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087章 桓宣归附(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桓宣知道刘岩在拐弯抹角说服自己,但是对于刘家的九郎还是很感兴趣。外面有人说九郎得了太上老君授予的《天书》,有人说得了佛的醍醐灌顶,当然也有人说这九郎是峨眉山的猴精变得,说什么的都有。对于刘家的发家史桓宣也很好奇。

“我儿子说,这么大一份家业,我得编练童子军保家卫国。接着他练出了钢铁,造出了枪炮,还给他的那些半大小子上课。你猜他在课堂上怎么说?‘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桓宣皱起眉头,这句话在《为百姓服务》这本书的扉页就看见过,当时桓宣也是嗤笑一声,蚊子打哈欠--好大的口气!只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桓宣有了新的想法,如果真的按照这本书来做的话,这四句话还真有可能实现。

儒家经典里面就说到小康社会和大同世界,小康社会如何实现呢?这本书里提到一个词“格物”,提倡格物之力。格物可以提高粮食生产,提高劳动效率,可以用更少的人力生产处更多的产品。这和儒家强调仁义有所区别,倒像是管仲一脉,把商、工、兵与农、士同列为五民,五民同列,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重点是在分工。

这本书不但强调道德对于人的引导和约束,同时也强调法律对于人的限制和规范,“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底线,道德是法律的最高标准。”儒家和法家一直是在统治阶层互相争论的两大学派,其实就是关于人治和法治的问题,统治阶层认识到了两家不可偏废,一般是外儒内法,嘴上说礼义,其实行的是法治。这本书提出要制定一部法律,上至皇帝王公,下至黎民百姓都要遵守的,旗帜鲜明把法律治国提高到和道德治国同样高度,也就把儒家和法家放在同样的高度了,这个做法不可谓不大胆。

书中还谈到义和利之间的关系。义利思想即关于人们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义利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长期争辩的一个问题。儒家承认求利之心,人人皆有,因而不反对求利,但是他们把义放在首位,认为求利活动应受义的制约,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这就是说,要把合乎社会的规范,作为求利的前提。尽管有些人也有重利轻义或义利结合的主张,但是儒家贵义贱利的理论,却占统治地位,成为中国社会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僵化教条,妨碍了人们对求利、求富问题的探讨和论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这次书中又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家致富,国富民强的主张,同时指出义和利并不矛盾和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你让人饿着肚子谈礼义,有谁听你的?那些号称仁义可以搞掂一切的论调有一个前提,就是人人都是圣贤,或者人人都可以被教育成圣贤,这怎么可能呢?有道是“饱暖思yin欲,饥寒起盗心。”人快要饿死的时候,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而且抑制人们追求利益的人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社会财富总量是一定的,你拿得多了,别人就少了。所以儒家没有什么治国富民的手段,只是强调轻徭役,薄赋税。其实社会财富总量是变动的,你想发家致富不一定需要剥削别人,而且有时候发家致富还可以帮助别人一起富裕。

比如你是个农民,用100天时间可以生产10斗粮食,同样用100天可以造出一口锅,也就是说这口锅对这个农民来说相当于10斗粮食或者100天的劳作。现在有一个商人从铁匠处用4斗粮食买来一口锅,再以7斗粮食卖给农民。农民当然愿意,买下这口锅等于

可以少花3斗粮食或者省下30天的时间,可以说他得利3斗。商人也高兴,他也得利3斗,这里无形中增加了6斗粮食,这还是没有算铁匠得利的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这个农民用100天时间可以生产10斗粮食,现在他通过学习掌握了格物技术,现在他通过选种、施肥、灌溉可以生产13斗粮食,多出来的3斗粮食就是社会财富总量增加了,怎么能认为这些农业技术没有什么用而予以轻视呢?就拿现在襄阳推广的两季稻来说,田里一年的产出相当于往年的两倍,这不是格物的最大的威力吗?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的东西都是圣人玩的,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和平民百姓都喜欢形而下的玩意儿,你们圣人先把我们的肚子喂饱了,然后我们才会听你们扯那些形而上的东西。

桓宣看到这里的时候也不免陷入了深思之中,对于社会财富总量还没有人用这么精确的数字来说明,也就是说在这里大家都陷入了一个误区之中。如果社会财富的总量是可以增加的,那么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获利也是正当的,而且是要大力弘扬的。因为格物学可以增加劳动生产率,那么我们就应该弘扬格物学。

义和利、礼与法的问题,其实就是争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问题。其实对于人性没有比佛家说得更明白的了。佛家讲“心、意、识。”对于人性作了最为详细的研究和开示。把人性中的善恶,因果、命运,包括这个物质世界的来源等等都说得非常清楚。

释迦佛说了八万四千法,弥勒菩萨修唯识观的时候,见得万法广博,一般人难以修习,故就万法中最基本紧要的,总结出660法,造《瑜伽师地论》以发明之,可谓简矣。后来天亲菩萨从兜率宫听受弥勒相宗法门,发现660法还是太多,所以就660法中,提出纲要,总成100法,已尽大乘奥义,故造论曰:《百法明门》。谓明此百法,可入大乘之门。

百法中有为法有94个:谓心法有8,心所法有51,色法有11,不相应行法有24。我们主要说说心法8和心所法51,因为这和我们的心性密切相关。心法八者,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其中“意识”就是我们哲学课上说得物质和意识之中的意识,这个意识佛家称之为第六识,攀缘心,道家称为识神,就是我们平时自己思考问题的东西,自己能够感觉到。眼耳鼻舌身是前五识,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这五识是没有善恶的。比如你看到一个女的很漂亮,在没有动念的情况下就无善恶,一动念善恶就来了。第六识最强,造善造恶都是这第六识。

第七识末那识在佛家叫意根,道家叫元神。第八识阿赖耶识道家就不知道了,小乘佛教也不知道,因为释迦佛对小乘教众没有开示阿赖耶识。但是这个第八识是一切物质世家和精神世界、善恶、因果和轮回的源泉,不知道第八识,这些都没办法说明。

阿赖耶识里面藏有一切种子、习气,我们过去生生世世所经历的一切,全部都藏在第八识里。首先是“地水火风”四大种,佛经说我们这个物质世界就是四大构成的。我们肉眼看到的四大是粗相,四大种是细相,存在八识心田中。当然八识里还有很多其他种子,被七识境风吹动,现起一切形象。就如大海本来是平静的,由于海风吹动,掀起层层波涛。玄奘大师的八识规矩颂说: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做主公。”

这些种子就是八识的相分。三界万物都是八识的相分现起的。所以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一切记忆、思想、生命力、原始冲动……都是一粒种子藏在我们的八识田中。这粒种子在外部条件合适的时候就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出生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命运的原因,都是因果。

《解深密经》有一句偈: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八识心田里的种子太多,动得太快,就像瀑布一样流动,但是看上去又像一块布一样没有动一般。一切心理学都可以在第八识中找到自己的理论根据。即使是那些诗人和摇滚乐者,也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归属。一切从这里出发,又回归于此,它是诗和远方。

摇滚歌手汪锋写了一首歌《河流》:

“这么多年我竟然一直在寻找

找那条流淌在心中的河流

我知道也许它不在任何地方

或是就在我心底最疼痛的故乡

究竟流多少泪才能停止哭泣

究竟回多少头才会看到天空

谁能告诉我那汹涌的孤独与渴望

是否就是我梦里永隔千里的河流

月亮这么僵彩虹也那么迷惘

我能做的只是不悲伤不仰望

总是在最好的时刻满怀悲凉

只因为生命注定在不羁中死亡

究竟受多少伤才能无视痛楚

究竟走多少路才会回到最初

谁能告诉我那奔腾的迷惘与骄傲

是否就是我心底永隔一世的河流

如同那火焰般绽放的花儿

我们被镌刻在这料峭的尘世

这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那些

清澈的灵魂无助的抽泣更悲伤

究竟流多少泪才能停止哭泣

究竟回多少头才会看到天空

谁能告诉我那汹涌的孤独与渴望

是否就是我梦里永隔千里的河流。”

摇滚乐所代表的文化取向,体现了那种贴近生命本根处的原始力量和冲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个体的社会行为都是源于心灵深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认为性和攻击是人类两大驱动力。

其实这个生命本根处的原始力量和冲动就是从阿赖耶识出发的,人类的激情、颓废、高尚、堕落、恶念、善念、作善作恶,善报恶报,乃至天堂地狱,都是这个阿赖耶识生命之河的一朵朵浪花,这里是诗和梦想的故乡。

那么,这些原始的力量和冲动,性和攻击又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杀、盗、淫。”佛经云:

“想爱同结 爱不能离。则诸世间 父母子孙 相生不断。是等则以 欲贪为本。

贪爱同滋 贪不能止。则诸世间 卵化湿胎。随力强弱 递相吞食。是等则以 杀贪为本。

以人食羊 羊死为人 人死为羊。如是乃至 十生之类。死死生生 互来相啖。恶业俱生 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汝负我命 我还债汝。以是因缘 经百千劫 常在生死。

汝爱我心 我怜汝色。以是因缘 经百千劫 常在缠缚。

唯杀盗淫 三为根本。以是因缘 业果相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信息全知者绝对一番玄尘道途反叛的大魔王奸夫是皇帝我只有两千五百岁盖世双谐五胡之血时代终末忍界你老婆掉了
相邻小说
这就是套路巨星我的老千生涯(全)天唐小仙女她总想靠学习致富天才学习系统超级公务员漫威之无限人格混世农民之无双奶爸和豪门大佬网恋后我红了重生东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