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二五四章 国家政治(8)
和法国人密谋战后瓜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势力范围,是英国人早就计划好的事情。战前法国侵占了土耳其的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而英国控制了埃及。一九一一年,意大利也在利比亚建立了桥头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夜,雄极一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被蚕食到只剩下今天的土耳其,加上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科威特,阿拉伯半岛地区以及紧靠红海,向南延伸到也门的狭长地区。对于英国人来说,盟友法国比拿起武器为独立奋战的阿拉伯人要重要得多,此时的英法陆军正在西线并肩战斗,无数英法士兵被送进战争这部绞肉机。虽然许多年以前为了争夺对欧洲大陆的主导权英法曾经爆发过“百年战争”,但到了和德国人战争的时候,他们又坐到了一起。
当两个国家开始有了差不多一样的想法之后,外务大臣格雷就派出了马克·赛克斯爵士代表英国,和法国外交官弗朗索瓦·乔治-皮科一起密谋一份有关战后土耳其帝国以及阿拉伯地区的势力划分。这件事最初只有格雷一个人知道,直到中国远征军在巴士拉首战大胜之后,格雷才将这个情况告诉了首相以及其它几位内阁成员;丘吉尔也是在那个时候知道还有这么一会事情的。现在在中国远征军巴格达胜利之后,英国到底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上否继续和法国人的秘密合作,都得拿出一个方案来。
国家是这样,当牵扯到各自的利益时,对自己利益最大的,才是最合适的。终于,丘吉尔出手了,他将矛盾双方的意见进行了综合考虑,提出了一个中间路线。出人预料的是,这个中间路线竟然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同意:英国继续和法国的合作,但也到此程度而已,不会再加深和扩展。对待中国远征军的问题上,现状他们的补给,迫使其减缓进攻力度,不能在英国人之前攻陷土耳其。另外,在阿拉伯半岛问题上,向中国人明确提出也门属于英国势力范围;当然,这是一个缓慢而繁琐的过程,只要中国人不进入阿拉伯半岛南部,其它地方英国政府可以不管,哪怕远征军去找法国人在这里的麻烦。
如此客气地对待中国,英国是吃了什么药吗?当然没有,只不过他们得到了驻华公使传来的中国和德国的最终关系报告,了去了一桩心事,他们必须对中国有所回报才是。前几天不是在谣传德国前驻华公使和青岛的德国军官去了北京吗?这件事让英国上下很是担心,生怕中国人又和德国搞在了一起,那么他们的仗就难打了。为此,格雷给朱尔典一天之内发了不下七份电报,催促他尽快探明中国人的态度。朱尔典也是尽了全力,一天不是见段祺瑞、徐永昌,就是找赵天一、陆征祥,当然,亲自求见袁世凯也是好多次,为的就是探明中国和德国到底在做什么。
自从发现夏扎铺和幸慈这两位前德国驻华公使出现在北京之后,所有西方列强都开始紧张了,他们有派出人手进行暗杀的,有进行情报追踪打探的。当然,最直接的就是派人在中南海紫禁城各个大门等候堵截的,目的就是一个,不能让这些德国人和中国政府的总统见面。中国政府的官员和德国人接触他们也想干涉,但人太多不敢下手,而且像段祺瑞、陆征祥、赵天一等,哪一个不是权势滔天之人,派去的人也没有办法做什么。这些国家中,美俄法虽然对此很紧张和关注,但最紧张和关注的,要算英国人,因为,欧洲的战争他们英国投入的太大了。
终于,就在朱尔典因为搞不清中国政府的状况而上跳下窜、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的时候,外交总长陆征祥在一个中午,将他一个人接进了怀仁堂,带到总统的书房里面,格着一扇屏风让他坐下来安静的等待。不明就里的朱尔典虽然想问,但又想到中国人“既来之则安之”的古话,想到这里面肯定有一些故事,于是也就安心的品起茶来。没有过多久,就听见屏风外面的房间里面有人进来;仔细一听,顿时让朱尔典大吃一惊。因为来人不但有中国政府的总统袁世凯、总理徐世昌、陆军总长段祺瑞,还有德国人夏扎铺和幸慈;后两位朱尔典和头目都打过交道,对方蹩脚的中国话一听就可以听出来。让他有些奇怪的是,中国军方的第三号人物、参谋总长赵天一好像不在场;这种场合,按道理应该有他的位置,难道对赵天一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事情?
按捺住想要冲出去的想法,稍微平静了一下的朱尔典好奇心大起,他轻轻地坐回原位,想看看中国人到底要告诉他一些什么。外面的对话基本上都是用中文进行的,所以对精通汉语的朱尔典来说了解外面的人在说些什么非常容易。仔细一听,果然双方在谈中国和德国的事情;德国人希望中国能够脱离协议国,加入同盟国一方,并用在西亚的远征军提供土耳其大陆进攻欧洲,从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帮助奥匈帝国击败俄国人。对此,德国人付出的代价很有诚意;他们愿意在战后将俄国的领土从新西伯利亚地区往东,全部交给中国。另外,在亚洲,德国将推举中国为亚洲第一强国,共同对付中国的宿敌日本。仅此几项,就非常吸引人。这个条件可以说很诱人,朱尔典本身就心跳加快;不过袁世凯的回答令朱尔典更加的血脉涌动。中国政府的总统回答是:“中国人一项重守承诺,已经和英法成为了盟友,就不可能背弃;所以,无法答应德国朋友的条件”。
那天下午,朱尔典不知道自己是如何从紫禁城走出来的,全身都感觉轻飘飘的,非常地舒服。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救了英国、救了世界;这是朱尔典的想法。而中国政府的态度,最后一最快的速度飞到伦敦,让威斯敏斯特区白厅旁的唐宁街十号安心了许多;这也是为什么丘吉尔折中建议里面对中国人的条件有那么一点点的放宽。当然,在对待远征军的问题上,丘吉尔也建议采取灵活政策,不要一下子就断绝了在补给上的供应,让中国人不快;至少,在坦克这种新式的装备没有到手之前,丘吉尔希望内阁能够先不要随便乱动。对于中国人把装甲战车叫做“水柜”这么一个奇怪的名称,英国人真的感到惊讶,特别是丘吉尔和乔治这两位了解英国陆军“陆地巡洋舰”计划的人。
英国人的这个研究计划在运载最初的半成品时,为了保密,全部都用木板遮盖,对外的说法就是里面运载的是一些铁制水柜----TANK。与中国人的叫法不谋而合,完全一致,尽管中国人汉语的叫法是坦克,只是在发音上和英国相同,但这确实让人感到奇怪。与中国人的叫法不谋而合,完全一致,尽管中国人汉语的叫法是坦克,只是在发音上和英国相同,但这确实让人感到奇怪。有关情报泄露的问题,在第一次接到朱尔典的报告以后,英国陆军军情六局(也就是后世电影〇〇七系列里面的那个军情六处,一九〇九年就成立了,专门负责英国情报机构海外谍报系统的工作)奉命对参与“陆上巡洋舰计划”的所有人员进行过严密第暗中审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而朱尔典随后从中国传来的情报证实了中国人是独自进行这方面研究的,而且时间也早于英国,让一干英国武器专家非常脸红,而丘吉尔则更加相信自己和中国有缘,在心里面更加认定上帝左右手的感觉。
刚进入巴格达的吴佩孚,正忙于应付因土军屠杀事件蜂拥而来进行实地采访的记者,自然不清楚远征军在攻占巴格达以后对现今世界一些国家造成什么影响,更不会清楚因为远征军的表现会对今后世界格局变化产生什么影响;日本人的图门江计划、英国人的阿拉伯政策,都已经因此产生了变化。应付完记者,吴司令官又开始按照事前计划,命令远征军向巴格达北部地区推进;而稳定已经占领地区的工作,已经交给了暗影的人去做了。四月份之前攻占整个巴格达行省,将土军赶到原始的土耳其境内,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参谋总长的电报已经提醒了无数次了,这里的夏季,不是行军打仗的日子,还是早一点结束的好。
按照远征军司令部的命令,马跃指挥一线部队继续稳稳地向北、西北推进,每天的行军速度严格控制在三十公里,宿营的时候也是完全按照作战手册排出警戒部队,让土耳其人没有半点可乘之机。随着巴格达城里的消息慢慢散出,土军中的阿拉伯士兵也出现了逃兵。对中国远征军的追击,两个集团军虽然在不同的方向都进行了阻击。甚至有一次阻击部队的兵力达到了四万人的规模,但在中国人飞机坦克地面加天空立体轰炸攻击之下,很快就土崩瓦解,更多的阿拉伯籍士兵趁乱做了逃兵。
第七集团军司令官冯·里斯特上将对此到没有做过分动作,作为德国人,知道第三军的行为之后也只能叹息:这就是人类的战争!不过他让身边的参谋人员专门对中国远征军的作战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先进的作战模式,未来可能是各国军队的发展主流方向。他自己也亲自向德国国防部陆军参谋部写了和中国军队作战的报告,并派身边的参谋保卢斯离开战场回国报告,希望能够为将来起点作用。
和德国人的想法和做法不同,第八集团军司令官哈利勒·萨米将军就不一样了。丢失巴格达,他认为是敌军过于强大,以及自己的部队中阿拉伯籍士兵作战不力。他下令自己的部队中加强对阿拉伯籍士兵的管控,如有逃跑的迹象立即镇压。第八集团军的气氛马上就变得不一样,土耳其人对阿拉伯人由战友变成了看管和被看管者,双方的关系开始恶化。一月十二日,丢失巴格达城的第五天,第八集团军残部主力退到了哈迪塞,这里已经离开巴格达城两百二十多公里了,哈利勒·萨米和他的第三军(除去第八师一个团)基本上安全了。跟随在他们身边的土军还有三四万人,一半是叙利亚人和库尔德人士兵,一半是当地阿拉伯人,被看管的严没有逃走,或者是真心跟随土军作战的。
到了这里,萨米将军就不想再往后退了,再退,就到加伊姆了;那里就距离奥斯曼帝国的另外一个行省----叙利亚省就不远了。退到那里,萨米将军就不好给上面交待了;所以他下令在这里构筑坚固工事,准备“坚决地阻击中国军队”。为此,他给第七集团军司令官冯·里斯特上将去了电报,希望第七集团军能够在巴格达北部的摩苏尔和中国人展开决战,双方互为犄角,相互策应,阻止中国军队的脚步继续前行。只要时间拖到夏季,一切都会好转!
接到电报的冯·里斯特上将心里暗自揣摩:“想法是不错,但你能坚持到夏季到来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