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一一七章 战争爆发(3)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一一七章 战争爆发(3)

七月二十九日,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接见德国大使,明确表态说,如果冲突仅仅限于俄奥之间,英国可以保持中立;如果德法两国卷入,“那么局势立刻就会发生变化,英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将被迫作出紧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就不能长期作壁上观了”。当德皇威廉二世最终获知英国参战的真正意图之后,曾打算悬崖勒马,劝告奥匈接受英国的调停。可是,奥匈已对塞尔维亚宣战两天了,军队已经开进塞尔维亚境内;事情到了这一步,不可能再挽回。

奥塞战争迅速爆发,俄法两国已经站在塞尔维亚方面,立即进行战争总动员。七月三十一日,德国向俄国和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它们停止总动员,遭到断然拒绝后,德国于七月三十一日向俄国宣战,八月三日又对法国宣战。在法俄两国的再三要求下,英国与八月四日对德国宣战,战争程度进一步升级。

回头看看亚洲的情况。七月二十八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以后,英国政府已经知道自己和德国的战争不可避免,于是偷偷和日本政府勾结,希望日本海军能够在这次战争中牵制德国在亚洲为数不多的海军部队,并配合英国在亚洲地区的军队(海军和陆军),占领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岛屿。如果能够牵制德国在远东的力量,使德国陷于两线作战是最好不过。英国人不是没有想到过中国政府,但是自清王朝以来中国政府和军队的一直软弱和无能,让英国人对袁世凯政府没有多少信心;就算北洋1政府已经在用尽全力发展经济整军备武,其军队战斗力和日本军队相比,也不可能有太大的作用,还是日本人的实力比较可靠些。

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和日本政府都犯了一个错误,特别是日本政府,可以说是致命的错误,那就是还在以腐朽没落的清王朝时期中国社会的眼光看待现在的中国一切,都以肯定性的眼光和想法看待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从清帝退位到现在也不过两年时间,中国发展变化再大,也不能影响到什么;所以对中国内地的特务侦察活动几乎就没有进行----“落后的中国,已经没有必要日本政府再花费更多的人员和金钱去这么做了”;这是青岛战役失败以后,日本国内在做检讨时军部一位官员所说的话。他们根本不会想到有赵天一这么一个逆天的东西存在,从一九〇五起就在悄悄的布置和运作一切。

现在的中国,已经在某些地方和日本不相上下,甚至走在世界前列。战术训练方面三年多巨大投入的山西陆军十万精锐,绝对可以和日本陆军一较高下;而装备方面,有了大量轻机枪和火炮的山西军队则早已经超过了日本陆军,更不要说还有飞机和装甲战车的出现。日俄战争期间,以旅顺战役为例,六万日军拥有的所有火炮也不过400门,机枪只有可怜的72挺,平均八百三十人才拥有一挺机枪。即使经过差不多十年时间的发展,资源贫乏的日本也不可能为陆军部队装备更多的火炮和机枪。

中国北京,八月五日,急匆匆赶到总统府的赵天一心里面很是恼火,时间已经到了这个时候,自己在山东军队的细致部署还在进行,与青岛德国人的联系也在进行。但袁世凯却要他立刻赶到北京开会,就因为这几天自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以后一连串的国家之间相互宣战,历史车轮在赵天一这个先知先觉的指点之下轰隆隆的前进着,袁世凯越是知晓事情的进展就越是对赵天一的依靠越大,甚至不知不觉中有一种依赖的思想了。所以,当法国俄国对奥匈帝国宣战,德国对法俄宣战,法俄立即也对德国宣战,英国向德国宣战,德国又随即向英国宣战以后。袁世凯是实实在在的坐不住了,连发了四份电报要赵天一赶到北京,就连一向老成稳重以智谋自重的王士珍也在着急的等赵天一。

这么多重大事件都完全分析正确无误,那接下来是不是就是赵天一说的日本政府会向山东伸手?如果这样到时候北京政府做何种打算?尽管袁世凯已经同意了赵天一和莫理循的意见,把山东交给赵天一去处理,但他心里面还是怕怕的。这几天政府里面已经有不少人在议论应该趁机对德宣战,收回青岛;国内舆论也强烈要求政府对德宣战,彰显民族气节从德国手中收回青岛。袁世凯是又急又喜、又怕又惊,整个心态也是忐忑不安,即有想收回青岛,为自己政府获得全国民众的心和支持,又害怕因此而与强大的日本政府撕破脸面,到时候打起来事情不好收场时自己的政府可能都要倒台。不要忘记,南方的孙文七月八日才正式在日本东京成立了那个独裁的“中华革命党”;这个党的第一遵旨就是“推翻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不小心应对不行啊,他们可是和日本政府高层关系密切。

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成立时,北京政府就曾经想日本政府提出抗议,对日本国内允许存在反袁组织和势力表示不满,希望日本政府能够驱逐和管制这些反对中国政府的组织和团体。但日本政府以民众结社自由为幌子,拒绝这一要求,让袁世凯大为不满和生气;所以这一次在肯定了日本政府会趁着欧洲战争爆发抢占我青岛,他的心里面多多少少希望能够打上那么一仗,出一出心中那口恶气。人就是这样,明知道对方实力很强,但是被经常欺负之后,只有有那么一个小小的机会能够报复对方,也会去尽力试一下,现在袁世凯就是这么一个心态,不过还没有那么十分肯定,下最后决心而已。

就在赵天一到达北京的时候,袁世凯接到了陕西将军赵四明、山西将军董崇仁、甘肃将军陈子华(原甘肃将军赵惟熙以身体原因在六月中旬退位,向政府举荐了陈子华;袁世凯原想派自己的心腹、安徽合肥人张广建前去接任的,但张本人却在这个时候身患重病,连床都下不了。正在袁世凯犹豫时,甘肃各地官员发来了一份三百余人的署名电报,请求政府同意前甘肃将军赵惟熙的要求。这个时候正好到了六月底,欧洲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心烦意乱的袁世凯也就没有在多考虑,同意了任命陈子华为甘肃将军的事情,于是甘肃省的大权握在了陈子华、也就是赵天一手中)、新疆将军杨新增都发来了电报,要求政府对日选战,收回青岛。

历史上一战的时候虽然中国国内有和德国宣战的呼声,但大多都是民间的呼声,政府官员、特别是各省的最高军政长官却没有一个人出来表态;袁世凯政府最后宣布中立,和各省各地军队实权派人物的不支持还是有很大关系。现在却不一样,全国一下子有四个身份的最高长官要求政府宣战,无疑就像是在平静的水面扔下一颗石子,顿时让水面不再平静,波浪翻涌。一时间全国各省的将军们就也开始了支持或反对的电报大战。

民国初期时候有一种怪现象,就是各方对事情看法不合时不会进行坐下了的磋商,而是经常利用电报进行口水大战;这也是是因为电话还没有通到各地,飞机还没有(大量)出现,双方的距离太过遥远,若是想见面再发表自己的主张的话那已经过去十天半月了。所以,很多观点和意见都是在电报上发表的;又因为大家来往的都是明码电报,所以你一有什么想法或者对某件事情的态度,一出了全国就都知道了,不存在上面秘密,除非军队间的一些部署或情报。所以几位地方省份大员的电报全国各地都知道了,于是,对德宣战收回青岛的呼声就更高了。这种情况下,赵天一赶到了北京。

袁世凯赵赵天一想缓和和日本的关系,尽量不要发生战争的想法在接到几份电报以后已经发生了动摇,再加上前面说的他有些想报复日本的心理作怪,让他在面对赵天一时已经由“尽量不要和日本军队发生冲突”,变成了“尽量控制与日本军队冲突的规模”。赵天一也很好的把握了袁世凯的心态,在他的面前大力鼓吹收回青岛以后全国人民对他这个总统的赞誉和支持。“总统,如果这次能够收回青岛,那可是中华民国开明清以来政府最大的外交胜利啊!不要说明朝,试问自满政府以来,与外国列强打交道,不是割地就是赔款,或者是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什么时候能够从他们手里夺回属于我们的领土?没有过!如果总统执政的时候从德国人手里收回青岛,其政治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对总统今后的执政或者其它方面的帮助将不可估量”。

赵天一后面这句话说的很含糊,就是要袁世凯自己往称帝方面去想。你不是已经有了这个想法吗?我就利用你这种心态给你将一军,看你做还是不做!就在袁世凯还犹豫不决的时候,因为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几个省电报引起的其它各省将军发出的电报也吵成了团,一半以上的将军同意对德宣战。这里面,暗影系统人员鼓动袁世凯的几个心腹,也是以“收复青岛有助称帝”为诱饵,促使他们一个个也发出了对德宣战的电报。正是在这种内(赵天一)外(各省电报)相互夹击的情况下,袁世凯终于克服自己的心理压力,决定对德宣战。一九一四年八月八日,中国政府对外宣布,加入英法俄一边的协约国,同时对德国宣战,第一战就是要求山东军队收回被德国人占领的青岛,中国军队一战的步子由此迈开。(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信息全知者绝对一番盖世双谐终末忍界我只有两千五百岁奸夫是皇帝反叛的大魔王你老婆掉了五胡之血时代玄尘道途
相邻小说
天地最强共主废土修真的日常六零军嫂有系统六零军妻养成六零俏媳妇穿越六零:大少,来闪婚六零年代好芳华赛克斯帝国六零小仙女重回六零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