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二二五章 国家政治(4)
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因为一周内两份电报而引发巨大震动。国内外媒体和报纸对袁世凯政府第一时间宣布承认新国民党本来就表示不解和怀疑,现在又看到政府要举办第一届国民代表大会,而且还邀请包括以前对头在内的各大政治团体一起参加这个大会,更是让他们眼球掉了一地。
日本《读卖新闻》就报道说:“中国袁世凯政府突然变化,表明了在袁政府内部,共和和帝制两大派仍然矛盾重重。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只是袁作为总统消除这种矛盾的一种手段而已。作为千年帝王传承的中国人,皇帝在普通老百姓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真正的民主在中国还摇摇无期”。
美国人的报纸到还比较公正,《纽约时报》就这样写到:作为一个传统的帝王国家,人们没有等到总统退位宣布帝制,而是召开一届全体国民大会;这无论如何都算得上是民主在中国的一大胜利。对于一切有关民主自由的事情,美国人民都会表示欢迎。正值欧洲爆发战争,人类自由民主社会正在经历一次磨难和挑战,而中国政府的做法似乎让整个民主世界看到,我们的力量在加强!
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在称赞中国政府向民主迈出一大步的同时,也大肆吹捧了一番中英关系如何友好之类的一些废话。而在欧洲的莫理循,也受到了英国首相阿斯奎斯的接见;他是赵天一说服袁世凯,派到欧洲从事远征军相关协调工作的。作为一个澳籍英国人,虽然有中国总统顾问的身份,但英国人身份似乎更利于他在欧洲活动。远征军的胜利以及给了他极大的自信和尊严,但北京政府召开国民代表大会的消息更让他得到欧洲各国上层的看重。意识形态方面的归属追究,很早就出现了,这一点西方国家似乎特别在意。
和国外的报道相比较,中国国内的报道就更加的热闹。叫好者、鼓励者有之,嘲讽者、谩骂者有之,各种各样的声音都出现在市面上。我们后世看到这一时期的文化报道,均以揭露北洋政府对新闻业和报人的迫害为主;但实际上这时的媒体环境整体相对宽松,媒介发展比较迅速。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的转型时期,在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该时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变幻莫测的时局变迁,催生了生机勃勃的媒体、生动活跃的报人;他们都以民主民族自由为己任,在言论文章里面相对的是十分大胆。而对于那些谩骂袁政府及其本人的报刊,袁世凯出奇的没有对其进行打压和封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诡异的现象。
但不管怎么说,北洋政府时期新闻言论的自由是得到了保证的,只要不是宣传推翻政府的报纸文章,一般都会生存下去,骂总统几句无关紧要。何况现在袁世凯去了心病,头脑又回复到以前那种老练的状态,考虑时期自然也不会那么短视;召开国民大会,主动邀请新国民党的参加,也是他分化、拉拢、打击孙大炮的一种手段。赵天一遇刺,让全国民众对孙大炮领导的革命党人的反感程度上升到一个无与伦比的地步;袁世凯下令在全国逮捕搜寻革命党人时,百姓罕见地表现出了对政府的支持态度,这让袁世凯真的的大喜过望。他没有想到,原本一个很恶劣的事件,最后竟然能演变成朝对自己执政有利的方法发展;不好好利用一下不是太过意不去了?
而现在,革命党人内部分裂了,这就更让袁世凯高兴。在徐世昌、梁士诒等人的建议之下,他决定对新国民党特别对待,从乱党名单中将其踢出。对新加入新国民党的黄兴、于右任、李烈钧、柏文蔚、岑春煊这些之前反对他的人,袁世凯也听从了手下人的建议,决定不予追究。这里面,宝贝女婿赵天一的话还是起了很大作用。
历史上的袁世凯,赵天一知道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的;发福的老袁平日饮食方面就没有什么科学而言,全凭自己喜好,加速了他的病症,加快了他死亡的脚步。但现在,既然他不称帝了,赵天一觉得让他多活几年,在总统位置是多待一段时间,对成长中的自己,绝对是一个很好的保护伞。所以,在袁世凯的饮食方面,赵天一和袁复帧一起,联合老袁的其它子女,制定了一个在这一时期来说比较完善的健康饮食谱,让老袁感到“老心甚慰”。虽然对其中的一些限制要求不太满意,但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老袁家“祖传魔咒”(活不过六十)的威力,他还是咬牙同意了。不就是一些少盐的饭菜,多了一些玉米粥、黄瓜西红柿,少了自己喜欢的哈密瓜、香瓜吗!只要能够长命、能够活着,这点根本就不算什么。
也是因为赵天一的这份“孝心”,让袁世凯对自己这位七女婿更加的关心和喜爱。有道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老袁虽然有好几个女婿,几个大女儿都嫁了不错的人。比如长女袁伯祯嫁给了清朝两江总督张人骏第五子张允亮、次女袁仲祯嫁与清朝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薛福成之子、三女袁叔祯嫁与清朝直隶总督杨士骧侄子杨毓珣、五女袁季祯嫁与清朝吏部尚书陆宝忠之子、六女袁箓祯嫁与自己的民国下属孙宝琦之子等。
这些在当时来说可以说是门当户对,但随着满清垮台民国成立,这些女婿以及他们的家庭对老袁的助力就大大的减少了,让袁世凯徒谈时局变化人心不古。但赵天一就不一样了,他不但家产万贯身家殷实,还是政府的高官大员,天天在袁世凯身边帮他出谋划策;更重要的是,这个女婿是一个实权派人物,要权有权要钱有钱要兵有兵要枪有枪。让国人没有办法诟病的是,赵天一这些权力和地位,包括他的钱枪,全部是人家自己依靠实力打拼出来的,跟袁世凯这个总统没有半点关系,更不是做总统的袁世凯照顾上去的。
有了赵天一在军队方面的威望和支持,袁世凯做总统的底气也足了很多,在一些国家政策走向方面也自主的多。他清楚赵天一的分量,也明白国家因为赵天一的出现而改变了多少,所以对赵天一的话还是很上心的。这不,新国民党刚一在上海成立,赵天一就劝告岳父接受这个党派的存在,并通过举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借口,将其绑上政府这辆战车。当然,聪明人不止赵天一一个,远在四川,刚刚接任四川将军的王士珍也给总统发来了东北,说出了和赵天一差不多的内容。而在京城的徐世昌、梁士诒、杨士琦等也是这个意思。于是,结论就出来了。
此时在上海陕西北路三六九号、南阳路口的宋家花园宋庆龄房间,刚刚从外面开会回来的宋庆龄,正一个人坐在窗前的椅子上休息,想着今天开会时党员们对袁世凯政府发出邀请的回应。自从赵天一将她从北京警察监狱救出来后,她就在大姐的陪同之下来到了上海的家里,开始反省自己这些时间所走的路程,是不是和大姐之前说的那样“完全错误”。对于孙大炮逃走时将自己抛下不管,反倒没有多少怨恨,因为她觉得太贵这件事已经看清了孙的为人。没有必要再去多想什么。
随着三妹离开上海回美国读书,那个天天跟在三妹身边的孙大炮的学生也离开上海回香港去了。按照他的话说,是去劝说自己的先生放弃错误的革命方法,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但宋庆龄知道,那个已经迈入了老年人行列、身高只有一米五八的色鬼,恐怕不大可能会听一位学生的话,哪怕这个学生的话是正确的。
叹了一口气,宋庆龄从椅子上起来,来到窗前,推开百页窗,从自己的住处向外面的花园望去。宋家的这座英式花园别墅,修建于一九〇八年;房子的主人原是一个叫约翰逊·伊索的外国人。后被在上海做基督教牧师的宋耀如买下,成为宋家在上海的居住地,这里也改称宋家花园;整个建筑二层半高、四面临空。房屋宽敞明亮,就算是冬天,楼前仍绿树成荫,景致怡人很是漂亮。高耸的篱笆墙把这个小别墅和闹市隔开来,感觉很幽静;这种上海人叫“枪篱笆”的围墙,是一种外国手艺,中国人家里是不多见的。
走在自家的小花园里,宋庆龄其实有些紧张和激动。她不清楚自己成立“新国民党”这个举措是否正确,也不明白自己是否真的有“革命”的决心;在那位老人的建议之下,为着新中国新女性的权益出发,她做了这样的决定。只是让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的决定会引来社会如此大的关注,更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同盟会元老放弃革命党(国民党)的党籍,选择加入“新国民党”。短短几天时间里,他们从全国各地、从世界各地飞奔上海,让自己的组织日益壮大。
让宋庆龄更加烦恼的是,孙大炮也多次给她发来秘密电报,除了哀求就是哀求,希望她能够回心转意,解散“新国民党”,重新回到他的怀抱,在他的带领之下一起革命。宋庆龄把这些电报都给陪伴自己的大姐看了,自然引了大姐的一吨臭骂和抱怨,臭骂这个孙大炮到现在还不死心,还在勾引自己的妹妹,抱怨自然是宋霭龄对孙大炮直喊口号不做实事假革命者的不屑。
宋庆龄其实在上海还有一所住处,在莫里埃路,但是她今天却没有心思回那里,只想在宋家花园、自己父母的小花园里走一走,理一理自己的思路。再过几天,在美国的黄兴等人就要回到上海,自己是不是将这个新党交给黄兴,让他们去打理,然后自己无事一身轻。虽然这样想,但已经对政治对国家民族发展有了浓厚兴趣的她,还是想着自己能够领导一个党派、一个政治团体,活跃在中国的政坛,书写一段属于女性的历史。
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宋庆龄在上海对外宣布,接受政府的邀请,参加第一届国民代表大会。同日,“新国民党”武汉支部、南京支部、长沙支部分别成立,标志着这个党派开始向全国发展。十七日,南下香港的蒋介石孤身一人回到了上海,随后宣布脱离孙大炮的革命党,加入上海的“新国民党”。这个时候的蒋介石,还不是一个什么样的重要人物,他的声明并未在国内引起声明轰动;但是在革命党、特别是香港的革命党内部,就不一样了,震动很大。毕竟蒋介石是孙大炮最忠实的追随者和学生,现在学生背叛了老师,离老师而去,不能不说对大炮是一个讽刺,对现在孙大炮的革命党是一个打击。
究其原因,宋美龄的出现和赵天一的干涉,对年轻的蒋介石影响还是很大的。这个时期的蒋介石,虽然已经追随孙大炮“革命”多年。但终究他的政治世界观还在成长和发展变化过程,思想(政治)还没有定型定性的蒋介石,其可塑性自然还存在。另外,“比较”是人在发现和观察事物时最起码的一个判断手法,两个人往那里一站,谁高谁矮,谁胖谁瘦,通过比较就一目了然,不需要太多的话语解释。大明湖畔的一番谈话,北京城的一际遭遇,在空谈和实干、破坏和建设等方面,追随了孙大炮多年的蒋介石怎么能分不清谁在干什么。而天使宋美龄的出现,让原本在政治是就不成熟的他马上就是“爱江山更爱美人”了;这是一种宿命,一种蒋介石自己的宿命,哪怕这种相遇提前了许多年,但他仍然逃不掉。面对正确、现实、美人等诸多方面的诱惑,血气方刚的蒋介石做出这样的选择自然也就不奇怪。在北京的赵天一听说之后也只能是暗自叹息,这历史的轨迹,有些时候还真就改变不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