五张,其中四张属于《摇滚圣经》系列。
而最早的《郊区的耶稣》发行至今,已经过去了快要三年时间,在海外市场上,这么长时间过去,实体唱片的市场已经基本上快要被盗版完全占领。
这其中,也包含大部分版权保护体系十分完善的市场,例如欧洲。
如欧洲、北美等等,版权保护相关的法律十分完善,且执行严格的国家,并不代表就完全没有盗版,只是在同样的条件之下,大多数人会优先选择正版,而不是违法代价较高的盗版。
但如果没有正版的实体唱片,等不及的歌迷就会在正版数字唱片和盗版CD之间二选一,无论如何,这部分购买力已经是消费了出去。
这么长的时间过去,即使《郊区的耶稣》再推向海外市场,也无法在【正版实体专辑】市场上拿到多少销量。
当然,发行时间偏短的《迷途之家》,暂时还不存在这个问题,但若是拖到几个月以后再做海外发行,收益也会逐渐开始降低。
不过正如罗杰所说的,等到百代的并购完成,用这几张专辑,为两家唱片公司的资源整合铺路,或许在销量上会有所损失,但对于公司而言,反而是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
别的不说,如果能够用这几张专辑的海外市场收入,换取提前两年完成对百代唱片的资源整合,哪怕几张专辑的海外总销量降低到一百万以内,罗杰都认为是值得的。
不过嘛……要说罗杰三年前就计划好了这一切,却是言过其实了。
罗杰老脸一红,有些尴尬地说道:“咳,其实……我只是单纯嫌其它发行公司开的买断价格太低,想要等公司自己建立起海外发行渠道再做打算,谁知道一等就是这么久。”
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从《郊区的耶稣》在北美和线上市场销量大爆以来,乐队对于这几张专辑海外发行权的预期就高了许多。
但拥有海外发行能力的大厂牌,却不愿意付出太高的代价。
毕竟拥有全球发行能力的厂牌就那么几家,占据着庞大的渠道资源,自然是想要尽可能地压低价格,抬高自己的利润。
双方一直谈不拢,慢慢就拖了下来。
一直拖到现在,原本有兴趣的买家,也因为时间过去太久,海外市场大量被盗版侵占,渐渐失去了兴趣。
于是,这几张专辑的海外发行权,就烂在了乐队手里。
“这也不能怪你一个,我们以前讨论过好几次这个问题,大家都同意不能低价贱卖。”
胖子说到一半,忽然露出心痛的表情,问道:“这几张专辑的海外发行,我们大概会损失多少钱?”
“海外和北美不一样,如果只计算实体唱片的话,平均下来,海外销量收入,发行方和版权方加起来,最多也就拿到百分之三十到四十之间。”
罗杰回忆了一会,开口道:“我记得去年的时候麦克唐纳提交过一份报告,认为海外发行拖延超过六个月的话,预期销量会降低到原本的三分之二,两年之后降低到三分之一左右,三年之后就只剩下十分之一,你按这个比例大概算算吧。”
“这样算的话,几张专辑加起来,我们的损失要以亿来计算了。”
胖子摇了摇头,显得很是心痛:“至少三四亿美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没有那么多,会有一部分打算购买实体专辑的歌迷转而去购买数字版本,数字版本又没有国界的区别。实际的损失,应该是不到三亿美元。”
安妮忽然插话道:“如果这几张专辑能够在百代的并购中起到效果,哪怕只是提前三个月完成资源整合,并且扭亏为盈,我们就不会亏。”
——根据MAD唱片打探到的情况来看,百代唱片如今每年的亏损在13亿美元左右。
也就是说,仅仅只是一个季度,就会亏损超过三亿美元。
乐队对于收购之后,如何调整百代唱片的业务重心,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划,但这项工作却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才能完成。
无论是任何行业,收购一家大型的公司,并不是说改变一下经营策略,立刻就能从亏损扭转为盈利。
越是臃肿的大公司,想要改变原有的方向就越是困难。
在乐队的计划中,收购完成之后,需要第一时间剥离百代原有的“劣质资产”,但这只能是减少亏损的数字。
接下来,需要将百代唱片和现在的MAD唱片进行整合,用三到五年的时间,让百代唱片摆脱原本的困境。
不算收购和百代本身债务所产生的成本,仅仅只是这几年里,乐队在百代唱片身上,就要持续性地投入二十到三十亿美元。
若是用几张专辑少赚三亿美元的代价,将这二十到三十亿美元的投入缩减一部分,哪怕是很小的一部分,也未必就是亏本的买卖。
就算账面上依旧是亏损,但提前让百代唱片扭亏为盈,哪怕只是提前几个月,这几个月的时间,就价值无限。
“对了。”
罗杰忽然想起了什么,中断了这个话题,开口道:“百代那边的收购基本可以确定下来,我们应该做一个长期的规划。”
听到“长期规划”几个字,胖子和安妮都来了兴趣,不约而同地看向罗杰。
“个人的投资不算,只说乐队共有的资产,我们现在主要有两个方向上的业务。”
罗杰拿出纸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单词:“唱片业,还有好莱坞。”
然后,罗杰在两个单词的下方,又写下几个单词,继续道:“在唱片业,我们的主要产业是MAD唱片,还有即将收购完成的百代唱片。至于好莱坞那边的投资,目前是纯粹的制作业务,以临时工作室的名义挂在乐队名下,每个项目完成之后就解散,没有固定的制作厂牌和发行渠道。”
顿了顿,罗杰抬起头,看向两个搭档,开口道:“唱片业和好莱坞一向联系紧密,比如说环球和华纳,就是以电影公司为基础,建立起音乐厂牌和唱片发行渠道。而以前的宝丽金,则是反过来,以音乐厂牌为基础,建立了电影发行公司。为什么,我们不能这么做呢?”
纸上画出一个金字塔一般的图形,但在最下面一层,唱片制作、发行,以及电影制作、发行的四个格子里,却是用几条虚线,互相连接在了一起。
“但是,这需要很多钱吧?”
胖子听懂了罗杰的意思,想要以MAD唱片、百代唱片为基础,在音乐发行的基础上,建立一家具备电影发行能力的公司。
现在乐队在好莱坞的业务,仅仅只涉及电影、电视剧的制作。
而发行的部分,却是交给了其它发行公司来代理。
无论是唱片业还是好莱坞,最赚钱的业务永远不是制作,而是发行。
在唱片业,大部分发行公司,可以从一张专辑中无条件地拿走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收入。
再扣去零售终端环节的利润,留给制作方的利润就所剩无几。
而在好莱坞,发行公司对制作公司的剥削甚至还要更严重几分,比如说《郊区的耶稣》这部电影,乐队和环球影业所签订的发行协议,抽成就是除了原声大碟以外的全版权收入抽成,而非仅仅只是票房抽成。
这也是好莱坞最为普遍的现象。
无论是唱片还是电影,做发行,看起来很简单,只是和零售商、院线方打打电话,谈一下分成比例。
但若是没有一点关系,却是连对方的秘书那一关都过不了,电话根本就打不过去。
“这是未来的长远规划,如果没有合适的时机和足够的资金,完全可以不启动这个计划,但我们现在就应该有所准备。”
罗杰考虑了一会,继续说道:“我们过去的模式太过于粗糙了,我们应该成立一家正式的控股公司,重新对乐队名下的资产进行调整。”
胖子考虑了片刻,若有所思地说道:“你的意思是,成立一家新的公司,取代【黑暗乐队工作室】?”
——乐队名下的所有非版权类资产,都挂在这家工作室的名下。
“不仅仅如此,内容制作和渠道,这两方面的业务也要完全分开。”
罗杰想了想,举例道:“比如说唱片业这一块,在并购完成之后,我们应该把两家公司拆分出来,保留原有的厂牌,但业务重新分配。例如MAD唱片只负责专辑制作,而百代唱片则负责发行,艺人的唱片合约同样拆分成制作和发行两个部分,分别挂在两家公司名下。至于版权部门,则单独独立出来,成立一家新的公司。好莱坞那边目前只涉及制作业务,暂时不用管,但应该先注册好相应的空壳公司,以后也按照这个模式来运作。”
“业务拆分,有这个必要吗?”
胖子有些疑惑:“那些大公司这么做,是为了对外融资的时候玩一些左右倒右手的把戏,增加账面成本,减少账面利润。但我们,好像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吧?”
安妮却是插话道:“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
几家子公司负责不同的业务,财务往来无比的复杂,若是某一个项目对外融资,完全可以将一个大赚的项目合法地运作成巨额亏损。
而这笔数目不菲的差值,自然就落到乐队的口袋里了。
举个栗子,制作公司A对外融资1000万美元,运作一个专辑项目“X”。
专辑制作完成后,再交给自家的发行公司B来做发行。
一般而言,发行方抽取的发行抽成都在百分之三十到四十之间,但这通常是包含宣发成本的。
而如果想要让这个项目的盈利减少,甚至是变成亏损,只需要将发行抽成提高,甚至于宣发成本也由制作公司A来承担。
在账面上,发行公司B就得到了巨额的利润,但这笔利润和投资方却没有任何的关系。
而需要与投资方分钱的制作公司A,账面上却产生了巨额的亏损。
这样一番操作,就可以合法地将钱从投资方的口袋里掏出来。
而在实际操作中,唱片业和好莱坞,坑投资方的钱的手段要比这复杂无数倍,各种名目的费用层出不穷,哪怕是最专业的会计师,也很难从账目上查出什么问题来。
当然,这种操作,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坑投资方的钱。
很多情况下,大牌明星往往会在自己参与的项目中要求巨额的利润分成,因而,制作方同样存在“将盈利项目在账面上做成亏损”的需求,以减少分成方面的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