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七节 赐姓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张四虎在乐州又有了女人,没办法,即是生理需要也是政治需要,大多数人也是如此,这儿的女人太多了。不过四虎不喜欢这里女人的名字,都是动物、花草之类的,现在人多了,重名的也多。他又翻出了老十给他的十二钗的名字,从中挑了一个,告诉那女孩子以后姓“张”名“妙玉”,心里这才舒服一些。

“尊敬的虎。”青鸟来了。这个女人不寻常。这里的部落有男性首领也有少数女性首领,她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身材高大健美,额头宽广,乌云般的长发及腰,二十三岁,在这儿算中年,因为他们大都活不过四十五岁,平均年龄估计不到三十岁。

“我的朋友,欢迎,请坐。”他们现在互相交流尽量用对方的语言。

青鸟忽然跪伏于地,仰头:“请尊敬的虎为你忠诚的朋友、虔诚的仆人青鸟赐姓。”穿上汉服的青鸟的体态反而更加诱人。

张四虎愣了。沉吟片刻,看到青鸟眼中饱含的泪水,缓缓地说:“我的朋友,我们是平等的,我无权为你赐姓。”看到青鸟绝望的眼神,心中不忍,“如果你希望得到姓氏,那我代表我们的头领为你赐姓氏---'高'。如果将来他不允许将会收回。你同意吗?”

“同意,谢谢你,我的朋友。”

青鸟被赐姓氏为“高”,在部落里一起轩然大波,庆祝活动持续了三天三夜。远古以来,流传着一个的传说,当他们被故乡的使者赐予姓氏,他们将认祖归宗,兴旺繁盛。

搞明白这一切,和部落人们一起忘情欢庆时,中土来的几千人和部落的人们一样热泪奔流,沉浸在狂热的气氛中。

部落里有几个巫师,原本来自几个不同的部落,是各自部落文明的传承者,现在聚集在了一起。他们把张四虎等几人请到树屋,展示了他们的图腾和雕刻,还有---殷文。当大院里最擅长文字的卓仕俊缓缓的读完那些图形文字。树屋中的巫师们开始低声吟唱,显得那么幽远和神秘。

天津卫的徐德勇整兵备马,操练士卒,天津卫建立时多是燕王扫北时期留下的老兵,大都不能再战,近年一些北征勇士的回归使战力充实不少。徐德勇这些年操练新兵不敢懈怠,虽然大都未经战火,可一比三的以老带新,足以应付战事。

英国公张辅留守北京,磨刀霍霍。

四月份刚刚到达西域的徐海也和西宁侯宋晟一起开始积极备战。

远在安南的成国公朱世贸和成山侯王通接到朱高爔传书,希望共成大事。

朱瞻基仍然按兵不动。只是文官们之间口诛笔伐愈演愈烈。

乡野之间,口舌之争不比文人之间差,只是没文化的嘴比起有文化的差了不少事儿,再加上不会写,干着急没办法。不过有时候,拨开层层装饰,骨子里也就那么回事儿。话糙理儿不糙,民间老话儿往往一针见血。

大院里仍然安逸,这里出身的男人在西域多年,火器使用都没有问题,也有不少随过军,见过血,王永刚更是杀人无算的主,目前正带着自己的一哨人马驻守此处。那些可是转战西域和欧洲的铁血战士。没有几千人的攻击,还真用不着动用院儿里的武器装备。

高乐每日坐守,处理电文,看看孩子,抽空去教那些孤儿念书。有时兴起,还下厨房炒俩菜。今儿个王百户就享了口福,差点没把舌头吞了。大家一起时间长了,自然熟悉起来。锦衣卫是干什么的?官员们与之相处都是陪着小心,时间长了难免跋扈,可在高乐他们面前却没人敢,尤其是天津这些知根知底的锦衣卫。首先圣眷正隆,其次人家现在不是官,即便不说这个,一群孩子从海河边上摔打出来,走到今天这一步,是简单的人吗?

几人吃的风卷残云,看到殷勤加菜的高乐脸上春风和煦,想想回电时的悠然沉静,偶尔闪过夜色中的杀戮场面,王百户觉得凛凛。

朱瞻基此时并不在长江边上的军营,他坐阵中都,随行只有三大营。明朝三大营是皇帝的禁卫军,朱棣去南京,三大营部分随行,留下的大都是朱瞻基在西域时的兵,此次出发,补满了人数。

朱瞻基此时手下兵马并不多,长江边上也不过两万。然而战斗力强悍,装备精良。如今一支虎狼之师驻守老朱家的龙兴之地,江淮势力不敢妄动,那些当年被迁凤阳心怀不满的江南富户也是惴惴,今年逃荒?可不敢。

眼见七月初了,朱瞻基有些心急,刚刚给高乐发了一电,正等着回呢。

“念。”

“请西域官兵严密注视阿不海汗国回回动向,适当施压。”

“还有那群家伙。”朱瞻基愤怒的挥动了一下手臂。片刻,“电命宋晟、徐海。。。。。”

南京朝廷忙于整军备武,朱瞻基迟迟不动手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然而他们发现时间愈久愈是焦头烂额。虽然文官系统运行相对良好,物力财力也足够,可靖南之役历历在目,江南的军队大多持观望态度,别人不清楚,军人可是知道朱瞻基的兵马怎么回事儿。这不,仗还没开打,就不断有人向江北的皇太孙输送诚意,朱瞻基一律好言安抚,让大家听从号令,统一行动。

南京方面不能再等了。先来一通檄文什么的,反正是义正严辞的、冠冕堂皇的、乱七八糟的一大堆。然后派了十几万兵马准备渡江开战。朱瞻基也从中都出发了。

远在西域的徐海接到朱瞻基的命令时并不困惑,虽然接手西域时日尚短,但这些年在努尔干的经验让他对管理新地并不陌生。这里的汉夷比例这些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达到了三比一,汉民占据大多数,而且十分和睦。加上大明王朝的全力支持,这里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大明内部的皇位斗争显然已经被相邻国家了解,徐海谨慎的关注着阿不海汉国的局势发展。

邢增辉的船队这一次载上了两卫人马,来自辽东和天津,奔着舟山缓缓而行。

七月份,海蟹刚刚上市,高乐他们又吃上了。“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天津卫人对海货情有独钟,高乐他们更是此中翘楚。

“快开始了吧?”

“连大姐都看得明白了,这战局以定。”如今老疙瘩张志刚还真透出那么一丝丝谋士风采。

“还不是老百姓受苦。”巧儿摇头。

“大姐,既然无法避免,短时间结束战争,百姓才能少受些罪。”负责安全的王永刚这些日子并不轻松,今儿难得和大家一起聚聚。

“现在莫谈国事,赶紧吃,一会儿没了别怨。”

大家这些日子并没有在研究制造上搞什么大动作,而是趁这段时间将这些年的工作成果整理了一遍,同时把整个度量衡规范细化了一番。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艰巨复杂的工作,高乐并不敢插手,那样他会不自然的受到脑海那套度量衡的影响,这也就是多年来他并不直接插手研究工作的原因。

中国传统的度量衡比较完备,也适合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是他非常有特色。高乐希望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加上一些新东西,而不是搞出一套不同的东西,那样有可能摧毁原有体系或者被灭掉。

“海妹、焕娣,你们那边进行得如何?”高乐问了一句。

“步履艰难,海妹那边还好点。”周海妹点了点头,她主要负责格物方面还好一点。炼丹转化方面确实有些东西不好量化。

高乐略略沉吟,“不着急,吾生也有涯,新事物,我们能做一步是一步,关键是开始系统的做这项工作。来再吃一个。”

“哇。。。”

“洋洋醒了。”巧儿快速起身回屋了。

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今年大丰收,除了传统作物外,新作物产量更是喜人。粮食才使老百姓的命根子,民以食为天。破坏容易建设难,中原地区本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间歇性的游牧践踏,使这里残破异常。这些年北方地区在朱棣不遗余力的努力下,开始渐渐恢复元气。没有游牧隐患,摊丁入亩,新作物的推广加上好年景,北方人民从未感到如此幸福。

百姓最实际,谁给我幸福生活我就支持谁。朱棣和他孙子这些年的努力看在老百姓眼里,也记在心里。朱瞻基虽然没有开战,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做工作。宣传工作做得十分到位,北方地区不说,长江以南也没闲着。宣传对象也是平民和中小地主还有小商人、手工业者。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反叛的大魔王你老婆掉了奸夫是皇帝盖世双谐玄尘道途终末忍界绝对一番我只有两千五百岁信息全知者五胡之血时代
相邻小说
重生之我的宦官生活宦官之上我开创了一个神系盛唐纨绔进击的大唐驸马爷聊斋之长生皇道金丹最佳姑爷我不想当姑爷造化大宋