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之北,微山湖之南,静山附近的旷野,轰隆一声巨响,暴起一股白烟,漫天的泥土和小石子四处飞落,人马一声嘶鸣,两名清军骑兵被爆炸掀飞,后面的骑兵纷纷勒住战马,队列中出现一阵混乱。
爆炸平静后,何洛会领着一群白甲兵上前查看,地面上一个大坑,还冒着黑烟,是明军的炸包。
这让何洛会微微皱眉,抬起头来,四下扫视,忽然眼睛一眯,抬起马鞭指着远处,大声喝道,“那里!”
他的身后,十多名正白旗的马甲,顿时一夹马腹,冲下官道,向远处一片小林杀去。
林子内立时窜出七八个火红的身影,翻身上马,往南夺路而去。
多尔衮留下三万兵马,坐镇北京,亲自率领两万精锐南下,意图迅速击败明军。
何洛会率领一千正白旗真满洲,作为前锋,为大军开路。
清军原本是想直接突袭,可是不想明军有所准备,居然派出一营兵前出至山东,驻扎于薛水附近的采华山,斥候四出,监视运河两岸。
何洛会击败了这股明军继续南下,便遭受了明军的骚扰,明军妄图阻滞大清军靠近徐州一线。
这时旷野上,清军骑兵分成多股,同明军游骑和斥候厮杀,一步步接近徐州,已经接近徐州北郊。
南面的旷野上,出现一条低矮的山脉,是九里山,然后就是黄河,河的南岸就是徐州城。
此时,低矮的山丘上,升起道道示警的狼烟,让何洛会有些焦急。
北京南下的清军,毕竟只有两万人,何洛会的使命是抢占一处渡口,便于大军渡河,然后突袭围困徐州的明军,可现在看来,恐怕明军已有防备了。
何洛会脸色一沉,一夹马腹,“全速向前,将黄河北面的蛮子全部杀光。”
······
黄河北岸,境山顶上,竖着一杆将旗,上书“忠贯营指挥刘”。
明将刘肇基立于山头,身边站着马应魁、何刚等将,看着旷野上,出现的清军游骑。
这时一员明将爬上山顶,来到刘肇基身边道:“报指挥,建奴前锋距此十里,主力距此三十里,旦夕可至!”
刘肇基回头看见,河面上船只穿梭,然后问道:“捧日军的援军过来没有?”
“已经登船,过来一半了!”何刚抱拳。
刘肇基又道:“炮队过来没有?”
“陈于阶已经去协调,水师应该很快将大炮运过来。”
刘肇基点了点头,挥手道:“走,去见一见吴指挥。”
······
山脚下,明军斥候,策马奔回,身后跟着急追的清军骑兵,不断有明军将士被射落下马。
这时矮丘上,明军士卒竖起大旗,火铳、弓箭招呼,才将清军骑兵逼退。
清军前锋见明军已有准备,势单力孤,不敢继续追击,但也并不远去,而是在九里山脚下游弋。
下午,九里山北麓的旷野上,传来雷鸣般的马蹄声,地面上扬起滚滚黄尘,仿佛沙漠中骤起的沙尘。
近两万清军马军,万蹄践踏大地,使得地面一阵颤抖,无数清军开始出现在明军的视野里。
这次,清军来的都是精锐,几乎全是披甲的八旗兵,不是明军在两淮遇见穿着一身布褂子,头上戴个斗笠,浑身上下没什么防护的绿营。
两万甲兵,放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支恐怖的力量,战力怕是能超过十多万绿营。
古代士卒,并非人人穿甲,大多数士卒,都是一件破袄子,西魏三十四万大军,带甲也不过十余万而已,只是西魏每次出征,都是征调甲种、乙种、丙种营,很少调动丁种营,所以给人感觉人人带甲,十分精锐。
清军与魏军作战理念不同,魏军上三种营消耗后,立时就能补充,所以喜欢用精锐来做战,而八旗兵,特别是满蒙八旗,受制于人口的因素,不敢消耗,所以清军总是喜欢把精兵捂住,驱使绿营、包衣来作战,同魏军交战时,往往各方面都弱魏军一头。
两万带甲的马军,穿着各色闪亮的盔甲,身后有不同颜色的旗帜,有的士卒枪杆上还挂着各色小旗,代表着他们各旗的身份,气势铺天盖地的奔驰过来。
这是大清国最后的精锐,也是多尔衮的底气所在。
······
旷野上战马疾驰,在距离明军阵线不远处,多尔衮勒住了马缰。
这时迎面一队白甲兵奔驰过来,为首的正是何洛会,多尔衮一挥手,身后大纛旗,漫野的清军马军,纷纷在号角声中停下,大地上立时就铺上了一层地毯。
冷风萧瑟,旌旗猎猎,数万马军驻立在旷野上,鸦雀无声,只有马蹄拨动地面,马头打着响鼻,天地间弥漫着肃杀之气。
何洛会打马来到多尔衮身前,禀报道:“启禀王爷,明军一部人马,沿着九里山和黄河北岸设防,看样子是不想让我们过河。”
多尔衮闻语点了点头,忽然微微皱起眉头,“哪里打炮?”
“轰轰轰”的炮声,隐隐约约的传了过来,似乎还有阵阵喊杀,夹杂在其中。
何洛会扭头看向明军防线一眼,开口道:“王爷,应该是明军在攻打徐州城!”
多尔衮心中一凛,要是明军夺下徐州,有了城池做依托,这场战争就会打成持久战,而他却根本没时间同明军耗费时间。
如果清军在徐州耽搁太久,让魏军击败阿济格,占据河东,然后兵出壶关,直扑北京,那多尔衮和清军主力,就被堵在了关内,想要逃回关外,都没有可能了。
一瞬间,多尔衮明白了朱慈烺的意图,挡住他,然后吃掉徐州。
当下,多尔衮脸色一沉,“传令,大军立刻准备进攻,撕开一道口子,让尼堪知道本王到了!”
“喳!”身后谭泰等将,立刻行礼,然后一拔马缰,去调集兵马。
多尔滚舔了舔有些干裂的嘴唇,又吩咐道:“何洛会,你派人去上下游看看,有没有合适渡河的地点和船只!”
······
境山顶上,吴日生、刘肇基等明军战将,俯瞰旷野上的清军骑兵,在他们身后是黄河,河水中游弋着郑森、张名振、高义仠等将率领的水师。
在黄河之南,则是徐州城,那里火炮轰鸣,硝烟弥漫,一团团的白烟袅袅上升,飘到半空,被冷风刮散。
在城池周围,蚂蚁一般的明军士卒,正在黄得功、高名蘅的敦促下,对徐州城发起一波又一波的猛攻。
九里山上旌旗招展,黄河中兵船穿梭,徐州城下杀声震天,雄鹰飞过天空,鹰眸俯瞰大地,眼中映上了一副波澜壮阔的战争画面~~~~~~
(感谢椿树与秋螟的200打赏,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求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