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059章 野外拉练(上)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王敦大开杀戒的时候,刘丹正在刘县的山坳里练兵。王冰来到刘县以后,也没有闲着,到处转悠,那些大工厂的门口都挂着牌子“生产重地,谢绝参观。”把他挡在外面。刘县对工厂的职工宿舍的出入都有严格的规定,非本厂职工和家属都不能进入,职工要出门离开刘县,都要申请,不准一家人全部离开,最大限度地不让工厂的机密泄露。不过刘丹也知道,因为工厂人数太多,这些技术迟早会泄露出去的,刘丹只不过想把这个时间尽量推迟。

这些技术不是孤立的,都是形成一个体系,你单单知道一项,不一定有用。比如说枪支,你拿到一支枪就不一定能仿造出来,你必须要炼出熟铁来,螺丝,弹簧,还有火药,子弹……这么多东西你缺一项都不行。即使有人仿造出来了,那也是明朝火枪兵的水品,刘丹完全可以吊打他们。

大明的火器为啥残次品如此之多,当时著名的火器专家赵士桢总结的十分到位,中国并不是造不出优良的火器,而是由于愚蠢落后的制度,导致工匠不愿将上等的火器交给政府, 由此出现了一等品外销、二等品内部交流、三等品上交政府的窘境。由于明代工匠上交火器只相当于抵消赋税的一种方式,政府并没有按市场价予以购置,因此导致工匠们总是将最差的残次品交给政府,明朝政府既想得到优良的火器,又想不付钱,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再加上大小官员的层层盘剥,最后落到官兵手里的火器质量能不堪忧吗!

刘丹在给士兵配备板甲时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板甲太重,而且因为金属的导热性能好,在夏日,身穿金属铠甲的士兵会更热,而在冬日,士兵则会更冷。除非是重装骑兵或者重装步兵,一般的战士穿着板甲想要翻山越岭那根本就不可能。对于火枪兵来说,笨重的板甲会严重妨碍火枪的操作。这时刘丹才想到明清时期的棉甲。

清朝时期,主要盔甲都是棉甲,而西方都是胸甲,那棉甲可以防得住刀枪火器吗?《涌幢小品》中记载“纯棉盔甲”的制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

棉甲里面其实还有内衬铁甲,外面使用铜钉进行固定,是一个复合甲。棉甲是蒙古人的发明,明军也很喜欢使用,到了清朝,就更是棉甲的天下。棉甲的优点是,非常轻便,只有30-40斤。相比全套铁甲的60-70斤,已经非常轻便了,符合一般官军的体重和体力。否则光是披甲就把人累垮了,就更不用提打仗了。

《纪效新书》:“南方地形险陷,固多用步。步驰难以负重,天雨地湿,铁甲易生锈烂,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贼率用火铳、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着用,但铅子俱能洞入,且体重难久。惟舟中可用重甲,盖不行路,不蹈泥田,贼惟铳子可及,非坚不能御。除铁甲图于舟师,今不载。兜牟亦用藤,内以绵花衬帽,甚坚且轻,无可加矣。”

从以上可以看到,真正的全套铁甲在战场上,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并不适用。而北方寒冷,棉甲更是一物两用。虽然对于刀剑等钝物的防御不如欧洲的板甲,但是,对于弓箭和鸟铳的防御极好,非常适合我国当时的军队情况。

鉴于以上情况,刘丹准备给士兵装备棉甲,最多配一个钢盔,这样原来定的三百亩棉田就不够用了,只有扩大棉花的种植面积。

刘毅带来的黎族三户人家,都是当地种棉纺织能手。黎族的纺织业有很久远的历史,就是在东晋,黎布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东方、昌江地区黎族创造了扎染与织造相结合的织锦工艺。其经线多采用缬染法(即扎染),在一个扎线架上编好经线,然后用纱线在经线上扎结,染色后拆去纱线,即出现蓝地白花的图案,再织进彩色纬线。

黎锦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这些染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各地黎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了多种织、染、绣技术。比如,白沙县黎族人民有一种两面加工的彩绣,制作精美,多姿多彩,富有特色,有海南"双面绣"之美称。黎布因为密实,常常用来作船帆。

黄道婆把这些技术传回内地的时间是宋末元初。黄道婆重返故乡时,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她回来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一边教家乡妇女学会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边又着手改革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虽然她回乡几年后就离开了人世,但她的辛勤劳动推动了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棉花纺织不易,一朵棉花里面就有七八粒种子 有种杂交棉的平均棉籽数都是35到36颗,最多的达43颗,把这些棉籽弄特别费劲。去籽搅车也叫轧花机,是一种去除棉籽的机械。在桌上固定一个书架,架上部横安一木轴,一铁轴。铁轴在上,木轴在下。木轴右边装有曲柄。铁轴左边安装具有飞轮作用的十字形木架。工作时右手转动曲柄,与曲柄相联的碾轴随之转动,左脚踏动踏杆,使碾轴与下轴作等速运动,方向相反。二轴相轧,左手将籽棉添入轴间,则棉花被带出车前,棉籽落于车后。

西方1793年才由伊莱?惠特尼发明类似的轧花机,他们的轧花机主要由两个滚筒组成:一个滚筒上面布满了铁制的尖钉,抓住棉花,将其跟棉籽分开;第二个滚筒上布满了短而硬的毛,将第一个滚筒上的棉花刷下来,使其不致堵塞。所以,毫无疑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棉纺织业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

就一个棉花去籽,也会让人头疼半天,刘丹只要把这个保密了,可以说相当长一段时间垄断棉布的生产。刘丹不是黄道婆,不会毫无保留地把技术公布出去,他需要用棉花的高额利润来制造枪炮。

经过一年的试种,占城稻和棉花收成不错,占城稻在刘县可以收两季,南阳因为天气的原因只能收一季,但是因为占城稻成熟早,可以腾出地来种植其他农作物。棉布轻松保暖,柔和贴身、吸湿性、透气性甚佳。棉花还

可以做棉衣、棉袄、棉被,棉籽可以榨油,棉花可以养蜜蜂酿蜂蜜,好处太多。现在弹棉花这个行业开始兴起,随着机械加工工艺的提升,爆米花的机器也出来了。

占城稻和棉花种植的成功在周边地区引起了轰动,各地都来刘县购买种子,太宁二年(324年)襄阳大部分地区都种上了占城稻和棉花,就连江陵和武昌因为王冰的推广都在开始试种,刘家的生猪养殖技术也传播开来。现在刘县的麻纺、毛纺、棉纺织业开始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因为刘县的衣服物廉价美,王敦把军队的服装订单都放在刘县。

因为刘家村后面一大片的山区都划归刘县,刘县招募很多流民在山区建立村落,一些隐藏的火器训练基地和民兵基地在混在里面。王敦对于刘县的团练还是很不放心的,团练新招收了两千人,部队招募训练,王冰都在一旁盯着。

为了避开王冰的监视,部队完成新兵训练之后,开始进山野战拉练。拉练是军队里一个很重要的训练节目,这是为了增强下级军官和士兵的体质及加强战斗力的一种训练。在拉练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在一种纪律严明的压力下磨励自己,使这支队伍变得更加团结和更具有凝聚力。倘若这支原本只有七分战斗力的队伍,在拉练的锻炼中会变成一支顽强的有十分战斗的队伍。这便是军队里经常拉练的目的。简单的来说,拉练就是负重走几十公里路,有时还在外面住,翻山越岭,比较严厉的一种磨练。

会“走”、会“吃”、会“睡”,是野营拉练的基本要求。然而,一星期下来,新兵与老兵的差距明显拉开了。有些新战士背包打得松松垮垮,武器装备背得也不够利索,以至于有的战士行军在半道上就散了架,这是连长最恼火的事。平时要当作战时练。平时松松垮垮,战时就会吃败仗。

打背包是当兵的基本功。一个背包三横压着二竖,中间横插一双鞋,干干净净结结实实。平时班长经常要组织班里的战士练习,要在黑灯瞎火下,用40秒时间完成了打一个背包,有的新战士遇到紧急情况就会手忙脚乱,背包打成像散了架的粽子,半路上出洋相是必然的事。

到了一个地方,安营扎寨,安排警戒,埋锅作饭,晚餐很简单,大白菜炒肉,大家蹲在一起扒着米饭,尽管这样大家还是吃得津津有味。不求吃好但求吃饱,保证人体的基本需求,这是野营拉练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时,有的战士或累或嫌菜不配胃口而饭量大减,有的甚至躲着不肯吃饭,这时指导员要会挨个检查督促,直到看着大家把饭全部咽下为止。

刘丹在部队拉练的过程中,还增加了突击强攻、夜间行军、半夜遇袭、紧急撤退等科目训练。因为东晋肉食比较少,大多数士兵都患有夜盲症。刘丹有治夜盲症的土方:松树的针叶熬汤喝,据说这是志愿军的偏方。

夜间行军和紧急集合训练是野营拉练的必备科目。有时,人刚迷迷糊糊入睡,瞬时哨声大作,部队紧急集合了。在班长的催促下,大家快速地穿衣、打背包、背装备,前前后后一二分钟时间就集合完毕了。有的战士还没有完全清醒就跟着队伍跑,一路上跌跌撞撞,到了第二天还不知道晚上跟着大家已经跑了一大圈,而这样的笑话是常有的事。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信息全知者绝对一番玄尘道途反叛的大魔王奸夫是皇帝我只有两千五百岁盖世双谐五胡之血时代终末忍界你老婆掉了
相邻小说
这就是套路巨星我的老千生涯(全)天唐小仙女她总想靠学习致富天才学习系统超级公务员漫威之无限人格混世农民之无双奶爸和豪门大佬网恋后我红了重生东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