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一章惊人的利益
想到婆罗洲可能满地都是紫檀木,所有人的眼珠子都绿了,这么多的紫檀木,若是都运到大唐来,那得卖多少钱来着?
对不起,我数学不好,让我缓缓先……
而且紫檀这东西不像是别的东西,紫檀虽然也是奢侈品,但是并不像别的奢侈品那样有保质期,紫檀这东西只要保养得当,放个一两千年完全不成问题。所以也不用担心太多的紫檀涌入市场导致价格暴跌——大不了咱们先买了储存起来,等过段时间再插手就是了,反正这东西的价格就算是降,也只是短时间的,终究还是会涨上来的,而且随着紫檀的减少,价格还会越来越高。
“殿下此言当真?”听了李贞的话,连魏征都震惊了,不可置信的问道。
李贞保证道:“当然,本宫从来不骗人。”
“而且拜托你们不要只将目光放在这棵紫檀上好吧?这么多的马车,除了紫檀,宝物可多的很呢。”
“呼~”
李贞明显听到,现场的呼吸忽然粗重了许多,所有人都看向看紫檀之后——整个广场,有一半都是被各种树木所占据,每一棵都至少在三丈之上……
“殿下……殿下的意思是……这么多的树,都是从婆罗洲找到的?”房玄龄的声音都在颤抖,眼中既有期待,又有不可置信。
“九成都是。”李贞想了想,给出了一个数据:“只有一成是在沿途岛屿上搜集的,剩下的都是在婆罗洲上找到的。”
“……”
广场之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看着李贞,这婆罗洲到底是有多富有啊?
“哐~”
正当所有人都震惊的时候,一声巨响将所有人都下了一跳,大家举目望去,发现动手的是杜如晦,而他针对的对象居然是一个木箱子。
也不知道这老头哪里来的这么大的力气?上百斤的箱子居然被他一脚从车上踹了下来,摔在地上摔的粉碎,露出里面黑乎乎的块状物。
还不待侍卫喝问,就见杜如晦癫狂一般的大笑道:“哈哈哈……果然,果然,我没有猜错,这就是沉香,是最好的沉香啊。”
“什么香料?沉香/”房玄龄见杜如晦清虚有些失控,连忙凑上去,一看之下顿时也惊呆了:“这……怎的会如此之多?”
别人一看自己的顶头上司都惊呆了,连忙也都凑了上来,这一看之下,所有人都被震撼了。
“这是沉香吧?”
“应该是吧?可是怎么会这么多?”
“不知道啊,沉香不是应该很稀少的吗?”
“我的个天哪,这是要发啊。”
“……”
大家的情绪明显有些失态,所有的对话完全都是毫无意义的口水之言,可见他们都已经被面前的这一箱东西震撼到了,以至于心神失守而不自知。
“上好的沉香啊,价值万金。”不得不说能当上贞观时期宰相的,基本上就没有一个善于之辈,杜如晦虽然第一个被震撼到,但是他也是第一个脱离出来的。
拿着一块沉香仔细的检验了一番,杜如晦震惊的问道:“殿下,这沉香莫非也是从南洋婆罗洲得到的?”
“不错,正是从婆罗洲得到的。”李贞肯定了杜如晦的猜测:“世界上沉香在婆罗洲并不罕见,虽然说不上俯首可拾,但是也不算什么珍贵东西,本宫搜集了这么多沉香,也不过只是搜集了方圆不到一里之内的沉香树罢了。”
杜如晦长叹道:“如果殿下所言属实的话,那么这婆罗洲,我大唐是绝对不能放弃的了。”
“当然不能放弃。”李贞断然道:“婆罗洲虽然不如南洋的开发价值更高,但是首先婆罗洲位于整个南洋群岛的中心,只要控制住了这里,我们就可以将影响力辐射到整个南洋群岛;其次,婆罗洲的资源同样丰富,只要开采出来,虽然说不上是让大唐吃饱,但是养活半个大唐还是没问题的;最后,婆罗洲毕竟是一座大岛,气候也算是宜人,这么大一块陆地,完全可以让百万大唐子民安居乐业,这样的地方,要是就这么放着不开采,实在是太可惜了。”
李贞这话说完,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他们明白,接下来就是正事了,首先需要几个相爷表态,接下来才能轮到自己等人开口,这是规矩。因此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几位相爷,看看他们都要作何表态。
“可是有一点殿下也不能不考虑到。”魏征第一个开口,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道:“如今我大唐正在对南洋进行开发,而且目前也只是开了一个头罢了,我们连南洋的事情都没有搞定,殿下您又给大唐找到了这么大一块地盘,大唐哪有那么大的精力同时兼顾两地?
当然,臣不是说放弃婆罗洲了,毕竟婆罗洲对我大唐同样重要,只是殿下您自己也说过,一口吃不成胖子,步子迈的太大,是会扯到**那什么的。”
“噗~”李贞第一个笑了,真是没有想到,自己私下里随口一个吐槽,居然还被人记在心里了,而且说这话的居然还是魏征,这真是太有意思了。
“臣出言无状,还请殿下恕罪。”魏征也是有些不好意思,他也没有想到,自己顺嘴一秃噜,居然将太子殿下的‘名言’说了出来,还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实在是大大的失礼,因此连忙请罪。
“不过臣的意思就是这样的,还请殿下给出一个解决的办法。”魏征再次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首先放弃婆罗洲是不可能的,有了南洋半岛的诱惑,如今南洋的开发已经初步进入了正轨,所有人都对南洋开发充满信心,如果这时候谁敢提出放弃婆罗洲,那么他就会背负上千古骂名,任由万民唾弃。
何况,如今的情况是,朝廷就算是想要忽略婆罗洲也是不可能的了,李贞出了一趟海,居然带回来了这么多的宝贝,早就引起了百姓们的注意,口口相传之下,又能隐瞒多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